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3章 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大唐:李二你的綠帽掉了 作者:七月餘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種事她跟房遺愛私下說著玩也就罷了,怎麽可能對外說呢?
武媚娘搖了搖頭:“沒什麽,就是心裏好奇,想要了解一下。”
“我記得以前有倭國人在國子監讀書,也許國子監有人對倭國了解的多一些,你去國子監讀書之餘也幫我打聽一下。”
雖然心裏依然很不解,不過對於姨母的吩咐,賀蘭敏之當然沒有二話,立即答應了下來。
“我定會幫姨母多多打聽,就是不知道姨母想打聽倭國的哪些方麵?是文教還是武力?是民俗還是風景?”
武媚娘笑道:“倭國的方方麵麵我都想知道,盡可能的打聽,打聽的越多越好,反正我也閑來無趣,就當是解悶了。”
賀蘭敏之拱手笑道:“姨母放心,我一定會盡力幫姨母打聽,就是不知道國子監的人能知道多少,倭國是孤懸海外的蠻夷小國,我擔心根本就沒有人關心倭國的情況。”
由此可見,倭國與大唐距離是多麽的遙遠,唐人根本就不關注倭國,也不想多了解倭國。
武媚娘突然又覺得興致索然。
“隨便打聽打聽吧,能打聽多少就打聽多少,打聽不到多少情報也沒關係,我不過就是想解解悶。”
賀蘭敏之見姨母的心情突然低落了不少,還以為她是感到失望呢。
看來這其中必然有故事,不像是姨母說的隻是為了解悶。
隻不過,她也琢磨不透姨母能跟遙遠的倭國扯上什麽關係。
賀蘭敏之心思電轉,突然想到了新羅人和百濟人。
新羅和百濟距離倭國並不遠,相互之間也常有使者往來,也有往來通商,新羅人和百濟人肯定很了解倭國的情況。
尤其是百濟人,倭國直接派了援軍幫助百濟守城,由此可見倭國與百濟的關係之密切。
恰巧長安就有很多新羅人、百濟人。
不過,姨母不便見外男,賀蘭敏之心裏頓時想到了一個絕妙的人選——新羅女王金勝曼。
賀蘭敏之笑道:“姨母想要知道倭國的情況,其實簡單的很。”
“新羅和百濟雖然跟倭國並不接壤,中間隔著一片海,距離卻隻有一二百裏遠。”
“所以,新羅、百濟與倭國來往很密切,新羅人和百濟人都對倭國很了解。”
“姨母是想多了解倭國的情況,不妨問一問新羅女王。”
不得不承認賀蘭敏之說的確實很有道理,武媚娘喃喃道:“金勝曼?”
賀蘭敏之接著說道:“雖然她被陛下封為嘉和郡主,但是姨母您為國公生了個女兒,您想見她並不難。”
雖然金勝曼是投降之人,不再是新羅的女王,但是她身為大唐的郡主,依然身份尊貴。
相比而言,武媚娘隻是一個庶民百姓,隻是大唐一個普普通通的婦人。
當然了,她也有底氣,她的底氣就是為房遺愛生了個女兒。
說起來,金勝曼是郡主又如何?
不還是求房遺愛而不可得?
麵對金勝曼,武媚娘有天然的底氣。
武媚娘不置可否,笑道:“行了,不說這些了,明天就要去國子監讀書,都準備好了嗎?”
賀蘭敏之夜不好在國公府多待,拱手笑道:“還有些東西沒準備妥當呢,稟報姨母後再迴去準備。”
武媚娘笑道:“快迴去準備吧,遇到什麽難事就告訴我,或者告訴你娘也行,千萬別自己硬扛,那才是犯傻呢。”
賀蘭敏之笑道:“姨母放心吧,我已經長大了。”
武媚娘笑道:“去忙吧,我跟你母親、妹妹說說話。”
賀蘭敏之拱手告辭,快步離開了花園。
看著兒子腳步輕快的離去,武順禁不住輕輕歎了口氣。
武媚娘看向姐姐,問道:“怎麽?還放心不下?”
武順搖了搖頭,“也沒放心不下,就是覺得眨眼的功夫孩子們就都長大了,很快就隻剩我一個人在家了。”
武媚娘笑道:“孩子們長大了總要離開父母,你若是覺得孤單,隻管到我這兒來,陪我說說話。”
不用武媚娘說,她也會經常過來說話。
武順問道:“國公每天都過來嗎?”
