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苦等五十四年
那些年,我在下麵兼職的日子 作者:亓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玄誠子那師傅陳易是知道的,確實有真本事在身上,懲治那妖人應該沒什麽問題;
於是對玄誠子說道:“兄弟,該睡還是得睡,明天還得給你師傅打下手呢。”
玄誠子把話哐哐往外倒了之後,也覺得沒那麽亢奮了;
“行,等著我明天的好消息吧!”
掛完電話後,陽間的陳易就睡了;
但地府的陳易還在幹活呢,此時正在看魏征送來的一份折子;
魏征主賞善司,他那兒的都是好人啊,這有什麽好上報的?
打開折子,上麵密密麻麻都是字;
陳易實在懶得看,直接將手放在一個女人名字上,畫麵立刻顯現。
抗戰時期,一個小山村中張燈結彩、喜氣洋洋;
一對新人在眾多父老鄉親們的見證和祝福下,喜結良緣。
新房裏,牆上貼著的大紅“囍”字還沒來得及撕掉,新郎卻一臉嚴肅地對新娘說道:
“老婆,我想去當兵!”
原來他已經偷偷跑去村裏報名參軍了。
聽到這話,新娘頓時愣住了,但很快她便反應過來;
盡管心中充滿了委屈與不舍,但還是堅定地點了點頭,表示自己會全力支持丈夫的決定。
接下來的幾天裏,新娘忙得不可開交;
她不僅要操持家務,還要幫著家裏幹農活,同時又要抽空趕製布鞋和衣服。
經過整整兩天兩夜的努力,終於做好了兩雙布鞋和兩套衣服;
親手將它們整齊地放進了丈夫的行李包裏。
轉眼間,男人即將啟程出發;
臨走時丈夫深情的擁抱妻子,再三囑咐:
“在家等著我, 等抗戰勝利我就迴來!”
那天清晨,新婚妻子默默地跟在丈夫身後,一直送到了村口;
她靜靜地站在那裏,眼睜睜地看著丈夫漸行漸遠,直到完全消失在視線之外。
這時,她才緩緩轉身,一步三迴頭地朝著家中走去;
迴到家中,她看到桌上擺放著隻燒了一半的龍鳳蠟燭和空蕩蕩的房間,不禁眼眶一熱哭了出來...
過了許久,她小心翼翼地將蠟燭取下;
用一塊紅色的手帕仔細包裹起來,然後輕輕地放在陪嫁箱子的最底層。
每當思念丈夫的時候,她都會拿出這對紅燭;
感受著上麵殘留的溫度,仿佛丈夫就在身邊一樣。
從此後,女人一個人挑起所有的家庭重擔,照顧年邁的公婆,田間地頭的勞作;
別人家裏都有男丁,她卻要當壯勞力用,再苦再累都要頂上去。
公婆看眼裏疼在心上,卻也無能為力,隻能盼著兒子早日歸來;
每月丈夫走的那一天,女人都要到村頭眺望,希望看到丈夫歸來的身影,可是從日出站到日落,希望一次一次的落空。
公婆相繼離世,沒能等到兒子迴來,最終遺憾的閉上了雙眼...
這個家,就剩下女人孤零零一個人;
街坊四鄰看女人可憐,多次勸她找個好男人改嫁,卻被女人堅決的拒絕了,她心裏始終裝著丈夫說的那句話“在家等著我”
就這樣,過了一年又一年,女人從如花似玉的少女,熬成了白發蒼蒼、瘦骨嶙峋的老奶奶;
但她仍然不改初心,滿懷期待的守著兩個人的家,等著丈夫歸來。
終於這一天,丈夫站在了家門口;
女人佝僂著身軀,緩緩從床上坐起來。
當她顫顫巍巍撲向曾經的丈夫時,丈夫卻輕輕的擋了一下!
那種疏離感象一盆冷水澆到女人的心上,她不敢置信的看著自己的丈夫;
這時她才發現,丈夫的身邊還站著個年紀相仿、衣著華貴的女人,身後跟著幾個年輕人。
女人此時才明白,自己苦等了54年的丈夫,已經在異鄉另娶她人,兒孫滿堂了...
女人再也控製不住自己,多年來的壓抑傾泄而出;
她抓住丈夫的胳膊,用拳頭去捶丈夫的肩頭,聲嘶力竭的喊著:
“我等了你54年啊,你怎麽能這麽狠心!一封信,一句話都沒有!”
