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重塑江山澶淵時(節19)
穿越成了佘太君,爆改楊家將 作者:做夢小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澶州。
城外遼軍滿山遍野,從城頭望去一眼看不到邊。但是他們遲遲沒有發動進攻。
他們頭一次這樣認真的準備著,先是花了十餘日,打造了無數的營寨,又在營寨外麵修築簡易女牆,還在女牆外麵挖掘壕溝。
這還不夠,在完成了營寨的建設之後,他們開始打造攻城器械,已經忙了整整半個月,一直都沒有發動進攻。
澶州北城的城樓上,二十餘人簇擁在一起,為首的兩人,周瑩和王繼英,身後一群二代、三代,以駙馬都尉石保吉為首。
“遼人什麽時候開始這麽謹慎了?”
周瑩有些疑惑,這些人裏麵隻有他真正上過戰場,抓捕過盜賊,鎮壓過叛亂,到過鎮、定、高陽關路,還跟李繼隆討伐過夏王李繼遷,不過後兩者他是隨軍參謀,可以稱得上是‘殺人如麻’,主要是指前兩者。
但比起王繼英來說,好太多了,至少他見過遼人。而大宋堂堂的樞密副使,用現在的話來說叫做國防部副部長,在真宗皇帝登基之前,是作為王府知客,迎來送往的。
所以,這個問題,王繼英無法迴答。
“周相,某家以為,遼人怕了”倒是駙馬都尉石保吉麵帶倨傲,語氣不屑的說道。
別看石保吉也沒怎麽上過戰場,可是架不住人家乃是將門之後啊。其父石守信可是太祖皇帝義社兄弟之一,軍中門生故吏一大堆。妥妥的軍二代,真宗皇帝一繼位便加封其檢校太尉、保平軍節度使,這可是實打實的節帥。
不過話又說迴來,這位老二代,僅比周瑩小幾歲,也是接近五十的人了,在真宗皇帝登基之前,上過的最前線的地方,就是任職大名府知府兼兵馬都部署。要補充說一句,那個時候是雍熙四年,遼人雖然打贏了雍熙北伐,可是也無力南下,更不用說到大名府了。
可就這麽一位名將之後,都沒見過遼人長什麽樣的節帥,在朝堂可是聲名遠揚,甚至有唿聲,稱之為大宋繼李繼隆之後的一代名將。
至少李繼隆曾在私下場合,盛讚過他,言及若是宣力用心,躬率將士,某不及保吉。不知道怎麽的,這話就傳到真宗皇帝的耳朵裏了,此次禦駕親征,若不是佘太君橫插一杠,石保吉便是先鋒。
也是如此,石保吉對佘太君是有不滿的,所以在遼軍圍住澶州的時候,在一眾二代、三代之中,他的求戰之心是最強烈的。
“某家以為,死守澶州乃是下下策,如此眼睜睜的看著遼寇修築營地,挖掘壕溝,三麵圍城,此乃自陷死地”
說到這裏,石保吉死死的盯著周瑩和王繼英,他身材高大,姿貌環碩,這一刻頗有些氣勢逼人。
“哦?石帥有什麽想法?”周瑩明知故問,他的身份背景不差——嗯——就差一點點,可是好歹他也是副相,石保吉以這種口氣跟他說話,那是他根本不知道佘太君的厲害。
“某家以為,吾等應該出城列陣邀戰”石保吉有些不悅,他幹脆上前一步,輕輕擠開王繼英,指著城外說道:“此處正合平戎萬全陣,此陣圖乃是先帝所授,某家潛心研究,又加入些許風後握奇圖,略有所得”
他一邊解釋,還一邊用手虛空比劃:“這風後握奇圖乃是古陣圖,講究的是別擇銳士,散為奇兵。凡戰,以正合,以奇勝。當敵為正,外擊為奇。這一點,想必周相是知道的”
石保吉看到周瑩無可無不可,心底便有些瞧不起他,可是為了能夠出戰,必須說服這兩名樞密副使,他略微提高聲量:“某家以平戎萬全陣為正,以風後握奇圖為奇,如此定能讓那遼人吃個大虧”
“哦——”周瑩點點頭便默不作聲。
“周相!”石保吉的不滿已經寫在臉上,他加重語氣:“如今這是個好機會,遼人懼怕,吾等主動出擊,隻要周相相助,屆時這功勞也有周相的一份”
他頓了頓,又補充道:“有這平戎萬全陣為基,即使不敵,吾等也能順利迴城,此乃萬無一失之策,周相莫不是——怕了?”
