緱氏附近。
周圍荒涼的一片,春雨的滋潤下,木石掩埋之下泛起幾抹青色。
有零散的百姓趴在田野間覓食。
雖然亂世都往山上跑,但是總有人耐不住山上的惡劣環境。
隻要平原地區稍微安全一些,他們就會逐漸往山下遷移。若是碰到賊或者兵卷土重來,他們很可能就會毀於一旦,若是剛好天下大平了,他們又會成為首批的受益者。
不過現在,他們自然沒有這麽幸運,因為這個天下,還要亂許久。
徐庶穿著蓑衣行走在道路上,與他同行的還有男裝的張魅娘,以及一幹鎮守轘轅關的兵卒。
“昔日京都盛,今日離人愁!黃沙覆今古,白骨滿蓬蒿。”看著眼前荒涼的景象,徐庶長歎道。
張魅娘打量了徐庶一眼,這個時常吟詩的年輕人倒是個憂國憂民的至誠君子,比某個滿口仁義,實則一肚子壞水的家夥好多了。
她帶著大半的黃巾在緱山安置下來後,眾人時常因為不熟悉政令而與大帥府派來的人發生矛盾,徐庶不偏不倚,在其中斡旋,減少了許多矛盾的發生,如今原本流浪的黃巾多以安居下來,開始墾荒屯田,興修水利,繼續搭建房屋,日子一天比一天充實。
“世道如此,不止京都附近,原本的歌舞升平之地,現在都是兵戈不休。”張魅娘說道。
“是啊,大帥有平定天下,複興大漢的壯誌,可終究勢單力孤,要實現這偉大理想,還需要走很長一段路。”
不知道為什麽,聽到徐庶提起那個壞家夥,張魅娘總是憋著氣,明明對方已經做的很好了,之前答應給黃巾一條活路,現在已經看到了一絲前景,對方也沒怎麽為難自己。
可是,總覺得對方欠著自己什麽。
而且最近,管亥還給自己寫了一封信,說他們已經在潁川附近收到大帥府送出去的一批糧食,同時也接到了任務。他在心中詢問,雙方聯姻的事有沒有進展?畢竟大帥府拍賣兩封名為封王詔,實為婚書的事情早就傳了出去。
該死了!
那廝除了在巨野城撥撩了一下自己,迴到嵩山後,就跟變了一個人似的。
一本正經的,妥妥的偽君子!
氣!
很氣!
難不成還要她自薦枕席?
張魅娘很糾結,尤其是在曹操送了長女到嵩山,還與聽說那廝在梁縣又結了一門親之後,她更急了。
想到這,張魅娘不由得又有些臉紅,她暗地告訴自己:“魅娘啊魅娘,你現在應該考慮的是如何帶領族人更好的活下去,而不是什麽兒女私情。”
“先生,我聽說洛陽那邊最近巡查嚴了許多,我們不需要做些什麽嗎?”
洛陽畢竟是座大城,朝廷那邊自然是派了人駐紮的。不過此時的朝廷可沒有多餘的錢財來修複洛陽皇宮,即便許多大臣有意讓獻帝東歸,考慮修城的事,李傕郭汜也不會答應。
不僅如此,兵馬也少的可憐,駐紮在洛陽的官兵都屬於是可以隨時被拋棄的那種。
此時,邊柳派遣徐庶打出攻打洛陽的幌子,整個洛陽都如臨大敵。
“是啊,徐先生,要不您讓我帶領一千兵馬,我肯定把洛陽給大帥拿下來。”魏延跟在後麵,最近一段時間,他一直以為會有大戰發生,結果什麽功勞都沒撈著。
“張而不發!這就是大帥交代我的!”徐庶說道,徐庶何嚐不想立功,可是此時拿下洛陽,利遠遠小於弊,智者不為。
“那徐先生,你帶我們來這裏是幹嘛?”魏延問道。
“我在想,我們能不能多養活一些人。”徐庶說道。
聽到這話,張魅娘蹙起了蛾眉。她說道:“先生,這邊的城池都已經被衝垮了,而且一馬平川,既然我們不準備真的拿下洛陽,那萬一敵軍以洛陽為堡壘,進攻這裏,恐怕我們會很難把守,很可能會重蹈大帥之前的覆轍。”
張魅娘說的沒錯,之前李旦和唐瑁在緱氏經營了兩年,除了加固城牆,還在外麵搭建各種哨塔高樓,可以安置弓弩手,如此才讓西涼兵不敢輕易進犯。
