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盈想了想說:“聽廖師傅說,清光緒年間,溫州開始批量生產彩石鑲嵌工藝品,大多應用於紅木家具上,雕刻題材有人物、花草、蟲魚等。產品銷往南洋,作品還參加日本東京的國際展覽。抗戰時上海小東門形成了一個經銷溫州彩石鑲嵌工藝品的中心。1950年進入香港市場,年產達600多幅,有十幾位藝人幹脆定居香港,直接在那裏接受客戶訂單,就地製作。在那個期間,彩石鑲嵌傳到外地,也許,就在這段時間裏傳到仙居的吧。”
金華斌指著縣誌裏的一行小字說道:“最近,我在光緒縣誌裏看到另外一種說法,司馬光《賦何昌家括蒼石屏》一詩明確地記載了“仙居所產”的括蒼石屏,譽其為“括蒼黃石屏,樹如濃墨寫,根深稱條葉,生意絕瀟灑”。仙居的彩石鑲嵌技藝是在民間嵌“螺鈿”技藝上發展完善起來的。比溫州說的早了幾百年,說不定這項技術的源頭還是在仙居的呢。”
楊站長最後一錘定音地說道:“有爭議,更有人關注,你們以自個的觀點各寫一篇彩石鑲嵌源頭考究的文章放到專刊中,這對提高專刊的影響力有較大的幫助。”
周盈突然想起什麽說道:“對了,在溫州采訪時,聽他們說到我們仙居有一個彩石鑲嵌的名匠叫周精髓的,不知他現在哪裏,我們可以對他作個專訪。”
周精髓這名字楊站長聽說過,是仙居的名人之一,玉石收藏家,收藏的精品一是大型和田碧玉《人間天堂》,它是和田碧玉的我國之最,毛重7520斤;二是瑪瑙樹《一言九鼎》,重11餘噸。他還有一個傳奇性的故事是在1980年,收藏了曆代皇上家專用玉材和田老坑玉的最後一批材料,自此之後,老坑就被保護,不再開采,可不清楚他還善彩石鑲嵌。
“你們看,這麽一議,意外地冒出個彩石鑲嵌大師,看樣子我們文化站對本地的事關注得太少了。不能窩在家裏,得各處走一走看一看,多些了解。”楊站長感慨地而置任務道:“我與你們兩人一起去采訪他一次,看看能否挖出些猛料。”
遇到周精髓先生後,他的名片頭銜之多嚇了三人一跳,上麵印著樹仁大學公共藝術研究所玉石研究室主任研究員、仙居龍人彩石鑲嵌藝術館館長和台州綠玉堂顧問、大眾精雕廠廠長還有各種社會機構的顧問等等,同時還有藝名山風與號點金堂,應是點石成金的意思。
在周先生的口中,彩石鑲嵌的曆史又向前延伸了上千年:“中國鑲嵌藝術曆史久遠,風格獨特。殷商時代,銅器鑄造中即已出現錯金嵌玉的裝飾紋樣。隨著工藝水平的不斷提高,天然彩石、卵石、貝殼、螺鈿、寶石、玉石和人造玻璃料器、陶瓷、木料等都成為了鑲嵌的原料。彩石鑲嵌是一門古老的民間藝術,起源於漢末的東甌文化。
“哪麽,周先生能否給我們聊一聊仙居彩石鑲嵌的曆史呢?”楊站長更關心的是這項技術在本地的起點,如能增加一個曆史之最,這對旅遊絕對是一種助力。
“仙居何時出現彩石鑲嵌,本人不是曆史學家,不太清楚,知道的就是仙居的石雕一直來很興旺,上世紀八十年代,我有緣結識溫州彩石鑲嵌世家出身的吳增得。相知後,了解到他們一直來都做小掛小屏,但由於社會經濟等原因,發展十分艱難。此時也由於香港一位藝術家“大、精、奇”藝術創作思維的啟迪,我就邀請吳老師進行創作大型彩石鑲嵌藝術的嚐試。在老一輩藝術家的支持下,在仙居政府的關心下,我們於八十年代底創作了大型彩石鑲嵌“西遊記“,在世界引起轟動。《浙江日報》以“彩石鑲嵌世之瑰寶”為題作了熱情洋溢的報導。其中有“象周精髓這樣敢創世界之最的企業家”之描寫。第一次吃螃蟹成功之喜閱至今難以忘懷。從此一個大型化藝術化的仙居彩石鑲嵌走上了中華民間藝術的舞台,引譽中外。”
