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的家族本也在南陽,之所以南下荊州,一來是因為孫堅“盛情”,二來,也是不滿袁術的所作所為。
所以兩人批判起袁術來,倒是不謀而合。
“此番北上,一路皆是白骨,去年幹旱蝗蟲接連,冬天又額外冷,許多人到了冬日還要出門到山中覓食,最後不是凍死,就是落入了猛獸的口中。”何晏說道。
張仲景沒有說話,這種事情雖然已經習以為常了,可是從熟悉的人嘴裏說出,他還是於心不忍。
然後又無可奈何,他拚命行醫,救活的人,卻還不足一個冬天死的。
或許剛來山上時,左慈說得對,下醫醫人,上醫醫國。
隻盼著,早一日結束這戰爭。
何晏看了一會,說道:“這山裏比外麵還冷,而且流落到這裏的都是難民,沒什麽積蓄,一定死了很多的人吧!”
冬天生病的人很多,藥廬的弟子,還有五莊觀的那些道士,都忙碌了一整個冬天。
哪裏出現重大病情,他們就往哪裏跑。
一個冬天,花出去的藥材不計其數,但還是死了八百多人。
這個數量很多,但是相對於十萬人來說,卻是讓許多官吏值得慶祝的一件事情,因為數量遠遠小於他們的預估。
“我聽說,荊南和兗州東麵,又爆發了大規模的疫情,你們這裏呢,我聽說山裏的大帥從兗州帶了很多難民迴來。”
張仲景點了點頭,確實有許多人出現發燒的情況,不過在大帥府的嚴格管控下,疫情倒是沒有蔓延。
張仲景在此中,倒是積累了不少經驗。
人員的安排、隔離,水源的管控這些,都是防疫需要做的,而不是單純的治病。
等冬天過去,他準備去疫情多發的地方走走。
張仲景沒有告訴何晏具體的人數比例,倒是讓對方小看了嵩山上的那位大帥,以及他管轄的大帥府。
就在這時,有幾名身著儒杉的人,帶著一箱紙條走了過來,何晏打量了幾眼,上麵寫著的都是藥材的名字。
“這是?”他好奇的詢問道。
“哦,藥廬的事情比較多,有時候,就會請一些有學識的人幫忙抄錄一些藥方之類的。”張仲景解釋道。
“我聽說德操先生來了山上?”何晏詢問道。
“對,他們多是仰慕德操先生的名聲,所以上山來的。”
何晏也想著拜訪一下司馬徽,於是便和來此的儒士交談了幾句。
從幾人的談話中,何晏得知,這些人需要通過抄書這種方式賺取生活的費用,便詢問張仲景,“我來此的途中看到山下掛滿了求賢令,如今山上有這麽多的賢士,為何那位大帥棄之不用呢?”
張仲景搖了搖頭,“這個,我就不知道的,大帥心存仁善,如果有人來此單為求學,不想在大帥府效力,那也是允許的。”
“這是自然,隻是你們大帥既然求賢若渴,為何不供予錢糧,反要他們通過抄書自行賺取錢糧呢?”
看到何晏為讀書人抱不平,張仲景沒怎麽理會,他開口道:“我在這裏,隻管藥廬之內的事,其他的事情,平叔不妨去請教我們大帥。說起來,我們大帥還是你的叔父,他一定會很耐心和你解釋的。”
“仲景言重了,我們何家可不敢做大帥的親戚。”何晏顯然沒想過要承認山裏這位。
“這是你們兩家的事,我不敢幹擾。”張仲景說著又捧起了醫書。此番舉動,倒是有幾分送客的意思。
何晏哎了一聲,他們何家是劉辯生母的家族,袁術派來他, 也有利用這個身份的意思,隻是山裏這位大帥的身份,外麵又不少質疑,他們何家是南陽大族,怎麽可以輕易與匪寇結交呢?
