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邊柳開始巡視大帥府下轄各處,以及庫存。


    由緱伯負責保護。


    “大帥,這下次出去帶上我唄?”


    “怎麽,你還想著我出去呢?”邊柳笑著說道。


    緱伯這才醒悟過來,這次邊柳出去,大夥待在山上可是提心吊膽的。


    “我說錯了,大帥下次派人出征,一定要用我。我也不求當個大將軍,當個先鋒就行了!”


    “行,下次就讓你當先鋒。隻是緱伯,你不會也和程咬金一樣隱藏著身份吧?”


    “大帥,這可是天大的冤枉,我可是地地道道的緱氏人,遇到大帥之前,一輩子就在城外種地呢!程咬金這個壞小子,竟然敢騙我,啊不,敢騙大帥,等他迴來我一定揍的他爺爺都不認得。”


    “緱伯,說不定你也不普通呢!”邊柳笑著說道。


    “大帥,我的話可是千真萬確啊!”


    “唉,我是說,你可能這輩子之前是普通人,可是上輩子就已經命中注定,要輔佐本帥再興大漢了。”


    緱伯愣了一下,“都說大帥是紫薇星君下凡,怪不得連上輩子的事情都知道。”


    “你啊,好好加油吧,說不定以後還能當個天兵天將。”邊柳打了個哈哈。


    說話間便已經帶著緱伯來到後山的一座山穀。


    “大帥,這裏是做什麽的?”緱伯好奇的問道。


    “你還記得張季嗎?”


    當初在西涼兵進攻緱氏的時候,最早追隨邊柳的有四個人。


    斧頭(程咬金)、緱伯在軍中聽用;


    郭興負責管理造紙在內諸多匠戶。


    剩下一人便是張季,也是左慈的徒弟。


    “他就在這啊?”緱伯隻見過張季幾次,對方對於自己的工作也一直緘默不言。


    事實上, 張季一直歸邊柳一人指派任務,直到最近,才把張季的所在告訴了郭嘉和徐庶。


    此時的山上已經比較寒冷,普通人家的衣物隻夠一人出門的,剩下的隻能躲在屋內烤火。


    但此處山穀卻煙霧彌漫,有熱氣散發。


    邊柳到達穀口時,張季已經在等候。


    “我讓你研究的東西如何?”


    “大帥,你過來看!”


    張季帶著邊柳來到幾處倉庫前,裏麵擺滿了黑乎乎的木炭,有苦役正在往上麵潑水。


    “大帥,這兒的木炭怎麽這麽整齊?”緱伯驚奇的看著圓餅狀帶孔的木炭。


    邊柳上前拿起一塊木炭,用書撚了撚,品相還不錯。


    “這都是大帥的指點。”張季笑著說道。


    “那是當然,我就沒見過大帥這麽聰明的人,你和我一樣,最多有點小聰明,咱們大帥,那可是大聰明。”緱伯神氣的說道。


    邊柳覺得,有必要讓郭嘉開一堂拍馬屁的課,專門教教這些大老粗怎麽誇自己。


    否則一口一個“大聰明”,自己到時候還想請“臥龍”“鳳雛”過來,那豈不是被氣死?


    “這些泥炭,是我按照大帥的吩咐,用炭粉和黏土混合,然後用模具壓製出來的。”張季介紹道。


    在古代,冬季取暖是一個大問題。


    不然也不會誕生賣炭翁這個職業。


    在古代煤炭,天然氣,水電這些資源沒有普及前,柴火是唯一的燃燒資源,而人口一旦集中,當地的木材很快就會被砍伐一空。


    古時候,宗族觀念強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為了節省柴火,一個大家族通常在一口鍋裏做飯,下麵煮,上麵蒸,鍋爐裏麵還能烤。


    律令方麵,漢時就有頒布《四時月令詔條》,春季禁掏鳥窩、夏季禁伐木……


    而在漢武帝頒布鹽鐵國營之後,實際上是將山川湖澤全部劃歸國有,也就是耕地以外的地方,全是國家的。如果亂砍亂伐,那就在偷國家資源。


    邊柳將基地設在嵩山附近,野外資源相對豐富,然而一來木炭是消耗型資源,而且時間也頗為緊湊。


    更重要的是,一般燒炭,品相好的提供給富貴人家,普通人家隻能用些碎炭,而那些炭末,是無法使用的,會把風口給堵死,這其中的損耗相當大。


    邊柳一開始想的其實是蜂窩煤,隻是這嵩山附近的幾處煤礦,質量似乎都不咋高,張季幾次的實驗數據都不符合邊柳的期望。


    “這炭燒起來怎麽樣?”邊柳詢問。


    “大帥,這邊請!這附近我按照您的指示,都禁止明火,而且吩咐人按時潑水。”


    邊柳點了點頭,不愧是跟著左慈煉過丹的,該有的謹慎還是有的。


    山穀裏麵有條小河,幾人往裏走到一處空曠的地方,這裏建了幾間木屋,還有幾處石洞,就是張季做實驗的地方。


    “就在這吧!”


    邊柳指了指河邊的幾個石堆。


    張季先是取了幾塊泥炭,用枯葉引燃,又在邊柳的指示下拿了幾塊差不多大小的純木炭,開始燒了起來,火堆上麵立著兩個小水壺。


    燒了大概有半刻鍾的樣子,水壺就開了,而木炭已經所剩無幾,等木炭徹底熄了之後,泥炭還通紅著。


    又半刻鍾,泥炭也徹底滅了,隻留下一個陶土的空殼子。


    邊柳對這個效果很滿意,接著又關心起成本的問題。


    “大帥在後山劃了幾片燒炭的地方,這炭粉本就是剩下沒用的,倒是不需要成本。而黏土也是就近取的,隻是我嚐試了附近十幾種不同的黏土,隻有後麵那個彎山腳的黏土效果最好,如果全力開采的話應該能堅持兩年的。”


    邊柳想著,或許這些黏土本身就含有一些煤炭成本。


    張季則是繼續說道:“所以隻考慮人力成本的話,包括掘土,運輸,攪拌,倒模這些,平均下來,一人一天可以生產五百斤泥炭,按照外麵的工價,一天算十錢,也就是一錢可以買五十斤泥炭的樣子。”


    “正常的木炭售價是多少?”


    張季比較尷尬,這個他倒是沒關心過。


    緱伯則是說道:“當初在緱氏的時候,尋常時候,我家用的是大多是十錢一百斤的碎炭,如果是冬天比較冷,又或者是要買品相比較好的木炭,價格則會貴上不少,我聽說縣令家,招待客人,用的都是一錢一斤的炭。”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冒名劉辯:三興炎漢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熏悟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熏悟空並收藏冒名劉辯:三興炎漢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