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州下轄十二郡,其中敦煌、武威、酒泉、張掖並稱河西四郡,除此之外,還有,金城、隴西、安定、漢陽、北地、武都,以及張掖屬國和張掖居延屬國。
前兩年朝廷改涼州為雍州,複周時故稱,故而又稱雍涼。
雍州州治為武威郡。
武威者,大漢武功軍威也。漢武帝派霍去病擊敗匈奴,在原休屠王領地置武威郡。
武威下轄14縣,首在姑臧。
這裏後世有“六朝古都,西北首府”之說法,人稱“北有姑臧,南有建康”。
武威地處東西交匯之處,為絲綢之路之要衝,南北便是後世稱之為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蒙新高原的高地,因為是劃開南北高原的一條峽穀,所以自武威起,經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又被稱之為河西走廊。
這裏有戎、月氏、烏孫等多民族混居,秦朝滅亡後,不少秦人也逃到了隴西,加上漢武帝征服地方,遷徙人口,所以當地的風俗習慣大不相同,同為大漢駐守邊疆的羌胡兵、秦胡兵也多有矛盾。
此時,邊柳要征服涼州,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和郭嘉、徐庶一同商量過後,還是準備和收服關中一樣,先派出人員探查隴右情況,最好能等到涼州出現內亂的時候,有當地的勢力主動聯係自己,這樣出兵才會事半功倍。
邊柳此時需要招攬人才,自然也向涼州那邊的官吏下發了文書,不過應征者寥寥。
究其原因也很簡單,因為邊柳剛剛斬殺了李傕、郭汜這兩個西涼出身的將領,若非邊柳納降了段煨和張濟,恐怕現在涼州不是群起而反,也是人人自危了。
正在邊柳思考此件事的時候,他得到了一個消息,軍中的密探打探到了賈詡的所在。
邊柳派人打敗郭汜的時候,原以為賈詡會往西而逃,沒想到,此人反其道而行之,居然逃到了弘農,轉而去了張濟那裏,隱姓埋名做了張濟的座上客。
看得出來,賈詡信得過張濟,而且膽子也很大。
對於張濟投靠自己,卻暗中收留了賈詡,邊柳是十分不滿意的。
因為賈詡是自己打進關中,指名道姓要抓住的人。
邊柳找來郭嘉商議此事,郭嘉反問,消息是從何處來的。
邊柳表示,他雖然納降了張濟,但也沒有完全放下心。
此時邊柳的主要地盤還在於沿著黃河、渭水一線,張濟、段煨的位置可謂是在自己的腹心上,不可不信,但更不可全信。
所以,邊柳雖然沒有派人盯著張濟的一舉一動,卻也在虞城之外的要道上設了沿線,隻要張濟有帶領大軍出動的意思,這些人馬上就會將消息傳迴。
而賈詡的情報,便是這些人傳來的。
“大帥,可有讓這些人預防賈詡出現?”郭嘉皺著眉頭說道,“又或者說,這些人認識賈詡嗎?”
邊柳現在的實力,還沒有到麾下一個沿線都能熟讀朝廷文書,知曉四方人士的地步,這些人培訓之後,能寫一些簡單的密語已經非常不錯了。
而且,邊柳隻是派他們盯著張濟,沒有說過賈詡的事情,雖然賈詡在關中涼州有偌大威名,可是他這些人多是梁縣帶出來的,確實認識賈詡的可能性很小。
“奉孝是說?”
“如果賈詡真的隱姓埋名,隻要改名換姓,隨便換個裝束,絕不會如此輕易被人查出,大帥覺得,此人是不小心,又或者過於自信暴露了自己,還是另有打算。”
大漢的疆域實在是太大了,現在更沒有後世的攝像頭偵查能力,要藏個人實在是太簡單了。
邊柳認真一想,便覺得郭嘉說道有道理,但隨即又問起,如果對方另有打算,應該是什麽打算。
“第一種可能,賈詡雖然去投靠了張濟,但也不是非常信任對方,故意露出痕跡,是為了讓其他涼州人知曉自己去投奔了張濟,若是張濟對他不利,那自此張濟名名聲可就臭了。”
獻出賈詡是對大帥府的忠心,可是這樣一來,張濟就是出賣手足的人,除非他和大帥府一條路走到黑,否則一旦失勢,便是人人喊打的局麵,張濟敢把自己的將來全部壓在大帥府身上嗎?
