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兵犯境,自然當殺!”賈詡毫不猶豫的說道,所謂的仁慈是要留給君王的,難不成他還要給敵人求情不成。
“可是他素有賢名。”
“臣對劉備知之甚少,隻聽說他以剿滅黃巾被征為縣尉,後來又棄官而走,先後依附過公孫瓚和陶謙,得陶謙相讓徐州後,名聲大漲。
此等賢名,於亂世之中,如流水泥沙,忽焉則聚,頃刻則散。他前不能守鄉裏而辟賊匪,後不能坐徐州而報答陶謙之情。
這樣賢名之人,難道大帥見到的還少嗎?”
賈詡說的不無道理,東漢許多人所謂的聲名,甚至賢名,都需要大打折扣的來看。
“可他還是中山靖王之後,此番打著的還是朝廷的名義。”
“怒臣說句不恭敬的話,如今這天下,漢室宗親,凡記錄在冊的不少於萬人,若是偏遠旁支加在一起,十萬、百萬,也不無可能。”
聽到賈詡這話,邊柳又突然記起,這單單中山靖王,就生了一百二十多個兒子。這天下的劉姓集居之地就不下千百處。
得益於推恩令,許多劉姓子弟已經過著和普通百姓無差的生活,就比如劉備,他祖父尚且可以被舉為孝廉,擔任縣令,劉備本人就隻能織席販履了。
不過,貧窮也避免了劉姓子弟在亂世之中成為眾矢之的。
“至於朝廷的名義,不過是袁紹所控下的狡詔,此人身為劉姓宗親,卻是非不分,黑白不明,附庸外人,自然更該殺。”賈詡接著說道。
邊柳輕撫著下巴,邊思索邊點頭,其實這一世的劉備名聲遠小於曆史,首先,陶謙那因為自己的幫忙,所以遠沒有原來那般危險,加上曹操幾乎是被自己勸退的,也讓劉備少了許多威名。
曹操後來攻打徐州,結果打到一半被袁紹止住了,劉備也少了被劫持青梅煮酒的故事。
在徐州待得越久,劉備和呂布、臧霸等人對峙的情況就越發明顯,如此依仗強兵的情況下,郡縣的治理顯然也不能得到明顯改善。所以劉備談不上深得民心,不然也不用離開徐州了。
還有關羽,此時也就是劉備手下一個能打一點的武人罷了。
“有沒有不殺的可能,你知道,本帥不喜歡殺人。”邊柳問道。
“當然,大帥素來仁義,自然可以寬恕冒犯自己的人。”賈詡應允道,而且也認可自家大帥不擅行殺戮之事。
“文和,我一直敬重你為先生,眼前之事,其實劉備一人之性命並不關鍵,我所看重的是與袁紹的大戰。
如今這天下,雖然我們占了好大一塊,論征戰,本帥麾下有文和奉孝諸多賢士為之謀,有如風張遼等忠心不二的將士,更有新添涼州萬餘善戰之士。
但古語有雲,上將伐謀,其次伐交,再爾伐兵,若是收服山東每一寸土地都要染血,這是否說明我們的舉動算不上正義?”
“大帥是要以收劉備一人之心,以安撫山東數州郡之民心?”賈詡問道。
“本帥是有這份貪心,若是山東民心所向,縱使袁紹有百萬雄兵,我又何懼之有。”邊柳顧盼道。
賈詡深思後說道:“恕臣直言,這劉備的分量不夠。
而且威望不同於聲望,聲望可以使人為吹捧出來的,但威望威望,向來是先有威後有望,大帥未在軍事上正麵擊敗袁紹之前,在山東的威望就絕對超過不了袁紹。
以涼州之事為例,大帥深得涼州人心,故而兵事無往不利。可大帥是何事才深得涼州人心的呢?”