此時,這裏荒置了僅一年,城牆早已布滿了缺口,至於外麵的哨塔,早已被附近的百姓拆卸作為過冬的燃物了。
要修複這裏,需要大量的時間,還有人口。而此時大帥府下的百姓除了應付戰爭,還要忙於春耕和各種生產,定然是無法顧及這裏的。
而且原先加固城牆,修建哨塔比較容易,因為敵人沒有防備。此時在敵人眼皮子底下做這些, 難度就翻倍了。
徐庶也明白這些,他看中的不是緱氏本地,而是南麵的山腳沿線。
“為何我們在嵩山發展很少受到侵犯,一直平安無事呢?”徐庶問道。
“自然是地勢險要,易守難攻。”魏延說道。
張魅娘也跟著點頭,又補充了一句,“還有我們大帥賢名遠播,旁人不敢貿然侵犯。”
賢不賢的都靠別人一張嘴,主要還是故天子的身份起的作用。
加上本身是塊硬骨頭,咬起來崩牙,又沒什麽肉,所以才沒有大勢力前來進攻。
徐庶點了點頭,“所以,我準備效仿此舉,在群山山脈北麵山腳建立棲息地,就近安置百姓。以百五十人為一寨,建立山寨,然後圍繞山寨開始開墾,若是有敵人來犯,那就躲入山寨,若是敵人來勢洶洶,甚至可以舍棄山寨逃入山中。真正灌注大帥‘敵進我退,敵退我駐’的理念。”
這裏,徐庶做了點小更改。
按照徐庶的想法,建立一個個小型山寨,自保倒是沒有什麽問題。
隻是——
“這樣有什麽用呢?”魏延好奇的問道,“此舉不僅費時費力,而且人員分散,難以聚力,恐怕對大局並無益處。”
“至少,可以庇護一方百姓不是?”徐庶指著田野間零散的百姓,他們的到來,讓這些百姓畏首畏尾,既不敢接觸,又不敢離去,或者說,他們已經被接連的災難,麻痹了自我,即便屠刀舉到麵前,而已熟視無睹。
……
周圍荒涼的一片,春雨的滋潤下,木石掩埋之下泛起幾抹青色。
有零散的百姓趴在田野間覓食。
雖然亂世都往山上跑,但是總有人耐不住山上的惡劣環境。
隻要平原地區稍微安全一些,他們就會逐漸往山下遷移。若是碰到賊或者兵卷土重來,他們很可能就會毀於一旦,若是剛好天下大平了,他們又會成為首批的受益者。
不過現在,他們自然沒有這麽幸運,因為這個天下,還要亂許久。
徐庶穿著蓑衣行走在道路上,與他同行的還有男裝的張魅娘,以及一幹鎮守轘轅關的兵卒。
“昔日京都盛,今日離人愁!黃沙覆今古,白骨滿蓬蒿。”看著眼前荒涼的景象,徐庶長歎道。
張魅娘打量了徐庶一眼,這個時常吟詩的年輕人倒是個憂國憂民的至誠君子,比某個滿口仁義,實則一肚子壞水的家夥好多了。
她帶著大半的黃巾在緱山安置下來後,眾人時常因為不熟悉政令而與大帥府派來的人發生矛盾,徐庶不偏不倚,在其中斡旋,減少了許多矛盾的發生,如今原本流浪的黃巾多以安居下來,開始墾荒屯田,興修水利,繼續搭建房屋,日子一天比一天充實。
“世道如此,不止京都附近,原本的歌舞升平之地,現在都是兵戈不休。”張魅娘說道。
“是啊,大帥有平定天下,複興大漢的壯誌,可終究勢單力孤,要實現這偉大理想,還需要走很長一段路。”
不知道為什麽,聽到徐庶提起那個壞家夥,張魅娘總是憋著氣,明明對方已經做的很好了,之前答應給黃巾一條活路,現在已經看到了一絲前景,對方也沒怎麽為難自己。
可是,總覺得對方欠著自己什麽。
而且最近,管亥還給自己寫了一封信,說他們已經在潁川附近收到大帥府送出去的一批糧食,同時也接到了任務。他在心中詢問,雙方聯姻的事有沒有進展?畢竟大帥府拍賣兩封名為封王詔,實為婚書的事情早就傳了出去。
該死了!