邊柳從不認為有人會愚忠自己,任何人的忠心都是有代價的,尤其是許多中途投靠過來的。
如果自己保持強大,然後分他們一點好處,那他們卻是能一直保持忠心,可一點這兩點有一點做不到,他們會隨時改旗易幟。
“第二個可能,他和張濟另有陰謀,可能是重新占領長安,也可能是為李傕報仇,故意露出消息,就等我們派兵馬去追捕,好被他們一網成擒。”
聽到郭嘉的分析,邊柳冷嘶了一聲,以賈詡的毒辣,這樣的計謀不是想不出來。
目前的河東太守是王邑,邊柳進入關中後,對其多有封賞,其也上書表示會對大帥府按時上供,遵從大帥府的指令,但邊柳幾番征召,此人卻一直推諉不前,王邑在河東多得人心,目前邊柳要經營河東,隻能通過王邑的手。
如果張濟和賈詡反叛,事後從河東逃亡北地,邊柳是阻止不了的。
“當然,還有第三種可能,賈詡在賭,賭一個和大帥見麵機機會。”
“賭一個和我見麵的機會?”
“沒有錯,賈詡先後位居校尉、尚書,家族和部從少則數百,多則上千,這麽多人需要吃飯,是不可能隱姓埋名一輩子的,大帥既然招降了段煨和張濟,賈詡或許也在等這樣一個機會。”
聽到郭嘉的話,邊柳露出一絲輕笑。
郭嘉說道:“大帥當真非殺他不可嗎?”
“奉孝覺得呢?”
郭嘉沒有答話,邊柳繼續問道:“以上三種皆有可能,奉孝,覺得如何應對,才可保萬無一失呢?”
“解鈴還須係鈴人,既然是張濟收留了賈詡,我們不如就讓張繡去抓就行了。”
邊柳以前看過一個故事,說縣令的大印被縣丞偷了,丟了大印可是死罪,而且縣令還沒有證據。
這種時候,縣令就故意在縣衙放了一把火,然後以救火為名,把空的印盒交給縣丞,讓他一定要保管好。
“妙哉!”邊柳大讚道。
……
前兩年朝廷改涼州為雍州,複周時故稱,故而又稱雍涼。
雍州州治為武威郡。
武威者,大漢武功軍威也。漢武帝派霍去病擊敗匈奴,在原休屠王領地置武威郡。
武威下轄14縣,首在姑臧。
這裏後世有“六朝古都,西北首府”之說法,人稱“北有姑臧,南有建康”。
武威地處東西交匯之處,為絲綢之路之要衝,南北便是後世稱之為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蒙新高原的高地,因為是劃開南北高原的一條峽穀,所以自武威起,經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又被稱之為河西走廊。
這裏有戎、月氏、烏孫等多民族混居,秦朝滅亡後,不少秦人也逃到了隴西,加上漢武帝征服地方,遷徙人口,所以當地的風俗習慣大不相同,同為大漢駐守邊疆的羌胡兵、秦胡兵也多有矛盾。
此時,邊柳要征服涼州,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和郭嘉、徐庶一同商量過後,還是準備和收服關中一樣,先派出人員探查隴右情況,最好能等到涼州出現內亂的時候,有當地的勢力主動聯係自己,這樣出兵才會事半功倍。
邊柳此時需要招攬人才,自然也向涼州那邊的官吏下發了文書,不過應征者寥寥。
究其原因也很簡單,因為邊柳剛剛斬殺了李傕、郭汜這兩個西涼出身的將領,若非邊柳納降了段煨和張濟,恐怕現在涼州不是群起而反,也是人人自危了。
正在邊柳思考此件事的時候,他得到了一個消息,軍中的密探打探到了賈詡的所在。
邊柳派人打敗郭汜的時候,原以為賈詡會往西而逃,沒想到,此人反其道而行之,居然逃到了弘農,轉而去了張濟那裏,隱姓埋名做了張濟的座上客。
看得出來,賈詡信得過張濟,而且膽子也很大。
對於張濟投靠自己,卻暗中收留了賈詡,邊柳是十分不滿意的。
因為賈詡是自己打進關中,指名道姓要抓住的人。
邊柳找來郭嘉商議此事,郭嘉反問,消息是從何處來的。
邊柳表示,他雖然納降了張濟,但也沒有完全放下心。
此時邊柳的主要地盤還在於沿著黃河、渭水一線,張濟、段煨的位置可謂是在自己的腹心上,不可不信,但更不可全信。
所以,邊柳雖然沒有派人盯著張濟的一舉一動,卻也在虞城之外的要道上設了沿線,隻要張濟有帶領大軍出動的意思,這些人馬上就會將消息傳迴。
而賈詡的情報,便是這些人傳來的。
“大帥,可有讓這些人預防賈詡出現?”郭嘉皺著眉頭說道,“又或者說,這些人認識賈詡嗎?”