麵對妻子的質問,丈夫愧疚的無言以對;
圍在旁邊的父老鄉親們,看到此情此景,無一不為老奶奶傷心落淚。
原來丈夫因戰亂流落到小島,因形勢所迫,無法迴到家鄉;
幾年後與現在的妻子結婚成家,生兒育女。
就這樣,原配夫妻天各一方;
妻子在家鄉滿腔癡情,等待丈夫的歸來,丈夫卻在異鄉享受著天倫之樂...
麵對新婚的承諾,兩個人最終做了不一樣的選擇。
再見麵已是陌生人,丈夫那本能的一擋,讓女人多年的守候變的那麽的不值得;
即使是有現任妻子在旁邊,作為曾經的原配妻子,就不配得到一個安慰的擁抱嗎?
54年的蹉跎歲月,個日日夜夜;
無法想象妻子是如何受盡煎熬,堅持下來的...
是那句“在家等著我”,是那句“等抗戰勝利我就迴來”,在支撐著妻子要活著等下去。
麵對眼前陌生的丈夫,善良的妻子最後隻說了句:
“活著就好,活著就好...”
任再多的語言都是蒼白無力,一切都已在丈夫抬手一擋的那一刻化為雲煙隨風而逝!
丈夫的歸來,並不是因為她;
他隻是想帶著異鄉的妻兒,祭拜下自己的父母而已...
五天後,這個將愛情看的比天還高的妻子含恨而終,結束了孤苦伶仃的一生。
陳易看完後,感慨萬千;
難怪魏判要上報此事,的確難辦啊...
這男人,於公,他保家衛國,值得下一世的好報;
於私,他卻對不起這個苦等她五十四年的原配妻子。
就算當年的確因為種種原因迴不來,但事後總能書信一封,斷了妻子的念想吧?
既然不能攜手一生,讓她改嫁他人有個依靠也好啊。
或許他是怕原配妻子離開,無人照顧他年邁的父母;
又或許...唉,當時他是怎麽想的,隻有他自己知道了。
隻是如今他們三人都壽終正寢,下一世怎麽辦卻成了難題;
原配覺得丈夫欠自己太多,要求他下輩子償還;
可後麵的妻子卻覺得自己和丈夫度過了幸福的一生,要求下輩子還做夫妻。
於是對玄誠子說道:“兄弟,該睡還是得睡,明天還得給你師傅打下手呢。”
玄誠子把話哐哐往外倒了之後,也覺得沒那麽亢奮了;
“行,等著我明天的好消息吧!”
掛完電話後,陽間的陳易就睡了;
但地府的陳易還在幹活呢,此時正在看魏征送來的一份折子;
魏征主賞善司,他那兒的都是好人啊,這有什麽好上報的?
打開折子,上麵密密麻麻都是字;
陳易實在懶得看,直接將手放在一個女人名字上,畫麵立刻顯現。
抗戰時期,一個小山村中張燈結彩、喜氣洋洋;
一對新人在眾多父老鄉親們的見證和祝福下,喜結良緣。
新房裏,牆上貼著的大紅“囍”字還沒來得及撕掉,新郎卻一臉嚴肅地對新娘說道:
“老婆,我想去當兵!”
原來他已經偷偷跑去村裏報名參軍了。
聽到這話,新娘頓時愣住了,但很快她便反應過來;
盡管心中充滿了委屈與不舍,但還是堅定地點了點頭,表示自己會全力支持丈夫的決定。
接下來的幾天裏,新娘忙得不可開交;
她不僅要操持家務,還要幫著家裏幹農活,同時又要抽空趕製布鞋和衣服。
經過整整兩天兩夜的努力,終於做好了兩雙布鞋和兩套衣服;
親手將它們整齊地放進了丈夫的行李包裏。
轉眼間,男人即將啟程出發;
臨走時丈夫深情的擁抱妻子,再三囑咐:
“在家等著我, 等抗戰勝利我就迴來!”
那天清晨,新婚妻子默默地跟在丈夫身後,一直送到了村口;
她靜靜地站在那裏,眼睜睜地看著丈夫漸行漸遠,直到完全消失在視線之外。
這時,她才緩緩轉身,一步三迴頭地朝著家中走去;
迴到家中,她看到桌上擺放著隻燒了一半的龍鳳蠟燭和空蕩蕩的房間,不禁眼眶一熱哭了出來...
