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進行封帥的名單人數是五人,由王薩蔣雍劉陸李何八人研究負責,對比功績,對比貢獻,對比年紀,但是蔣方震堅決不同意自己位列元帥名單,他還說哪裏有參謀做元帥的,隨後便提出離開封帥評定小組。不過薩鎮冰倒是對陸榮廷私下中笑說道:“蔣百裏心中豈不想封帥,按理說他的功勞足夠了,這次提出離開封帥評定小組的原因就是為了規避。”
陸榮廷道:“秀盛肯定是支持他的,你看這次他一提出來,秀盛立即答應了,封帥名單中絕不會少的了他一個。”
薩鎮冰道:“但是我卻知道張作霖和吳佩孚兩人和蔣百裏不和,不知這其中會不會產生掣肘。”
“胳膊擰不過大腿。”陸榮廷笑道,“誰來封帥,最終決定權還是秀盛來決定的,豈能他人指手畫腳?張作霖這個土匪腦袋比南方人還精明,倒是吳佩孚這個山東棒子,不知道會不會在這個事情上犯傻。”
王茂如要求封帥評定小組將名單嚴格保密,但是眾人也一直猜測不已。毫無疑問,眾人猜測的目標便是抵達北京擔任國防副司令的張作霖、從蒙古前來報告的吳佩孚和從西域返迴的任元星三人,定是位列元帥之位了。
封帥的傳聞也愈演愈烈,諸多軍官猜測元帥名單,甚至有人列出三十六個元帥名單,因為有民間傳言王茂如是紫薇大帝轉世手下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因此一定是三十六個元帥。
王茂如聽了之後哈哈大笑說:“三十六個元帥,元帥也就不值錢了,還需要如此大肆宣傳嗎?”
其後薩鎮冰等老北洋的人認為五人名單太少,國防軍可以封帥的將來很多,按照資曆排列下來也不止五個。尤其是名單其中沒有王茂如,眾人覺得不妥,作為一手締造了國防軍的人,王茂如的秀帥名稱叫了許久,卻是一直以來都不合規矩。若是王茂如不封帥,別人封帥豈不是將他人架在火上?薩鎮冰和陸榮廷兩個老人帶頭,要求封帥名單上一定要有王茂如的名字,若不是第一位都不行。王茂如隻是微笑,未置可否,似有深意。
當王茂如向張作霖透露名單之後,張作霖發現封帥的名單之中沒有王茂如的名字,頓時反對道:“這可不行,秀盛老弟,你要是不做元帥,我們做什麽元帥?不是被大家罵死嗎?”
隨後張作霖與薩鎮冰等人接連勸說王茂如,一日後吳佩孚抵達北京,王茂如便又為吳佩孚舉辦歡迎儀式。兩人閑聊的時候,王茂如說起封帥名單上的五個人,吳佩孚也說道:“秀帥,這名單有問題,且問題不小。”
王茂如奇道:“有什麽問題?”
吳佩孚道:“名單中我和張土匪是因為促成了共和政府,讓國家停止內戰,算是為統一中國做了小小的個人努力,劉湘手下收複西藏,他本人也是促進川軍歸共和的功臣之一,任元星在鎮守西域開疆裂土,都毫無話說。隻是蔣方震嘛……他又沒有單獨帶兵打過仗,怕是下麵人不服啊。”
王茂如笑了笑,他心中知道吳佩孚對蔣方震有意見,曆史上似乎所有的軍閥都對蔣方震有意見,不管是袁世凱,還是張作霖,吳佩孚或者段祺瑞,隻有馮國璋對他還算是好一些,究其原因就是因為蔣方震和蔡鍔是同學兼摯友,蔡鍔反袁的時候蔣方震竭盡全力幫助蔡鍔打敗了北洋軍。盡管蔣方震本人並不是三民主義者,他本人曾經與梁啟超等人的進步黨走的更進一步,算是一個民族主義者,但是他幫助蔡鍔之舉,還是讓北洋軍閥不信任。當然,民黨政府對蔡鍔也不甚感冒,後史中也沒有一致承認蔡鍔並非民黨的人,而是反對獨裁的愛國軍閥。蔣方震盡管作為智囊,但是卻始終不得權力,隻是作為高級參謀而已。
世人都知道蔣方震聰明,懂軍事,有能力,也正是因為他有如此之多的優點,門生故吏遍天下,更是沒有人敢把權力交給他。試想一下,若是民黨時期蔣方震執掌權力,各國軍閥不停民黨領袖的指揮,隻聽老師的調遣,蔣委員長將置於何處?所以,蔣方震也正是因為他的資曆和聰明,反倒害得他不可能真正執掌權力。但是蔣方震卻是一個通曉民族大義的人,他不貪戀權位,他童年時期因甲午海戰失敗便發誓為中國之崛起而奮鬥終生,終其一生都在實現自己的目標,而不是爭權奪利。