邊柳心想著,雖然楊阜早早來投,但是他們在行動上表態也是在自己困住了馬騰韓遂之後。
“你說得對,是本帥有些想當然了。”邊柳承認著。
“大帥欲行寬仁之事,不過天下人不理解大帥的苦心罷了。”賈詡寬慰著,接著深思片刻又說道:“不過大帥若真有此意,臣倒是有些建議。”
“速速講於我聽。”
“雖然大帥的仁義傳達不到河北,可是袁紹的惡名卻可以路人皆知。”
邊柳眼角微皺,“文和這話的意思,我是不是可以理解成,與其抬高自己,不如貶低他人。”
賈詡露出驚愕,想了想說道:“大帥真是真知灼見。”
“來,仔細說說你的主意。”邊柳找了個地方舒適的坐下來,打算和賈詡來番詳談。
“從大帥府收集到了河北情況,袁紹並不精通撫民之事,如今河北百姓過的日子並不算好,正所謂民以食為天,百姓食不果腹,衣不遮體,這就是袁紹的罪惡,大帥隻需在報紙上攻訐此事,便可立於不敗之地。
其次,袁紹靠著四世三公的名義,招攬世家人才為己用,正所謂成與廝者必毀於廝,袁紹過度依賴世家之力,必然受到其鉗製。現在袁紹顯然也注視到了這點,所以他隻能通過任命自己兒子的方式分化世家。隻是此等任人唯親的方式亦加劇人心不滿,假日時日,並帶來毀滅。”
對於任人唯親,這點,其實邊柳還是很羨慕的。畢竟,他的任人唯賢,都是迫不得已啊!
不過沒想到,在賈詡眼裏,袁紹派出自己的兒子坐鎮四方,居然也是為了減輕世家的影響。
縱觀曆史,對於分封和郡縣,任用自家人,和任用外姓人,都有很大的研究。
秦徹底斷絕分封,結果二世而亡。
漢吸取了秦的教訓,分封郡縣並行,後來便有了藩王造反。
曹丕建議大魏,可能是對兄弟的不信任,大魏宗室隻有名,沒有半點實權,結果被司馬家奪了天下。
司馬家吸取教訓,結果八王之亂又出來了。
曆史上告訴我們,當你將左臉保護好的時候,右邊臉就會顯露出來。
……
賈詡繼續說著袁紹可以被攻訐的地方,最後提到了當下之事。
“既然大帥有意放過劉備一馬,與其此時將他納入麾下,不如成全了他一番忠義之名,等他迴去見了袁紹,袁紹勢必會忌憚於他。大帥收一人未必能臣服天下人,可是袁紹害一人,卻能寒無數人之心。”
……
“可是他素有賢名。”
“臣對劉備知之甚少,隻聽說他以剿滅黃巾被征為縣尉,後來又棄官而走,先後依附過公孫瓚和陶謙,得陶謙相讓徐州後,名聲大漲。
此等賢名,於亂世之中,如流水泥沙,忽焉則聚,頃刻則散。他前不能守鄉裏而辟賊匪,後不能坐徐州而報答陶謙之情。
這樣賢名之人,難道大帥見到的還少嗎?”
賈詡說的不無道理,東漢許多人所謂的聲名,甚至賢名,都需要大打折扣的來看。
“可他還是中山靖王之後,此番打著的還是朝廷的名義。”
“怒臣說句不恭敬的話,如今這天下,漢室宗親,凡記錄在冊的不少於萬人,若是偏遠旁支加在一起,十萬、百萬,也不無可能。”
聽到賈詡這話,邊柳又突然記起,這單單中山靖王,就生了一百二十多個兒子。這天下的劉姓集居之地就不下千百處。
得益於推恩令,許多劉姓子弟已經過著和普通百姓無差的生活,就比如劉備,他祖父尚且可以被舉為孝廉,擔任縣令,劉備本人就隻能織席販履了。
不過,貧窮也避免了劉姓子弟在亂世之中成為眾矢之的。
“至於朝廷的名義,不過是袁紹所控下的狡詔,此人身為劉姓宗親,卻是非不分,黑白不明,附庸外人,自然更該殺。”賈詡接著說道。
邊柳輕撫著下巴,邊思索邊點頭,其實這一世的劉備名聲遠小於曆史,首先,陶謙那因為自己的幫忙,所以遠沒有原來那般危險,加上曹操幾乎是被自己勸退的,也讓劉備少了許多威名。
曹操後來攻打徐州,結果打到一半被袁紹止住了,劉備也少了被劫持青梅煮酒的故事。
在徐州待得越久,劉備和呂布、臧霸等人對峙的情況就越發明顯,如此依仗強兵的情況下,郡縣的治理顯然也不能得到明顯改善。所以劉備談不上深得民心,不然也不用離開徐州了。
還有關羽,此時也就是劉備手下一個能打一點的武人罷了。
“有沒有不殺的可能,你知道,本帥不喜歡殺人。”邊柳問道。
“當然,大帥素來仁義,自然可以寬恕冒犯自己的人。”賈詡應允道,而且也認可自家大帥不擅行殺戮之事。
“文和,我一直敬重你為先生,眼前之事,其實劉備一人之性命並不關鍵,我所看重的是與袁紹的大戰。
如今這天下,雖然我們占了好大一塊,論征戰,本帥麾下有文和奉孝諸多賢士為之謀,有如風張遼等忠心不二的將士,更有新添涼州萬餘善戰之士。
但古語有雲,上將伐謀,其次伐交,再爾伐兵,若是收服山東每一寸土地都要染血,這是否說明我們的舉動算不上正義?”
