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出宮,祈煊沒有像之前那般微服私訪,而是昭告天下,帝後巡國,有冤申冤,直達聖聽。
路線是從北固府開始,到太溪府結束,就連昌邑府都會去。
所過之處住驛館,衙門辦案,不興師動眾建造行宮,禁止遠接近送勞民傷財,隨行臣工六部侍郎,大理寺丞。
消息一出,大乾朝野上下震驚,皇上這是要做什麽?
答案很簡單:辦案!
哪怕狀告天子都可以,更不用說文武百官了,一旦查證落實,嚴懲嚴辦。
在還沒出發之前,崔織娘帶著兩個侄女進宮。
崔望舒下定決心去追隨東方瑜,崔令儀也放棄了去龍門關,要跟著崔望舒一起去建女學,崔織娘帶著兩個侄女進宮是為了賠罪,不管怎麽說京城女學的事情,崔令儀和崔望舒並不是一點兒責任也沒有。
蘇芸暖寫了一封親筆信給崔令儀姐妹倆,讓她們帶著書信去找東方瑜,這段時間書信往來中,蘇芸暖非常是欽佩東方瑜的眼界,接受崔令儀姐妹倆是沒問題的,知人善用的話,是很大的助力。
閑聊的時候,蘇芸暖提到了祈煊,崔織娘疼惜的說:“阿煊做得很好,是崔家的恩人,我怎麽能疏離他呢?”
哪怕是兩個人沒見麵,祈煊心裏也舒坦了許多,作為照顧自己長大的人,說一句情同母子也不過分。
萬事俱備,出宮的日子選定在五月初八,帝後一輛馬車,是六部侍郎和大理寺丞兩輛馬車,帝後在內隨從隻準一人,錦衣衛一路護送。
除此之外還有文書三人,禦史一人。
這些人一路來到北固府。
北固府的知府姚政謙,早一步整頓北固府,張貼告示,百姓口口相傳後,街口寫狀子的書生可忙起來了,這些卷宗都整理好,姚政謙恭敬的等帝後親臨。
雖走過很多地方,但北固府是蘇芸暖沒來過的,這裏曾經出了良相孟久岺,在這邊有孟家祠堂,曾經離開京城的孟家人迴到原籍後,安居樂業,耕讀傳家。
祈煊等人在驛館住下來,姚政謙前來拜見。
“明日升堂審案,朕旁聽即可。”祈煊說。
到民間,鄰裏之間,雞毛蒜皮的事情頗多,姚政謙審案,一來看他是否治理有方,再者也能節省時間,遇到大案要案,祈煊才會出手。
身為皇後的蘇芸暖則不需要露麵,她帶著抱夏出門,看北固府的風土人情,了解民生,這裏是很偏僻的地方,所以沒有女學,但有女醫館,兩個人特地去了女醫館。
北固府的百姓要窮苦一些,相比於南方,這裏和玉屏府、昌邑府是同一條線上,冬日漫長,農田隻有一季,百姓都有畜牧的副業。
百姓祖祖輩輩在這裏生活,倒也是習以為常,國泰民安第六年了,休養生息過來的永固府,處處都是忙碌景象。
跟玉屏府和昌邑府不同的是這裏沒有廣闊的牧場,群山圍繞。
北固府的府城有名石頭城,處處都是石頭建造而成的。
女醫館在衙門對麵,坐南朝北的四間房子,後麵是宅院,門口賣藥草的人排著隊,靠山吃山的北固府百姓多數人都會進山狩獵和采藥,自從這裏有了女醫館後,收草藥的價格都提了兩文錢,對於尋常百姓來說,這兩文錢能帶來不少的收益。
“忘記讓太醫館準備名冊了,北固府的女醫館裏是什麽人做主都不知道。”蘇芸暖說。
抱夏輕聲說:“主子在這裏等著,奴婢打聽打聽。”
看著抱夏笑眯眯的跟采藥人攀談,蘇芸暖又動了讓抱夏幾個人成家的心思了,經過了崔靜姝的事情後,朝廷裏再也沒人想送人進宮了,蘇芸暖想著抱夏和香蘭在自己身邊,再耗費幾年可就過了孕育的最佳年紀了,耽誤她們一輩子,自己心裏也不忍。
很快,抱夏就迴來了:“主子,掌管女醫館的人是薛寧。”
“薛寧?”蘇芸暖想了半天也沒想起來,主要是那個時候起名字是趙小媛,再者是教薛燕幾個讀書識字的時候自己選的名字,自己到現在都不知道她們全部的名字呢。
“聽說厲害的很,治病厲害不說,女科更是彪悍,要是有人家慢待了待產的媳婦兒,她是敢帶著人直接上門的。”抱夏笑著說:“我聽著,就覺得跟主子有點兒像呢。”
蘇芸暖笑著搖了搖頭:“走吧,咱們進去看看。”
東兩間是診堂,西兩間是藥房。
兩個人去了診堂,診堂外麵放的長條凳子已經坐滿了人,還有幾個沒地方坐,站在旁邊等著的。
這是病人等待的地方,裏間門上掛著簾子,薛寧帶著郎中在裏間給病人看病。
看過的病人由一個藥童帶著去藥房抓藥。
蘇芸暖看了許久,發現都是藥童帶著過去抓藥的。
等最後一個病人進去了診堂,已經天黑了。
簾子撩起,從裏麵走出來兩個穿著長衫的青年人和一位老者,三個人顯然是坐堂郎中,老者看到蘇芸暖和抱夏的時候停下了腳步:“兩位是診病嗎?”
