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八, 天氣晴朗, 因著前兩日下了雨,這一天的溫度並不覺得特別熱,再有徐徐微風拂過, 騎馬走在路上,頗有種“暖風熏得遊人醉”的感覺。
從皇城出東直門, 再走上二三十裏就到了京郊農莊。
這邊是全桑園蠶繭工坊,依著地勢建造的工坊遠遠看去一層疊著一層,青磚褐瓦,牆壁用粉白的石灰塗過一層,在陽光下略略泛著瑩光。
走得近了才發現, 順著以往的石磚小路另建了兩條可供兩條驢車上下而行的碳渣道。
“為何用這建路?”太傅在山腳下的莊子口便下了馬車, 在常隨的攙扶下沿著石磚小道往上走,看到左右兩邊的碳渣路有點不知道用來幹嘛。
“這是傅大人提出的建議。”莊頭早早的迎了過來,有問必答,“之前這邊都是用木柴燒水繅絲,後來傅大人跟王大人設計了炕式水鍋,隻需要每一處工坊建一個火爐便可持續供水, 還從山溪中引來活水, 以便控製水溫。燒過的碳渣之前都是堆放在山腳下, 後來傅大人說碳渣鋪路易滲水,不會產生淤泥水窪, 才著人沿著石路修建了兩條碳渣道,方便運送石炭和桑枝蠶繭等物。”
以前隻有一條石頭路, 大家要運送東西都靠背和挑,後來修建了這麽兩條道,上下各行一邊,不會發生衝撞不說,還節省了人力物力,連帶工效都提高了。
一行人沿著石路上到第一處工坊。這裏是撿蠶繭的地方,高高的木架靠牆一溜兒的立著,大竹篩子裝滿了收來的蠶繭,熟練的女工們分散站立在中間桌上擱著的竹篩子邊上,手指麻利的翻飛,撿出品質合格的蠶繭放到身邊的竹篩子裏,那些不合格的則放到另一處統一處理。
太傅他們進去,引得那些女工們紛紛俯身下拜,最後還是太傅老人家揮手讓她們免禮,並讓她們繼續幹活,說自己等人就是來看看的。
女工們戰戰兢兢的撿著,生怕有個疏漏就讓大官們給拖下去了,一時間工坊內的氣氛凝滯了起來。
太傅看了看工坊的設置,隨口問了幾個問題。最讓他感興趣的就是牆角處的一溜兒突出來的泥垛子。
“這裏麵是中空的,王大人讓營造局的匠人們燒製了方形的陶管,等到天冷的時候,將上麵工坊繅絲的熱水引下來,在陶管中流過,產生的熱氣可以增加室內的溫度。一來是避免了蠶繭凍傷,而來也是讓女工們不至於因過於寒冷而手足生瘡。”
這其實原本是傅子寒的想法,但是他深諳凡事不能吃獨食的道理,在隱晦的引導了同僚王大人想到這個點子之後,就將功勞全數安在了王大人頭上,深藏功與名。
王大人又不是個傻的,自己能想到這點靠的是什麽,就算當時沒反應過來,過後一細想也知道是怎麽迴事兒了,還不得感激傅子寒的“友好”?他在這個位置上都待了五年了,若是還不能動一動,估計考核的時候就該謀個缺去到外地走一遭然後致仕了。
現在的話,隻要工部這事兒成了,他的功勞誰也占不去,考核拿個上是沒問題的,再運作一下,不是沒升職的可能。
傅子寒心道自己才是個新人,總不能一去就壓了同僚一頭,然而也不能一點成績都不做,否則其他人就該把他當個軟柿子了。所以除了這個點子之外,傅子寒在其他方麵可是一點沒退讓。
跟這座撿繭工坊隔得不遠的,就是一座繅絲房。
繅絲房的設置又不一樣,在瓦簷下有著幾扇隻用石欄間隔起來的空窗。
“那是為何如此設置?這天要是冷下來,豈不是會凍壞人?”
