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國向中原諸侯展示了強大的軍力,這讓鄭國心驚不已,泌地之役才過了多久啊,晉國軍力居然恢複如此之快。


    這讓忠心於晉國的宋國一下子如打了雞血般興奮不已:有這麽強大的晉國盟友在,咱大宋國會怕了你楚國佬?


    宋國人所不知道的是,晉國此時是不可能與楚國發生戰爭的,晉楚兩國已經達成了和平相處的一致意見。


    但是,楚國卻要來痛扁你宋國的。


    公元前594年,連續三年不斷討伐宋國的楚軍,又發起了對宋國的新一輪打擊。


    說起這個宋國,別以為軍事上一直不行,真實的情況是,打別人他是不行,但挨打的能力是超一流的。


    所以,當楚國來討伐宋國時,宋國自然而然想起了晉國,急向晉國求援。


    晉景公很鬱悶,救還是不救?


    大臣們的意見並不一致。不救宋國,那意味著晉國將失去唯一的盟友,而且是真正的鐵杆盟友。


    但此時的晉軍能打得過楚軍嗎?


    如果再敗,惹毛了楚國,楚軍肯定直接攻打晉國。


    更要命的是,一直虎視眈眈的秦國此時從西線向晉國發起進攻,那晉國便有亡國的危險!


    這時,有一個叫伯宗的大夫站了出來,明確表達了自己的意見:不救。


    伯宗,生辰不詳,卒於公元前576年,晉國大夫。伯宗祖上並非土生土長的晉國人,而是宋國人。


    想當年,晉文公重耳流亡列國時,宋國國君宋襄公禮遇了重耳一行人,從此晉宋成為鐵哥們。


    宋襄公共有兄弟六人,六弟公子遨便在晉文公時期到了晉國出仕,被晉文公任命為大夫。


    伯宗,正是這位公子遨之孫。


    伯宗是一個賢能的人,在治國理政方麵頗有見識,善於雄辯,口才一流。


    但他有過於剛直,尤其是在發表自己意見時,總表現出盛氣淩人的架式。


    據說,伯宗夫人很為他擔心,便告誡他道:“小偷憎恨主人,百姓愛戴明君。有喜歡好人的人,也有憎恨嫉妒的人。


    您喜歡直言不諱,但不見得您的意見建議一定正確。如果出現有人心裏不服但又說不過您,那內心一定對您非常厭惡。


    這樣的人越來越多的話,您就一定會招來禍患啊。”


    但伯宗不聽。


    有一次伯宗下朝歸來,麵帶喜色,夫人看他得意洋洋的樣子,便問其緣由。


    伯宗道:“今天我在朝廷就軍國大事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得到了國君的表揚。


    當時身邊好幾位大夫都誇獎我,說我智慧過人,與當年的陽子可以媲美了。”


    這裏伯宗講的陽子,便是晉國文襄時代的陽處父。陽處父曾經當過晉襄公的師傅,官居太尉,且經常領兵作戰,以口才佳、善用計聞名諸侯,但也華而不實。


    後來到了晉襄公晚期,在晉國中軍元帥人選問題上,陽處父因極力推薦趙氏,從而得罪了狐氏,結果被狐氏刺殺身亡。


    伯宗夫人聽後很擔憂,她對伯宗道:“夫君呐,妾聽聞,子粒飽滿的穀子並不華麗,有見解的真話並不需要修飾。


    您說的陽子,素有華而不實、言而無謀之名,因此才招來禍患,故您有什麽值得得意的呢?”


    伯宗心裏很不悅,道:“你還是不相信為夫的本事,這樣吧,為夫準備邀請幾位大夫喝酒。我們邊喝邊聊,夫人你就在一旁伺候並留心聽我們交談,到時你就會知道了。”


    於是伯宗挑了個日子請了幾位要好的大夫一起喝酒,伯宗夫人全程伺候。


    散後,伯宗問夫人通:“現在,夫人覺得為夫如何?”


    夫人答道:“從今天喝酒的情況來看,您與幾位大夫在談論時,大家的確不及您。


    但是,夫君呐,您可知道,現在百姓已經對國君不滿不止一天了,晉國也許將麵臨著內亂。


    您性格如此剛烈,言辭如此激烈,妾還是擔心萬一國家有變就會牽連到您!


    但是,妾亦知,本性難移,您的性格已經沒辦法改變了。


    既然如此,那妾提醒您多結交賢能的大夫,萬一出現危機,至少您可以讓兒子州犁得以保全吧。”


    州犁,即伯州犁,伯宗的兒子。


    伯宗見夫人仍舊這麽說他,很不高興,但也對夫人囑他多結交賢能大夫上了心。


    後來,伯宗被人陷害而死,但他的家人因為有晉國賢大臣保護故得以幸免。這是後話,我們以後再講。


    因為伯宗登上春秋舞台,所以講了講他的故事,其實,講的主要還是表現伯宗夫人之見識。


    後來,西漢大儒劉向把伯宗夫人列為烈女傳裏的一位代表人物。


    現在,圍繞著到底要救宋國還是不救宋國,這位宋國公族後裔伯宗發表了自己的見解。


    “雖鞭之長,不及馬腹。天方授楚,未可與爭。雖晉之強,能違天乎?”伯宗一開始便亮出了自己的觀點。


    什麽意思呢?


    就是馬鞭雖長,但隻會打到馬頭或者馬屁股上,馬的肚腹那裏是夠不到的。


    老天最近是在眷顧楚國,而不是我們晉國。我們雖然也很強大,但還是不要違了天意,不要與楚國發生戰爭了。


    這就是成語“鞭長莫及”的典故。


    晉國主戰派馬上反對:如果不救宋國,那我們晉國將失去宋國,而且從此見死不救的名聲將一直套在晉國的頭上。


    伯宗笑了笑,用他那文皺皺的語調道:“高下在心,川澤納汙,山藪藏疾,瑾瑜匿瑕,國君貪垢,天之道也。君其待之。”


    這又是什麽意思?


    伯宗對大家說,是屈是張要心裏有數。江河湖泊能容納汙濁之物,山林草莽能隱藏蛇蠍障氣,上好的美玉也有瑕疵,國君應該會忍受羞辱,這些也都是合乎天道的。


    我們還是再等等看吧,與楚國開戰,不是這個時候,需要時機啊。


    伯宗同誌又給我們發明了幾個成語:藏汙納垢、瑾瑜匿瑕。


    其中,瑾瑜匿瑕後來比喻美好的事物也有瑕疵,但往往看不到,這說明美好可以吸收瑕疵。


    我們看一個人,他表現得很完美,幾乎找不到他的任何缺點。


    隻是,但凡是個人,總是有缺點的。隻是他的優點太多太突出了,所以我們也便忽視了他的缺點,這便是瑾瑜匿瑕。


    眾人皆不說話了,有的人心裏在想,你伯宗作為宋裔都不想去救宋,我們著什麽急?


    於是,晉國決定不救宋國。但至少要讓宋國人知道,晉國一定會去救他們的。


    晉景公的使者急赴宋國:“兄弟們,頂住啊,援軍很快便到!”


    晉國答應出兵救援了。


    宋國人民一片歡唿,士氣又大漲了起來,全城動員,全民皆兵。


    楚莊王一邊關注著晉國的動向,一邊下令繼續攻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春秋晉國風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千裏草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千裏草人並收藏春秋晉國風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