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六年(公元201年)秋,天剛蒙蒙亮,黃河倉亭津北岸,在這休整了許久的袁紹大軍東路兵馬終於開動了。
此前,袁譚和辛評奉袁紹之命統領著青州的兵馬沿著黃河北岸西進,以協助冀州的袁軍主力南下進攻曹操。
為了充實袁譚的東路兵馬的力量,使其能在倉亭一線取得進展,在黎陽的袁紹又讓大將牽招率軍一萬前來支援,就這樣袁軍東路兵馬達到了兩萬餘人。
此時,在倉亭上遊十裏開外的一個小渡口,袁軍正在緊張地架設浮橋以方便大軍渡河。
由於河水湍急,袁軍不得不采取一些特殊措施來確保浮橋的穩固性。在中流水勢較為急促的地方,袁軍用大型船隻停泊在上遊以阻擋水勢,隻有這樣浮橋才能勉強架起。
與此同時,一旁難以計數的船隻和竹筏也正在不斷往返運送著袁軍士兵。
然而,由於運輸量有限,許多士兵隻能在北岸焦急地等待著浮橋完成後再渡河。時間一分一秒過去,士兵們的心情愈發焦躁不安。
盡管如此,袁紹的軍隊依然保持著良好的紀律和組織性。將領們不斷鼓舞士氣,告訴士兵們隻要堅持下去就能取得勝利。
而士兵們也深知這場戰爭對他們來說意義重大,紛紛表示願意為了袁家的大業付出一切。
倉亭津本來就是一個現成的渡口,那裏水流平穩緩慢,河床也比較穩定,而且兩岸之間的距離相對較窄,在那裏渡河將會更加便捷和輕鬆。
然而,謀士辛評卻擔心倉亭津南岸可能隱藏著曹軍的伏兵,如果直接從那裏渡河,很有可能會遭遇曹軍的襲擊。
盡管之前已經派遣了大批的斥候過河偵查,也沒有發現曹軍主力的蹤影,但考慮到軍隊的安全和穩妥性,辛評還是堅持放棄原本理想的渡口,而選擇了這個渡河條件並不太好的小渡口來實施渡河行動。
隨著時間的推移,浮橋終於建成,袁軍開始大規模渡河。士兵們背負著沉重的裝備,小心翼翼地踏上浮橋,一步步向對岸走去。整個渡河過程雖然緩慢,但卻井然有序。
當最後一名士兵成功渡過黃河時,袁紹的軍隊已經全部集結在了南岸。他們將繼續前進,向著兗州腹地進發。
袁譚南渡後看到南岸空無一人,心裏不禁對辛評的過度謹慎和自以為是的態度感到有些不滿。
原本大軍完全可以選擇從倉亭渡口過河,但由於辛評多疑的原因,他們白白浪費了寶貴的時間。
盡管袁譚嘴上並未多言,但內心深處已經對辛評產生了一絲不信任的情緒。
此時,盡管袁軍已經成功渡過黃河,但他們仍未完成父親袁紹所交辦的重要任務——插入兗州腹地,從後方牽製曹軍。
兗州作為大漢十三州之一,與河北的冀州隔黃河相望,是曹操崛起的關鍵地區,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
這個地方不僅為曹操提供了穩固的政治基礎,還是其發展壯大的重要基石。
兗州位於中原地帶,地勢以丘陵為主,土地肥沃,物產豐富。這裏是當時糧食的主要產區,為曹軍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糧草供應。
同時,兗州還孕育了眾多傑出的人才。比如,著名將領於禁、李典、樂進;謀士程昱、董昭以及滿寵等他們都是兗州人。這些人才的匯聚無疑大大增強了曹操的軍事實力和政治影響力。
所以兗州對曹操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地位,而袁紹也清楚地看到了這一點。這也正是他和謀士們商議後決定派遣偏師分別從南北兩路進入兗州腹地的原因。
其目的有兩個方麵:一是在曹軍後方製造混亂,分散他們前線將士們的注意力;二是切斷曹軍的補給線,讓白馬前線的曹軍陷入困境。