“嗤——老夫又不是三歲孩童,你這激將法卻是用錯地方了”周瑩嘴上嗤笑,心裏卻是一動,實在是這個事情沒有風險。
“周相——”石保吉看出周瑩心動,也知道他在猶豫什麽:“某家聽說,那佘太君弄出這麽一個參知軍事,若是打敗了遼人,這功勞可就全是她的了,與爾等何幹?”
“如今官家就在南城,澶州一地如今可戰之兵十餘萬,其中隨官家來此地的禁軍便有十萬,此乃精銳。那些遼人,如皮室軍這般精銳,不會超過十萬人,兵力相當,再加上吾等背靠城池,周相還有什麽可猶豫的”
“石帥需與老夫聯名上奏,你領兵作戰,老夫在後壓陣,如何?”
石保吉聞言,心裏暗罵,這老倌兒想拿功勞,又不想承擔責任,不過他篤定此戰有勝無敗,為了軍功,就不計較這些小節了。
“可以,事不宜遲,現在就去?”
“同去!”
一群人就這麽唿啦啦的走了。
裴濟作為澶州知州並兵馬都部署,早就忙得焦頭爛額,他雖然不知道佘太君的整體戰略,可是澶州防線,乃至黃河防線都由他負責,每日一睜眼就是一大堆的事情,不僅僅是軍事上,還有糧草轉運,城內百姓遷移等等。
“報!周相帶著那群人迴南城去了”有斥候過來稟報。
“嗯?他又折騰什麽?”裴濟有些疑惑,不過轉念一想,他讓周瑩到北城,本來就是隨口挖個坑,給他找個事情,本來也沒有指望他領軍守城,真要插手,他還不放心呢。
這時旁邊軍吏又抱來一摞文書,都是需要他趕緊處理並用印,他猶豫一下,看了看眼前的文書,長歎一聲:“下去吧,再探,再報!”
“諾!”
城外遼軍滿山遍野,從城頭望去一眼看不到邊。但是他們遲遲沒有發動進攻。
他們頭一次這樣認真的準備著,先是花了十餘日,打造了無數的營寨,又在營寨外麵修築簡易女牆,還在女牆外麵挖掘壕溝。
這還不夠,在完成了營寨的建設之後,他們開始打造攻城器械,已經忙了整整半個月,一直都沒有發動進攻。
澶州北城的城樓上,二十餘人簇擁在一起,為首的兩人,周瑩和王繼英,身後一群二代、三代,以駙馬都尉石保吉為首。
“遼人什麽時候開始這麽謹慎了?”
周瑩有些疑惑,這些人裏麵隻有他真正上過戰場,抓捕過盜賊,鎮壓過叛亂,到過鎮、定、高陽關路,還跟李繼隆討伐過夏王李繼遷,不過後兩者他是隨軍參謀,可以稱得上是‘殺人如麻’,主要是指前兩者。
但比起王繼英來說,好太多了,至少他見過遼人。而大宋堂堂的樞密副使,用現在的話來說叫做國防部副部長,在真宗皇帝登基之前,是作為王府知客,迎來送往的。
所以,這個問題,王繼英無法迴答。
“周相,某家以為,遼人怕了”倒是駙馬都尉石保吉麵帶倨傲,語氣不屑的說道。
別看石保吉也沒怎麽上過戰場,可是架不住人家乃是將門之後啊。其父石守信可是太祖皇帝義社兄弟之一,軍中門生故吏一大堆。妥妥的軍二代,真宗皇帝一繼位便加封其檢校太尉、保平軍節度使,這可是實打實的節帥。
不過話又說迴來,這位老二代,僅比周瑩小幾歲,也是接近五十的人了,在真宗皇帝登基之前,上過的最前線的地方,就是任職大名府知府兼兵馬都部署。要補充說一句,那個時候是雍熙四年,遼人雖然打贏了雍熙北伐,可是也無力南下,更不用說到大名府了。
可就這麽一位名將之後,都沒見過遼人長什麽樣的節帥,在朝堂可是聲名遠揚,甚至有唿聲,稱之為大宋繼李繼隆之後的一代名將。
