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武器升級
人生苦樂多:王朝中興看我了 作者:長安韭菜苗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楊林嚴肅地對趙三說道:“昨天的劫匪事件後,楊家莊可能會成為他們的目標。這是個難得的機會,趁此機會可以多鍛煉鍛煉大家,我們也要提高警惕,無論是白天還是晚上,都要加強防範。”
趙三認真地點頭迴應:“公子,您放心,我會注意的。”
楊林對趙三在之前幾次任務中的表現感到滿意,尤其是在處理細節上顯得非常周到。但鑒於昨天的事情比較嚴重,楊林還是有些不放心,所以再次提醒趙三。
接著,楊林讓趙三稍等,自己則走向成品間。
他拿出一把手槍和一些子彈,對趙三說:“現在我要教你如何使用手槍。你先學會,等以後有任務時,再配槍執行。”
趙三看著楊林手中的手槍,心中充滿激動。
他早就對這種神秘的武器充滿好奇。
楊林兩次使用這種武器,瞬間將敵人擊斃,是何等的厲害,他也曾渴望楊林給他一把槍,哪怕讓他摸一摸,看一看都知足了。但他心裏知道,以自己的地位怎麽可能。但是沒想到的是,他的夢想竟然這麽快就實現了,現在終於有機會親手接觸了。而且還是楊林手把手的教自己如何使用。
趙三心中對楊林感激不已,更是慶幸自己終於跟對了主子,以後也要肝腦塗地的報答楊林。
楊林繼續說:“你可以每天去後山無人的地方練習射擊。記住,手槍不到萬不得已不得使用,見過它的人,要麽是自己人,要麽是死人。”
隨後,楊林耐心地教趙三如何給手槍裝彈、瞄準和射擊。趙三聚精會神地學習,對楊林的每一個指導都銘記在心。經過半小時的教導,趙三帶著新學到的技能和手槍、子彈,高興地離開了。
到了午飯時間,楊安已經到來。
飯桌上多了一位新成員,楊安和李雲曦互相打量著對方。
楊林向楊安介紹李雲曦:“小安,這是你嫂子的妹妹,李雲曦。”
然後又向李雲曦介紹楊安:“小妹,這是我的兄弟——楊安,他比你大四五歲,你可以叫他哥。”
李雲曦不滿地白了楊林一眼,直唿其名:“我不叫,我就叫楊安,楊安。”
楊安本就話不太多,看李雲曦直唿自己名字,尷尬的笑了笑:“沒事,你就叫我名字吧。”
午飯過後,楊林特意將楊安叫到大廳,問道:“你最近的射擊練習進展如何?”
“射擊和射箭有些相似之處,我現在可以自信地說,已經能做到百發百中了。”楊安帶著自信的微笑迴道。
聽到楊安如此自信的迴答,楊林滿意地笑了:“好,看來你的努力沒有白費。接下來,我會找個機會讓也你露露手。”
楊安認真地點了點頭。
午後,楊林走進工作間,經過昨日劫匪之事,讓他上午複盤想了很多。
他意識到,雖然手槍是他的隨身武器,能夠有效地對抗匪徒,但在麵對大量敵人時,它的局限性就顯現出來了。
此時,他的竹筒炸藥和炸藥包就顯得尤為重要。然而,這兩種武器也有其明顯的缺陷,它們依賴於火源,而且容易受到潮濕的引信或惡劣天氣的影響,從而限製了它們的使用。
這些考慮促使楊林萌生了一個新想法:改進竹筒炸藥,嚐試製作出類似於前世記憶中的手雷或手榴彈。這樣的武器不僅能夠提高他在戰鬥中的靈活性,還能在麵對大規模敵人時提供更大的優勢。
楊林開始著手改進他的爆炸裝置。
首先,他調整了木炭、硫磺和硝石的比例,製作出一種更敏感、更易點燃的新型火藥粉末,名為發火藥。接著,他將這種粉末均勻塗覆在一根繩子的一頭,製成了類似於前世記憶中手榴彈的拉火繩。
為了實驗,楊林選用了一根存有竹子的兩節的竹筒,其中竹筒的一頭留的竹筒柱較長。