有戶部的官員提出疑問,覺得他們是不是在偷工減料,好截留公款中飽私囊。
“顏大人多慮了。”工部員外郎石大人率先反駁他,“這繅絲房一年四季都需要熱水,天冷的時候還好,天氣炎熱的時候,如不能及時通風散熱,隻怕在繅絲房裏麵會直接悶死人的。”
一邊說著,一邊引導他們越過桑樹幼木進入繅絲房。
這邊的建築跟下麵蠶繭房不太相同,南北很是通透,兩扇大門大大開啟,穿堂風一過,熱氣隨著風.流散發出去,哪怕中間的水炕熱氣騰騰,也不至於讓人氣悶到無法唿吸。
看到實際情況之後,便是戶部那位大人也打消了懷疑。他們就是站在門口都覺得熱得慌,特別是幾位身材略壯實的,這汗真是如雨滑下。
太傅身體畢竟上了年紀,經不起驟熱,便隻在門外看看就在莊頭的陪同下繼續往上。
上麵還有三四座同樣設置的繅絲房,跟繅絲房相隔不遠的其他建築,都是需要冬日裏由其供應熱水的工坊。
看了一圈下來,戶部工部的官員們心裏也都有了底。
總的來說,傅子寒跟王大人的設計並沒有太偏離現在主流的工坊,但是他們很多細微處的改動,既考慮到了工人的便利,又增加了蠶繭的利用減少了損耗。還有那改良的練絲帛的方法,采用的是豬胰煮練法,跟原有的草木灰煮練法相比較,這種方法既可以利用胰酶脫膠,又不至於因堿水含堿過重而損傷絲素。
這座農莊從養蠶栽桑,到繅絲練帛都囊括在內。
“為何沒有織女繡娘?”
太傅站在半山腰,上下看了看。
莊頭剛才說了,再往上就是專門的桑林跟蠶房,做工的到這裏就截止了。
“迴大人,青川農莊這邊本身就隻是工部試點的小莊子,地方不大,再設織坊跟繡坊的話,桑林的麵積就得縮小。”
王大人也隨侍在側,聽到太傅的詢問後,他在尚書大人的示意下,上前一步迴答。
他有意想要上一級,尚書也不刻意打壓他。之前是他自己做不出來功勞來,想要提拔也找不到理由,現在既然有了功勞,傅子寒又願意謙讓,自然這個出頭露臉的機會就落到他頭上了。
太傅沉吟片刻,略蹙眉:“若是蠶繭練出絲帛之後,紡絲可要運送到其他地方?”
“是。”王大人繼續道,“在青川過去十餘裏,有一座中型農莊。之前這裏主要栽種黍米,因本身土地質量不佳,產出一直不能讓人滿意。之前下官跟傅大人商量過,也去實地查看走訪了一番,那裏雖說農耕不行,但地勢平坦,又有水源,用來設置染坊和繡莊倒是個好地方。隻是這要全部推倒重建,怕是有難度。”
王大人也機智,他不敢說戶部很可能阻攔,隻說有難度,至於這個難度是什麽,就看太傅大人想得到想不到了。
他人也算本分,占了功勞的大頭,也沒忘記將傅子寒帶上。他真要不帶傅子寒,獨吞了功勞的話,怕是迴去之後有的是人詰難他。
傅子寒上前給諸位大人行禮,得允許之後才開口道:“原有的染坊和搗布坊在上遊茗縣,下官一直覺得這染坊的位置不是太好。因著染料雖然很快可以溶於水不見蹤影,但此河打從京城東直門經過,那邊的百姓日常用水都要依靠此條河流。染坊位置離城太近,河水沉澱時間不夠,所以那邊的百姓身體多有不妥。相反,若是將染坊搬到青川這邊,位於河流下遊,下一個城鎮要在百裏開外,河道且多迂迴,有足夠的沉澱時間,對下遊百姓也無甚影響。”
這個時代還沒有什麽環境保護的觀念,百姓的生活日常用水都在河中取用。大富人家還有自掘的水井,而沿河的平民吃喝洗衣全是用的河水。雖然說染坊是用的植物染料,但是多少也會傷及身體。隻不過是這個時代的人還沒有這種觀念而已。加上這日積月累出來的毛病,大部分人也都會以為是身體自然的疾病,怎麽都想不到河水汙染上去。
傅子寒提出這個問題本就是有些冒險,因為對於達官貴人來看,河水是否汙染跟他們無關,更主要的是,他們從來不覺得這是有問題的,自古誰家染坊不是取用的河水?
