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魯並未立刻給出迴應,隻見他麵沉似水,然後揮揮手示意手下將法正等帶離大廳去歇息。
隨著法正離去的身影逐漸消失在視線之中,寬敞的廳堂裏便隻剩下了張魯與閻圃兩人相對而坐。
張魯深吸一口氣,緩緩閉上雙眼,似乎在腦海中反複迴味著方才法正所說的每一句話。
少頃,他睜開眼睛,目光投向坐在一側的閻圃,輕聲問道:
“閻先生,對於剛剛那魏延使者之所言,不知作何看法?”
閻圃聽到張魯發問,先是恭敬地拱了拱手,神色凝重地迴答道:
“主公,依屬下之見,此人所言並非毫無道理。
當下局勢確實對我方頗為不利,僅憑咱們獨力抗衡劉備大軍實非易事。倘若能得一強大外援相助,必能奪迴漢中之地。
然而……”
說到此處,閻圃頓了一頓,臉上露出一絲憂慮之色。
“然而這魏延先是占據荊州,而後又接連奪取交州和益州,其勃勃野心可謂路人皆知。
此次前來,雖說口頭上承諾援助主公,但他實則意在謀取漢中這塊寶地。
所以,主公對此不可不防,務必心裏要有個底才行。”
張魯聽了閻圃這番話,不禁微微頷首表示讚同。其實剛剛法正在廳中慷慨陳詞之時,他便已洞悉其中深意。
所謂魏延支援自己,說白了不過是讓自己向魏延俯首稱臣罷了。
隻不過,真正令張魯心動不已的卻是法正提到的那個條件:隻要自己願意歸降,便可繼續執掌漢中一地,並且能夠在這裏自由傳教。
張魯出身於道教世家,是五鬥米道第三代掌門人,此生之誌唯有傳播教義,讓更多人領略到道教的博大精深。
而漢中這片土地,對他而言,不僅僅是一處居所,更是他傾盡畢生心血所守護和發展夢想的地方。
對於誰能成為天下之主,張魯其實並不十分在意。在他心中,無論是哪一方勢力稱霸天下,隻要能夠給予他自由傳教的空間,那麽選擇歸附於誰並非至關重要之事。
更何況,此時魏延率領的荊州軍展現出了令人驚歎的強大戰力,他們已經成功地奪取了益州之地。
麵對如此強敵,如果張魯執意頑抗到底,不選擇投降,以對方那強悍無匹的軍力,要奪取漢中恐怕也是易如反掌。
然而,隻要魏延能夠信守承諾,應允張魯繼續在漢中地區傳道布教,那麽歸降於他倒也並非完全不能接受之舉。
並且,劉備竟然先一步奪走了他視若生命的漢中。這一行為無疑等同於徹底葬送了張魯長久以來堅守的理想與信念。
這般血海深仇,張魯又怎能輕易罷休?此時此刻,正好可以借助魏延的雄厚實力以及強大軍隊,來實現自己複仇雪恥的願望。
片刻之後,張魯將自己內心深處的想法毫無保留地向閻圃傾訴出來。
閻圃靜靜地聆聽著張魯的話語,他那雙睿智的眼睛不時閃爍著光芒,顯然對張魯所言心領神會。
當張魯講完之後,閻圃微微點頭,語氣堅定地說道:
“主公,在下自然明白您的心意。如今局勢如此,我們確實不宜再堅守武都。
此地往北乃是西涼苦寒之所,往西則是羌、氐等異族聚居之處,皆非良善之地。
憑劉備的實力假以時日必能突破陽平關,待到那時,我們又該何去何從?要麽淪為劉備的階下囚,要麽背井離鄉、遠走高飛。”
說到此處,閻圃頓了一頓,接著道:
“至於南邊,則是強大的益州,魏延兵強馬壯,其麾下謀士如雲、猛將如雨,占據三州之地,已然成為南方最大的諸侯。
如今魏延主動向我們伸出了橄欖枝,此乃天賜良機啊!依在下之見,我們不妨依靠這棵大樹好乘涼。
身處這紛擾亂世之中,唯有選擇一方強大的勢力投靠,方為生存之道。”
張魯聽著閻圃的分析,不住地點頭表示讚同。他見閻圃也全力支持自己投降魏延,心中頓時安定了許多。
於是,他立刻下令召見法正前來商議此事。
不多時,法正快步走進大廳。張魯起身相迎,並直言不諱地表明了自己願意率領所部歸順魏延的意願。
不過,他又提到希望能夠得到允許,讓他在漢中地區繼續傳播五鬥米道。
法正聞聽此言,臉上露出欣喜之色,他連忙拱手迴應道:
“張天師盡管放心,我主說了,隻要您真心歸降,漢中任由五鬥米道自由發展,您依然是天師。”
聽到法正的話,張魯懸著的心徹底放了下來。他喜笑顏開,當即吩咐設宴,熱情款待法正一行。
與此同時,陳到派人南下成都,向魏延詳細稟報這邊的情況......