第一個吃螃蟹這詞在改革開放的初期十分流行,與白貓黑貓,能抓住耗子就是好貓一起,構成八十年代的主旋律。周先生說到這裏笑了笑,又繼續說道:“我主要是在設計理念上拓寬了這門藝術。在不斷的創新和實踐中,得到了廣大藝術家的大力扶持。先後創作了“八十七神仙卷“、“孫子兵法“、“李太白“、“清明上河圖“、“濟公“等大量作品。其中我設計的“如意牡丹“(如意百花)由吳增得雕刻,作為國禮贈送給原美國總統克林頓。”
作為國禮,這是何等榮耀的大事,可為什麽自個卻從沒聽人說起呢?金華斌有些不解,皺了皺眉頭。全先生看見了,有些無奈地笑了笑說:“1994年,我在新加坡舉辦了“山風大型彩石鑲嵌藝術展“,新加坡政要悉數參會,七大報分別報導,十二天時間參觀了十餘萬人次,轟動了東南亞。由於仙居彩石鑲嵌藝術在文化部門的宣傳上和曆史文化的研究中偏離了曆史史實。為了讓大家了解這門藝術的真實故亊,更為了弘揚這門仙居人值得驕傲的藝術,我開辦了“仙居山風彩石鑲嵌藝術館“。”說完,伸手往邊上一指。
采訪結束,金華斌整理了一下思緒,在周先生的思想中,仙居現代的彩石鑲嵌傳地經他的手請到了溫州的吳師傅後推廣的,仙居是這項技藝的繼承者與推廣者,而不是原創者。也許,因為這個認知與仙居其它彩石鑲嵌的從業者有差別,才使得他的事不被同行認可。也許,因為彩石鑲嵌本就是個小群的藝術品,在社會上的影響力本來就不大。
迴到家後,金華斌問父親起他是否認識周精髓先生,答曰:“聽說過,雕刻行業的大佬,雕的全是富人家才購得起的大件。我雕的是普通人用的彩石鑲嵌產品,所以,平時沒有什麽接觸。”
金華斌指著縣誌裏的一行小字說道:“最近,我在光緒縣誌裏看到另外一種說法,司馬光《賦何昌家括蒼石屏》一詩明確地記載了“仙居所產”的括蒼石屏,譽其為“括蒼黃石屏,樹如濃墨寫,根深稱條葉,生意絕瀟灑”。仙居的彩石鑲嵌技藝是在民間嵌“螺鈿”技藝上發展完善起來的。比溫州說的早了幾百年,說不定這項技術的源頭還是在仙居的呢。”
楊站長最後一錘定音地說道:“有爭議,更有人關注,你們以自個的觀點各寫一篇彩石鑲嵌源頭考究的文章放到專刊中,這對提高專刊的影響力有較大的幫助。”
周盈突然想起什麽說道:“對了,在溫州采訪時,聽他們說到我們仙居有一個彩石鑲嵌的名匠叫周精髓的,不知他現在哪裏,我們可以對他作個專訪。”
周精髓這名字楊站長聽說過,是仙居的名人之一,玉石收藏家,收藏的精品一是大型和田碧玉《人間天堂》,它是和田碧玉的我國之最,毛重7520斤;二是瑪瑙樹《一言九鼎》,重11餘噸。他還有一個傳奇性的故事是在1980年,收藏了曆代皇上家專用玉材和田老坑玉的最後一批材料,自此之後,老坑就被保護,不再開采,可不清楚他還善彩石鑲嵌。
“你們看,這麽一議,意外地冒出個彩石鑲嵌大師,看樣子我們文化站對本地的事關注得太少了。不能窩在家裏,得各處走一走看一看,多些了解。”楊站長感慨地而置任務道:“我與你們兩人一起去采訪他一次,看看能否挖出些猛料。”
