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8章 感同身受
四合院:開局秦淮如送上門 作者:偉棟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但我相信民眾是有眼力的,等到這些設備普及到尋常百姓家裏之後,他們必將感同身受,並感謝墨家所帶來的幫助。
但這還不足以服眾。隻通過你們兩個代表來進行推廣會引發組織內部的一些非議。畢竟大家看法各有不同。要是某些內部成員挑事,可能會影響到你們聲譽,這對你們的名譽損害巨大,這種情況絕不能發生。
聽完這些話後,許辛和徐升好像被人兜頭潑了一盆冷水。
以一家之名進行對外宣稱自然沒有問題,但在內部這樣操作可能會招致不少反對意見。要怎樣去化解這種矛盾才關鍵。
要不然他們的聲望就會受損。
見狀,二人不由得眉頭緊皺。
於是秦長青閉合雙眼,說道:“或許有一個更好的方法。”
許辛立刻問道:“公子有何妙計?”
秦長青繼續道:朝廷並不會單獨傳揚你們兩人的功績,而是在表彰農家、墨家集體努力的前提下強調幾個人的名字。借由表彰整個團隊的形式將兩位的大名傳播於天下。這就既保留集體榮譽,同時也不失個人榮譽。通過這種方式來宣揚,應該不會造成大的紛爭。
### 386
“世上大多人都處於蒙昧之中,極少有人深究 ** 。”
“很多人都誤解認為你們全麵負責了農家和墨家的大事小事,並給了你們向農家和墨家的人解釋的合理借口。”
“不過這還不夠。”
“單憑宣傳終究如過眼雲煙。”
“因此,必須加強效果,才能真正混淆視聽,蒙蔽百姓。”
“最好的方式便是寫書。”
“詳細記錄這半年來的經曆,但需從你們的角度出發,通過宣傳來讓更多人的名字頻繁出現在書中。”
“但你們所寫的‘農書’和‘墨書’,應當嚴謹而精確,必須經得起檢驗。這樣方能讓人們徹底接受,即便有些事情並非你們所為,仍可通過談話參與其中。”
“說不定某個契機。”
“是因為你們一句不經意的話給了農家和墨家子弟以啟示,然後再客觀描述這些事情的發生過程。”
“這樣……”
“便能達到真假難辨的效果!”
**長青**
聽到秦長青的話語,許辛和徐升心有所感。
他們的確想把功勞占為己有,因為一旦成功,足以讓他們流芳百世。然而他們也知道如果真的這麽做,可能會引起異議。特別是在尚書房內,有許多事他們並未真正參與,強行認功恐怕會引起內部矛盾。
但十公子提出的建議是另一種途徑:
借由撰寫著作,將功勞歸結為己有。
世人大都不知道他們在尚書房的具體工作細節,隻需略加修飾,即可瞞過外界的眼光。到那時就能獨占這份功勞,而十公子和官府也將暗中相助。
想到這裏。
許辛和徐升交換了一下眼神,眼中露出興奮的光芒。
見狀,秦長青微微一笑。
之所以極力鼓動許辛和徐升這麽做,自然是出於他自身的考量。農家和墨家都是實用性很強的學派,如果能夠為他所用,定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作用。而此次尚書房之事使得這兩家實力受損,難免會讓其中的學生心生怨氣,萌發對抗情緒。
他對農家和墨家學生反對朝政不甚在意,但他關心的是一旦這些人脫離陣營會帶來何等隱患。如果不加以籠絡,這兩大學派轉而對抗,則會使之前的所有努力付諸東流。
更何況。
雖然當下農家和墨家在民間的地位不高,但如果以後以他們的名義推行一係列成果,其影響力將大增。名氣越大,將來如果轉向叛秦,破壞力也就越強。
他必須要爭取這些派別的領軍人物!