那廝除了在巨野城撥撩了一下自己,迴到嵩山後,就跟變了一個人似的。
一本正經的,妥妥的偽君子!
氣!
很氣!
難不成還要她自薦枕席?
張魅娘很糾結,尤其是在曹操送了長女到嵩山,還與聽說那廝在梁縣又結了一門親之後,她更急了。
想到這,張魅娘不由得又有些臉紅,她暗地告訴自己:“魅娘啊魅娘,你現在應該考慮的是如何帶領族人更好的活下去,而不是什麽兒女私情。”
“先生,我聽說洛陽那邊最近巡查嚴了許多,我們不需要做些什麽嗎?”
洛陽畢竟是座大城,朝廷那邊自然是派了人駐紮的。不過此時的朝廷可沒有多餘的錢財來修複洛陽皇宮,即便許多大臣有意讓獻帝東歸,考慮修城的事,李傕郭汜也不會答應。
不僅如此,兵馬也少的可憐,駐紮在洛陽的官兵都屬於是可以隨時被拋棄的那種。
此時,邊柳派遣徐庶打出攻打洛陽的幌子,整個洛陽都如臨大敵。
“是啊,徐先生,要不您讓我帶領一千兵馬,我肯定把洛陽給大帥拿下來。”魏延跟在後麵,最近一段時間,他一直以為會有大戰發生,結果什麽功勞都沒撈著。
“張而不發!這就是大帥交代我的!”徐庶說道,徐庶何嚐不想立功,可是此時拿下洛陽,利遠遠小於弊,智者不為。
“那徐先生,你帶我們來這裏是幹嘛?”魏延問道。
“我在想,我們能不能多養活一些人。”徐庶說道。
聽到這話,張魅娘蹙起了蛾眉。她說道:“先生,這邊的城池都已經被衝垮了,而且一馬平川,既然我們不準備真的拿下洛陽,那萬一敵軍以洛陽為堡壘,進攻這裏,恐怕我們會很難把守,很可能會重蹈大帥之前的覆轍。”
張魅娘說的沒錯,之前李旦和唐瑁在緱氏經營了兩年,除了加固城牆,還在外麵搭建各種哨塔高樓,可以安置弓弩手,如此才讓西涼兵不敢輕易進犯。
此時,這裏荒置了僅一年,城牆早已布滿了缺口,至於外麵的哨塔,早已被附近的百姓拆卸作為過冬的燃物了。
要修複這裏,需要大量的時間,還有人口。而此時大帥府下的百姓除了應付戰爭,還要忙於春耕和各種生產,定然是無法顧及這裏的。
而且原先加固城牆,修建哨塔比較容易,因為敵人沒有防備。此時在敵人眼皮子底下做這些, 難度就翻倍了。
徐庶也明白這些,他看中的不是緱氏本地,而是南麵的山腳沿線。
“為何我們在嵩山發展很少受到侵犯,一直平安無事呢?”徐庶問道。
“自然是地勢險要,易守難攻。”魏延說道。
張魅娘也跟著點頭,又補充了一句,“還有我們大帥賢名遠播,旁人不敢貿然侵犯。”
賢不賢的都靠別人一張嘴,主要還是故天子的身份起的作用。
加上本身是塊硬骨頭,咬起來崩牙,又沒什麽肉,所以才沒有大勢力前來進攻。
徐庶點了點頭,“所以,我準備效仿此舉,在群山山脈北麵山腳建立棲息地,就近安置百姓。以百五十人為一寨,建立山寨,然後圍繞山寨開始開墾,若是有敵人來犯,那就躲入山寨,若是敵人來勢洶洶,甚至可以舍棄山寨逃入山中。真正灌注大帥‘敵進我退,敵退我駐’的理念。”
這裏,徐庶做了點小更改。
按照徐庶的想法,建立一個個小型山寨,自保倒是沒有什麽問題。
隻是——
“這樣有什麽用呢?”魏延好奇的問道,“此舉不僅費時費力,而且人員分散,難以聚力,恐怕對大局並無益處。”
“至少,可以庇護一方百姓不是?”徐庶指著田野間零散的百姓,他們的到來,讓這些百姓畏首畏尾,既不敢接觸,又不敢離去,或者說,他們已經被接連的災難,麻痹了自我,即便屠刀舉到麵前,而已熟視無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