蔣方震這個浙江人將所有的精明都花在了軍事理論研究上,而不是人事鬥爭和政派爭權上。他有時候說話出自於民族大義和國家,也難免得罪了人,在東北的時候得罪了張作霖,在國防軍統一之後得罪了吳佩孚。
“蔣方震此人,紙上談兵聊聊不絕於耳,然而此人才趙括之才,隻能紙上談兵,若是單獨領兵作戰難勝一仗。他封了帥,便是對前方浴血廝殺的老將的不公。”吳佩孚極力反對蔣方震位列元帥。
而這次,與吳佩孚一直不是很對付的張作霖這次難得地選擇了和他站在同一戰線上,也反對蔣方震稱帥。
王茂如其實犯了難,其實吳佩孚的話有些的確是有道理,但蔣方震對國防軍的貢獻不能單憑他是否領軍出征來看。例如國防軍一統之時,蔣方震給他的學生寫信深明大義希望他的學生棄暗投明維護國家統一。許多地方軍官不單單衝著國防軍這麵大旗來的,還有就是他們的老師、校長蔣方震而來,蔣方震的作用更多的是不便言明之處。
王茂如規避眾人之後,看著名單久久不語,他於蔣方震的恩情絕不可負。
如此一來便隻能劃去劉湘或者任元星了嗎?劉湘久在四川,王茂如這番讓劉湘進京的最大原因便是取締川軍集團,若不趁此時機將他遷徙至中央,以後調離卻是難之又難。劉湘不可從名單上劃去。而任元星立下汗馬功勞,更加不可能從名單中劃去了,讓他不得不仔細斟酌起來。
隨後何如飛和李德林分別找到王茂如,意思說是吳佩孚和張作霖進中央,將會導致國防軍的血統被汙染,言下之意就是他們不願意接受這兩個老北洋的管理。而且與他二人有相同四項的國防軍軍官不在少數,很多軍官都表示對吳佩孚於張作霖的反感。王茂如安撫說道:“國防軍還是我們的國防軍,讓他們來北京做官,實際上是明升暗降,各個實權部門還是我們的人領導。你們無需擔心血統的問題,最終也將會是他們融入於我們之中。你們這些跟隨我的國防軍軍官,一定要與老北洋的軍官們好好相處,不能惹什麽麻煩。”李德林和何如飛盡管不喜歡老北洋的軍官們,可卻無法製止他們進入國防部任職,隻得不情不願地接受了。
所幸的是,吳佩孚和張作霖來到國防部之後,並沒有第一時間做什麽事情,而是靜觀其變,看看國防部能做什麽,二人難得地老老實實當他們的軍官而已。這才讓眾多軍官們放下心來,老北洋進京不是來爭權奪利的。
封帥的消息傳出之後,劉哲和魏東齡等近衛係的人又一次聯合起來倡議王茂如封最高元帥,這次他們不但聯合了保定係和陸大係的人,還聯合了張作霖吳佩孚劉湘等北洋出身的軍官一起向王茂如進言說道秀帥不封帥,餘人哪裏敢封帥。而京畿戍衛部隊司令第八軍團長蓋天久趁機弄了一個十萬人大簽名,要求王茂如稱帥後方可其他人稱帥,否則諸軍將不服。
蔣方震當此時也看清了全軍上下的心思,苦笑著對王茂如說道:“秀盛方今當可稱帥,時機成熟矣。”
王茂如見盛情難卻,決定將五人名單增加為六人,自己位列最後一個,倒是讓蔣方震又一次苦勸道:“秀盛為最後,其餘人怎敢走在前頭?”薩鎮冰和陸榮廷也趁機勸說絕不能在托詞推脫,否則大家便會以為你是在效仿宋太祖虛偽不受。
隨後軍官聯名懇請王茂如封帥,若是封帥也不好意思在封帥評定小組繼續擔任評委會委員了,王茂如便順水推舟宣布退出選帥評定小組。
但王茂如還是下令由軍官司司長浦定和組織司司長戢翼翹以及接待處處長王克準備封帥一事。戢翼翹認為封帥時間應該安排在七月初,因為這個時候全國軍事院校大比武展開,同時各個軍官有時間前來參加見證。而且最重要的是,七月初的時候軍官們接受授勳還沒有前往各個軍團赴任,如此可以參與這個儀式。王茂如批準,封帥時間定在七月十日,一切封帥的現場工作由他們三人安排,接受封帥評定小組的領導。七月十五日,國防軍南北軍校大比武,這一段時間內將士國防部最熱鬧的時候,各個軍區負責人在十五日之後才逐漸離開北京,前往各自軍區管理部隊。