早在渡河之前,袁譚、辛評、牽招等人就已經商量好了,一旦大軍渡過黃河,他們就要迅速穿插到兗州東郡郡治濮陽城以東的鄄(juàn)城,並占領這個地方作為立足點。
然後等待時機采取行動,他們計劃一邊襲擊曹軍的後方糧草供應線路,一邊等待來自黎陽的命令。
這時秋高氣爽,氣候宜人,天空晴朗,袁軍士氣高昂,一口氣向鄄城急速行軍。經過一百多裏的行程後,他們在午後時分抵達了鄄城城下。
鄄城在兗州東郡並不算是一座大城池,因此這裏並沒有駐留軍隊,城內隻有縣令和一些普通的衙役,甚至連城牆上都沒有人駐守。
袁譚眼神一凝,隨即命令他的副將管統帶領一支兵馬朝著城池疾馳而去。
城門口值守的衙役們一開始誤以為這支軍隊是曹軍,但等到他們迴過神來時,管統已經率領著袁軍衝進了城內。
於是,袁軍不費吹灰之力就占領了鄄城,辛評迅速讓管統安排士兵接管城防,因為他們一路走來都沒有看到曹軍的蹤影,情況異常詭異,必須要有所防備。
此刻,在鄄城縣衙內,袁譚坐在主位上,兩旁分別坐著辛評和牽招。
“先生,接下來我們應該怎麽做?”
袁譚斜眼看向辛評,隨後緩緩開口詢問道。
辛評沉思片刻,然後說道:
“公子,方才在下已前去查看過縣衙的糧倉,其中存糧所剩無幾。然而,我軍共有兩萬之眾,這些糧草難以維持太久。
目前,當務之急乃是三項要事:
首先,需派人將此地消息呈報給黎陽的主公,等候進一步指令;
其次,應當分兵守衛倉亭至此處的糧道,保證河北的糧食補給能順利地運送過來,同時派軍前往周邊城池劫掠糧草,如此方可確保糧草供應充裕;
最後,即刻向四周派遣大批斥候,偵查曹軍及其糧道所在位置。”
袁譚和牽招聽完,皆表示讚同。
袁譚轉頭看向牽招說道:
“一切就按照先生所言去辦吧。”
牽招領命後便著手安排各項事宜......
此前,袁譚和辛評奉袁紹之命統領著青州的兵馬沿著黃河北岸西進,以協助冀州的袁軍主力南下進攻曹操。
為了充實袁譚的東路兵馬的力量,使其能在倉亭一線取得進展,在黎陽的袁紹又讓大將牽招率軍一萬前來支援,就這樣袁軍東路兵馬達到了兩萬餘人。
此時,在倉亭上遊十裏開外的一個小渡口,袁軍正在緊張地架設浮橋以方便大軍渡河。
由於河水湍急,袁軍不得不采取一些特殊措施來確保浮橋的穩固性。在中流水勢較為急促的地方,袁軍用大型船隻停泊在上遊以阻擋水勢,隻有這樣浮橋才能勉強架起。
與此同時,一旁難以計數的船隻和竹筏也正在不斷往返運送著袁軍士兵。
然而,由於運輸量有限,許多士兵隻能在北岸焦急地等待著浮橋完成後再渡河。時間一分一秒過去,士兵們的心情愈發焦躁不安。
盡管如此,袁紹的軍隊依然保持著良好的紀律和組織性。將領們不斷鼓舞士氣,告訴士兵們隻要堅持下去就能取得勝利。
而士兵們也深知這場戰爭對他們來說意義重大,紛紛表示願意為了袁家的大業付出一切。
倉亭津本來就是一個現成的渡口,那裏水流平穩緩慢,河床也比較穩定,而且兩岸之間的距離相對較窄,在那裏渡河將會更加便捷和輕鬆。
然而,謀士辛評卻擔心倉亭津南岸可能隱藏著曹軍的伏兵,如果直接從那裏渡河,很有可能會遭遇曹軍的襲擊。
盡管之前已經派遣了大批的斥候過河偵查,也沒有發現曹軍主力的蹤影,但考慮到軍隊的安全和穩妥性,辛評還是堅持放棄原本理想的渡口,而選擇了這個渡河條件並不太好的小渡口來實施渡河行動。
隨著時間的推移,浮橋終於建成,袁軍開始大規模渡河。士兵們背負著沉重的裝備,小心翼翼地踏上浮橋,一步步向對岸走去。整個渡河過程雖然緩慢,但卻井然有序。