然而傅子寒敢這樣冒險,當然也不是個愣頭青,他頓了一頓又道:“前些日子,元青大師跟繡坊那裏路過,說繡坊截取河水傷了風水,這才有下官建議搬遷的念頭。”
元青大師的名頭可不弱,曾是帝師的老和尚說話的分量比太傅還重兩分。
“元青大師何時路過京城?”太傅眼一瞪,盯著傅子寒不放。
“就半個月前,下官陪同王大人去茗縣查看那邊繡坊的情況,正好遇到元青大師在莊子外歇腳。他老人家身邊隻跟著一個十二三歲的沙彌。下官曾請大師入城,大師婉拒,說他要趕去歸元寺,隻在那裏略作停留,並且不許下官對旁人說起他曾來過。”|
“既是大師不許,為何你今日又開口了。”
“大師不許下官對人言說,是因為大師要趕著去歸元寺,怕因為下官多嘴,引來旁人叨擾,誤了大師的正事。可歸元寺本就離京城不算太遠,便是依著大師的腳程,兩三日前也該到了,所以下官今日才敢說出這個緣由。”
傅子寒這麽一解釋,其他人也都釋然,覺得他這人雖然多事兒了點,但辦事倒還穩妥,為人也不迂腐。
太傅大人眼裏閃過一抹笑意,點點頭,轉身去跟兩位尚書大人小聲的探討有無搬遷繡坊的必要。
從皇城出東直門, 再走上二三十裏就到了京郊農莊。
這邊是全桑園蠶繭工坊,依著地勢建造的工坊遠遠看去一層疊著一層,青磚褐瓦,牆壁用粉白的石灰塗過一層,在陽光下略略泛著瑩光。
走得近了才發現, 順著以往的石磚小路另建了兩條可供兩條驢車上下而行的碳渣道。
“為何用這建路?”太傅在山腳下的莊子口便下了馬車, 在常隨的攙扶下沿著石磚小道往上走,看到左右兩邊的碳渣路有點不知道用來幹嘛。
“這是傅大人提出的建議。”莊頭早早的迎了過來,有問必答,“之前這邊都是用木柴燒水繅絲,後來傅大人跟王大人設計了炕式水鍋,隻需要每一處工坊建一個火爐便可持續供水, 還從山溪中引來活水, 以便控製水溫。燒過的碳渣之前都是堆放在山腳下, 後來傅大人說碳渣鋪路易滲水,不會產生淤泥水窪, 才著人沿著石路修建了兩條碳渣道,方便運送石炭和桑枝蠶繭等物。”
以前隻有一條石頭路, 大家要運送東西都靠背和挑,後來修建了這麽兩條道,上下各行一邊,不會發生衝撞不說,還節省了人力物力,連帶工效都提高了。
一行人沿著石路上到第一處工坊。這裏是撿蠶繭的地方,高高的木架靠牆一溜兒的立著,大竹篩子裝滿了收來的蠶繭,熟練的女工們分散站立在中間桌上擱著的竹篩子邊上,手指麻利的翻飛,撿出品質合格的蠶繭放到身邊的竹篩子裏,那些不合格的則放到另一處統一處理。
太傅他們進去,引得那些女工們紛紛俯身下拜,最後還是太傅老人家揮手讓她們免禮,並讓她們繼續幹活,說自己等人就是來看看的。
女工們戰戰兢兢的撿著,生怕有個疏漏就讓大官們給拖下去了,一時間工坊內的氣氛凝滯了起來。
