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0章 數十年間行善
那些年,我在下麵兼職的日子 作者:亓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陳易疑惑的看向身邊的小仙侍,問道:
“不是都弄好了嗎,什麽地方還用壽星親自去?”
小仙侍恭恭敬敬的迴答:
“迴真君,壽星應當是去一善人處賜壽。”
陳易倒是好奇了,究竟是個怎樣的善人?
小仙侍快步走向玉桌,拿起了上麵一張字體,陳易接過一看,隻見上麵寫著;
徐桂梅:願國泰民安,繁榮昌盛。
這名字好像有點熟悉,似乎在哪裏見過;
於是陳易將手輕輕放在那個名字上,徐桂梅的過往立刻閃現。
陳易這才發現,的確見過,這位老人曾上過新聞頭條呀!
徐桂梅年輕時,就是出了名的好人;
左鄰右舍誰忙不過來,隻要跟她吱個聲就行。
看孩子、喂豬、做飯、甚至誰家去了老人要守夜,她都爽快應承,從不講任何報酬;
村裏隻要辦紅白喜事,徐桂梅總是第一個到場搭把手,掃地做飯,忙前忙後。
可以這麽說,徐桂梅幫過全村人,幾乎大家都受過她的恩惠;
甚至連隔壁村,也有不少人心懷感恩。
多年前,那時的廈鋪河既沒有橋,也沒有船,鄰村上學的孩子們不敢淌水而過河;
這時,徐桂梅出現了。
她囑咐自己的兒子,一次又一次地背著這些孩子過河,確保他們能夠安全抵達學校;
她的善,是從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幾十年間一直不斷。
廈鋪河邊上有個亭子,是周邊幾個村村民出山的必經之地,一趟少說要走十裏路;
打小在大山裏長大的徐桂梅,深知趕路後對茶水的渴望;
去別人家討水喝吧,麵皮薄的人開不了口,開了口也不一定討得到。
要是有人及時送上一壺茶,那該有多好?
時年六十歲的她,將心比心之下,默默煮好茶水,送到河邊,給過往行人送去一口甘爽。
不鏽鋼茶缸裏,盛著大半缸微褐色的茶水;
茶水中浸著一把竹水勺,已被摸得溜光水滑...
簡約古樸的亭子裏,涼茶靜靜散發著香氣;
喝上一口,茶香合著川芎藥香沁人心脾,一掃趕路的燥熱。
一年又一年,河上架起橋,河邊修了路,簡陋茶攤變身氣派茶亭;
山裏每天都有變化,唯一不變的,是每年3月至11月,徐桂梅那缸每天準時奉上的茶。
看起來簡單的一缸涼茶,也不簡單;
每天晚上,用土灶鐵罐燒好水,泡上茶葉和川芎,讓其自然放涼。
早上6點,準時將茶水茶具送到橋頭;
晚上收工後,將茶缸和茶杯收迴,剩下的茶水倒掉,茶具清洗幹淨。
金山腳下,廈鋪河邊,一壺涼茶香了35年,暖了無數路人的心;
藕塘村裏,桂梅亭內,一個身影忙了35年,持續釋放淳樸善意。
阡陌之間,街巷之中,一種精神傳了35年,引領鄉鄰向善向美~
村民們都喊徐桂梅“二媽”,對她每天風雨無阻的行動有種矛盾的情緒,既佩服卻又不甚支持;
佩服的是,送茶雖是小事,堅持一次兩次可以,一月或一季也行。
但幾十年如一日,鮮有人能做到!
不甚支持是因為,二媽已經九十高齡,身體一年不如一年,萬一路上摔跤怎麽辦?
可徐桂梅沒有聽這些勸阻:
“大家喝慣了我的茶水,習慣了路過這裏就有茶喝。隻要我還能動,茶一天都不能斷!”