何晏是頗為自負之人,哪怕是現在,天下敢小看何家的也沒幾個人,這也造就了他傲慢的性格。
他此番來見張仲景,不過是想和張仲景打聽一下那位大帥的性格,好決定接下來以什麽態度見他,沒想到這話沒說幾句,張仲景就擺出了這個態度。
若是以這般個性,不懂人情世故,官場之上怕是寸步難行,何晏再度想起他對張仲景的評價。
見張仲景沒有挽留自己的意思,何晏甩手便往外走。
他又找到了方才那幾人,詢問了一番。
“不知道你們可見過山上那位大帥?”何晏指著山上說道。
“見過一次!初冬的時候,他來學堂拜見過德操先生。”
“哦,就拜見過一次?”何晏心想著,以司馬徽的名氣,若是真有敬賢之心,不說留在身邊,也當日日拜訪。
“後來倒是又來過三次,不過我們都在後院習文,隻與先生見了麵。”
“那不知德操先生如何評論山上那位大帥?”
“初次見麵的時候,先生隻說了一個‘好’字!”
“沒再具體點?”
“當時那位大帥也是這麽問的,所以先生又加了一個字——很好!”
何晏忍不出輕嗬,這還真符和司馬徽的性格,逢人隻說好字。
“這般說辭,怕是那位也不滿意吧?”
“是的,當時大帥對德操先生說——先生澄如水,清如鏡,堪比世間水鏡,可看清世間任何一人,為何今日隻說一個好字。”
水鏡!(水鏡先生的稱唿是劉表納賢,司馬徽被龐統邀請南下,龐德公對其的評價。本書司馬徽沒有南下,直接被徐庶從潁川請了來。)
何晏心想著,這倒是對司馬徽一個不錯的稱唿。
“那你們先生怎麽說?”
“先生,他隻一介凡夫,隻能照見凡夫俗子,又怎麽能照見世間真龍呢?”
“那位大帥聽了這個一定很高興吧?他給了水鏡先生什麽官職?”
“大帥倒是想讓先生當書院的院長,不過先生拒絕了,後來那位又讓先生擔任教授,不過先生從來隻教書,從不領俸祿。”
“哦,那位難道沒有強迫德操先生嗎?”
“倒是沒有,聽說來書院的時候對先生都挺客氣的。”
何晏聽到這,倒是有了計量。
……
所以兩人批判起袁術來,倒是不謀而合。
“此番北上,一路皆是白骨,去年幹旱蝗蟲接連,冬天又額外冷,許多人到了冬日還要出門到山中覓食,最後不是凍死,就是落入了猛獸的口中。”何晏說道。
張仲景沒有說話,這種事情雖然已經習以為常了,可是從熟悉的人嘴裏說出,他還是於心不忍。
然後又無可奈何,他拚命行醫,救活的人,卻還不足一個冬天死的。
或許剛來山上時,左慈說得對,下醫醫人,上醫醫國。
隻盼著,早一日結束這戰爭。
何晏看了一會,說道:“這山裏比外麵還冷,而且流落到這裏的都是難民,沒什麽積蓄,一定死了很多的人吧!”
冬天生病的人很多,藥廬的弟子,還有五莊觀的那些道士,都忙碌了一整個冬天。
哪裏出現重大病情,他們就往哪裏跑。
一個冬天,花出去的藥材不計其數,但還是死了八百多人。
這個數量很多,但是相對於十萬人來說,卻是讓許多官吏值得慶祝的一件事情,因為數量遠遠小於他們的預估。
“我聽說,荊南和兗州東麵,又爆發了大規模的疫情,你們這裏呢,我聽說山裏的大帥從兗州帶了很多難民迴來。”
張仲景點了點頭,確實有許多人出現發燒的情況,不過在大帥府的嚴格管控下,疫情倒是沒有蔓延。
張仲景在此中,倒是積累了不少經驗。
人員的安排、隔離,水源的管控這些,都是防疫需要做的,而不是單純的治病。
等冬天過去,他準備去疫情多發的地方走走。
張仲景沒有告訴何晏具體的人數比例,倒是讓對方小看了嵩山上的那位大帥,以及他管轄的大帥府。
就在這時,有幾名身著儒杉的人,帶著一箱紙條走了過來,何晏打量了幾眼,上麵寫著的都是藥材的名字。
“這是?”他好奇的詢問道。
“哦,藥廬的事情比較多,有時候,就會請一些有學識的人幫忙抄錄一些藥方之類的。”張仲景解釋道。
“我聽說德操先生來了山上?”何晏詢問道。
“對,他們多是仰慕德操先生的名聲,所以上山來的。”
何晏也想著拜訪一下司馬徽,於是便和來此的儒士交談了幾句。
從幾人的談話中,何晏得知,這些人需要通過抄書這種方式賺取生活的費用,便詢問張仲景,“我來此的途中看到山下掛滿了求賢令,如今山上有這麽多的賢士,為何那位大帥棄之不用呢?”
