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彝這話,可就刺痛董承的心了。


    這一路催促東進的,也確實屬董承最為積極。


    若天子隻是留在弘農,那相當於是李傕郭汜的眼皮底下,他們也不敢追趕過甚。


    而且之前劉協也有意多停留一會,他已經派人去說服張濟。


    劉協派去的人是侍中史恃、太仆韓融,當時話是這麽說的:


    朕惟宗廟之重,社稷之靈,乃心東都,日夜以冀。洛陽丘墟,靡所庇蔭,欲幸弘農,以漸還舊。諸軍不止其競,遂成禍亂,今不為定,民在塗炭。濟宿有忠亮,乃心王室,前者受命,來和傕、汜,元功既建,豈不惜乎?濟其廩給百官,遂究前勳。昔晉文公為踐土之會,垂勳周室,可不勉哉!


    主要意思是自己暫時留在弘農,然後慢慢恢複東都洛陽。又強調了之前張濟勸和李傕郭汜,讓自己得以離開關中的功勞,希望張濟將軍再接再厲。


    可惜,董承卻催促劉協趕緊往東。


    “豎子年幼,豈知兵貴神速的道理?”董承反駁道。


    “不過是借口罷了!段煨忠良之後,若非爾等因為前隙率先攻打, 又怎會使陛下淪落至廝?”


    劉協也知道,自己往東犯的最大過錯,就是沒有看管好種輯,讓他擅自下令攻打了段煨。


    知道段煨在被攻擊中,還派人保護好了百官,劉協才知道段煨沒有過錯。


    隻是現在說這些,都為時已晚。


    “這都是朕的過錯,往東也是朕下的詔令,與其他人無關。”劉協說道,此時眾人心誌已散,劉協深知不是追責的時候。


    這時候,桓彝從懷中掏出一物,“這是陛下太傅親手所書,請陛下前往洛陽南麵的書信。”


    董承一凝,如果是馬日磾的書信,那很可能影響劉協的決定。


    他趕緊說道:“陛下,太傅年邁,可能一時受奸人所騙,那梁縣之人,怎麽可能是昔日的弘農王,陛下的皇兄!”


    這天子,最知道並且確認“劉辯”真假的,隻有已死的李旦,還有就是劉協了。


    畢竟,蔡邕可是把消息傳來過的。


    劉協接過一看,這信中的字跡確是和馬日磾的一模一樣,隻是文章措辭卻不大相似。


    於是,劉協便詢問道:“太傅現在身體如何?”


    “因為牽掛陛下,所以不是很好,想來也是願與陛下見一麵的。”


    若不是邊柳經常派人給馬日磾送補品,恐怕他已經被自己給抑鬱死了。


    “朕也想念太傅的緊。隻是此番身邊有諸多官員死於戰亂,朕已經不忍再見兵戈,你迴去一下告知你們大帥,讓他在函穀關陳兵等候,不要過來,以免和李傕郭汜再爆發衝突。”


    桓彝有些難以置信,這似乎有些太過婦人之仁了。


    他愣神之際,董承已經開口,“聽到了嗎,陛下開口了,不準你們往西進兵!”


    這一刻,桓彝已經把董承當成了脅迫天子的奸臣。


    但他並沒有出言反駁,而是出來後,找到了李靖,也就是一開始的李仇。


    兩年時光,李仇已經長高了許多,少年英武,雖說是義子,可倒是有了幾分昔日李旦的模樣。


    “出發前,大帥就讓我小心董承這個人,現在我想,他是想把天子劫持到冀州去,到那時,他就是朝廷第一功臣,獨攬大權,甚至可以與袁紹一爭高下。


    此行我們帶了二十餘騎,那董承身邊也不過百餘人,我有意引他出帳,一舉刺殺了他,好讓天子得意逃脫他人脅迫,與大帥兄弟相見。”


    桓彝對著李仇說道,他知道,此行帶著的人,都聽李仇的話。


    李仇聽完,搖了搖頭,“馬叔父特別囑咐我,此行不可對天子身邊之人無禮,更不可能在天子身邊擅動刀兵,否則,定會讓旁人誤會,即便天子日後出言證明,也會讓大帥英名受損。”


    “真是可惡!”桓彝氣憤的說道,“大帥一世英名,就是顧慮的太多了,否則,以我們的兵馬,早已陳兵在此,到時候,我倒要看看,還有誰敢說反對的話。”


    李仇不擅自說話,也不知道安慰人,便沒有開口。


    桓彝倒是很快就自我安慰了下來,“沒有關係,想必大帥早已做好萬全之策。”


    “我派兩人送去迴去見大帥,我還有其他事情要做。”李仇說道。


    “何事?”桓彝原以為李仇隻是保護自己的,沒想到還有其他事。


    “自然是為我義父報仇,此番天子身邊戰死者無數,那李傕身邊定然也不好過,我要去西麵打探李傕的消息,然後迴報大帥,大帥已經答應我,此行必將替我義父報仇。”


    “靖仇率性男兒,又習得一身本事,真是讓我好生佩服。”桓彝說道。


    李仇被恭維的有些不好意思,他稚嫩的說道:“我師父說了,終歸還是要讀書的,若隻是率領三五十人,自然是首在衝鋒陷陣,身先士卒,可若要帶兵千人,萬人,腦子遠比身手重要。可惜了,我沒什麽天賦。”


    “放心,我們還年輕。靖仇這般本事,將來一定大有作為,不過此行務必要小心。若非我不通棍棒、斥候之術,我定要陪靖仇冒一冒險。”


    李仇拱了拱手,雙方就此別過。


    ……


    劉協身邊,董承已經勸天子坐船去往洛陽,不要從函穀關過。


    這時候,已經當上了太尉的楊彪說道,他是弘農本地人,從此往東,坐船需要經過三十六個險灘十分的危險。


    於是乎,一行人經過商量,決定先前渡過黃河,前往河東郡。


    隻是,李傕郭汜的兵馬很快就追趕了上來,而劉協身邊準備的船隻不夠,士兵們爭先上船,董承拿起兵戈,直接驅趕起這些士兵,斬斷的手指落在船上,甚至已經多到能用手捧起來


    劉協登船後,同船共渡的僅有伏皇後、幾位貴人,及楊彪、董承等數十人。


    然而,他們不知道的是,邊柳根本沒有在函穀關等他們,而是早就渡過黃河去往北麵了。


    派出桓彝的目的,也隻是告訴他們,前路不通而已。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冒名劉辯:三興炎漢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熏悟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熏悟空並收藏冒名劉辯:三興炎漢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