太傅看了看工坊的設置,隨口問了幾個問題。最讓他感興趣的就是牆角處的一溜兒突出來的泥垛子。
“這裏麵是中空的,王大人讓營造局的匠人們燒製了方形的陶管,等到天冷的時候,將上麵工坊繅絲的熱水引下來,在陶管中流過,產生的熱氣可以增加室內的溫度。一來是避免了蠶繭凍傷,而來也是讓女工們不至於因過於寒冷而手足生瘡。”
這其實原本是傅子寒的想法,但是他深諳凡事不能吃獨食的道理,在隱晦的引導了同僚王大人想到這個點子之後,就將功勞全數安在了王大人頭上,深藏功與名。
王大人又不是個傻的,自己能想到這點靠的是什麽,就算當時沒反應過來,過後一細想也知道是怎麽迴事兒了,還不得感激傅子寒的“友好”?他在這個位置上都待了五年了,若是還不能動一動,估計考核的時候就該謀個缺去到外地走一遭然後致仕了。
現在的話,隻要工部這事兒成了,他的功勞誰也占不去,考核拿個上是沒問題的,再運作一下,不是沒升職的可能。
傅子寒心道自己才是個新人,總不能一去就壓了同僚一頭,然而也不能一點成績都不做,否則其他人就該把他當個軟柿子了。所以除了這個點子之外,傅子寒在其他方麵可是一點沒退讓。
跟這座撿繭工坊隔得不遠的,就是一座繅絲房。
繅絲房的設置又不一樣,在瓦簷下有著幾扇隻用石欄間隔起來的空窗。
“那是為何如此設置?這天要是冷下來,豈不是會凍壞人?”
有戶部的官員提出疑問,覺得他們是不是在偷工減料,好截留公款中飽私囊。
“顏大人多慮了。”工部員外郎石大人率先反駁他,“這繅絲房一年四季都需要熱水,天冷的時候還好,天氣炎熱的時候,如不能及時通風散熱,隻怕在繅絲房裏麵會直接悶死人的。”
一邊說著,一邊引導他們越過桑樹幼木進入繅絲房。
這邊的建築跟下麵蠶繭房不太相同,南北很是通透,兩扇大門大大開啟,穿堂風一過,熱氣隨著風.流散發出去,哪怕中間的水炕熱氣騰騰,也不至於讓人氣悶到無法唿吸。
看到實際情況之後,便是戶部那位大人也打消了懷疑。他們就是站在門口都覺得熱得慌,特別是幾位身材略壯實的,這汗真是如雨滑下。
太傅身體畢竟上了年紀,經不起驟熱,便隻在門外看看就在莊頭的陪同下繼續往上。
上麵還有三四座同樣設置的繅絲房,跟繅絲房相隔不遠的其他建築,都是需要冬日裏由其供應熱水的工坊。
看了一圈下來,戶部工部的官員們心裏也都有了底。
總的來說,傅子寒跟王大人的設計並沒有太偏離現在主流的工坊,但是他們很多細微處的改動,既考慮到了工人的便利,又增加了蠶繭的利用減少了損耗。還有那改良的練絲帛的方法,采用的是豬胰煮練法,跟原有的草木灰煮練法相比較,這種方法既可以利用胰酶脫膠,又不至於因堿水含堿過重而損傷絲素。
這座農莊從養蠶栽桑,到繅絲練帛都囊括在內。
“為何沒有織女繡娘?”