“老人家,我們找薛寧姑娘。”抱夏笑嗬嗬的說。
老人家點了點頭,帶著兩個年輕人走了。
等最後一個病人被藥童帶去抓藥了,薛寧才揉著酸疼的脖子從診堂裏走出來,看到外麵站著的蘇芸暖和抱夏,先是楞了一下,反應過來趕緊跑了幾步並且伸出手,又覺得不合禮數趕緊倒退半步跪倒在地:“醫女薛寧叩見皇後娘娘。”
蘇芸暖似被她這個樣子逗笑了,過去伸手扶著她起來:“還以為你會跑過來拉著我的手叫姐姐。”
“剛開始是這麽想的,反應過來姐姐已經是皇後了,差一點兒就逾矩了呢。”薛寧倒也坦蕩蕩。
蘇芸暖笑道:“人還是原來的人,親近點兒好。”
“沒規矩不成方圓,皇後娘娘怎麽到這裏來了呢?”鍾寧請蘇芸暖往後麵去。
後麵是四合院,東西廂房,坐南朝北是正房,院子裏有藥童在熬藥,有藥童在磨藥,掛著一圈的燈籠把院子裏照得亮堂堂的。
正屋,薛寧請蘇芸暖落座,忙裏忙外的燒水煮茶,抱夏出去幫忙,蘇芸暖也起身走出來了。
“皇……。”
“叫姐姐吧。”蘇芸暖攔住薛寧,接過來茶盞:“這院子裏的人也不少,怎麽都沒有個粗使的婆子幫襯?”
薛寧笑著說:“得花錢哩,咱們女醫館診病不要錢,草藥也比旁人家便宜三成,這些個孩子們都要吃喝穿戴,可挪不出來錢請人了,大家都搭把手也忙得過來。”
蘇芸暖微微挑眉。
“姐姐,這比當年好了很多,我可知足了。”薛寧笑眯眯的說:“像姐姐一樣能幫助更多的人,才是我想做的呢。”
蘇芸暖心裏,被這一句話暖的熱乎乎的……。
路線是從北固府開始,到太溪府結束,就連昌邑府都會去。
所過之處住驛館,衙門辦案,不興師動眾建造行宮,禁止遠接近送勞民傷財,隨行臣工六部侍郎,大理寺丞。
消息一出,大乾朝野上下震驚,皇上這是要做什麽?
答案很簡單:辦案!
哪怕狀告天子都可以,更不用說文武百官了,一旦查證落實,嚴懲嚴辦。
在還沒出發之前,崔織娘帶著兩個侄女進宮。
崔望舒下定決心去追隨東方瑜,崔令儀也放棄了去龍門關,要跟著崔望舒一起去建女學,崔織娘帶著兩個侄女進宮是為了賠罪,不管怎麽說京城女學的事情,崔令儀和崔望舒並不是一點兒責任也沒有。
蘇芸暖寫了一封親筆信給崔令儀姐妹倆,讓她們帶著書信去找東方瑜,這段時間書信往來中,蘇芸暖非常是欽佩東方瑜的眼界,接受崔令儀姐妹倆是沒問題的,知人善用的話,是很大的助力。
閑聊的時候,蘇芸暖提到了祈煊,崔織娘疼惜的說:“阿煊做得很好,是崔家的恩人,我怎麽能疏離他呢?”