邊柳現在的實力,還沒有到麾下一個沿線都能熟讀朝廷文書,知曉四方人士的地步,這些人培訓之後,能寫一些簡單的密語已經非常不錯了。
而且,邊柳隻是派他們盯著張濟,沒有說過賈詡的事情,雖然賈詡在關中涼州有偌大威名,可是他這些人多是梁縣帶出來的,確實認識賈詡的可能性很小。
“奉孝是說?”
“如果賈詡真的隱姓埋名,隻要改名換姓,隨便換個裝束,絕不會如此輕易被人查出,大帥覺得,此人是不小心,又或者過於自信暴露了自己,還是另有打算。”
大漢的疆域實在是太大了,現在更沒有後世的攝像頭偵查能力,要藏個人實在是太簡單了。
邊柳認真一想,便覺得郭嘉說道有道理,但隨即又問起,如果對方另有打算,應該是什麽打算。
“第一種可能,賈詡雖然去投靠了張濟,但也不是非常信任對方,故意露出痕跡,是為了讓其他涼州人知曉自己去投奔了張濟,若是張濟對他不利,那自此張濟名名聲可就臭了。”
獻出賈詡是對大帥府的忠心,可是這樣一來,張濟就是出賣手足的人,除非他和大帥府一條路走到黑,否則一旦失勢,便是人人喊打的局麵,張濟敢把自己的將來全部壓在大帥府身上嗎?
邊柳從不認為有人會愚忠自己,任何人的忠心都是有代價的,尤其是許多中途投靠過來的。
如果自己保持強大,然後分他們一點好處,那他們卻是能一直保持忠心,可一點這兩點有一點做不到,他們會隨時改旗易幟。
“第二個可能,他和張濟另有陰謀,可能是重新占領長安,也可能是為李傕報仇,故意露出消息,就等我們派兵馬去追捕,好被他們一網成擒。”
聽到郭嘉的分析,邊柳冷嘶了一聲,以賈詡的毒辣,這樣的計謀不是想不出來。
目前的河東太守是王邑,邊柳進入關中後,對其多有封賞,其也上書表示會對大帥府按時上供,遵從大帥府的指令,但邊柳幾番征召,此人卻一直推諉不前,王邑在河東多得人心,目前邊柳要經營河東,隻能通過王邑的手。
如果張濟和賈詡反叛,事後從河東逃亡北地,邊柳是阻止不了的。
“當然,還有第三種可能,賈詡在賭,賭一個和大帥見麵機機會。”
“賭一個和我見麵的機會?”
“沒有錯,賈詡先後位居校尉、尚書,家族和部從少則數百,多則上千,這麽多人需要吃飯,是不可能隱姓埋名一輩子的,大帥既然招降了段煨和張濟,賈詡或許也在等這樣一個機會。”
聽到郭嘉的話,邊柳露出一絲輕笑。
郭嘉說道:“大帥當真非殺他不可嗎?”
“奉孝覺得呢?”
郭嘉沒有答話,邊柳繼續問道:“以上三種皆有可能,奉孝,覺得如何應對,才可保萬無一失呢?”
“解鈴還須係鈴人,既然是張濟收留了賈詡,我們不如就讓張繡去抓就行了。”
邊柳以前看過一個故事,說縣令的大印被縣丞偷了,丟了大印可是死罪,而且縣令還沒有證據。
這種時候,縣令就故意在縣衙放了一把火,然後以救火為名,把空的印盒交給縣丞,讓他一定要保管好。
“妙哉!”邊柳大讚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