當消息傳到了葭萌關後,劉磐、傅肜、張任等將領率領著磐石營兵馬迅速北上,從張魯軍手中接管了至關重要的陽平關。
元宵節一過,魏延率領著親衛營、五溪營、第三營總計一萬五千兵馬從成都北上抵達陽平關,與劉磐的磐石營匯合,總計三萬大軍。
這支威武雄壯的兵馬士氣高昂,猶如猛虎出山一般,朝著東邊的漢中方向虎視眈眈,隻待一聲令下,便可展開雷霆萬鈞的攻勢。
而張魯和閻圃早已在法正的引領下來到了陽平關,並在此恭候多時。魏延見到他們後,立刻展現出了仁主應有的風度和氣量。
他麵帶微笑,言辭懇切,對張魯和閻圃二人噓寒問暖,關懷備至,這份真摯的情誼讓兩人深受感動。
不僅如此,魏延還當著眾人的麵,鄭重宣布封張魯為漢中太守,賜予他管理漢中地區的重任;同時任命閻圃為武都太守,賦予他守護武都一方平安的使命。
而且,魏延特許張魯可以在漢中繼續大力宣揚他所創立的五鬥米教,使其教義能夠廣泛傳播,造福當地百姓。
麵對魏延如此寬厚仁義之舉,張魯和閻圃內心深處充滿了感激之情。他們紛紛表示願意誓死效忠,傾盡全力為魏延效力,共同開創一番輝煌偉業。
而之前駐守在陽平關的數千漢中軍皆已被磐石營整編,楊昂、楊任等將領也投身於魏延帳下效命。
這便是魏延的高明之處!他果斷施行了軍政分離的體製,如此一來,即便張魯出任漢中太守,但因其麾下的所有兵馬早已被盡數整編,故而也就不會存在絲毫的風險以及後患了。
倘若真有那麽一天,張魯心生反叛之意,隻需要派遣一名百夫長,便可輕而易舉地將其一舉擒獲,使其陰謀徹底破產。
隨著法正離去的身影逐漸消失在視線之中,寬敞的廳堂裏便隻剩下了張魯與閻圃兩人相對而坐。
張魯深吸一口氣,緩緩閉上雙眼,似乎在腦海中反複迴味著方才法正所說的每一句話。
少頃,他睜開眼睛,目光投向坐在一側的閻圃,輕聲問道:
“閻先生,對於剛剛那魏延使者之所言,不知作何看法?”
閻圃聽到張魯發問,先是恭敬地拱了拱手,神色凝重地迴答道:
“主公,依屬下之見,此人所言並非毫無道理。
當下局勢確實對我方頗為不利,僅憑咱們獨力抗衡劉備大軍實非易事。倘若能得一強大外援相助,必能奪迴漢中之地。
然而……”
說到此處,閻圃頓了一頓,臉上露出一絲憂慮之色。
“然而這魏延先是占據荊州,而後又接連奪取交州和益州,其勃勃野心可謂路人皆知。
此次前來,雖說口頭上承諾援助主公,但他實則意在謀取漢中這塊寶地。
所以,主公對此不可不防,務必心裏要有個底才行。”
張魯聽了閻圃這番話,不禁微微頷首表示讚同。其實剛剛法正在廳中慷慨陳詞之時,他便已洞悉其中深意。
所謂魏延支援自己,說白了不過是讓自己向魏延俯首稱臣罷了。
隻不過,真正令張魯心動不已的卻是法正提到的那個條件:隻要自己願意歸降,便可繼續執掌漢中一地,並且能夠在這裏自由傳教。
張魯出身於道教世家,是五鬥米道第三代掌門人,此生之誌唯有傳播教義,讓更多人領略到道教的博大精深。
而漢中這片土地,對他而言,不僅僅是一處居所,更是他傾盡畢生心血所守護和發展夢想的地方。
對於誰能成為天下之主,張魯其實並不十分在意。在他心中,無論是哪一方勢力稱霸天下,隻要能夠給予他自由傳教的空間,那麽選擇歸附於誰並非至關重要之事。
更何況,此時魏延率領的荊州軍展現出了令人驚歎的強大戰力,他們已經成功地奪取了益州之地。
麵對如此強敵,如果張魯執意頑抗到底,不選擇投降,以對方那強悍無匹的軍力,要奪取漢中恐怕也是易如反掌。
然而,隻要魏延能夠信守承諾,應允張魯繼續在漢中地區傳道布教,那麽歸降於他倒也並非完全不能接受之舉。