當最後一名士兵成功渡過黃河時,袁紹的軍隊已經全部集結在了南岸。他們將繼續前進,向著兗州腹地進發。
袁譚南渡後看到南岸空無一人,心裏不禁對辛評的過度謹慎和自以為是的態度感到有些不滿。
原本大軍完全可以選擇從倉亭渡口過河,但由於辛評多疑的原因,他們白白浪費了寶貴的時間。
盡管袁譚嘴上並未多言,但內心深處已經對辛評產生了一絲不信任的情緒。
此時,盡管袁軍已經成功渡過黃河,但他們仍未完成父親袁紹所交辦的重要任務——插入兗州腹地,從後方牽製曹軍。
兗州作為大漢十三州之一,與河北的冀州隔黃河相望,是曹操崛起的關鍵地區,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
這個地方不僅為曹操提供了穩固的政治基礎,還是其發展壯大的重要基石。
兗州位於中原地帶,地勢以丘陵為主,土地肥沃,物產豐富。這裏是當時糧食的主要產區,為曹軍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糧草供應。
同時,兗州還孕育了眾多傑出的人才。比如,著名將領於禁、李典、樂進;謀士程昱、董昭以及滿寵等他們都是兗州人。這些人才的匯聚無疑大大增強了曹操的軍事實力和政治影響力。
所以兗州對曹操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地位,而袁紹也清楚地看到了這一點。這也正是他和謀士們商議後決定派遣偏師分別從南北兩路進入兗州腹地的原因。
其目的有兩個方麵:一是在曹軍後方製造混亂,分散他們前線將士們的注意力;二是切斷曹軍的補給線,讓白馬前線的曹軍陷入困境。
早在渡河之前,袁譚、辛評、牽招等人就已經商量好了,一旦大軍渡過黃河,他們就要迅速穿插到兗州東郡郡治濮陽城以東的鄄(juàn)城,並占領這個地方作為立足點。
然後等待時機采取行動,他們計劃一邊襲擊曹軍的後方糧草供應線路,一邊等待來自黎陽的命令。
這時秋高氣爽,氣候宜人,天空晴朗,袁軍士氣高昂,一口氣向鄄城急速行軍。經過一百多裏的行程後,他們在午後時分抵達了鄄城城下。
鄄城在兗州東郡並不算是一座大城池,因此這裏並沒有駐留軍隊,城內隻有縣令和一些普通的衙役,甚至連城牆上都沒有人駐守。
袁譚眼神一凝,隨即命令他的副將管統帶領一支兵馬朝著城池疾馳而去。
城門口值守的衙役們一開始誤以為這支軍隊是曹軍,但等到他們迴過神來時,管統已經率領著袁軍衝進了城內。
於是,袁軍不費吹灰之力就占領了鄄城,辛評迅速讓管統安排士兵接管城防,因為他們一路走來都沒有看到曹軍的蹤影,情況異常詭異,必須要有所防備。
此刻,在鄄城縣衙內,袁譚坐在主位上,兩旁分別坐著辛評和牽招。
“先生,接下來我們應該怎麽做?”
袁譚斜眼看向辛評,隨後緩緩開口詢問道。
辛評沉思片刻,然後說道:
“公子,方才在下已前去查看過縣衙的糧倉,其中存糧所剩無幾。然而,我軍共有兩萬之眾,這些糧草難以維持太久。
目前,當務之急乃是三項要事:
首先,需派人將此地消息呈報給黎陽的主公,等候進一步指令;
其次,應當分兵守衛倉亭至此處的糧道,保證河北的糧食補給能順利地運送過來,同時派軍前往周邊城池劫掠糧草,如此方可確保糧草供應充裕;
最後,即刻向四周派遣大批斥候,偵查曹軍及其糧道所在位置。”
袁譚和牽招聽完,皆表示讚同。
袁譚轉頭看向牽招說道:
“一切就按照先生所言去辦吧。”
牽招領命後便著手安排各項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