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故事純屬虛構)
農莊,小型農莊,淩霄市就這樣,大的農莊,基本都蓋房子了。
“三五,你打算遷移走豫州,兗州一半的百姓?”
白天大彪在他的農莊裏,兩人的農莊挨著,晚上騎著馬過來。
“嗯,反正當地幹旱,留在那幹嘛,這次圍繞海軍基地,還有新成立的州府遷移。”
200萬百姓,60萬軍隊,100餘萬家屬,40餘萬海軍相關人員,總計約400餘萬人。
張濤這是將帝國在乾大陸的人口又減到6000萬以下。
“從哪抽調兵力?”
60萬,2個滿編製的守備兵團,到新大陸就是主力。
“中央軍提供20萬正規軍,野戰軍團湊齊剩下的40萬改造兵團。”
幾個野戰軍團,守備兵團一家出一個縱隊,就可以湊齊,又是一次大規模遷移。
距離上次冀州遷移,感覺過去很久了。
“新成立的州,叫什麽?”
大彪帶老婆孩子來農莊的,白天同樣勞動,沒那麽高高在上。
“北大陸是武州,南大陸是張州。”
起了兩個皇後的姓,張濤起名廢。
“這麽隨意?”
大彪愣住了。
“海軍第四艦隊出發的時候,帶上羽林軍總督,他手下的20萬兵力會先過去一部分。
等後續兵力到了,還有遷移的百姓是第二批。
他們到達新大陸第一年的糧食,需要二壯他們,還有星辰商會負責。”
開荒工具,農具,這個再說。
“今年海上又得忙碌了。”
當年一次性送百萬人,那才是轟轟烈烈。
這次,更誇張,400萬,幸虧不是一批,集中運送,要不然,難。
“忙點好。”
臨沂碼頭是重點,這裏是北方最大的港口,超過了淩霄市。
主要是淩霄市規矩多,所以現在海運中心就轉移到臨沂。
“你還準備在這裏待幾天?”
來體驗生活,大彪迴去還得寫心得體會報告,張濤要求的。
“看情況,行了,今天累一天了,晚上燒烤。”
不怕上火,秸稈一點就著,肉香,麥香。
……
豫州。
中央政府將張濤的命令下發後,張正就調第三野戰軍團20萬,並州守備兵團部分兵力,中央軍幽州守備兵團部分兵力南下豫州。
急行軍,3天時間,第三野戰軍團就到達豫州了。
第一步,就接管了孟津渡口。
豫州守備兵團,兵力是不足的,要不然張正不會讓太行局管轄下的部隊南下。
幹旱,主要是原司隸老舊水利失效,新的水利沒有修建,今年上半年雍州,司隸,兗州降雨量稀缺。
神都,大周的皇室都搬走了,守衛這裏得是羽林軍。
張濤當初大手一揮,大周皇宮改成了大乾帝國博物館,賣門票,1金幣一張。
豫州受災部分大多都在南部,這裏原來的河流堵塞,土地拋荒,百姓去年才是落實土地的第一年,北方十三人會議不會給他們分好的土地。
所以,受災嚴重,不影響核心勳貴。
……
兗州的情況好一些,畢竟有運河,兗州東部利用運河,幹旱影響不大。
不過兗州西南部,西部,就是原南宮家的管轄範圍,幹旱,這裏缺水。
黃河局主任,蕭城因為距離近的原因,直接從官渡南下,第二野戰軍團是全軍南下,他和張正的風格不同。
張正是雨露均沾,蕭城權力集中。
第二野戰軍團,遷移百姓,順便還清理了一波治安。
遇見村子,前來就問,能不能吃飽飯,一旦村子一半吃不飽,那就全村遷走,強製。
如果少於一半,那就隻遷走吃不飽飯的。
軍隊就像篩子一樣,要將兗州篩一遍。
而且,湊齊萬餘人,就會運走,靠著黃河方便。
農莊,小型農莊,淩霄市就這樣,大的農莊,基本都蓋房子了。
“三五,你打算遷移走豫州,兗州一半的百姓?”
