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既然決定不管中原爭霸江湖上那些事了,趙盾也便集中精力繼續他的改革了。
經曆了差點被晉靈公幹掉的趙盾,此時迴想起來還是心有餘悸的。
晉靈公如果再年長幾年,等到自己政治上成熟了,有了足夠的勢力,那要搞定一個中軍元帥那是分分鍾的事!
因為,晉國與其他諸侯國最不同的一點,便是晉國的國君權力極大!
國君的權力來自於哪裏?
來自於實實在在可控製的地盤!
前麵我們講過,晉國自晉獻公以後,公室的土地便不再分封,而是全部屬於國君所有!
因為晉國的公室子弟在國內就隻剩下國君一人,其餘的公室人士都去了國外生活!
這導致了晉國公勢力極弱,但也相應的使代表公族的國君權力極強。
因為手頭掌握著大量土地,基於土地的人口、財富使當時的晉國國君成為了最有權力的人。
晉國不斷進攻戎狄部落,侵占戎狄土地。這些土地有一小部分封給了功臣,但大部分都是掌握在國君手裏的。
而且,由於曆史上群公子被屠戮或遭流放,再加上晉國公子除世子外均不得留在晉國的規定,使晉國國君手頭的土地越來越多,從而權力也越來越大。
當然,其他諸侯國君與晉國一樣,形式上是權力至高無上,因為國君最大嘛。
但在實際上,這種權力是要有物質基礎來配套的。
國君的物質基礎是什麽?
就是手頭可控製的土地!
周王室為什麽衰落?
就是因為周天子不斷分封,結果將全天下的可封之地都封得差不多了,最後留給自己的,隻有一個洛邑及附近幾塊地盤!
沒有了土地,便沒有了糧食,沒有了財力,也沒有了兵源!
如魯國,最後國君的權力到哪裏去了,到三桓手裏了。
宋國更是奇葩,宋國是嚴重的公族力量超強型。整個國家上下都是子姓,這些公族子弟,哪一家不需要封地?
晉國的權力集中到國君一個人身上,導致晉國很快便能形成集中統一的意誌:國君的意誌。
對,國君的意誌迅速提升為國家意誌,然後群策群力,集中力量辦好大事!
這,正是晉國能夠數百年稱雄春秋江湖的關鍵因素!
但這裏一個嚴重隱患埋下了,這便是當國君英明有為時,晉國國力迅速提升;當國君暗弱無能時,晉國的發展便受到嚴重影響。
晉獻公、晉惠公、晉文公、晉襄公時代,正是國君英明有為時,從而晉國迅速崛起,成為春秋第一號強國。
但晉靈公卻是一個亂來的主,所以晉國到此時不得不從爭霸中原中退出!
還有一個嚴重隱患,那便是國君因為權力過大,到最後可以隨心所欲處置卿大夫。如晉靈公甚至可以調動力量來殺執政的中軍元帥!
這就在客觀上需要一個至少相對可以抑製國君權力的改革。這個改革,趙盾把突破口放到了公族勢力的培植上。
但晉國的公族都在國外,難道要將這些公族人士都迴國?
但是,以前晉惠公、晉文公、晉襄公時代,尤其是連晉文公晉襄公這樣的明主,都不想將公族人士召迴來!
反而以晉國公族規定的理由,繼續著晉國國內隻留世子的傳統,難道現在的晉成公會同意?
將這些公族人士召迴國,對國君的隱患是顯然的。他們憑著公族身份,將逐漸占據晉國國內一些重要職位!
從而不斷消弱國君的權力,甚至可能發生推翻現任國君、廢立世子等一係列惡性權力鬥爭事件!
這樣的惡性權力鬥爭事件,在整個春秋江湖其他各諸侯國中,實在是太司空見慣了。
晉成公成長在周王室,尤其看到了王室內部的爭權奪利,王子帶造反、王子朝造反等等,多了去了。
從某種意義上講,自家人搞自家人,遠比外人搞自己來得可怕得多!
對晉成公來講,他寧願將自己的土地分給別人,也不願分給自己的兄弟等公族人士!
因為所謂的公族人士,有許多其實已經成了隻擁有了晉氏公族這個血統,不再與國君真正心連心了。
晉成公當然不同意將公族人士召迴國,那要加強公族力量,怎麽加強?
趙盾是有辦法的,趙盾的辦法就是讓晉國卿大夫的嫡子擔任公族!