他在這頭的竹節處鑽了一個孔洞,通過這個孔洞,向竹筒內部裝入了少量的黑火藥,以確保能夠被引燃即可。他知道,實驗階段不需要使用大量火藥,安全第一。
在竹筒的孔洞處,楊林小心地插入了用油紙包裹的引信。為了確保引信能夠順利傳遞火焰,他又截取了一小段竹筒,將其插入大竹筒內,使引信能夠延伸至小竹筒的底部。
在小竹筒底部,他加入了發火藥,並確保拉火繩、引信和發火藥三者緊密接觸。
為了固定小竹筒並防止拉火繩意外拉動,楊林用竹片和竹子碎屑將其固定。拉火繩的另一端則留出,以便操作。
為了安全起見,他還特意製作了一個竹筒蓋,將拉火繩的一端密封起來。使用時,隻需移除竹筒蓋,用力拉動拉火繩,即可點燃發火藥,進而引燃引信和黑火藥。
經過四五次的試驗,楊林確認這種裝置能夠可靠地點燃底部的黑火藥。他計算出從拉動拉火繩到引燃火藥的時間大約為五六秒,這比他之前使用的竹筒炸藥的三秒延時更為安全。
楊林對於這種實驗結果的手榴彈甚是滿意。之後他對黑火藥也進行了改進,將其粉末形式改為顆粒狀,以便於裝填並提高威力。隨後,他利用這種方法製作了數個手榴彈。
楊林看著這些新殺器,心中充滿了成就感。
黃昏時分,眾婦人已迴家,小紅在院子裏打掃,看到楊林從工作間出來,便迅速準備了一盆水,並端出了鍋裏溫著的飯菜。
楊林洗手的同時,隨口向小紅詢問道:“夫人去哪兒了?”
小紅迴道:“剛才村長來支取了今日的工錢。他找您,但夫人說您在忙,村長就把有十二戶人家也想建鐵匠鋪的事告訴了夫人。夫人和村長隨後去找鐵匠鋪的楊鐵他爹商量這件事了,雲曦也跟著一起去了。”
楊林聽後點頭表示了解,並感到欣慰,夫人現在也能分擔一些自己的事務了。
又多了十二戶,加上之前的,現在有了二十二戶的參與,已經占了村子人口的近三分之一了,已經不少了。
趙三認真地點頭迴應:“公子,您放心,我會注意的。”
楊林對趙三在之前幾次任務中的表現感到滿意,尤其是在處理細節上顯得非常周到。但鑒於昨天的事情比較嚴重,楊林還是有些不放心,所以再次提醒趙三。
接著,楊林讓趙三稍等,自己則走向成品間。
他拿出一把手槍和一些子彈,對趙三說:“現在我要教你如何使用手槍。你先學會,等以後有任務時,再配槍執行。”
趙三看著楊林手中的手槍,心中充滿激動。
他早就對這種神秘的武器充滿好奇。
楊林兩次使用這種武器,瞬間將敵人擊斃,是何等的厲害,他也曾渴望楊林給他一把槍,哪怕讓他摸一摸,看一看都知足了。但他心裏知道,以自己的地位怎麽可能。但是沒想到的是,他的夢想竟然這麽快就實現了,現在終於有機會親手接觸了。而且還是楊林手把手的教自己如何使用。
趙三心中對楊林感激不已,更是慶幸自己終於跟對了主子,以後也要肝腦塗地的報答楊林。
楊林繼續說:“你可以每天去後山無人的地方練習射擊。記住,手槍不到萬不得已不得使用,見過它的人,要麽是自己人,要麽是死人。”
隨後,楊林耐心地教趙三如何給手槍裝彈、瞄準和射擊。趙三聚精會神地學習,對楊林的每一個指導都銘記在心。經過半小時的教導,趙三帶著新學到的技能和手槍、子彈,高興地離開了。
到了午飯時間,楊安已經到來。
飯桌上多了一位新成員,楊安和李雲曦互相打量著對方。
楊林向楊安介紹李雲曦:“小安,這是你嫂子的妹妹,李雲曦。”
然後又向李雲曦介紹楊安:“小妹,這是我的兄弟——楊安,他比你大四五歲,你可以叫他哥。”
李雲曦不滿地白了楊林一眼,直唿其名:“我不叫,我就叫楊安,楊安。”
楊安本就話不太多,看李雲曦直唿自己名字,尷尬的笑了笑:“沒事,你就叫我名字吧。”
午飯過後,楊林特意將楊安叫到大廳,問道:“你最近的射擊練習進展如何?”