籠絡人心無外乎依靠名和利。
許辛和徐升自然也不能例外。
通過名望的加持和豐厚的待遇讓他們達到榮譽頂峰,所有這一切都由大秦官府一手策劃,他們理應迴報一份忠誠,並正式效忠朝廷。鑒於兩人在農墨兩家中的崇高地位,即便其他 ** 退出,在短期內也難動搖他們的位置。
隨著時間的推進。
雙方的關係將愈發穩固。
那時。
兩人可能再也生不出二心。
否則朝廷既能將其捧高至巔峰,同樣也能使其落得身敗名裂之局。
除此之外。
秦長青還有個小打算。
曆來諸子百家傳學往往有門檻限製,相對保守,盡管存在私人教育機構教授,但受益者不多,許多學問局限於較小範圍內。一旦有變故發生,便有可能失傳。而且許多學派傾向於閉門造車,不利於長遠發展。
這不是他希望看到的。
希望通過許辛和徐升兩位,將一些農學、墨學的知識和技術係統化推廣出去,為未來的發展打下基礎,防止將來遇到急需時還要四處“考古”的局麵發生。
也要保持學術發展的連續性和健康狀態。
許辛和徐升得到了名望和利益的好處,而大秦則通過這一手段打下了堅實的國家基礎,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都是有益於大秦的進步。
秦長青並不急於推動。
他堅信他們最終會做出明智選擇。
終於。
許辛和徐升做出了決定,他們拱手說道:“我家兩派長期以來勢微乏力,如今大秦猶如初日般輝煌耀眼,我們願意全力效力,以此延續農家和墨家的傳承。”
“懇請十公子給予恩典。”
兩人對秦長青行了一禮
若不是朝廷傾盡全力支援,他們兩家怎能取得如此顯著的成績?又怎能使學術重現輝煌?
兩人都非常清楚,在這段時間裏尚書司做的事情大部分外人都不知曉,如果秦廷強勢一些,完全有可能竊取他們的成果。
到那時他們又能有什麽辦法呢?
可秦廷並沒有這樣做。
反而把最終決策權留給了他們。
不但提供豐厚迴報,而且還允許公開宣告,這對於二人來說實在無法拒絕。更何況他們的經曆實在讓他們恐懼不已。
他們真的受夠了一直這樣。
如果不合作的話,類似的折磨還將無休止地繼續下去,隻怕他們都熬不住了。
但這還不足以服眾。隻通過你們兩個代表來進行推廣會引發組織內部的一些非議。畢竟大家看法各有不同。要是某些內部成員挑事,可能會影響到你們聲譽,這對你們的名譽損害巨大,這種情況絕不能發生。
聽完這些話後,許辛和徐升好像被人兜頭潑了一盆冷水。
以一家之名進行對外宣稱自然沒有問題,但在內部這樣操作可能會招致不少反對意見。要怎樣去化解這種矛盾才關鍵。
要不然他們的聲望就會受損。
見狀,二人不由得眉頭緊皺。
於是秦長青閉合雙眼,說道:“或許有一個更好的方法。”
許辛立刻問道:“公子有何妙計?”
秦長青繼續道:朝廷並不會單獨傳揚你們兩人的功績,而是在表彰農家、墨家集體努力的前提下強調幾個人的名字。借由表彰整個團隊的形式將兩位的大名傳播於天下。這就既保留集體榮譽,同時也不失個人榮譽。通過這種方式來宣揚,應該不會造成大的紛爭。
### 386
“世上大多人都處於蒙昧之中,極少有人深究 ** 。”
“很多人都誤解認為你們全麵負責了農家和墨家的大事小事,並給了你們向農家和墨家的人解釋的合理借口。”
“不過這還不夠。”
“單憑宣傳終究如過眼雲煙。”
“因此,必須加強效果,才能真正混淆視聽,蒙蔽百姓。”
“最好的方式便是寫書。”
“詳細記錄這半年來的經曆,但需從你們的角度出發,通過宣傳來讓更多人的名字頻繁出現在書中。”
“但你們所寫的‘農書’和‘墨書’,應當嚴謹而精確,必須經得起檢驗。這樣方能讓人們徹底接受,即便有些事情並非你們所為,仍可通過談話參與其中。”
“說不定某個契機。”
“是因為你們一句不經意的話給了農家和墨家子弟以啟示,然後再客觀描述這些事情的發生過程。”
“這樣……”
“便能達到真假難辨的效果!”