在老人看來,這缸茶水,是她與十裏八村的鄉親們延續了35年的約定,必須遵守;
約定無聲,大愛無言,一種與人為善、勤勞守信的風氣,在這個村這個鎮,默默地流傳開來。
“弘揚桂梅精神,德澤四方鄉鄰”的標語,寫在村中最顯眼之處;
“百善能行千裏路,三山共煮一壺茶”的楹聯,刻在桂梅亭的簷柱上,醒目又傳神。
“石灣有個老媽媽,思想品德真不差;橋頭燒了一缸茶,路人喝了都念她”
這是村民梁雲娣有感而發創作的山歌,“桂梅精神”隨之流傳,涵養了全村乃至全鎮的好風氣。
河上的橋修了兩次。第一次是2009年建隻能人行的鐵索橋;
家境貧寒的徐桂梅,捐了自家的幾分地,一壺接一壺地給施工人員送上茶水。
第二次是2020年建可通農用車和小車的鋼筋水泥澆築的石灣大橋,老人不僅每日幾趟地送茶水,還帶頭捐了1000元錢。
橋邊豎的石碑上,捐款名單第一排就有徐桂梅;
這1000元,有800元是後輩看望老人時給的。
“橋是國家出錢修的,別人給我的錢自然捐給國家。”
徐桂梅淳樸的話語中,是不摻雜質的赤誠之心。
在她影響下,村民們踴躍捐款,你500元、我1000元、他1500元;
家境好的多捐點,不好的少捐點…
短短時間,就湊了30餘萬元,大橋第二年端午前夕順利通車。
2018年,通山縣文體新局駐村工作組發現之前所謂的茶亭,不過是橋頭的一個石墩;
上麵擱著茶桶,桶上用雨傘遮蓋;路人雖能解渴,但有諸多不便。
於是以徐桂梅老人的名義建起一座茶亭,作為弘揚“桂梅精神”的符號。
“一位老人不摻雜任何利益,自身也困難,幾十年給路人施茶,這是對家風民風、精神文明的最好傳承。”工作組組長夏八喜說。
桂梅亭建起後,五年多來,徐桂梅老人除了每天燒茶送茶,還承擔了亭子和旁邊廣場的衛生;
亭子裏的石桌、扶手、座位每天都要抹一抹,廣場兩天掃一次。
這兩年,老人年歲漸高,腿腳不再利索;
體質也大不如前,兒子鄭遠托漸漸承擔起更多的送茶事務。
“我百年之後,兒子接著燒茶送茶!”這是徐桂梅老人的承諾,也是她的底氣。
麵對母親的囑托,鄭遠托點頭道:“不用她吩咐,我知道這缸茶斷不得。”
看過這些過往,陳易這才明白壽星是要去做什麽;
這樣的善人,必須讓她身體無恙,歲歲安康!
“不是都弄好了嗎,什麽地方還用壽星親自去?”
小仙侍恭恭敬敬的迴答:
“迴真君,壽星應當是去一善人處賜壽。”
陳易倒是好奇了,究竟是個怎樣的善人?
小仙侍快步走向玉桌,拿起了上麵一張字體,陳易接過一看,隻見上麵寫著;
徐桂梅:願國泰民安,繁榮昌盛。
這名字好像有點熟悉,似乎在哪裏見過;
於是陳易將手輕輕放在那個名字上,徐桂梅的過往立刻閃現。
陳易這才發現,的確見過,這位老人曾上過新聞頭條呀!
徐桂梅年輕時,就是出了名的好人;
左鄰右舍誰忙不過來,隻要跟她吱個聲就行。
看孩子、喂豬、做飯、甚至誰家去了老人要守夜,她都爽快應承,從不講任何報酬;
村裏隻要辦紅白喜事,徐桂梅總是第一個到場搭把手,掃地做飯,忙前忙後。
可以這麽說,徐桂梅幫過全村人,幾乎大家都受過她的恩惠;
甚至連隔壁村,也有不少人心懷感恩。
多年前,那時的廈鋪河既沒有橋,也沒有船,鄰村上學的孩子們不敢淌水而過河;
這時,徐桂梅出現了。
她囑咐自己的兒子,一次又一次地背著這些孩子過河,確保他們能夠安全抵達學校;
她的善,是從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幾十年間一直不斷。
廈鋪河邊上有個亭子,是周邊幾個村村民出山的必經之地,一趟少說要走十裏路;
打小在大山裏長大的徐桂梅,深知趕路後對茶水的渴望;
去別人家討水喝吧,麵皮薄的人開不了口,開了口也不一定討得到。
要是有人及時送上一壺茶,那該有多好?
時年六十歲的她,將心比心之下,默默煮好茶水,送到河邊,給過往行人送去一口甘爽。
不鏽鋼茶缸裏,盛著大半缸微褐色的茶水;
茶水中浸著一把竹水勺,已被摸得溜光水滑...