“射擊和射箭有些相似之處,我現在可以自信地說,已經能做到百發百中了。”楊安帶著自信的微笑迴道。
聽到楊安如此自信的迴答,楊林滿意地笑了:“好,看來你的努力沒有白費。接下來,我會找個機會讓也你露露手。”
楊安認真地點了點頭。
午後,楊林走進工作間,經過昨日劫匪之事,讓他上午複盤想了很多。
他意識到,雖然手槍是他的隨身武器,能夠有效地對抗匪徒,但在麵對大量敵人時,它的局限性就顯現出來了。
此時,他的竹筒炸藥和炸藥包就顯得尤為重要。然而,這兩種武器也有其明顯的缺陷,它們依賴於火源,而且容易受到潮濕的引信或惡劣天氣的影響,從而限製了它們的使用。
這些考慮促使楊林萌生了一個新想法:改進竹筒炸藥,嚐試製作出類似於前世記憶中的手雷或手榴彈。這樣的武器不僅能夠提高他在戰鬥中的靈活性,還能在麵對大規模敵人時提供更大的優勢。
楊林開始著手改進他的爆炸裝置。
首先,他調整了木炭、硫磺和硝石的比例,製作出一種更敏感、更易點燃的新型火藥粉末,名為發火藥。接著,他將這種粉末均勻塗覆在一根繩子的一頭,製成了類似於前世記憶中手榴彈的拉火繩。
為了實驗,楊林選用了一根存有竹子的兩節的竹筒,其中竹筒的一頭留的竹筒柱較長。
他在這頭的竹節處鑽了一個孔洞,通過這個孔洞,向竹筒內部裝入了少量的黑火藥,以確保能夠被引燃即可。他知道,實驗階段不需要使用大量火藥,安全第一。
在竹筒的孔洞處,楊林小心地插入了用油紙包裹的引信。為了確保引信能夠順利傳遞火焰,他又截取了一小段竹筒,將其插入大竹筒內,使引信能夠延伸至小竹筒的底部。
在小竹筒底部,他加入了發火藥,並確保拉火繩、引信和發火藥三者緊密接觸。
為了固定小竹筒並防止拉火繩意外拉動,楊林用竹片和竹子碎屑將其固定。拉火繩的另一端則留出,以便操作。
為了安全起見,他還特意製作了一個竹筒蓋,將拉火繩的一端密封起來。使用時,隻需移除竹筒蓋,用力拉動拉火繩,即可點燃發火藥,進而引燃引信和黑火藥。
經過四五次的試驗,楊林確認這種裝置能夠可靠地點燃底部的黑火藥。他計算出從拉動拉火繩到引燃火藥的時間大約為五六秒,這比他之前使用的竹筒炸藥的三秒延時更為安全。
楊林對於這種實驗結果的手榴彈甚是滿意。之後他對黑火藥也進行了改進,將其粉末形式改為顆粒狀,以便於裝填並提高威力。隨後,他利用這種方法製作了數個手榴彈。
楊林看著這些新殺器,心中充滿了成就感。
黃昏時分,眾婦人已迴家,小紅在院子裏打掃,看到楊林從工作間出來,便迅速準備了一盆水,並端出了鍋裏溫著的飯菜。
楊林洗手的同時,隨口向小紅詢問道:“夫人去哪兒了?”
小紅迴道:“剛才村長來支取了今日的工錢。他找您,但夫人說您在忙,村長就把有十二戶人家也想建鐵匠鋪的事告訴了夫人。夫人和村長隨後去找鐵匠鋪的楊鐵他爹商量這件事了,雲曦也跟著一起去了。”
楊林聽後點頭表示了解,並感到欣慰,夫人現在也能分擔一些自己的事務了。
又多了十二戶,加上之前的,現在有了二十二戶的參與,已經占了村子人口的近三分之一了,已經不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