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的時候,已經升為司禮監提督太監的王坤向皇帝稟奏,婕妤愛新覺羅氏求見。<strong>最新章節全文閱讀.mianhuatang.info</strong>⊥,當上了提督太監,還是司禮監的提督太監,王坤最近很有些意氣風發的感覺。


    宮中四司八局十二監,司禮監最重。雖然新朝建立後,皇帝裁撤了許多宦官出宮,現在宮裏也就還剩下三千餘太監,過去二十四衙門太監們掌握的許多差事,宮外部份也多交給了外麵。太監基本上已經不出宮城,二十四衙門現在也已經全麵革新。


    過去的四司八局十二監,如今統改為司禮監和內務府,外加一個東廠。


    原來的諸司局都統歸於內務府,由內務府總管宮廷事務,侍奉宮廷皇家事務,諸如皇家日膳、服飾、庫貯、禮儀等都由他們管理。


    而司禮監則相當於皇帝的秘書機構。職責與隋唐時的秘書省職責相似。內務府則與隋唐時的內侍省職責相似。


    東廠這個特殊的機構被保留了下來,但東廠內也不再完全由太監們管理,而是內外廷臣皆有。


    現在這一監一府一廠,各設一名提督和掌印太監一名,司禮監提督、掌印之下另有秉筆太監七名,內務府提督和掌印之下則有總管太監七名,東廠同樣設提督、掌印太監各一,下設掌班太監七人。


    司禮監的太監不兼職內務府和東廠職事,一監一府一廠三套班子,互不統屬,各有現職。


    不過總的來說,王坤覺得還是自己這個司禮監提督太監最有權勢。若把皇帝比做一個大戶人家的家主老爺,那內務府提督太監相當於內院大管家,東廠的提督太監相當於在外的大管事,而他這個司禮監提督太監,就相當於老爺的大帳房或者師爺了。


    司禮監如今依然握有批紅之權,為皇帝的秘書班子。能接觸到的不是什麽皇家宮廷供奉,情報事務這些,他們接觸到的是帝國的權力核心,雖然這個權力核心他們也隻是能遠遠看著。


    剛剛就是婕妤馬喀塔,對他也是客客氣氣的。


    京師的百姓現在就常稱內閣為外朝,而稱他們司禮監為內廷。他這個提督太監,可是相當於內閣首輔。


    劉鈞正在吃晚飯,不是傳統的二十個菜,今天皇帝吃的這頓是雜糧餐。


    都是由玉米、土豆、蕃薯這些明末時從美洲引進的新糧食製成。在明末時,隨著海上貿易的興盛。許多美洲高產作物也開始傳入中國。<strong>最新章節全文閱讀.mianhuatang.info</strong>


    玉米引入中國後被稱為“玉蜀黍包穀包蘆包米珍珠米”。紅薯在明代的文獻中稱為“白蕷紅蕷紫蕷紅薯金薯蕃柿白薯番薯紅山藥”等。


    馬鈴薯也稱土芋、土豆。


    此外還有花生、向日葵等。


    土豆、玉米、紅薯,這些作物都是高產作物,且對土地要求不高,山邊田旁都能種植,甚至還耐旱。


    最重要的是他們的產量高。


    大漢現在經曆了人口大普查後,那些過去的隱戶等也多被清查出來,那些夷人土民一樣編戶齊民,帝國的總人口突破了兩個億,為曆朝曆代以來的巔峰。


    人多力量大。人口多就意味著稅收多,意味著兵源廣,意味著有無數的人口紅利。但人口多,也意味著糧食的需求極大。而此時還處於小冰河時期,天氣寒冷,災害不斷,加之常年的戰亂。使得田地荒蕪,水利失修,河道淤塞。


    再加上缺少畜力。農耕技術的停滯不前,等等都導致糧食產量低,糧食一直沒有積存。


    民以食為天,糧食成了極重要的問題。隋統一天下時,開皇盛世,天下不到九百萬戶,大亂之後大治,推行均田製府兵製,百姓都分到足夠的田地可以耕種,朝廷也以此為基礎定下租庸調製和府兵製,一時朝廷年年積糧,就算經曆隋末亂世的十餘年,亡國後,唐初之時,隋朝各地大糧倉中存儲的糧食都還能夠唐朝使用十幾年。


    可現在不一樣了,劉鈞從明朝手裏接替的這個江山,不但戶部和內府的銀庫都空蕩蕩的沒銀子,而且各地的糧倉也都是空的。


    之前劉鈞通過海上,從朝鮮、日本、越南、南洋等地大量采購糧食運迴國。但從海外采購糧食,糧價雖然並不比中原高,可運輸的成本卻很高。


    況且,糧食可以稱的上是這個時代最重要的戰略物資,劉鈞不可能一直把糧食寄托在國外。那樣等於咽喉被人扼住,短期救急還行,不能做為長期打算。


    劉鈞對於大漢的糧食供應,主要還是向兩個方向著手。一是開拓邊疆,移民墾荒屯田,擴大耕種麵積,糧食產量自然也就能提升。其二,則是這些美洲作物,種植美洲高產作物,增加產量,甚至在過去那些無法種植糧食的地方,也種植這些產物。


