“臣聽說郭府君到了太原之後,收攏邊郡百姓,加固長城,敢問大帥,可是要舍棄雲中五原等邊郡?”
“說來慚愧,祖宗疆土,當以死守,不可以半寸與人。隻是奉孝所行之事,我也是同意了的。隻因戰亂之顧,邊民數量大為減少,更有逃命去往鮮卑烏桓,致使異族壯大,此時中原內部不安,若要寸土必守,不僅做不到,而且會導致無法收複河北等地。”
每當國有危難的時候,必然有外敵作亂,後世雖然言說,漢以強亡,並非沒有異族侵擾大漢邊境,實質上,是中原打的太狠,以至於異族入侵,都顯得小打小鬧了。
此時的五原,雁門等地,時常遭到烏桓、鮮卑的擄掠,邊柳與郭嘉思考再三,同意了內遷百姓的政策。
“胡人兇悍,卻也需要沿途劫掠提供補給,大帥以退為進,肅邊靖宇,實乃上策。”衛覬稱讚道。
邊柳擺了擺手,“這不過是無奈之舉罷了,等到中原平定之後,朝廷定然會鼓勵生育,促進人口發展,到時候,屬於大漢的領土,本帥會一寸不讓的拿迴來。”
“敢問大帥心中所想的,大漢疆土有多大呢?”
見大帥沒有迴答,衛覬繼續說道:“周人稱自己的皇帝為天子,所以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我朝宣帝也立下碑文,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漢土。
隻是何為他國,何為我國,又該如何鑒定呢?”
周天子的稱唿,可不是網絡所傳,自降人皇之位,退稱老天爺的兒子。以“天子”自稱,可謂從法理上對周邊小國有了統治之權,隻要你活在同一片天下。後世君王的六璽可以為證,皇帝三璽對內發布政書,天子三璽對外征召蠻夷。
邊柳作為一個“貪婪”的後世者,自然也想著疆域無限大,橫跨寰宇,縱跨千古。但一個王朝,無論空間,還是時間,總是有盡頭的。
依此時的交通通訊,定都長安,對遼東江南的管控力就弱了;定都洛陽,西域南中的管控力又受到削弱。
如果一個地方發生戰爭,作為皇帝,半年之後才得到消息,這對土地的占有,算是名義上的,還是實質上的呢?
“《春秋》有雲,有服章之美為之華;有禮儀之大謂之夏。凡能識我華夏文化,學我華夏禮儀,遵守我華夏法典,可為華夏。但有我子民所立之地,皆為漢土。”邊柳鄭重的說道。
“大帥不拘泥於日月山川,反以人為本,可與先賢想媲美也。不過容臣說一句現實一點的話,邊民大多認為,入漢則為漢,入胡則為胡,大帥如何區分漢人和胡人呢?臣有一點愚昧的見解,那便是賦稅。
千古興旺王侯事,無人關心匹夫安。可這天下財富,也是有一個個匹夫聚集而成的。田間一小民,每耕種十粒糧食,便要繳納一粒糧食的田稅,這便是為大漢添磚加瓦。邊境的牧民,每向朝廷獻上一批戰馬,便是為大漢增添一位騎士。反之,若是糧食流向敵人,牛羊獻於他國,這便是外人,甚至是敵人。”
“若按你這麽說,若是有人身體殘缺,不能為國家提供賦稅呢?”
“這自然另當別論,朝廷自然有照顧弱者的責任,隻是如今這世道,便是手腳殘缺者,也日夜於田間勞作,民間並無我等這般不事生產之人。”
衛覬說出來生產力低下時期,底層百姓的悲哀,許多老兵,下了戰場,一身傷病,仍要勞作,而這還要被人羨慕有家業。
衛覬接著說自己的觀點,“一人是如此,一地也是如此,大漢疆域廣闊,大帥有雄心壯誌,文治武功,將來必定開疆擴土,隻是疆域何時是個頭呢?