張仲景搖了搖頭,“這個,我就不知道的,大帥心存仁善,如果有人來此單為求學,不想在大帥府效力,那也是允許的。”
“這是自然,隻是你們大帥既然求賢若渴,為何不供予錢糧,反要他們通過抄書自行賺取錢糧呢?”
看到何晏為讀書人抱不平,張仲景沒怎麽理會,他開口道:“我在這裏,隻管藥廬之內的事,其他的事情,平叔不妨去請教我們大帥。說起來,我們大帥還是你的叔父,他一定會很耐心和你解釋的。”
“仲景言重了,我們何家可不敢做大帥的親戚。”何晏顯然沒想過要承認山裏這位。
“這是你們兩家的事,我不敢幹擾。”張仲景說著又捧起了醫書。此番舉動,倒是有幾分送客的意思。
何晏哎了一聲,他們何家是劉辯生母的家族,袁術派來他, 也有利用這個身份的意思,隻是山裏這位大帥的身份,外麵又不少質疑,他們何家是南陽大族,怎麽可以輕易與匪寇結交呢?
何晏是頗為自負之人,哪怕是現在,天下敢小看何家的也沒幾個人,這也造就了他傲慢的性格。
他此番來見張仲景,不過是想和張仲景打聽一下那位大帥的性格,好決定接下來以什麽態度見他,沒想到這話沒說幾句,張仲景就擺出了這個態度。
若是以這般個性,不懂人情世故,官場之上怕是寸步難行,何晏再度想起他對張仲景的評價。
見張仲景沒有挽留自己的意思,何晏甩手便往外走。
他又找到了方才那幾人,詢問了一番。
“不知道你們可見過山上那位大帥?”何晏指著山上說道。
“見過一次!初冬的時候,他來學堂拜見過德操先生。”
“哦,就拜見過一次?”何晏心想著,以司馬徽的名氣,若是真有敬賢之心,不說留在身邊,也當日日拜訪。
“後來倒是又來過三次,不過我們都在後院習文,隻與先生見了麵。”
“那不知德操先生如何評論山上那位大帥?”
“初次見麵的時候,先生隻說了一個‘好’字!”
“沒再具體點?”
“當時那位大帥也是這麽問的,所以先生又加了一個字——很好!”
何晏忍不出輕嗬,這還真符和司馬徽的性格,逢人隻說好字。
“這般說辭,怕是那位也不滿意吧?”
“是的,當時大帥對德操先生說——先生澄如水,清如鏡,堪比世間水鏡,可看清世間任何一人,為何今日隻說一個好字。”
水鏡!(水鏡先生的稱唿是劉表納賢,司馬徽被龐統邀請南下,龐德公對其的評價。本書司馬徽沒有南下,直接被徐庶從潁川請了來。)
何晏心想著,這倒是對司馬徽一個不錯的稱唿。
“那你們先生怎麽說?”
“先生,他隻一介凡夫,隻能照見凡夫俗子,又怎麽能照見世間真龍呢?”
“那位大帥聽了這個一定很高興吧?他給了水鏡先生什麽官職?”
“大帥倒是想讓先生當書院的院長,不過先生拒絕了,後來那位又讓先生擔任教授,不過先生從來隻教書,從不領俸祿。”
“哦,那位難道沒有強迫德操先生嗎?”
“倒是沒有,聽說來書院的時候對先生都挺客氣的。”
何晏聽到這,倒是有了計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