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答伯喈先生的問題前,朕想問下先生,先生知道的這些,還有這幅字,是皇弟親口告訴先生的,還是由他人轉達的?”


    “臨行前,老臣親自拜見了天子,懷中兩幅字也是陛下親手書寫於我的!”蔡邕為了避免被人偷奸耍賴,於是便把事實說了出來,又加強了一下分量。


    “吾弟還好嗎?”


    “夜裏睡得安穩嗎?”


    “召見先生時,精神可還暢達?”


    邊柳接連三問,表達出了一位兄長對屈身虎狼之中的弟弟真切的關懷。


    就這瞬間,李旦也想到了自己的弟弟,他甚至有一絲錯覺,會不會自己救迴來的就是少帝劉辯?


    “陛下,您該先迴答老臣的問題了!”蔡邕躬身道,雖然他的言語十分堅定,可是他的態度也發生了變化。


    “也罷,那就讓朕來告訴諸位真相!”天子沒有和蔡邕計較,而是拉著唐妃又往前了一步。


    “中平二年八月十三日,父皇確實單獨召見了朕與皇弟,並細心考較了朕與皇弟的學問。”


    天子平靜的說道,之所以他能準確的說出日期,是因為唐姬曾經盡可能細致的列出了劉辯的行程。整個中平二年八月,隻有這一天,劉辯能和劉協一起單獨和靈帝相處。


    但落在眾人耳中,卻是大大加強了天子身份的可信性。


    就連蔡邕也沒從劉協口中得知準確的時間,如果要驗證,就必須翻看靈帝的起居冊,而這,顯然不是一時三刻能辦到的。


    緊接著,眾人就聽到天子繼續說道:


    “隻是當時父皇的身體已經大不如前,又因為戰事彌亂,父皇隻考較了朕和皇弟的學問,就拿了一份文章給我兩學習,接著就處理政事去了。


    說來也巧,這篇文章,正是許久以前,伯喈先生呈現給父皇的。朕現在還能記得其中幾句。”


    接著,天子就自顧自念叨了起來:


    第一句:“國之將興,至言數聞,內知己政,外見民情。”


    第二句:“夫求賢之道,未必一塗。或以德顯,或以言揚——”


    “頃者,立朝之士,曾不以忠信見賞,恆被謗訕之誅,遂使群下結口——”蔡邕不自主跟著背誦了出來,這是熹平六年(公元177年),蔡邕密奏給靈帝的七件事,後來,靈帝還親自在北郊迎祥氣,舉行辟雍禮儀。


    辟雍:尊儒學、行典禮的場所。


    辟雍禮儀,大概和現在主持大學開學禮儀差不多。


    眾人見蔡邕接上了天子的話,更加相信天子陳述。


    “伯喈先生不愧是當世大儒,過往的文章居然絲毫不落。”天子稱讚道。


    “陛下才思,才是驚為天人。”蔡邕和劉協並沒有見麵許久,所以除了劉協告訴他的,其餘細節,他一無所知。


    見兩人相互抬舉,眾人不由得對眼前天子又多了一分敬佩。


    “後來,我與皇弟研讀了半日,父皇便過來詢問我二人對這篇文章的看法。朕對父皇說,伯喈先生的文章看似句句珠璣,實則不乏諷刺之言,父皇采納了伯喈先生的文章,其人卻越發得寸進尺,所以父皇將其流放,乃是明智之舉。”


    中平二年這個時間點,蔡邕因先被流放後遇大赦,正躲在吳會之地(今浙江紹興)避難。


    眾人一聽,不對勁,剛還互相恭維著,怎麽說起不好的話來了?


    “父皇沒有評價朕的話,反而問起了皇弟。他大聲的說道:自古忠言逆耳,伯喈先生直言肯諫,足以證明對大漢,對父皇的忠心。隻是他隻觀察到了局部,沒有觀察到全部,所以無法體會父皇的苦衷。父皇將其流放是為了讓他體察民情,將來還會重新啟用他,重視他。


    父皇也沒有評價皇弟所說的話,隻是笑著,然後摸了摸他的頭。”


    因為黨錮之禍,靈帝失去了天下士子之心。蔡邕對靈帝也未嚐不是沒有抱怨,隻是眼下,他聽眼前的天子說起過往重重,不由得也想到了和靈帝“相敬如賓”的蜜月時刻。


    看現在董卓把天下搞得一塌糊塗,蔡邕也更加能體會到治理國家之艱難。難道靈帝當初將他流放真的是別有用心?


    天子很少開口,因為金口玉言,一言九鼎。但是一笑,一扶額也足以說明許多。從眼前天子的描述中,靈帝顯然是更讚同劉協的話。


    而且,眼前的天子說這番話,明顯是抬高長安的那位,讓自己更加不利,這說謊的可能性很小。


    “陛下還未說到寫字的事!”蔡邕揉了揉眼角,言語十分感傷。


    “正要說這個。”天子平淡的說道,“朕與皇弟有許多秘密,皇弟卻偏偏提到這個,想來也是因為此事與伯喈先生有關。隻不過,父皇讓我與皇弟書寫生平誌願一事,卻從未有過。”


    此言一出,眾人當即豎起了耳朵。


    蔡邕正欲說話,卻聽到天子繼續不緊不慢的說道:“朕一開始還在想,是不是皇弟記岔了,又或者,和某件事記重合了,畢竟皇弟小我太多了。”


    ……


    (關於劉辯的出生,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公元173年,一種是公元176年,本書采取第一種,書中此時時間是公元191年初,也就是劉辯虛歲19。


    劉協是公元181年出生,此時虛歲11。


    中平二年,劉辯虛歲13,劉協虛歲5。


    呃,這是時間點劉協是不是小了點,不過古人有三歲習文,劉協也不是蠢人,又出身皇室,五歲有這般見識,也能說得通吧?)


    ……


    “但經朕將曾經這些事情娓娓道來,朕終於想通了,皇弟不是記岔了,而是有意為之。他給伯喈先生寫下的‘帝安康’,其實也可以看做是‘弟安康’。朕為虎狼所害固然可憐,可是皇弟身陷虎狼之中又何嚐有一日安寢?皇弟知道朕還活著,高興還來不及,又怎麽會有試探之心呢?他是要告訴朕他很安全,讓朕不要有所忌憚啊!


    而且他知道伯喈先生被董卓派往朕這,故意提醒朕想起當日之事,是為了讓朕完成父皇未完成的事,重用賢達以安社稷。皇弟聰慧,朕不及啊!”


    說到這,天子已經愴然淚下。


    “陛下與當今天子均天縱其才,龍章鳳姿,此大漢之幸,蒼生之幸也!”聞聽此言,荀彧第一個拜倒在地,頂禮膜拜。


    “大漢之幸,蒼生之幸啊!”唐瑁李旦等人,哪裏還會遲疑,也紛紛跪地,眾人隨之。


    蔡邕呆住了,這番話說的有頭有尾,有理有據,但是,總感覺又哪裏不對呢?


    到底是不是啊?


    見狀,天子當即棒喝:“伯喈先生,雖然朕無法說出你懷中另一幅字是什麽,你也大可以懷疑朕的身份。但是朕可以肯定,皇弟前三字是安撫朕的心,後三字,定然是要托付給朕的重任。還請先生當堂展示出來!”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冒名劉辯:三興炎漢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熏悟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熏悟空並收藏冒名劉辯:三興炎漢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