“大帥是要以收劉備一人之心,以安撫山東數州郡之民心?”賈詡問道。
“本帥是有這份貪心,若是山東民心所向,縱使袁紹有百萬雄兵,我又何懼之有。”邊柳顧盼道。
賈詡深思後說道:“恕臣直言,這劉備的分量不夠。
而且威望不同於聲望,聲望可以使人為吹捧出來的,但威望威望,向來是先有威後有望,大帥未在軍事上正麵擊敗袁紹之前,在山東的威望就絕對超過不了袁紹。
以涼州之事為例,大帥深得涼州人心,故而兵事無往不利。可大帥是何事才深得涼州人心的呢?”
邊柳心想著,雖然楊阜早早來投,但是他們在行動上表態也是在自己困住了馬騰韓遂之後。
“你說得對,是本帥有些想當然了。”邊柳承認著。
“大帥欲行寬仁之事,不過天下人不理解大帥的苦心罷了。”賈詡寬慰著,接著深思片刻又說道:“不過大帥若真有此意,臣倒是有些建議。”
“速速講於我聽。”
“雖然大帥的仁義傳達不到河北,可是袁紹的惡名卻可以路人皆知。”
邊柳眼角微皺,“文和這話的意思,我是不是可以理解成,與其抬高自己,不如貶低他人。”
賈詡露出驚愕,想了想說道:“大帥真是真知灼見。”
“來,仔細說說你的主意。”邊柳找了個地方舒適的坐下來,打算和賈詡來番詳談。
“從大帥府收集到了河北情況,袁紹並不精通撫民之事,如今河北百姓過的日子並不算好,正所謂民以食為天,百姓食不果腹,衣不遮體,這就是袁紹的罪惡,大帥隻需在報紙上攻訐此事,便可立於不敗之地。
其次,袁紹靠著四世三公的名義,招攬世家人才為己用,正所謂成與廝者必毀於廝,袁紹過度依賴世家之力,必然受到其鉗製。現在袁紹顯然也注視到了這點,所以他隻能通過任命自己兒子的方式分化世家。隻是此等任人唯親的方式亦加劇人心不滿,假日時日,並帶來毀滅。”
對於任人唯親,這點,其實邊柳還是很羨慕的。畢竟,他的任人唯賢,都是迫不得已啊!
不過沒想到,在賈詡眼裏,袁紹派出自己的兒子坐鎮四方,居然也是為了減輕世家的影響。
縱觀曆史,對於分封和郡縣,任用自家人,和任用外姓人,都有很大的研究。
秦徹底斷絕分封,結果二世而亡。
漢吸取了秦的教訓,分封郡縣並行,後來便有了藩王造反。
曹丕建議大魏,可能是對兄弟的不信任,大魏宗室隻有名,沒有半點實權,結果被司馬家奪了天下。
司馬家吸取教訓,結果八王之亂又出來了。
曆史上告訴我們,當你將左臉保護好的時候,右邊臉就會顯露出來。
……
賈詡繼續說著袁紹可以被攻訐的地方,最後提到了當下之事。
“既然大帥有意放過劉備一馬,與其此時將他納入麾下,不如成全了他一番忠義之名,等他迴去見了袁紹,袁紹勢必會忌憚於他。大帥收一人未必能臣服天下人,可是袁紹害一人,卻能寒無數人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