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不隻是天災,更有人禍。


    為什麽每每王朝末年就會出現旱澇之事?


    除了星辰輪轉,日月更新之外。


    更因為人。


    好的土地,需要人去勞作。


    而這勞作不單單是把土地翻一遍,然後撒上種子,施肥,除草,收獲。


    勘定農時,修建水渠,都是耕作的一部分。


    王朝之初,朝廷重視農桑,天子親自下田,開啟一年耕作,以勸導百姓,百姓春有其地,秋有其收,自然不遺餘力。


    可是王朝之末,徭役賦稅已經壓得百姓翻不過身。


    辛勤亦苦,慵懶亦苦,百姓還有何生產的積極性呢?


    田地尚且荒蕪,更何況之外的水渠堤壩?


    天地有其脈,人不得引之,水滿則溢,為澇;水卻則幹,為旱。


    山林沼澤水窪之地,蟲卵為之生,則為蝗災,亦為疾虐。


    ……


    賈詡雖然不是農官,但這些基本的道理確是懂得。


    隻是眼下,卻無力改變這一切。


    李傕郭汜等人習慣用牧民的方式來治理關中,這種粗獷的方式顯然比不上中原的精耕細作。


    關中的百姓時常受到騎兵的騷擾,也沒有耕種的欲望。


    而且早在一年前,他們反攻長安的時候,關中的百姓就已經逃亡漢中蜀中了。


    關中很缺人。


    賈詡沒有和張繡解釋這些,隻是說道:“因為這天下缺乏一個有德之人。”


    “有德之人?”


    “是啊,五帝以德行治天下,及至我大漢,有文景之孝,懷民之心,得以享國日久。隻可惜,傳及後世子孫,多有不肖之徒,不尊有德之士,不任有才之人,故而民心盡喪,國有紛爭。”


    “先生這不肖之徒,說的是先帝?”


    賈詡沒有否認,也沒有點頭。


    張繡想著這一年的變化,反攻長安成功之後,當初一起出兵的人都封侯拜將,身居高位,眼前這位卻越發謹慎了起來。


    “現在的這位陛下可以說是一位有德之人嗎?我聽說,近來關中多有餓死的百姓,陛下聽說了之後,一直想有把府庫裏的糧食拿出來分發給百姓的提議。”


    張繡倒是沒有說錯。


    近一年關中的收成遠遠低於往年,而且今年還會再減。


    餓死的,已經從偏遠的小民,變成尋常人家,然後蔓延到了城內,即便是長安城內,也有許多沒有存糧的百姓。


    甚至是尋常小吏家,朝廷已經發不出俸祿來了。


    而天子確實有賑災的想法,不過李傕郭汜等人都不同意這麽做。他們都不讚同把糧食分給這些沒有用的賤民。


    賈詡其實覺得李傕郭汜的反對沒有意義,因為那些想要天子賑災的人也沒有什麽好意。


    賑災的糧食搬到府庫外,直接就進了某些人的私人庫裏,真正需要的百姓拿不到一粒糧食,該餓死的還是餓死。


    “要想成為一個有德之人,首先就得先成為一個有能耐的人,而弱者,沒有德行可言。”


    “先生這般能耐,一定是有德之人。”張繡說道。


    “我?還差的遠呢?”


    賈詡輕輕一笑,如果一個有本事,且又不砍他的人,那一定是有德之人。


    ……


    邊柳這邊,暫時迴了嵩山。


    在梁縣經營了近兩月之後,邊柳準備把大帥府搬到梁縣去。


    但暫時還沒有遷移人口的打算,隻不過再有投奔的百姓,直接就安排去了梁縣。


    同時,一些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工坊,也搬去了梁縣。


    隻有一些非常機密的仍留在嵩山,同時還在嵩山南北,各保留一座軍營。


    這日,邊柳正在嵩山的田間巡查,因為“白麵書生”巡查後匯報,田間多了許多蝗蟲。


    這自然不是一件小事。


    眼下莊稼苗剛剛長出不久,幾隻蝗蟲一啃咬,一年的辛勤就白費了。


    邊柳親自巡查了一番,發現這裏的蝗蟲個頭都很大。


    這說明,這些蝗蟲是從別處蔓延過來的。


    這時候,曹清河匆忙趕來,此時的她已經換成了婦人裝扮。


    在邊柳迴到嵩山,狠狠教訓了她一番之後,她倒是本分了許多。


    她手裏拿著一封書信,自然是曹操派人送來的。


    信中寫到,說兗州出現大範圍的蝗災,詢問這邊是否有應對的方法。


    看到信中所寫,兗州的蝗災已經厲害到,啃食家畜甚至生人的地步,邊柳有些不寒而栗。


    相比於兗州,嵩山這邊倒隻是些許麻煩了。


    半日後,邊柳派出去的人也趕了迴來,這批蝗蟲正是從兗州那邊蔓延過來的。


    想到兗州經過連續戰亂,郭嘉等人也沒有意外。


    “你們怎麽看?”


    “大帥先前和我們提過‘生態’一詞,我覺得這其中定然有因為戰亂頻發,導致生態從利於人變成了利於蝗蟲,所以才有蝗蟲成災。”


    “哦,奉孝之言倒是頗為新奇,不知這‘生態’一次作何解釋?”說話的是司馬徽。


    自從邊柳讓他製定嫁娶禮法之後,這老頭的政治參與積極性大大增加。


    這讓邊柳覺得,許多人並不是不願被他所用,隻是他沒有找到合適的用人方法。


    想讓這些人去使用什麽陰謀詭計,想什麽算計害人的法子,這些人是愛惜羽毛不肯幹的,但是做一些有利於名聲的事情,這些人可謂是樂在其中。


    雖然聽起來有些沽名釣譽,不過這些人卻有學識,也有本事,做起事來倒是不含糊的。


    邊柳作為甲方爸爸,把他們商定的禮法駁迴了十幾次,又提出了許多更改意見,這些人還是不遺餘力,還為大帥的想法尋經問典,尋找依據,所以除了商議軍事的時候,邊柳有時候也會請幾人參與例會,作為問政的人選。


    “大帥先前提過,昆蟲是卵胎濕化,蟲卵常寄生於水窪處。想來必是土地缺人翻耕,給了蟲子孵化的條件。若是經常耕耘的土地,就不會出現腐水,而且田地經過焚燒,也能燒死大量的蟲卵。”


    “不對不對,若是這般,這嵩山山林之中,豈不是腐水更多,怎麽一直以來,從不見有蟲災發生呢?”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冒名劉辯:三興炎漢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熏悟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熏悟空並收藏冒名劉辯:三興炎漢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