陸榮廷道:“秀盛肯定是支持他的,你看這次他一提出來,秀盛立即答應了,封帥名單中絕不會少的了他一個。”
薩鎮冰道:“但是我卻知道張作霖和吳佩孚兩人和蔣百裏不和,不知這其中會不會產生掣肘。”
“胳膊擰不過大腿。”陸榮廷笑道,“誰來封帥,最終決定權還是秀盛來決定的,豈能他人指手畫腳?張作霖這個土匪腦袋比南方人還精明,倒是吳佩孚這個山東棒子,不知道會不會在這個事情上犯傻。”
王茂如要求封帥評定小組將名單嚴格保密,但是眾人也一直猜測不已。毫無疑問,眾人猜測的目標便是抵達北京擔任國防副司令的張作霖、從蒙古前來報告的吳佩孚和從西域返迴的任元星三人,定是位列元帥之位了。
封帥的傳聞也愈演愈烈,諸多軍官猜測元帥名單,甚至有人列出三十六個元帥名單,因為有民間傳言王茂如是紫薇大帝轉世手下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因此一定是三十六個元帥。
王茂如聽了之後哈哈大笑說:“三十六個元帥,元帥也就不值錢了,還需要如此大肆宣傳嗎?”
其後薩鎮冰等老北洋的人認為五人名單太少,國防軍可以封帥的將來很多,按照資曆排列下來也不止五個。尤其是名單其中沒有王茂如,眾人覺得不妥,作為一手締造了國防軍的人,王茂如的秀帥名稱叫了許久,卻是一直以來都不合規矩。若是王茂如不封帥,別人封帥豈不是將他人架在火上?薩鎮冰和陸榮廷兩個老人帶頭,要求封帥名單上一定要有王茂如的名字,若不是第一位都不行。王茂如隻是微笑,未置可否,似有深意。
當王茂如向張作霖透露名單之後,張作霖發現封帥的名單之中沒有王茂如的名字,頓時反對道:“這可不行,秀盛老弟,你要是不做元帥,我們做什麽元帥?不是被大家罵死嗎?”
隨後張作霖與薩鎮冰等人接連勸說王茂如,一日後吳佩孚抵達北京,王茂如便又為吳佩孚舉辦歡迎儀式。兩人閑聊的時候,王茂如說起封帥名單上的五個人,吳佩孚也說道:“秀帥,這名單有問題,且問題不小。”
王茂如奇道:“有什麽問題?”
吳佩孚道:“名單中我和張土匪是因為促成了共和政府,讓國家停止內戰,算是為統一中國做了小小的個人努力,劉湘手下收複西藏,他本人也是促進川軍歸共和的功臣之一,任元星在鎮守西域開疆裂土,都毫無話說。隻是蔣方震嘛……他又沒有單獨帶兵打過仗,怕是下麵人不服啊。”
王茂如笑了笑,他心中知道吳佩孚對蔣方震有意見,曆史上似乎所有的軍閥都對蔣方震有意見,不管是袁世凱,還是張作霖,吳佩孚或者段祺瑞,隻有馮國璋對他還算是好一些,究其原因就是因為蔣方震和蔡鍔是同學兼摯友,蔡鍔反袁的時候蔣方震竭盡全力幫助蔡鍔打敗了北洋軍。盡管蔣方震本人並不是三民主義者,他本人曾經與梁啟超等人的進步黨走的更進一步,算是一個民族主義者,但是他幫助蔡鍔之舉,還是讓北洋軍閥不信任。當然,民黨政府對蔡鍔也不甚感冒,後史中也沒有一致承認蔡鍔並非民黨的人,而是反對獨裁的愛國軍閥。蔣方震盡管作為智囊,但是卻始終不得權力,隻是作為高級參謀而已。
世人都知道蔣方震聰明,懂軍事,有能力,也正是因為他有如此之多的優點,門生故吏遍天下,更是沒有人敢把權力交給他。試想一下,若是民黨時期蔣方震執掌權力,各國軍閥不停民黨領袖的指揮,隻聽老師的調遣,蔣委員長將置於何處?所以,蔣方震也正是因為他的資曆和聰明,反倒害得他不可能真正執掌權力。但是蔣方震卻是一個通曉民族大義的人,他不貪戀權位,他童年時期因甲午海戰失敗便發誓為中國之崛起而奮鬥終生,終其一生都在實現自己的目標,而不是爭權奪利。