注意啦,這個公族跟列國諸侯的那個公族是不同的概念。
列國諸侯的公族指的是公室的宗族,放到周天子那裏便叫王族。趙盾提出的公族概念是一個官職!
即趙盾設置了一個叫公族的官職。
為什麽要設官職?
難道以前的官職不夠多嗎?你趙盾是要搞機關人事膨脹嗎?
當然不是。
在春秋各諸侯國裏,在朝中為官的人往往有兩種身份,一種是級別,如趙盾,他是卿大夫;一種是官職,如趙盾是中軍元帥。
一個諸侯國裏的卿是有限的,如晉國最多時設置過12卿,現在是6卿。大夫是世襲而來或者是因功而提拔的,數量也是有限的。
但具體的官職呢,那是很多的,晉國的六卿具體官職便是各軍帥佐,此外還有負責農業的、外交的、占卜的、祭祀的、史官、手工業、刑律、司馬等等。
這些官職,原來的任免權都集中到了國君手裏,對鄭國魯國這樣的諸侯國而言,國君往往將自己的宗親子弟任命為各位官職。
也就是說,當時春秋主要的是任人唯親,這些宗親便是公族人士。
就這樣,公族人士基本占據了朝中的各級官職。尤其是那些具體負責國君起居飲食生活、養馬狩獵等官職,別看不起眼,但足可以影響國君!
晉國是個例外,晉國由於公族人士都在國外,所以國君有了任免權後,便按照自己的意願任命公族外的人士做官。
這便導致了一個問題:當國君是個明主時,官員基本是好的;當國君是個昏君時,他任命的官員便往往良莠不齊,甚至有的人品低下。
正是如晉靈公這樣的國君,將一些人士任命為官。然後,動員這些人士胡作非為。
我們前麵講過,晉靈公修建高台,蓄養死士,裝修花園等等,都是有具體的人負責去做的。
這些人都是晉靈公自己的任命的人,到最後,他居然可以擺出鴻門宴意欲殺掉趙盾。
趙盾的人事改革,就是限製國君隨便任免官員!
他提出,讓卿大夫的嫡長子擔任公族,附加的一條便是這個公族官職是可以世襲的!
由於實現了世襲,那隻要這個卿大夫不犯錯,他的兒子們都可以在朝中為官!
什麽意思?
比如趙氏家族,本來趙氏家族隻有一個是大夫,即現在的趙盾,執政的中軍元帥,已經在晉國朝堂當官了。
現在可以考慮讓趙盾的兒子趙朔也去朝中為官,具體官職便是公族,分管某項具體工作!
這個具體工作,也就是具體職位,任免權仍舊掌握在國君手裏。隻要不犯錯誤,這個職位可以世襲。
公族是配套有封地的,國君分賞土地給公族作為食邑,那國君的土地控製量便相對減少。
有了具體職位,並且隻要不犯錯便可以世襲,那國君的人事控製力也得到弱化。
土地控製權和人事控製力,這兩項國君最重要的權力由此而得到相對消弱。
那什麽力量得到了強化?公族力量嗎?
顯然,不是真正的公族力量得到了加強,而是卿大夫的力量得到了加強。
麵對著執政的中軍元帥趙盾所提出來的以消弱君權、強化卿大夫權力為目的的這種人事製度改革,晉成公作為國君,為什麽能夠同意呢?
很顯然,一方麵,此時的趙盾權勢太大了。
晉成公剛迴晉國,他需要趙盾的全麵支持。同樣,他也需要全麵支持趙盾。晉成公能夠得到君位,內心上是感激趙盾的。
另一方麵,晉成公從自己的侄子晉靈公身上得到了教訓:正因為國君權力過大,所以才會導致亂來。
隻要國君亂來,你權力再大,也是得不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區區一個趙穿就幹掉了國君!
晉成公是謹慎的,剛即位的他表現出了高度的政治成熟感,他把全部國政都委托給趙盾:
“元帥辦事,寡人放心,一切都按元帥的意思辦吧。”
晉成公還在朝堂公開為趙盾弑君辯護:“元帥一心為國,弑君之事著實與他沒有關係。誰還敢妄議此事,寡人定不輕饒!”
是的,晉成公同誌,你是明智的,有多大權力,就應該有多大責任。
權力這東西是一把雙刃劍,並非越大越好!
但是,晉成公同誌,你更是糊塗的!
為了你此時的君位穩固,你向以趙盾為首的卿大夫們作出的這個妥協,將導致晉國國君權力越來越小,使卿大夫的勢力越來越大,最終成為晉國滅亡的根本因素!