哪怕是兩個人沒見麵,祈煊心裏也舒坦了許多,作為照顧自己長大的人,說一句情同母子也不過分。
萬事俱備,出宮的日子選定在五月初八,帝後一輛馬車,是六部侍郎和大理寺丞兩輛馬車,帝後在內隨從隻準一人,錦衣衛一路護送。
除此之外還有文書三人,禦史一人。
這些人一路來到北固府。
北固府的知府姚政謙,早一步整頓北固府,張貼告示,百姓口口相傳後,街口寫狀子的書生可忙起來了,這些卷宗都整理好,姚政謙恭敬的等帝後親臨。
雖走過很多地方,但北固府是蘇芸暖沒來過的,這裏曾經出了良相孟久岺,在這邊有孟家祠堂,曾經離開京城的孟家人迴到原籍後,安居樂業,耕讀傳家。
祈煊等人在驛館住下來,姚政謙前來拜見。
“明日升堂審案,朕旁聽即可。”祈煊說。
到民間,鄰裏之間,雞毛蒜皮的事情頗多,姚政謙審案,一來看他是否治理有方,再者也能節省時間,遇到大案要案,祈煊才會出手。
身為皇後的蘇芸暖則不需要露麵,她帶著抱夏出門,看北固府的風土人情,了解民生,這裏是很偏僻的地方,所以沒有女學,但有女醫館,兩個人特地去了女醫館。
北固府的百姓要窮苦一些,相比於南方,這裏和玉屏府、昌邑府是同一條線上,冬日漫長,農田隻有一季,百姓都有畜牧的副業。
百姓祖祖輩輩在這裏生活,倒也是習以為常,國泰民安第六年了,休養生息過來的永固府,處處都是忙碌景象。
跟玉屏府和昌邑府不同的是這裏沒有廣闊的牧場,群山圍繞。
北固府的府城有名石頭城,處處都是石頭建造而成的。
女醫館在衙門對麵,坐南朝北的四間房子,後麵是宅院,門口賣藥草的人排著隊,靠山吃山的北固府百姓多數人都會進山狩獵和采藥,自從這裏有了女醫館後,收草藥的價格都提了兩文錢,對於尋常百姓來說,這兩文錢能帶來不少的收益。
“忘記讓太醫館準備名冊了,北固府的女醫館裏是什麽人做主都不知道。”蘇芸暖說。
抱夏輕聲說:“主子在這裏等著,奴婢打聽打聽。”
看著抱夏笑眯眯的跟采藥人攀談,蘇芸暖又動了讓抱夏幾個人成家的心思了,經過了崔靜姝的事情後,朝廷裏再也沒人想送人進宮了,蘇芸暖想著抱夏和香蘭在自己身邊,再耗費幾年可就過了孕育的最佳年紀了,耽誤她們一輩子,自己心裏也不忍。
很快,抱夏就迴來了:“主子,掌管女醫館的人是薛寧。”
“薛寧?”蘇芸暖想了半天也沒想起來,主要是那個時候起名字是趙小媛,再者是教薛燕幾個讀書識字的時候自己選的名字,自己到現在都不知道她們全部的名字呢。
“聽說厲害的很,治病厲害不說,女科更是彪悍,要是有人家慢待了待產的媳婦兒,她是敢帶著人直接上門的。”抱夏笑著說:“我聽著,就覺得跟主子有點兒像呢。”
蘇芸暖笑著搖了搖頭:“走吧,咱們進去看看。”
東兩間是診堂,西兩間是藥房。
兩個人去了診堂,診堂外麵放的長條凳子已經坐滿了人,還有幾個沒地方坐,站在旁邊等著的。
這是病人等待的地方,裏間門上掛著簾子,薛寧帶著郎中在裏間給病人看病。
看過的病人由一個藥童帶著去藥房抓藥。
蘇芸暖看了許久,發現都是藥童帶著過去抓藥的。
等最後一個病人進去了診堂,已經天黑了。
簾子撩起,從裏麵走出來兩個穿著長衫的青年人和一位老者,三個人顯然是坐堂郎中,老者看到蘇芸暖和抱夏的時候停下了腳步:“兩位是診病嗎?”
“老人家,我們找薛寧姑娘。”抱夏笑嗬嗬的說。
老人家點了點頭,帶著兩個年輕人走了。
等最後一個病人被藥童帶去抓藥了,薛寧才揉著酸疼的脖子從診堂裏走出來,看到外麵站著的蘇芸暖和抱夏,先是楞了一下,反應過來趕緊跑了幾步並且伸出手,又覺得不合禮數趕緊倒退半步跪倒在地:“醫女薛寧叩見皇後娘娘。”
蘇芸暖似被她這個樣子逗笑了,過去伸手扶著她起來:“還以為你會跑過來拉著我的手叫姐姐。”
“剛開始是這麽想的,反應過來姐姐已經是皇後了,差一點兒就逾矩了呢。”薛寧倒也坦蕩蕩。
蘇芸暖笑道:“人還是原來的人,親近點兒好。”
“沒規矩不成方圓,皇後娘娘怎麽到這裏來了呢?”鍾寧請蘇芸暖往後麵去。
後麵是四合院,東西廂房,坐南朝北是正房,院子裏有藥童在熬藥,有藥童在磨藥,掛著一圈的燈籠把院子裏照得亮堂堂的。
正屋,薛寧請蘇芸暖落座,忙裏忙外的燒水煮茶,抱夏出去幫忙,蘇芸暖也起身走出來了。
“皇……。”
“叫姐姐吧。”蘇芸暖攔住薛寧,接過來茶盞:“這院子裏的人也不少,怎麽都沒有個粗使的婆子幫襯?”
薛寧笑著說:“得花錢哩,咱們女醫館診病不要錢,草藥也比旁人家便宜三成,這些個孩子們都要吃喝穿戴,可挪不出來錢請人了,大家都搭把手也忙得過來。”
蘇芸暖微微挑眉。
“姐姐,這比當年好了很多,我可知足了。”薛寧笑眯眯的說:“像姐姐一樣能幫助更多的人,才是我想做的呢。”
蘇芸暖心裏,被這一句話暖的熱乎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