並且,劉備竟然先一步奪走了他視若生命的漢中。這一行為無疑等同於徹底葬送了張魯長久以來堅守的理想與信念。
這般血海深仇,張魯又怎能輕易罷休?此時此刻,正好可以借助魏延的雄厚實力以及強大軍隊,來實現自己複仇雪恥的願望。
片刻之後,張魯將自己內心深處的想法毫無保留地向閻圃傾訴出來。
閻圃靜靜地聆聽著張魯的話語,他那雙睿智的眼睛不時閃爍著光芒,顯然對張魯所言心領神會。
當張魯講完之後,閻圃微微點頭,語氣堅定地說道:
“主公,在下自然明白您的心意。如今局勢如此,我們確實不宜再堅守武都。
此地往北乃是西涼苦寒之所,往西則是羌、氐等異族聚居之處,皆非良善之地。
憑劉備的實力假以時日必能突破陽平關,待到那時,我們又該何去何從?要麽淪為劉備的階下囚,要麽背井離鄉、遠走高飛。”
說到此處,閻圃頓了一頓,接著道:
“至於南邊,則是強大的益州,魏延兵強馬壯,其麾下謀士如雲、猛將如雨,占據三州之地,已然成為南方最大的諸侯。
如今魏延主動向我們伸出了橄欖枝,此乃天賜良機啊!依在下之見,我們不妨依靠這棵大樹好乘涼。
身處這紛擾亂世之中,唯有選擇一方強大的勢力投靠,方為生存之道。”
張魯聽著閻圃的分析,不住地點頭表示讚同。他見閻圃也全力支持自己投降魏延,心中頓時安定了許多。
於是,他立刻下令召見法正前來商議此事。
不多時,法正快步走進大廳。張魯起身相迎,並直言不諱地表明了自己願意率領所部歸順魏延的意願。
不過,他又提到希望能夠得到允許,讓他在漢中地區繼續傳播五鬥米道。
法正聞聽此言,臉上露出欣喜之色,他連忙拱手迴應道:
“張天師盡管放心,我主說了,隻要您真心歸降,漢中任由五鬥米道自由發展,您依然是天師。”
聽到法正的話,張魯懸著的心徹底放了下來。他喜笑顏開,當即吩咐設宴,熱情款待法正一行。
與此同時,陳到派人南下成都,向魏延詳細稟報這邊的情況......
當消息傳到了葭萌關後,劉磐、傅肜、張任等將領率領著磐石營兵馬迅速北上,從張魯軍手中接管了至關重要的陽平關。
元宵節一過,魏延率領著親衛營、五溪營、第三營總計一萬五千兵馬從成都北上抵達陽平關,與劉磐的磐石營匯合,總計三萬大軍。
這支威武雄壯的兵馬士氣高昂,猶如猛虎出山一般,朝著東邊的漢中方向虎視眈眈,隻待一聲令下,便可展開雷霆萬鈞的攻勢。
而張魯和閻圃早已在法正的引領下來到了陽平關,並在此恭候多時。魏延見到他們後,立刻展現出了仁主應有的風度和氣量。
他麵帶微笑,言辭懇切,對張魯和閻圃二人噓寒問暖,關懷備至,這份真摯的情誼讓兩人深受感動。
不僅如此,魏延還當著眾人的麵,鄭重宣布封張魯為漢中太守,賜予他管理漢中地區的重任;同時任命閻圃為武都太守,賦予他守護武都一方平安的使命。
而且,魏延特許張魯可以在漢中繼續大力宣揚他所創立的五鬥米教,使其教義能夠廣泛傳播,造福當地百姓。
麵對魏延如此寬厚仁義之舉,張魯和閻圃內心深處充滿了感激之情。他們紛紛表示願意誓死效忠,傾盡全力為魏延效力,共同開創一番輝煌偉業。
而之前駐守在陽平關的數千漢中軍皆已被磐石營整編,楊昂、楊任等將領也投身於魏延帳下效命。
這便是魏延的高明之處!他果斷施行了軍政分離的體製,如此一來,即便張魯出任漢中太守,但因其麾下的所有兵馬早已被盡數整編,故而也就不會存在絲毫的風險以及後患了。
倘若真有那麽一天,張魯心生反叛之意,隻需要派遣一名百夫長,便可輕而易舉地將其一舉擒獲,使其陰謀徹底破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