經曆了差點被晉靈公幹掉的趙盾,此時迴想起來還是心有餘悸的。
晉靈公如果再年長幾年,等到自己政治上成熟了,有了足夠的勢力,那要搞定一個中軍元帥那是分分鍾的事!
因為,晉國與其他諸侯國最不同的一點,便是晉國的國君權力極大!
國君的權力來自於哪裏?
來自於實實在在可控製的地盤!
前麵我們講過,晉國自晉獻公以後,公室的土地便不再分封,而是全部屬於國君所有!
因為晉國的公室子弟在國內就隻剩下國君一人,其餘的公室人士都去了國外生活!
這導致了晉國公勢力極弱,但也相應的使代表公族的國君權力極強。
因為手頭掌握著大量土地,基於土地的人口、財富使當時的晉國國君成為了最有權力的人。
晉國不斷進攻戎狄部落,侵占戎狄土地。這些土地有一小部分封給了功臣,但大部分都是掌握在國君手裏的。
而且,由於曆史上群公子被屠戮或遭流放,再加上晉國公子除世子外均不得留在晉國的規定,使晉國國君手頭的土地越來越多,從而權力也越來越大。
當然,其他諸侯國君與晉國一樣,形式上是權力至高無上,因為國君最大嘛。
但在實際上,這種權力是要有物質基礎來配套的。
國君的物質基礎是什麽?
就是手頭可控製的土地!
周王室為什麽衰落?
就是因為周天子不斷分封,結果將全天下的可封之地都封得差不多了,最後留給自己的,隻有一個洛邑及附近幾塊地盤!
沒有了土地,便沒有了糧食,沒有了財力,也沒有了兵源!
如魯國,最後國君的權力到哪裏去了,到三桓手裏了。
宋國更是奇葩,宋國是嚴重的公族力量超強型。整個國家上下都是子姓,這些公族子弟,哪一家不需要封地?
晉國的權力集中到國君一個人身上,導致晉國很快便能形成集中統一的意誌:國君的意誌。
對,國君的意誌迅速提升為國家意誌,然後群策群力,集中力量辦好大事!
這,正是晉國能夠數百年稱雄春秋江湖的關鍵因素!
但這裏一個嚴重隱患埋下了,這便是當國君英明有為時,晉國國力迅速提升;當國君暗弱無能時,晉國的發展便受到嚴重影響。
晉獻公、晉惠公、晉文公、晉襄公時代,正是國君英明有為時,從而晉國迅速崛起,成為春秋第一號強國。
但晉靈公卻是一個亂來的主,所以晉國到此時不得不從爭霸中原中退出!
還有一個嚴重隱患,那便是國君因為權力過大,到最後可以隨心所欲處置卿大夫。如晉靈公甚至可以調動力量來殺執政的中軍元帥!
這就在客觀上需要一個至少相對可以抑製國君權力的改革。這個改革,趙盾把突破口放到了公族勢力的培植上。
但晉國的公族都在國外,難道要將這些公族人士都迴國?
但是,以前晉惠公、晉文公、晉襄公時代,尤其是連晉文公晉襄公這樣的明主,都不想將公族人士召迴來!
反而以晉國公族規定的理由,繼續著晉國國內隻留世子的傳統,難道現在的晉成公會同意?
將這些公族人士召迴國,對國君的隱患是顯然的。他們憑著公族身份,將逐漸占據晉國國內一些重要職位!
從而不斷消弱國君的權力,甚至可能發生推翻現任國君、廢立世子等一係列惡性權力鬥爭事件!
這樣的惡性權力鬥爭事件,在整個春秋江湖其他各諸侯國中,實在是太司空見慣了。
晉成公成長在周王室,尤其看到了王室內部的爭權奪利,王子帶造反、王子朝造反等等,多了去了。
從某種意義上講,自家人搞自家人,遠比外人搞自己來得可怕得多!
對晉成公來講,他寧願將自己的土地分給別人,也不願分給自己的兄弟等公族人士!
因為所謂的公族人士,有許多其實已經成了隻擁有了晉氏公族這個血統,不再與國君真正心連心了。
晉成公當然不同意將公族人士召迴國,那要加強公族力量,怎麽加強?
趙盾是有辦法的,趙盾的辦法就是讓晉國卿大夫的嫡子擔任公族!
注意啦,這個公族跟列國諸侯的那個公族是不同的概念。
列國諸侯的公族指的是公室的宗族,放到周天子那裏便叫王族。趙盾提出的公族概念是一個官職!