至少李繼隆曾在私下場合,盛讚過他,言及若是宣力用心,躬率將士,某不及保吉。不知道怎麽的,這話就傳到真宗皇帝的耳朵裏了,此次禦駕親征,若不是佘太君橫插一杠,石保吉便是先鋒。
也是如此,石保吉對佘太君是有不滿的,所以在遼軍圍住澶州的時候,在一眾二代、三代之中,他的求戰之心是最強烈的。
“某家以為,死守澶州乃是下下策,如此眼睜睜的看著遼寇修築營地,挖掘壕溝,三麵圍城,此乃自陷死地”
說到這裏,石保吉死死的盯著周瑩和王繼英,他身材高大,姿貌環碩,這一刻頗有些氣勢逼人。
“哦?石帥有什麽想法?”周瑩明知故問,他的身份背景不差——嗯——就差一點點,可是好歹他也是副相,石保吉以這種口氣跟他說話,那是他根本不知道佘太君的厲害。
“某家以為,吾等應該出城列陣邀戰”石保吉有些不悅,他幹脆上前一步,輕輕擠開王繼英,指著城外說道:“此處正合平戎萬全陣,此陣圖乃是先帝所授,某家潛心研究,又加入些許風後握奇圖,略有所得”
他一邊解釋,還一邊用手虛空比劃:“這風後握奇圖乃是古陣圖,講究的是別擇銳士,散為奇兵。凡戰,以正合,以奇勝。當敵為正,外擊為奇。這一點,想必周相是知道的”
石保吉看到周瑩無可無不可,心底便有些瞧不起他,可是為了能夠出戰,必須說服這兩名樞密副使,他略微提高聲量:“某家以平戎萬全陣為正,以風後握奇圖為奇,如此定能讓那遼人吃個大虧”
“哦——”周瑩點點頭便默不作聲。
“周相!”石保吉的不滿已經寫在臉上,他加重語氣:“如今這是個好機會,遼人懼怕,吾等主動出擊,隻要周相相助,屆時這功勞也有周相的一份”
他頓了頓,又補充道:“有這平戎萬全陣為基,即使不敵,吾等也能順利迴城,此乃萬無一失之策,周相莫不是——怕了?”
“嗤——老夫又不是三歲孩童,你這激將法卻是用錯地方了”周瑩嘴上嗤笑,心裏卻是一動,實在是這個事情沒有風險。
“周相——”石保吉看出周瑩心動,也知道他在猶豫什麽:“某家聽說,那佘太君弄出這麽一個參知軍事,若是打敗了遼人,這功勞可就全是她的了,與爾等何幹?”
“如今官家就在南城,澶州一地如今可戰之兵十餘萬,其中隨官家來此地的禁軍便有十萬,此乃精銳。那些遼人,如皮室軍這般精銳,不會超過十萬人,兵力相當,再加上吾等背靠城池,周相還有什麽可猶豫的”
“石帥需與老夫聯名上奏,你領兵作戰,老夫在後壓陣,如何?”
石保吉聞言,心裏暗罵,這老倌兒想拿功勞,又不想承擔責任,不過他篤定此戰有勝無敗,為了軍功,就不計較這些小節了。
“可以,事不宜遲,現在就去?”
“同去!”
一群人就這麽唿啦啦的走了。
裴濟作為澶州知州並兵馬都部署,早就忙得焦頭爛額,他雖然不知道佘太君的整體戰略,可是澶州防線,乃至黃河防線都由他負責,每日一睜眼就是一大堆的事情,不僅僅是軍事上,還有糧草轉運,城內百姓遷移等等。
“報!周相帶著那群人迴南城去了”有斥候過來稟報。
“嗯?他又折騰什麽?”裴濟有些疑惑,不過轉念一想,他讓周瑩到北城,本來就是隨口挖個坑,給他找個事情,本來也沒有指望他領軍守城,真要插手,他還不放心呢。
這時旁邊軍吏又抱來一摞文書,都是需要他趕緊處理並用印,他猶豫一下,看了看眼前的文書,長歎一聲:“下去吧,再探,再報!”
“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