遇到周精髓先生後,他的名片頭銜之多嚇了三人一跳,上麵印著樹仁大學公共藝術研究所玉石研究室主任研究員、仙居龍人彩石鑲嵌藝術館館長和台州綠玉堂顧問、大眾精雕廠廠長還有各種社會機構的顧問等等,同時還有藝名山風與號點金堂,應是點石成金的意思。
在周先生的口中,彩石鑲嵌的曆史又向前延伸了上千年:“中國鑲嵌藝術曆史久遠,風格獨特。殷商時代,銅器鑄造中即已出現錯金嵌玉的裝飾紋樣。隨著工藝水平的不斷提高,天然彩石、卵石、貝殼、螺鈿、寶石、玉石和人造玻璃料器、陶瓷、木料等都成為了鑲嵌的原料。彩石鑲嵌是一門古老的民間藝術,起源於漢末的東甌文化。
“哪麽,周先生能否給我們聊一聊仙居彩石鑲嵌的曆史呢?”楊站長更關心的是這項技術在本地的起點,如能增加一個曆史之最,這對旅遊絕對是一種助力。
“仙居何時出現彩石鑲嵌,本人不是曆史學家,不太清楚,知道的就是仙居的石雕一直來很興旺,上世紀八十年代,我有緣結識溫州彩石鑲嵌世家出身的吳增得。相知後,了解到他們一直來都做小掛小屏,但由於社會經濟等原因,發展十分艱難。此時也由於香港一位藝術家“大、精、奇”藝術創作思維的啟迪,我就邀請吳老師進行創作大型彩石鑲嵌藝術的嚐試。在老一輩藝術家的支持下,在仙居政府的關心下,我們於八十年代底創作了大型彩石鑲嵌“西遊記“,在世界引起轟動。《浙江日報》以“彩石鑲嵌世之瑰寶”為題作了熱情洋溢的報導。其中有“象周精髓這樣敢創世界之最的企業家”之描寫。第一次吃螃蟹成功之喜閱至今難以忘懷。從此一個大型化藝術化的仙居彩石鑲嵌走上了中華民間藝術的舞台,引譽中外。”
第一個吃螃蟹這詞在改革開放的初期十分流行,與白貓黑貓,能抓住耗子就是好貓一起,構成八十年代的主旋律。周先生說到這裏笑了笑,又繼續說道:“我主要是在設計理念上拓寬了這門藝術。在不斷的創新和實踐中,得到了廣大藝術家的大力扶持。先後創作了“八十七神仙卷“、“孫子兵法“、“李太白“、“清明上河圖“、“濟公“等大量作品。其中我設計的“如意牡丹“(如意百花)由吳增得雕刻,作為國禮贈送給原美國總統克林頓。”
作為國禮,這是何等榮耀的大事,可為什麽自個卻從沒聽人說起呢?金華斌有些不解,皺了皺眉頭。全先生看見了,有些無奈地笑了笑說:“1994年,我在新加坡舉辦了“山風大型彩石鑲嵌藝術展“,新加坡政要悉數參會,七大報分別報導,十二天時間參觀了十餘萬人次,轟動了東南亞。由於仙居彩石鑲嵌藝術在文化部門的宣傳上和曆史文化的研究中偏離了曆史史實。為了讓大家了解這門藝術的真實故亊,更為了弘揚這門仙居人值得驕傲的藝術,我開辦了“仙居山風彩石鑲嵌藝術館“。”說完,伸手往邊上一指。
采訪結束,金華斌整理了一下思緒,在周先生的思想中,仙居現代的彩石鑲嵌傳地經他的手請到了溫州的吳師傅後推廣的,仙居是這項技藝的繼承者與推廣者,而不是原創者。也許,因為這個認知與仙居其它彩石鑲嵌的從業者有差別,才使得他的事不被同行認可。也許,因為彩石鑲嵌本就是個小群的藝術品,在社會上的影響力本來就不大。
迴到家後,金華斌問父親起他是否認識周精髓先生,答曰:“聽說過,雕刻行業的大佬,雕的全是富人家才購得起的大件。我雕的是普通人用的彩石鑲嵌產品,所以,平時沒有什麽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