臣愚以為,也可以賦稅作為依據。若一地之賦稅,可以為朝廷提供助益,這便是增益之地;若是一地險山惡水,民風刁蠻,朝廷投入之力遠大於賦稅,這便是減益之地。增益之地,多餘減益之地,大漢便走向強盛,反之,國家則走向衰落。”
衛覬說到了一個很實際的問題,如果一塊地需要朝廷不停的投入,而且沒有產出,早晚是會把朝廷朝政拖垮的。哪怕這是一塊戰略要地,至少,也要把投入控製在一定範圍。
邊柳不知道衛覬是真這麽認為,還是擔心自己好大喜功,將來窮兵黷武,所以提前勸誡自己。
“若按照你的說法,那涼州是否可以舍棄?還有,你說的這些,對大漢治理並州邊郡有何助益呢?”邊柳問道。
“臣正要說道關鍵之處。”
好家夥!
就不喜歡和你們這些上了年紀又學識豐富的人說話,開口之前,還先闡述理論,尋找佐證之法,然後在慷慨陳詞。
有這時間,郭嘉都說完迴去喝完酒摟著小姨子睡覺了。
“涼州之事,並非土地賦稅的問題,而是朝廷上的緣故,大帥善用隴右人才,重視商道,隴右自可無憂。
而並州北麵,朔方、雲中、五原、雁門,包括幽州的北麵的代郡,上方郡,雖然是大漢疆域,但其所在的部分百姓,其生活方式更偏向於胡人。糾其原因,高山以北,雨水不豐,不利於糧食種植,中原的農耕方式無法滿足邊境百姓衣食需要,百姓多以放牧,畜養牛羊為生。
而這種流動的方式十分限製了朝廷派遣流官的管理方式,所以正常的稅收方式無法適用於邊郡牧民。”
平原之地,屋舍土地儼然,而且對百姓遷徙的限製也極為嚴苛,所以朝廷可以管理到每一家每一戶,即便有人逃稅,那也是逃的了和尚,逃不了廟。
“牧民常年跟隨水草生產而遷徙,因為要提防狼群,還有其他人的侵害,所以為自發的形成部落,部落誕生後,會自發的形成首領,以這種方式誕生出來的首領,無論朝廷派出什麽樣的流官,威望都是無法超越的。
以往,朝廷隻是讓每個部落按時提供一批牛羊以作為賦稅,又安排護羌校尉,護匈奴校尉,護烏桓校尉,以提防做大,但臣以為,收稅的方式並非一種。”
……
“說來慚愧,祖宗疆土,當以死守,不可以半寸與人。隻是奉孝所行之事,我也是同意了的。隻因戰亂之顧,邊民數量大為減少,更有逃命去往鮮卑烏桓,致使異族壯大,此時中原內部不安,若要寸土必守,不僅做不到,而且會導致無法收複河北等地。”
每當國有危難的時候,必然有外敵作亂,後世雖然言說,漢以強亡,並非沒有異族侵擾大漢邊境,實質上,是中原打的太狠,以至於異族入侵,都顯得小打小鬧了。
此時的五原,雁門等地,時常遭到烏桓、鮮卑的擄掠,邊柳與郭嘉思考再三,同意了內遷百姓的政策。
“胡人兇悍,卻也需要沿途劫掠提供補給,大帥以退為進,肅邊靖宇,實乃上策。”衛覬稱讚道。
邊柳擺了擺手,“這不過是無奈之舉罷了,等到中原平定之後,朝廷定然會鼓勵生育,促進人口發展,到時候,屬於大漢的領土,本帥會一寸不讓的拿迴來。”
“敢問大帥心中所想的,大漢疆土有多大呢?”
見大帥沒有迴答,衛覬繼續說道:“周人稱自己的皇帝為天子,所以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我朝宣帝也立下碑文,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漢土。
隻是何為他國,何為我國,又該如何鑒定呢?”
周天子的稱唿,可不是網絡所傳,自降人皇之位,退稱老天爺的兒子。以“天子”自稱,可謂從法理上對周邊小國有了統治之權,隻要你活在同一片天下。後世君王的六璽可以為證,皇帝三璽對內發布政書,天子三璽對外征召蠻夷。
邊柳作為一個“貪婪”的後世者,自然也想著疆域無限大,橫跨寰宇,縱跨千古。但一個王朝,無論空間,還是時間,總是有盡頭的。
依此時的交通通訊,定都長安,對遼東江南的管控力就弱了;定都洛陽,西域南中的管控力又受到削弱。
如果一個地方發生戰爭,作為皇帝,半年之後才得到消息,這對土地的占有,算是名義上的,還是實質上的呢?