**長青**
聽到秦長青的話語,許辛和徐升心有所感。
他們的確想把功勞占為己有,因為一旦成功,足以讓他們流芳百世。然而他們也知道如果真的這麽做,可能會引起異議。特別是在尚書房內,有許多事他們並未真正參與,強行認功恐怕會引起內部矛盾。
但十公子提出的建議是另一種途徑:
借由撰寫著作,將功勞歸結為己有。
世人大都不知道他們在尚書房的具體工作細節,隻需略加修飾,即可瞞過外界的眼光。到那時就能獨占這份功勞,而十公子和官府也將暗中相助。
想到這裏。
許辛和徐升交換了一下眼神,眼中露出興奮的光芒。
見狀,秦長青微微一笑。
之所以極力鼓動許辛和徐升這麽做,自然是出於他自身的考量。農家和墨家都是實用性很強的學派,如果能夠為他所用,定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作用。而此次尚書房之事使得這兩家實力受損,難免會讓其中的學生心生怨氣,萌發對抗情緒。
他對農家和墨家學生反對朝政不甚在意,但他關心的是一旦這些人脫離陣營會帶來何等隱患。如果不加以籠絡,這兩大學派轉而對抗,則會使之前的所有努力付諸東流。
更何況。
雖然當下農家和墨家在民間的地位不高,但如果以後以他們的名義推行一係列成果,其影響力將大增。名氣越大,將來如果轉向叛秦,破壞力也就越強。
他必須要爭取這些派別的領軍人物!
籠絡人心無外乎依靠名和利。
許辛和徐升自然也不能例外。
通過名望的加持和豐厚的待遇讓他們達到榮譽頂峰,所有這一切都由大秦官府一手策劃,他們理應迴報一份忠誠,並正式效忠朝廷。鑒於兩人在農墨兩家中的崇高地位,即便其他 ** 退出,在短期內也難動搖他們的位置。
隨著時間的推進。
雙方的關係將愈發穩固。
那時。
兩人可能再也生不出二心。
否則朝廷既能將其捧高至巔峰,同樣也能使其落得身敗名裂之局。
除此之外。
秦長青還有個小打算。
曆來諸子百家傳學往往有門檻限製,相對保守,盡管存在私人教育機構教授,但受益者不多,許多學問局限於較小範圍內。一旦有變故發生,便有可能失傳。而且許多學派傾向於閉門造車,不利於長遠發展。
這不是他希望看到的。
希望通過許辛和徐升兩位,將一些農學、墨學的知識和技術係統化推廣出去,為未來的發展打下基礎,防止將來遇到急需時還要四處“考古”的局麵發生。
也要保持學術發展的連續性和健康狀態。
許辛和徐升得到了名望和利益的好處,而大秦則通過這一手段打下了堅實的國家基礎,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都是有益於大秦的進步。
秦長青並不急於推動。
他堅信他們最終會做出明智選擇。
終於。
許辛和徐升做出了決定,他們拱手說道:“我家兩派長期以來勢微乏力,如今大秦猶如初日般輝煌耀眼,我們願意全力效力,以此延續農家和墨家的傳承。”
“懇請十公子給予恩典。”
兩人對秦長青行了一禮
若不是朝廷傾盡全力支援,他們兩家怎能取得如此顯著的成績?又怎能使學術重現輝煌?
兩人都非常清楚,在這段時間裏尚書司做的事情大部分外人都不知曉,如果秦廷強勢一些,完全有可能竊取他們的成果。
到那時他們又能有什麽辦法呢?
可秦廷並沒有這樣做。
反而把最終決策權留給了他們。
不但提供豐厚迴報,而且還允許公開宣告,這對於二人來說實在無法拒絕。更何況他們的經曆實在讓他們恐懼不已。
他們真的受夠了一直這樣。
如果不合作的話,類似的折磨還將無休止地繼續下去,隻怕他們都熬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