蔣方震這個浙江人將所有的精明都花在了軍事理論研究上,而不是人事鬥爭和政派爭權上。他有時候說話出自於民族大義和國家,也難免得罪了人,在東北的時候得罪了張作霖,在國防軍統一之後得罪了吳佩孚。
“蔣方震此人,紙上談兵聊聊不絕於耳,然而此人才趙括之才,隻能紙上談兵,若是單獨領兵作戰難勝一仗。他封了帥,便是對前方浴血廝殺的老將的不公。”吳佩孚極力反對蔣方震位列元帥。
而這次,與吳佩孚一直不是很對付的張作霖這次難得地選擇了和他站在同一戰線上,也反對蔣方震稱帥。
王茂如其實犯了難,其實吳佩孚的話有些的確是有道理,但蔣方震對國防軍的貢獻不能單憑他是否領軍出征來看。例如國防軍一統之時,蔣方震給他的學生寫信深明大義希望他的學生棄暗投明維護國家統一。許多地方軍官不單單衝著國防軍這麵大旗來的,還有就是他們的老師、校長蔣方震而來,蔣方震的作用更多的是不便言明之處。
王茂如規避眾人之後,看著名單久久不語,他於蔣方震的恩情絕不可負。
如此一來便隻能劃去劉湘或者任元星了嗎?劉湘久在四川,王茂如這番讓劉湘進京的最大原因便是取締川軍集團,若不趁此時機將他遷徙至中央,以後調離卻是難之又難。劉湘不可從名單上劃去。而任元星立下汗馬功勞,更加不可能從名單中劃去了,讓他不得不仔細斟酌起來。
隨後何如飛和李德林分別找到王茂如,意思說是吳佩孚和張作霖進中央,將會導致國防軍的血統被汙染,言下之意就是他們不願意接受這兩個老北洋的管理。而且與他二人有相同四項的國防軍軍官不在少數,很多軍官都表示對吳佩孚於張作霖的反感。王茂如安撫說道:“國防軍還是我們的國防軍,讓他們來北京做官,實際上是明升暗降,各個實權部門還是我們的人領導。你們無需擔心血統的問題,最終也將會是他們融入於我們之中。你們這些跟隨我的國防軍軍官,一定要與老北洋的軍官們好好相處,不能惹什麽麻煩。”李德林和何如飛盡管不喜歡老北洋的軍官們,可卻無法製止他們進入國防部任職,隻得不情不願地接受了。
所幸的是,吳佩孚和張作霖來到國防部之後,並沒有第一時間做什麽事情,而是靜觀其變,看看國防部能做什麽,二人難得地老老實實當他們的軍官而已。這才讓眾多軍官們放下心來,老北洋進京不是來爭權奪利的。
封帥的消息傳出之後,劉哲和魏東齡等近衛係的人又一次聯合起來倡議王茂如封最高元帥,這次他們不但聯合了保定係和陸大係的人,還聯合了張作霖吳佩孚劉湘等北洋出身的軍官一起向王茂如進言說道秀帥不封帥,餘人哪裏敢封帥。而京畿戍衛部隊司令第八軍團長蓋天久趁機弄了一個十萬人大簽名,要求王茂如稱帥後方可其他人稱帥,否則諸軍將不服。
蔣方震當此時也看清了全軍上下的心思,苦笑著對王茂如說道:“秀盛方今當可稱帥,時機成熟矣。”
王茂如見盛情難卻,決定將五人名單增加為六人,自己位列最後一個,倒是讓蔣方震又一次苦勸道:“秀盛為最後,其餘人怎敢走在前頭?”薩鎮冰和陸榮廷也趁機勸說絕不能在托詞推脫,否則大家便會以為你是在效仿宋太祖虛偽不受。
隨後軍官聯名懇請王茂如封帥,若是封帥也不好意思在封帥評定小組繼續擔任評委會委員了,王茂如便順水推舟宣布退出選帥評定小組。
但王茂如還是下令由軍官司司長浦定和組織司司長戢翼翹以及接待處處長王克準備封帥一事。戢翼翹認為封帥時間應該安排在七月初,因為這個時候全國軍事院校大比武展開,同時各個軍官有時間前來參加見證。而且最重要的是,七月初的時候軍官們接受授勳還沒有前往各個軍團赴任,如此可以參與這個儀式。王茂如批準,封帥時間定在七月十日,一切封帥的現場工作由他們三人安排,接受封帥評定小組的領導。七月十五日,國防軍南北軍校大比武,這一段時間內將士國防部最熱鬧的時候,各個軍區負責人在十五日之後才逐漸離開北京,前往各自軍區管理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