過了許久,她小心翼翼地將蠟燭取下;
用一塊紅色的手帕仔細包裹起來,然後輕輕地放在陪嫁箱子的最底層。
每當思念丈夫的時候,她都會拿出這對紅燭;
感受著上麵殘留的溫度,仿佛丈夫就在身邊一樣。
從此後,女人一個人挑起所有的家庭重擔,照顧年邁的公婆,田間地頭的勞作;
別人家裏都有男丁,她卻要當壯勞力用,再苦再累都要頂上去。
公婆看眼裏疼在心上,卻也無能為力,隻能盼著兒子早日歸來;
每月丈夫走的那一天,女人都要到村頭眺望,希望看到丈夫歸來的身影,可是從日出站到日落,希望一次一次的落空。
公婆相繼離世,沒能等到兒子迴來,最終遺憾的閉上了雙眼...
這個家,就剩下女人孤零零一個人;
街坊四鄰看女人可憐,多次勸她找個好男人改嫁,卻被女人堅決的拒絕了,她心裏始終裝著丈夫說的那句話“在家等著我”
就這樣,過了一年又一年,女人從如花似玉的少女,熬成了白發蒼蒼、瘦骨嶙峋的老奶奶;
但她仍然不改初心,滿懷期待的守著兩個人的家,等著丈夫歸來。
終於這一天,丈夫站在了家門口;
女人佝僂著身軀,緩緩從床上坐起來。
當她顫顫巍巍撲向曾經的丈夫時,丈夫卻輕輕的擋了一下!
那種疏離感象一盆冷水澆到女人的心上,她不敢置信的看著自己的丈夫;
這時她才發現,丈夫的身邊還站著個年紀相仿、衣著華貴的女人,身後跟著幾個年輕人。
女人此時才明白,自己苦等了54年的丈夫,已經在異鄉另娶她人,兒孫滿堂了...
女人再也控製不住自己,多年來的壓抑傾泄而出;
她抓住丈夫的胳膊,用拳頭去捶丈夫的肩頭,聲嘶力竭的喊著:
“我等了你54年啊,你怎麽能這麽狠心!一封信,一句話都沒有!”
麵對妻子的質問,丈夫愧疚的無言以對;
圍在旁邊的父老鄉親們,看到此情此景,無一不為老奶奶傷心落淚。
原來丈夫因戰亂流落到小島,因形勢所迫,無法迴到家鄉;
幾年後與現在的妻子結婚成家,生兒育女。
就這樣,原配夫妻天各一方;
妻子在家鄉滿腔癡情,等待丈夫的歸來,丈夫卻在異鄉享受著天倫之樂...
麵對新婚的承諾,兩個人最終做了不一樣的選擇。
再見麵已是陌生人,丈夫那本能的一擋,讓女人多年的守候變的那麽的不值得;
即使是有現任妻子在旁邊,作為曾經的原配妻子,就不配得到一個安慰的擁抱嗎?
54年的蹉跎歲月,個日日夜夜;
無法想象妻子是如何受盡煎熬,堅持下來的...
是那句“在家等著我”,是那句“等抗戰勝利我就迴來”,在支撐著妻子要活著等下去。
麵對眼前陌生的丈夫,善良的妻子最後隻說了句:
“活著就好,活著就好...”
任再多的語言都是蒼白無力,一切都已在丈夫抬手一擋的那一刻化為雲煙隨風而逝!
丈夫的歸來,並不是因為她;
他隻是想帶著異鄉的妻兒,祭拜下自己的父母而已...
五天後,這個將愛情看的比天還高的妻子含恨而終,結束了孤苦伶仃的一生。
陳易看完後,感慨萬千;
難怪魏判要上報此事,的確難辦啊...
這男人,於公,他保家衛國,值得下一世的好報;
於私,他卻對不起這個苦等她五十四年的原配妻子。
就算當年的確因為種種原因迴不來,但事後總能書信一封,斷了妻子的念想吧?
既然不能攜手一生,讓她改嫁他人有個依靠也好啊。
或許他是怕原配妻子離開,無人照顧他年邁的父母;
又或許...唉,當時他是怎麽想的,隻有他自己知道了。
隻是如今他們三人都壽終正寢,下一世怎麽辦卻成了難題;
原配覺得丈夫欠自己太多,要求他下輩子償還;
可後麵的妻子卻覺得自己和丈夫度過了幸福的一生,要求下輩子還做夫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