太傅站在半山腰,上下看了看。
莊頭剛才說了,再往上就是專門的桑林跟蠶房,做工的到這裏就截止了。
“迴大人,青川農莊這邊本身就隻是工部試點的小莊子,地方不大,再設織坊跟繡坊的話,桑林的麵積就得縮小。”
王大人也隨侍在側,聽到太傅的詢問後,他在尚書大人的示意下,上前一步迴答。
他有意想要上一級,尚書也不刻意打壓他。之前是他自己做不出來功勞來,想要提拔也找不到理由,現在既然有了功勞,傅子寒又願意謙讓,自然這個出頭露臉的機會就落到他頭上了。
太傅沉吟片刻,略蹙眉:“若是蠶繭練出絲帛之後,紡絲可要運送到其他地方?”
“是。”王大人繼續道,“在青川過去十餘裏,有一座中型農莊。之前這裏主要栽種黍米,因本身土地質量不佳,產出一直不能讓人滿意。之前下官跟傅大人商量過,也去實地查看走訪了一番,那裏雖說農耕不行,但地勢平坦,又有水源,用來設置染坊和繡莊倒是個好地方。隻是這要全部推倒重建,怕是有難度。”
王大人也機智,他不敢說戶部很可能阻攔,隻說有難度,至於這個難度是什麽,就看太傅大人想得到想不到了。
他人也算本分,占了功勞的大頭,也沒忘記將傅子寒帶上。他真要不帶傅子寒,獨吞了功勞的話,怕是迴去之後有的是人詰難他。
傅子寒上前給諸位大人行禮,得允許之後才開口道:“原有的染坊和搗布坊在上遊茗縣,下官一直覺得這染坊的位置不是太好。因著染料雖然很快可以溶於水不見蹤影,但此河打從京城東直門經過,那邊的百姓日常用水都要依靠此條河流。染坊位置離城太近,河水沉澱時間不夠,所以那邊的百姓身體多有不妥。相反,若是將染坊搬到青川這邊,位於河流下遊,下一個城鎮要在百裏開外,河道且多迂迴,有足夠的沉澱時間,對下遊百姓也無甚影響。”
這個時代還沒有什麽環境保護的觀念,百姓的生活日常用水都在河中取用。大富人家還有自掘的水井,而沿河的平民吃喝洗衣全是用的河水。雖然說染坊是用的植物染料,但是多少也會傷及身體。隻不過是這個時代的人還沒有這種觀念而已。加上這日積月累出來的毛病,大部分人也都會以為是身體自然的疾病,怎麽都想不到河水汙染上去。
傅子寒提出這個問題本就是有些冒險,因為對於達官貴人來看,河水是否汙染跟他們無關,更主要的是,他們從來不覺得這是有問題的,自古誰家染坊不是取用的河水?
然而傅子寒敢這樣冒險,當然也不是個愣頭青,他頓了一頓又道:“前些日子,元青大師跟繡坊那裏路過,說繡坊截取河水傷了風水,這才有下官建議搬遷的念頭。”
元青大師的名頭可不弱,曾是帝師的老和尚說話的分量比太傅還重兩分。
“元青大師何時路過京城?”太傅眼一瞪,盯著傅子寒不放。
“就半個月前,下官陪同王大人去茗縣查看那邊繡坊的情況,正好遇到元青大師在莊子外歇腳。他老人家身邊隻跟著一個十二三歲的沙彌。下官曾請大師入城,大師婉拒,說他要趕去歸元寺,隻在那裏略作停留,並且不許下官對旁人說起他曾來過。”|
“既是大師不許,為何你今日又開口了。”
“大師不許下官對人言說,是因為大師要趕著去歸元寺,怕因為下官多嘴,引來旁人叨擾,誤了大師的正事。可歸元寺本就離京城不算太遠,便是依著大師的腳程,兩三日前也該到了,所以下官今日才敢說出這個緣由。”
傅子寒這麽一解釋,其他人也都釋然,覺得他這人雖然多事兒了點,但辦事倒還穩妥,為人也不迂腐。
太傅大人眼裏閃過一抹笑意,點點頭,轉身去跟兩位尚書大人小聲的探討有無搬遷繡坊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