簡約古樸的亭子裏,涼茶靜靜散發著香氣;
喝上一口,茶香合著川芎藥香沁人心脾,一掃趕路的燥熱。
一年又一年,河上架起橋,河邊修了路,簡陋茶攤變身氣派茶亭;
山裏每天都有變化,唯一不變的,是每年3月至11月,徐桂梅那缸每天準時奉上的茶。
看起來簡單的一缸涼茶,也不簡單;
每天晚上,用土灶鐵罐燒好水,泡上茶葉和川芎,讓其自然放涼。
早上6點,準時將茶水茶具送到橋頭;
晚上收工後,將茶缸和茶杯收迴,剩下的茶水倒掉,茶具清洗幹淨。
金山腳下,廈鋪河邊,一壺涼茶香了35年,暖了無數路人的心;
藕塘村裏,桂梅亭內,一個身影忙了35年,持續釋放淳樸善意。
阡陌之間,街巷之中,一種精神傳了35年,引領鄉鄰向善向美~
村民們都喊徐桂梅“二媽”,對她每天風雨無阻的行動有種矛盾的情緒,既佩服卻又不甚支持;
佩服的是,送茶雖是小事,堅持一次兩次可以,一月或一季也行。
但幾十年如一日,鮮有人能做到!
不甚支持是因為,二媽已經九十高齡,身體一年不如一年,萬一路上摔跤怎麽辦?
可徐桂梅沒有聽這些勸阻:
“大家喝慣了我的茶水,習慣了路過這裏就有茶喝。隻要我還能動,茶一天都不能斷!”
在老人看來,這缸茶水,是她與十裏八村的鄉親們延續了35年的約定,必須遵守;
約定無聲,大愛無言,一種與人為善、勤勞守信的風氣,在這個村這個鎮,默默地流傳開來。
“弘揚桂梅精神,德澤四方鄉鄰”的標語,寫在村中最顯眼之處;
“百善能行千裏路,三山共煮一壺茶”的楹聯,刻在桂梅亭的簷柱上,醒目又傳神。
“石灣有個老媽媽,思想品德真不差;橋頭燒了一缸茶,路人喝了都念她”
這是村民梁雲娣有感而發創作的山歌,“桂梅精神”隨之流傳,涵養了全村乃至全鎮的好風氣。
河上的橋修了兩次。第一次是2009年建隻能人行的鐵索橋;
家境貧寒的徐桂梅,捐了自家的幾分地,一壺接一壺地給施工人員送上茶水。
第二次是2020年建可通農用車和小車的鋼筋水泥澆築的石灣大橋,老人不僅每日幾趟地送茶水,還帶頭捐了1000元錢。
橋邊豎的石碑上,捐款名單第一排就有徐桂梅;
這1000元,有800元是後輩看望老人時給的。
“橋是國家出錢修的,別人給我的錢自然捐給國家。”
徐桂梅淳樸的話語中,是不摻雜質的赤誠之心。
在她影響下,村民們踴躍捐款,你500元、我1000元、他1500元;
家境好的多捐點,不好的少捐點…
短短時間,就湊了30餘萬元,大橋第二年端午前夕順利通車。
2018年,通山縣文體新局駐村工作組發現之前所謂的茶亭,不過是橋頭的一個石墩;
上麵擱著茶桶,桶上用雨傘遮蓋;路人雖能解渴,但有諸多不便。
於是以徐桂梅老人的名義建起一座茶亭,作為弘揚“桂梅精神”的符號。
“一位老人不摻雜任何利益,自身也困難,幾十年給路人施茶,這是對家風民風、精神文明的最好傳承。”工作組組長夏八喜說。
桂梅亭建起後,五年多來,徐桂梅老人除了每天燒茶送茶,還承擔了亭子和旁邊廣場的衛生;
亭子裏的石桌、扶手、座位每天都要抹一抹,廣場兩天掃一次。
這兩年,老人年歲漸高,腿腳不再利索;
體質也大不如前,兒子鄭遠托漸漸承擔起更多的送茶事務。
“我百年之後,兒子接著燒茶送茶!”這是徐桂梅老人的承諾,也是她的底氣。
麵對母親的囑托,鄭遠托點頭道:“不用她吩咐,我知道這缸茶斷不得。”
看過這些過往,陳易這才明白壽星是要去做什麽;
這樣的善人,必須讓她身體無恙,歲歲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