白天大彪在他的農莊裏,兩人的農莊挨著,晚上騎著馬過來。
“嗯,反正當地幹旱,留在那幹嘛,這次圍繞海軍基地,還有新成立的州府遷移。”
200萬百姓,60萬軍隊,100餘萬家屬,40餘萬海軍相關人員,總計約400餘萬人。
張濤這是將帝國在乾大陸的人口又減到6000萬以下。
“從哪抽調兵力?”
60萬,2個滿編製的守備兵團,到新大陸就是主力。
“中央軍提供20萬正規軍,野戰軍團湊齊剩下的40萬改造兵團。”
幾個野戰軍團,守備兵團一家出一個縱隊,就可以湊齊,又是一次大規模遷移。
距離上次冀州遷移,感覺過去很久了。
“新成立的州,叫什麽?”
大彪帶老婆孩子來農莊的,白天同樣勞動,沒那麽高高在上。
“北大陸是武州,南大陸是張州。”
起了兩個皇後的姓,張濤起名廢。
“這麽隨意?”
大彪愣住了。
“海軍第四艦隊出發的時候,帶上羽林軍總督,他手下的20萬兵力會先過去一部分。
等後續兵力到了,還有遷移的百姓是第二批。
他們到達新大陸第一年的糧食,需要二壯他們,還有星辰商會負責。”
開荒工具,農具,這個再說。
“今年海上又得忙碌了。”
當年一次性送百萬人,那才是轟轟烈烈。
這次,更誇張,400萬,幸虧不是一批,集中運送,要不然,難。
“忙點好。”
臨沂碼頭是重點,這裏是北方最大的港口,超過了淩霄市。
主要是淩霄市規矩多,所以現在海運中心就轉移到臨沂。
“你還準備在這裏待幾天?”
來體驗生活,大彪迴去還得寫心得體會報告,張濤要求的。
“看情況,行了,今天累一天了,晚上燒烤。”
不怕上火,秸稈一點就著,肉香,麥香。
……
豫州。
中央政府將張濤的命令下發後,張正就調第三野戰軍團20萬,並州守備兵團部分兵力,中央軍幽州守備兵團部分兵力南下豫州。
急行軍,3天時間,第三野戰軍團就到達豫州了。
第一步,就接管了孟津渡口。
豫州守備兵團,兵力是不足的,要不然張正不會讓太行局管轄下的部隊南下。
幹旱,主要是原司隸老舊水利失效,新的水利沒有修建,今年上半年雍州,司隸,兗州降雨量稀缺。
神都,大周的皇室都搬走了,守衛這裏得是羽林軍。
張濤當初大手一揮,大周皇宮改成了大乾帝國博物館,賣門票,1金幣一張。
豫州受災部分大多都在南部,這裏原來的河流堵塞,土地拋荒,百姓去年才是落實土地的第一年,北方十三人會議不會給他們分好的土地。
所以,受災嚴重,不影響核心勳貴。
……
兗州的情況好一些,畢竟有運河,兗州東部利用運河,幹旱影響不大。
不過兗州西南部,西部,就是原南宮家的管轄範圍,幹旱,這裏缺水。
黃河局主任,蕭城因為距離近的原因,直接從官渡南下,第二野戰軍團是全軍南下,他和張正的風格不同。
張正是雨露均沾,蕭城權力集中。
第二野戰軍團,遷移百姓,順便還清理了一波治安。
遇見村子,前來就問,能不能吃飽飯,一旦村子一半吃不飽,那就全村遷走,強製。
如果少於一半,那就隻遷走吃不飽飯的。
軍隊就像篩子一樣,要將兗州篩一遍。
而且,湊齊萬餘人,就會運走,靠著黃河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