即趙盾設置了一個叫公族的官職。
為什麽要設官職?
難道以前的官職不夠多嗎?你趙盾是要搞機關人事膨脹嗎?
當然不是。
在春秋各諸侯國裏,在朝中為官的人往往有兩種身份,一種是級別,如趙盾,他是卿大夫;一種是官職,如趙盾是中軍元帥。
一個諸侯國裏的卿是有限的,如晉國最多時設置過12卿,現在是6卿。大夫是世襲而來或者是因功而提拔的,數量也是有限的。
但具體的官職呢,那是很多的,晉國的六卿具體官職便是各軍帥佐,此外還有負責農業的、外交的、占卜的、祭祀的、史官、手工業、刑律、司馬等等。
這些官職,原來的任免權都集中到了國君手裏,對鄭國魯國這樣的諸侯國而言,國君往往將自己的宗親子弟任命為各位官職。
也就是說,當時春秋主要的是任人唯親,這些宗親便是公族人士。
就這樣,公族人士基本占據了朝中的各級官職。尤其是那些具體負責國君起居飲食生活、養馬狩獵等官職,別看不起眼,但足可以影響國君!
晉國是個例外,晉國由於公族人士都在國外,所以國君有了任免權後,便按照自己的意願任命公族外的人士做官。
這便導致了一個問題:當國君是個明主時,官員基本是好的;當國君是個昏君時,他任命的官員便往往良莠不齊,甚至有的人品低下。
正是如晉靈公這樣的國君,將一些人士任命為官。然後,動員這些人士胡作非為。
我們前麵講過,晉靈公修建高台,蓄養死士,裝修花園等等,都是有具體的人負責去做的。
這些人都是晉靈公自己的任命的人,到最後,他居然可以擺出鴻門宴意欲殺掉趙盾。
趙盾的人事改革,就是限製國君隨便任免官員!
他提出,讓卿大夫的嫡長子擔任公族,附加的一條便是這個公族官職是可以世襲的!
由於實現了世襲,那隻要這個卿大夫不犯錯,他的兒子們都可以在朝中為官!
什麽意思?
比如趙氏家族,本來趙氏家族隻有一個是大夫,即現在的趙盾,執政的中軍元帥,已經在晉國朝堂當官了。
現在可以考慮讓趙盾的兒子趙朔也去朝中為官,具體官職便是公族,分管某項具體工作!
這個具體工作,也就是具體職位,任免權仍舊掌握在國君手裏。隻要不犯錯誤,這個職位可以世襲。
公族是配套有封地的,國君分賞土地給公族作為食邑,那國君的土地控製量便相對減少。
有了具體職位,並且隻要不犯錯便可以世襲,那國君的人事控製力也得到弱化。
土地控製權和人事控製力,這兩項國君最重要的權力由此而得到相對消弱。
那什麽力量得到了強化?公族力量嗎?
顯然,不是真正的公族力量得到了加強,而是卿大夫的力量得到了加強。
麵對著執政的中軍元帥趙盾所提出來的以消弱君權、強化卿大夫權力為目的的這種人事製度改革,晉成公作為國君,為什麽能夠同意呢?
很顯然,一方麵,此時的趙盾權勢太大了。
晉成公剛迴晉國,他需要趙盾的全麵支持。同樣,他也需要全麵支持趙盾。晉成公能夠得到君位,內心上是感激趙盾的。
另一方麵,晉成公從自己的侄子晉靈公身上得到了教訓:正因為國君權力過大,所以才會導致亂來。
隻要國君亂來,你權力再大,也是得不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區區一個趙穿就幹掉了國君!
晉成公是謹慎的,剛即位的他表現出了高度的政治成熟感,他把全部國政都委托給趙盾:
“元帥辦事,寡人放心,一切都按元帥的意思辦吧。”
晉成公還在朝堂公開為趙盾弑君辯護:“元帥一心為國,弑君之事著實與他沒有關係。誰還敢妄議此事,寡人定不輕饒!”
是的,晉成公同誌,你是明智的,有多大權力,就應該有多大責任。
權力這東西是一把雙刃劍,並非越大越好!
但是,晉成公同誌,你更是糊塗的!
為了你此時的君位穩固,你向以趙盾為首的卿大夫們作出的這個妥協,將導致晉國國君權力越來越小,使卿大夫的勢力越來越大,最終成為晉國滅亡的根本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