武媚娘搖了搖頭,笑道:“就第二天中午過來看了看寶兒,他剛剛迴朝,有很多宴請,還要忙著祭天、告太廟,還要重新接手處理左侯衛的軍務,忙著呢。”
武順如今最心心念念的就是快點把女兒送到公主府。
聽說房遺愛迴來之後如此的繁忙,那豈不是還要拖延下去?
武媚娘也能明白姐姐心裏的期待,笑著寬慰道:“你放心吧,他凱旋的當天,公主就告訴了他敏月的事。”
“那天中午他過來的時候也提到了敏月,還誇了敏月呢,姐姐你就放心吧,這事不會再有波折,你隻管靜候喜訊就是。”
賀蘭敏月在一旁陪著寶兒玩,也一直豎著耳朵聽著。
聽姨母說房遺愛也提起了她,而且還誇了她,她心裏喜滋滋的,同時也很好奇房遺愛是怎麽誇的她。
不過,她心裏很害羞,不好意思問出口,隻是紅著臉垂著頭繼續偷聽。
武順安心了不少,連連點頭:“那就好,那就好,國公有沒有說什麽時候納敏月過門?”
武媚娘搖了搖頭:“那倒是沒有,不過,我估計要等些日子。”
說完之後,武媚娘小聲說道:“選哪個吉日肯定是由兩位公主定,國公也不好在公主麵前表現的太著急。”
“國公出征了大半年,這才剛迴來幾天呀,你也是過來人,你想想,公主怎麽可能這麽快就納敏月過門?”
“小別勝新婚呢,總要過一段日子才行,正巧國公也忙過這一陣子,你說是不是?”
武順也是過來人,設身處地的想想,確實是這麽個道理。
不隻是晉陽公主和國公小別勝新婚,妹妹又何嚐不是呢?
武順有些不好意思的說道:“倒是我太心急了。”
武媚娘笑道:“姐姐不必心急,過陣子等國公不忙了,若是還沒有定下吉日,就算姐姐你不心急,我也會催一催的。”
武媚娘搖了搖頭:“沒什麽,就是心裏好奇,想要了解一下。”
“我記得以前有倭國人在國子監讀書,也許國子監有人對倭國了解的多一些,你去國子監讀書之餘也幫我打聽一下。”
雖然心裏依然很不解,不過對於姨母的吩咐,賀蘭敏之當然沒有二話,立即答應了下來。
“我定會幫姨母多多打聽,就是不知道姨母想打聽倭國的哪些方麵?是文教還是武力?是民俗還是風景?”
武媚娘笑道:“倭國的方方麵麵我都想知道,盡可能的打聽,打聽的越多越好,反正我也閑來無趣,就當是解悶了。”
賀蘭敏之拱手笑道:“姨母放心,我一定會盡力幫姨母打聽,就是不知道國子監的人能知道多少,倭國是孤懸海外的蠻夷小國,我擔心根本就沒有人關心倭國的情況。”
由此可見,倭國與大唐距離是多麽的遙遠,唐人根本就不關注倭國,也不想多了解倭國。
武媚娘突然又覺得興致索然。
“隨便打聽打聽吧,能打聽多少就打聽多少,打聽不到多少情報也沒關係,我不過就是想解解悶。”
賀蘭敏之見姨母的心情突然低落了不少,還以為她是感到失望呢。
看來這其中必然有故事,不像是姨母說的隻是為了解悶。
隻不過,她也琢磨不透姨母能跟遙遠的倭國扯上什麽關係。
賀蘭敏之心思電轉,突然想到了新羅人和百濟人。
新羅和百濟距離倭國並不遠,相互之間也常有使者往來,也有往來通商,新羅人和百濟人肯定很了解倭國的情況。
尤其是百濟人,倭國直接派了援軍幫助百濟守城,由此可見倭國與百濟的關係之密切。
恰巧長安就有很多新羅人、百濟人。
不過,姨母不便見外男,賀蘭敏之心裏頓時想到了一個絕妙的人選——新羅女王金勝曼。
賀蘭敏之笑道:“姨母想要知道倭國的情況,其實簡單的很。”
“新羅和百濟雖然跟倭國並不接壤,中間隔著一片海,距離卻隻有一二百裏遠。”
“所以,新羅、百濟與倭國來往很密切,新羅人和百濟人都對倭國很了解。”
“姨母是想多了解倭國的情況,不妨問一問新羅女王。”
不得不承認賀蘭敏之說的確實很有道理,武媚娘喃喃道:“金勝曼?”
