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父且寬心,雖說大帥的身份可能是假的,可也可能是真的啊!


    再不濟,可能也是劉姓的旁宗,否則,那戰死沙場的李將軍和如今身在河北的唐公怎麽敢冒天下之大不違,做出如此偷天換日的事情呢?”


    諸葛亮寬慰道。


    聞言,諸葛玄長舒了一口氣。


    真是糊塗了。


    居然被這小子三言兩語給弄的緊張了,心中還對漢室有了幾分愧疚?


    這事和自己有啥關係啊?


    諸葛一氏出力,當官,不過是為了家族延續,也為大漢百姓做點事,該關心的關心,不該關心的不關心,哪裏需要愧疚?


    想到這,諸葛玄不由得愧疚了幾分。


    諸葛亮眨了眨眼,其實他和叔父談論這個話題,是因為近一年投奔嵩山的士子足夠多,這其中一部分是來效力的,當然,還有一部分是來遊學的,甚至是別人派來的間諜,有事就打探情報,沒事就挑挑刺,關於大帥的身份也是一些人重點談論的話題。


    有的人私下密談,意圖不軌;有的人故意在公眾場合大放厥詞,試圖引人注目。


    如果不和叔父在這個問題上達成一致,諸葛家族很可能日後會落入進退兩難的情況。


    “你之前說,今日大帥在會議上講的迎接天子之事,可能並不是真的,這是怎麽迴事?”諸葛玄沒有和諸葛亮糾結剛才的問題。


    “叔父認為,天子在手,朝廷在握,對大帥來說,是有利還是有弊?”


    “自然是利弊皆有,可是當今天子唯有一人,當初春秋之時,周天子勢微,管仲尚且勸齊桓公尊王攘夷,如今大帥府尊天子而令不臣,他日征伐四方,也大可稱的上名正言順,所以想來,還是利大於弊的。”


    諸葛玄說完,卻看到諸葛亮一個勁搖頭。


    諸葛玄不以為意的說道:“那你說說看?”


    “此一時,彼一時也。那董卓李傕先後挾持天子這麽久,也沒有作為,反而陷入與公卿朝政的爭鬥之中,導致洛陽遭焚,關中失衡,我們大帥難道還要重蹈覆轍嗎?”


    “董卓李傕陷入黨政,是因為他們名不正言不順,外地軍官執掌朝廷,自古便是亂政之事,若是大帥掌權,自然不同一般。”


    “並無二致,大漢傳承四百年,忠心者有之,異心者也有不少,如今外姓者有袁紹袁術,同姓者有劉表劉璋,皆有觀望之心。即便大帥乃先帝長子,也定會有人拿大帥身份大做文章。


    能平定天下者寥寥無幾,可自認為有能力治理國家者卻如過江之鯽,朝廷那些公卿難道還會將手中權力拱手相讓嗎?”


    “你的意思是少年天子身邊的人會和大帥作對嗎?難道就沒有兩全其美的方法?”


    “叔父應該知道,天下食祿者就那麽多,一個人多拿,另一個人就得少拿,除非大帥大手一揮,滿足他們的需求,否則,總有人不滿。可若是大帥慷慨解囊,這漢室豈不又迴到原來那般跪倒,不過一兩百年,又是民不聊生?”


    “那你的意思是?”


    “如今這天下有識之士,皆有同樣的觀點,那就是以武止戈。當初若沒有項羽火燒阿房宮,毀了秦皇舊製,太祖皇帝又如何能以區區布衣之身,三兩養息之策盡收關中人心?


    如今天下,人心浮動,唯有涅盤,方可新生。大帥在梁縣重重措施,皆有不同於舊製之處,之所以不急於外拓,想必也是要推延新政之路。大帥要重建新漢,必須要有人毀滅舊漢。否則, 豈不是落人話柄?”


    諸葛玄眉頭一皺,詢問道:“你的意思是說,要找個人做王莽?”


    “沒有錯,天子的身份對旁人無比重要,掌握朝廷就可以對天下發號施令,可是對於我們大帥來說,卻並不是缺一不可,因為大帥早就已經是皇帝了。現在不稱帝隻是因為實力不濟,時機不到,但也並不需要將天子請到身邊,分手中之權,以為難自己。”


    “你就是這般推斷,認為大帥並無迎接天子之心?”


    諸葛亮點頭。


    “既然你這麽想,那為什麽天子還要公開議論此事,大費周章呢?現在天子不正操控他人之手嗎?”


    “因為大帥是天子的親哥哥,所以這件事他非做不可,無此心和心有餘而力不足,旁人眼中,大有不同。而且叔父難道沒有聽說過假途伐虢之事嗎?”


    “假途伐虢?你的意思是說,大帥要借迎接天子的事情做其他事?什麽事,擊殺李傕報仇嗎?”


    “叔父,你這也太看不起大帥了,從大帥立足嵩山一年不妄動就可以看中,大帥不是那種一怒興師之人,我想,大帥真正的意圖是——換國!”


    諸葛亮的目光看向西邊。


    諸葛玄瞬間挺直,“你是說,大帥要抓住這個時機搶占關中?”


    “沒有錯!叔父不想想,大帥已經奪得洛陽一年多久,可有修複舊都,開發都郊的想法?”


    諸葛玄想著,大帥府一直以護佑不利,沒有屏護為由,並沒有大肆開發洛陽,難道就是這個原因?


    “可是,現在的關中已經是亂象一片。”


    “這就是大帥所需要的,有人破壞,才有人修複,這就是我之前講的涅盤。”


    “可然後呢?”


    “朝廷已經在長安城內待不住了,足以證明關中之亂,如此這般,隻要大帥稍施仁政,稍顯恩義,就可以盡快撫平人心。我想,關中百姓,也在翹首期盼甘霖了。”


    “那天子之事,又將如何?”


    “如今洛陽在我家大帥手中,那天子是否認識大帥這個哥哥暫且不提,可朝中公卿自然是不願意天子落入我們大帥之手的。否則,且不是剛從董卓李傕等輩手中脫身,又入龍潭?


    所以,我想,洛陽他們大抵也不會來的。


    他們要麽就呆在弘農河內,要麽就直到洛陽東麵,這河北袁紹,兗州曹操,甚至於是荊州劉表那,那就不得而知了。不過我想,大抵是在多方交錯之地更符合時宜。”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冒名劉辯:三興炎漢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熏悟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熏悟空並收藏冒名劉辯:三興炎漢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