    不過移民墾荒,一時半分也難以見到成效,開墾出來的新地,初期產量也會很低。劉鈞更把希望寄拖在這些新作物上,這些新作物也更適合新開墾的荒地種植。


    可是讓劉鈞意外的是,他發現雖然這些美洲作物很早就已經傳入明朝了,但到現在,也並沒有大麵積推廣開來。


    更讓他意外的是,他居然發現美洲作物的產量很低。


    簡直就是難以讓人相信,玉米、土豆、紅薯,這些可都是高產作物啊,如果說一畝北方旱地種植穀子和麥子,畝產能收一石的話,那種玉米土豆紅薯,起碼能畝收十石,在後世,不說畝產萬斤,但畝產兩噸還是很普遍的。


    兩噸,那可是四千斤。大漢一擔百斤,四千斤那就是四十石。而原來的麥和穀子,北方的旱地也就是一兩擔左右,這就是幾十倍的增產了。哪怕扣除肥料、技術等因素,畝產十擔總行吧。


    可劉鈞從官員那裏得知,卻是這些新作物產量極低,並不比穀麥產量高出多少。甚至不如南方的水稻。


    而且百姓也不喜歡吃土豆玉米紅薯,更賣不出價錢。一般的百姓都不願意做。


    聽到這結果,劉鈞都震驚了。


    他一連花了好多天時間,專門調查此事。


    結果他發現,官員們沒騙他。他也差不多發現了一些原因,主要還是一個外來物種有個適應性的問題,但造成產量極低的最主要原因,還是技術問題。


    雖然朝廷也一度推廣過種植這些作物,但卻沒有成熟的耕作經驗,而當一次種植失敗,百姓發現劃不來後。便立即再無熱情了。不知怎麽的,一來二去,這些美州作物也就有了產量低,劃不來等名聲,更導致無人願意再種植了。


    還有一個原因,則是這些新糧食,並不受百姓歡迎。


    這就和高粱比穀子和麥子產量高,但百姓不喜一樣。高粱口感很差,澀味。一般都隻用來喂牲口,也有人用來釀酒,但除非是災荒之年,否則沒有人願意吃高粱。


    現在的這些新糧食。百姓們也吃不慣。


    劉鈞覺得很冤,玉米、土豆、紅薯可是真正的高產作物啊,中國就是在這些作物大規模推廣種植後,才有了清時的人口爆炸。


    至於口感不好。這完全是技術問題啊。


    曆史上小麥一開始種植時,大家也跟穀子一時蒸成麥飯吃,然後味道極差。當初那待遇跟高粱一個樣。


    可後來經過研磨後,成了麵粉,立即就變成了兩種東西。


    玉米土豆和紅薯,也可以改變吃法啊。不說紅薯玉米土豆都能磨粉,而且土豆還能當菜吃呢。


    這些天,劉鈞甚至親自寫了一本土豆、玉米、紅薯的種植技術以及食用加工技術的書,後麵甚至還用了不少篇幅加入了許多這幾種主食的菜譜。


    比如玉米可以製成玉米麵,還能和大豆粉、麵粉混合成三合粉等,並不用吃玉米粒。而土豆,那更是有無數種吃法,土豆粉,土豆粉條,還能做成菜,土豆泥,土豆餅,燉土豆等等。紅薯也一樣能做成薯粉、粉條等。


    既好吃,還好保存。


    這幾天,劉鈞天天讓禦膳房照著他的食譜,變著法子用這些食材做成新菜。


    酸辣土豆絲,土豆餅,薯片,粉條,土豆泥等,劉鈞覺得很好吃,連禦廚們都大為驚訝,想不到皇帝不但能治國平天下,居然還能發生這麽多新菜式。


    劉鈞打算迴頭讓禦膳房把這些新菜式整理一下,再研究些新菜式,然後推廣到宮外去,先讓大漢的百姓見識下這些新糧食的新加工方式和吃法,讓他們改變下過去的觀念。然後再想辦法把這些新作物推廣開來,實在不行,就先在京師邊上先試種一點,用新技術耕種。


    他相信到時隻要這產量能提升上來,十幾擔一畝甚至四五十擔一畝的產量一出,天下的百姓還不爭相種植新作物?


    償著酸辣土豆絲,劉鈞浮想聯翩,一旦這些高產作物得到全麵推廣,到時大漢各地都大麵積種植這些產物,那個時候別說大漢兩億子民,就是翻上一倍,也一樣不會讓大漢的子民餓肚子。


    聽說馬喀塔求見,劉鈞放下筷子,想了想,“讓她迴去吧,朕今日沒空。”


    劉鈞知道馬喀塔求見要說什麽。


    漢軍正在召集蒙古諸部,對科爾沁的進攻即將開始,甚至可能會連著滿清一起打。


    馬喀塔不僅是清國王福臨的姐姐,同時她的母親還是科爾沁人。現在科爾沁左右兩翼的兩位親王,也是她的親舅舅。


    她既不希望漢軍征討滿清,也不希望漢軍攻打科爾沁。


    不過劉鈞不會因為一個女人的請求,就改變自己的戰略計劃。打科爾沁是早已經定下的計劃,打完科爾沁,漢軍還會繼續對滿清用兵,這是不容更改的。


    “你告訴她,她雖是女真族人,母親還是科爾沁人,但我們中國人有句老話,嫁夫從夫。她既然已經嫁入大漢,成為朕的女人,那她的身份就隻剩下大漢婕妤了,她不再是女真人也不再是科爾沁人,她是一個漢人!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她現在叫劉愛新覺羅氏,而不是愛新覺羅氏。”


    “讓她記住她的新身份!”


    (未完待續。)手機用戶請訪問m.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末稱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木子藍色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木子藍色並收藏明末稱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