賀蘭敏之接著說道:“雖然她被陛下封為嘉和郡主,但是姨母您為國公生了個女兒,您想見她並不難。”
雖然金勝曼是投降之人,不再是新羅的女王,但是她身為大唐的郡主,依然身份尊貴。
相比而言,武媚娘隻是一個庶民百姓,隻是大唐一個普普通通的婦人。
當然了,她也有底氣,她的底氣就是為房遺愛生了個女兒。
說起來,金勝曼是郡主又如何?
不還是求房遺愛而不可得?
麵對金勝曼,武媚娘有天然的底氣。
武媚娘不置可否,笑道:“行了,不說這些了,明天就要去國子監讀書,都準備好了嗎?”
賀蘭敏之夜不好在國公府多待,拱手笑道:“還有些東西沒準備妥當呢,稟報姨母後再迴去準備。”
武媚娘笑道:“快迴去準備吧,遇到什麽難事就告訴我,或者告訴你娘也行,千萬別自己硬扛,那才是犯傻呢。”
賀蘭敏之笑道:“姨母放心吧,我已經長大了。”
武媚娘笑道:“去忙吧,我跟你母親、妹妹說說話。”
賀蘭敏之拱手告辭,快步離開了花園。
看著兒子腳步輕快的離去,武順禁不住輕輕歎了口氣。
武媚娘看向姐姐,問道:“怎麽?還放心不下?”
武順搖了搖頭,“也沒放心不下,就是覺得眨眼的功夫孩子們就都長大了,很快就隻剩我一個人在家了。”
武媚娘笑道:“孩子們長大了總要離開父母,你若是覺得孤單,隻管到我這兒來,陪我說說話。”
不用武媚娘說,她也會經常過來說話。
武順問道:“國公每天都過來嗎?”
武媚娘搖了搖頭,笑道:“就第二天中午過來看了看寶兒,他剛剛迴朝,有很多宴請,還要忙著祭天、告太廟,還要重新接手處理左侯衛的軍務,忙著呢。”
武順如今最心心念念的就是快點把女兒送到公主府。
聽說房遺愛迴來之後如此的繁忙,那豈不是還要拖延下去?
武媚娘也能明白姐姐心裏的期待,笑著寬慰道:“你放心吧,他凱旋的當天,公主就告訴了他敏月的事。”
“那天中午他過來的時候也提到了敏月,還誇了敏月呢,姐姐你就放心吧,這事不會再有波折,你隻管靜候喜訊就是。”
賀蘭敏月在一旁陪著寶兒玩,也一直豎著耳朵聽著。
聽姨母說房遺愛也提起了她,而且還誇了她,她心裏喜滋滋的,同時也很好奇房遺愛是怎麽誇的她。
不過,她心裏很害羞,不好意思問出口,隻是紅著臉垂著頭繼續偷聽。
武順安心了不少,連連點頭:“那就好,那就好,國公有沒有說什麽時候納敏月過門?”
武媚娘搖了搖頭:“那倒是沒有,不過,我估計要等些日子。”
說完之後,武媚娘小聲說道:“選哪個吉日肯定是由兩位公主定,國公也不好在公主麵前表現的太著急。”
“國公出征了大半年,這才剛迴來幾天呀,你也是過來人,你想想,公主怎麽可能這麽快就納敏月過門?”
“小別勝新婚呢,總要過一段日子才行,正巧國公也忙過這一陣子,你說是不是?”
武順也是過來人,設身處地的想想,確實是這麽個道理。
不隻是晉陽公主和國公小別勝新婚,妹妹又何嚐不是呢?
武順有些不好意思的說道:“倒是我太心急了。”
武媚娘笑道:“姐姐不必心急,過陣子等國公不忙了,若是還沒有定下吉日,就算姐姐你不心急,我也會催一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