“《春秋》有雲,有服章之美為之華;有禮儀之大謂之夏。凡能識我華夏文化,學我華夏禮儀,遵守我華夏法典,可為華夏。但有我子民所立之地,皆為漢土。”邊柳鄭重的說道。
“大帥不拘泥於日月山川,反以人為本,可與先賢想媲美也。不過容臣說一句現實一點的話,邊民大多認為,入漢則為漢,入胡則為胡,大帥如何區分漢人和胡人呢?臣有一點愚昧的見解,那便是賦稅。
千古興旺王侯事,無人關心匹夫安。可這天下財富,也是有一個個匹夫聚集而成的。田間一小民,每耕種十粒糧食,便要繳納一粒糧食的田稅,這便是為大漢添磚加瓦。邊境的牧民,每向朝廷獻上一批戰馬,便是為大漢增添一位騎士。反之,若是糧食流向敵人,牛羊獻於他國,這便是外人,甚至是敵人。”
“若按你這麽說,若是有人身體殘缺,不能為國家提供賦稅呢?”
“這自然另當別論,朝廷自然有照顧弱者的責任,隻是如今這世道,便是手腳殘缺者,也日夜於田間勞作,民間並無我等這般不事生產之人。”
衛覬說出來生產力低下時期,底層百姓的悲哀,許多老兵,下了戰場,一身傷病,仍要勞作,而這還要被人羨慕有家業。
衛覬接著說自己的觀點,“一人是如此,一地也是如此,大漢疆域廣闊,大帥有雄心壯誌,文治武功,將來必定開疆擴土,隻是疆域何時是個頭呢?
臣愚以為,也可以賦稅作為依據。若一地之賦稅,可以為朝廷提供助益,這便是增益之地;若是一地險山惡水,民風刁蠻,朝廷投入之力遠大於賦稅,這便是減益之地。增益之地,多餘減益之地,大漢便走向強盛,反之,國家則走向衰落。”
衛覬說到了一個很實際的問題,如果一塊地需要朝廷不停的投入,而且沒有產出,早晚是會把朝廷朝政拖垮的。哪怕這是一塊戰略要地,至少,也要把投入控製在一定範圍。
邊柳不知道衛覬是真這麽認為,還是擔心自己好大喜功,將來窮兵黷武,所以提前勸誡自己。
“若按照你的說法,那涼州是否可以舍棄?還有,你說的這些,對大漢治理並州邊郡有何助益呢?”邊柳問道。
“臣正要說道關鍵之處。”
好家夥!
就不喜歡和你們這些上了年紀又學識豐富的人說話,開口之前,還先闡述理論,尋找佐證之法,然後在慷慨陳詞。
有這時間,郭嘉都說完迴去喝完酒摟著小姨子睡覺了。
“涼州之事,並非土地賦稅的問題,而是朝廷上的緣故,大帥善用隴右人才,重視商道,隴右自可無憂。
而並州北麵,朔方、雲中、五原、雁門,包括幽州的北麵的代郡,上方郡,雖然是大漢疆域,但其所在的部分百姓,其生活方式更偏向於胡人。糾其原因,高山以北,雨水不豐,不利於糧食種植,中原的農耕方式無法滿足邊境百姓衣食需要,百姓多以放牧,畜養牛羊為生。
而這種流動的方式十分限製了朝廷派遣流官的管理方式,所以正常的稅收方式無法適用於邊郡牧民。”
平原之地,屋舍土地儼然,而且對百姓遷徙的限製也極為嚴苛,所以朝廷可以管理到每一家每一戶,即便有人逃稅,那也是逃的了和尚,逃不了廟。
“牧民常年跟隨水草生產而遷徙,因為要提防狼群,還有其他人的侵害,所以為自發的形成部落,部落誕生後,會自發的形成首領,以這種方式誕生出來的首領,無論朝廷派出什麽樣的流官,威望都是無法超越的。
以往,朝廷隻是讓每個部落按時提供一批牛羊以作為賦稅,又安排護羌校尉,護匈奴校尉,護烏桓校尉,以提防做大,但臣以為,收稅的方式並非一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