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試諸考生的卷子,早已經在幾日前謄抄完畢,交至諸位考官手上。
這呈上來的卷子,看不出姓名,分不出字跡,謄抄之後尚且檢閱了一遍又一遍,杜絕了作弊的可能。這樣一份份不知來曆的卷子,經過幾日的評選,漸漸分出了三六九等。
幾位考官填完了乙榜,如今正要待填甲榜。甲榜是從第六位往前填的,前頭幾個眾人都沒有多少異議,分歧就在於這甲榜的頭名上。
翰林院的石翰林手裏拿著一份墨卷,禮部侍郎陳大人手中,亦拿著一份考卷,兩方已經爭辯多時了。
陳大人手中的那份,極擅經義,由淺入深,鞭辟入裏,讀來讓人拍案叫絕。雖說後麵的判語稍稍差些,但瑕不掩瑜,仍舊極為驚豔,陳大人覺得,就憑此人對經義的參悟程度,便堪稱頭名。
石翰林分毫不讓。
他手中的墨卷,亦是一份上上之作。經義寫得不錯,詔誥判語也不錯,尤其是判語,精煉老道,一眼看著便知道是熟讀律法之人。讀書人裏頭,能將律法吃得這般透徹之人,還真是少見。
若隻光這點也就算了,最關鍵的是,此人後麵的策論寫得著實令人驚歎。
此次策論所出題目頗難。
題目是禮部尚書鄭大人所出,難不說,還頗為雜,以一道近二十年來的米價題引入,讓諸考生自選角度分析。
能作出這道題的人本來就不多,能正兒八經分析出道理的,更是少之又少。偏偏石翰林手中的這份,就做得足夠完美。如今的讀書人,大多都是兩眼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這般雖好,卻也有不足,不足之處在於對民間世情了解得太少,做個學官倒也沒什麽問題,可若是一朝考中進士做了父母官,便力有不逮了。
正因為如此,石翰林才如此堅持,要讓此考生列為頭名。
翰林院這邊和禮部這邊都希望自己挑中的考卷被抬為頭名,彼此各不相讓,爭來爭去也沒有一個定論。幾個考官同考官都下場站隊,好巧不巧,兩邊各一半兒的人,誰也沒有壓得過去誰。此間未曾表態的隻三人,一位是太常寺卿,一位是禮部尚書,一位是王翰林。三位都是德高望重之輩,別瞧如今這些人爭得這般厲害,實則最後定頭名的,還得看著三人的意向。
鄭尚書坐在上首,眼見這一日就要過去了,心知不能再拖。
隻是,他對著兩份卷子隱隱約約有些猜想,雖不能證明是否為真,但鄭尚書也不能保證自己是否會偏心,遂看了王翰林一眼,決意將此事推到王翰林頭上:“王大人覺得如何?”
王翰林並不接話:“鄭尚書是主考官,您定奪就是了。”
鄭尚書心中一歎,接過其中一份考卷,最後卻看向了旁邊的太常寺卿:“張大人覺得呢?”
太常寺卿張炳忠本來也不是愛出頭之人,平日裏都是謹言慎行。如今猛然被點到名,張炳忠也愣了愣,旋即道:“可否再將這兩份考卷拿來我再看看。”
鄭尚書趕忙將手裏的考卷遞過去。
陳大人也緊隨其後,絲毫不讓。
張炳忠瞧著兩人的態度,又是一歎,接著才凝神細看起了兩份考卷。這卷子,張炳忠自然是看過的,如今再看,隻是想多分出些不同來。
陳大人遞過來的這份,詞藻頗為華麗,行文大氣,足以見此人才學了得,功底深厚。這是一份漂亮的考卷,不論從何種意義上來說。
而鄭尚書送來的那份,貴在實際,貴在腳踏實地。便是後麵的策論,也都是言之有物,想來應該是深知民間疾苦之輩。
張炳忠猶豫了片刻,陳、石二人俱是一臉緊張地盯著看。
少頃,張炳忠心一橫,道:“此份最佳。”
鄭尚書伸頭看了一眼,發現張大人心中所想同他一樣。他又看了王翰林一眼,王翰林衝著他微微點頭。
行了,如今三人都點頭讚成,鄭尚書便也不再猶豫,提起筆,在一張卷子上劃了“一”,一張卷子上劃了“二”。
之前猶豫了那麽久,臨到頭來,卻如此的簡單幹脆,幹脆到旁邊的幾位大人都沒有反應過來。
陳大人看到那個“二”字之後,端著一副難以置信的模樣,等到鄭尚書落筆之後,又趕忙上去查看。
沒錯,他的那份被定成了第二。
陳大人一雙眼睛都瞪圓了,難以置信地盯著尚書大人看。他們禮部推選出來的考卷,尚書大人竟然會幫著別人?
鄭尚書也被陳大人幾個的目光盯得有些不自然,隻他並不覺得自己做的有什麽不對。鄭尚書幹嗽了一聲:“行了,頭名已經定下來了,各自去做各自的事兒吧。”
“可——”
陳大人還想再掙紮掙紮,不想後頭的張炳忠忽然來了一句:“這擅治經者易得,擅治生者難得,如今朝廷最缺的,便是務實又有能力之人。辱沒了這麽一位良才,日後再想找一位,可是難上加難了。”
鄭尚書和王翰林也情不自禁地點了點頭。
陳大人還要開口,張炳忠又堵了他一句:“聖上求賢若渴,今日若依著陳大人的意思,將真正的賢才給壓下去了,來日我等又該如何向聖上交代?”
這話一出,陳大人哪兒還有多嘴的餘地?
爭了一整天的頭名,就這樣被定了下來,平平淡淡,沒有一點波折起伏,眾人散了之後,其實心裏還是有股淡淡的失望。
他們本來還覺得,尚書大人會有一番長篇大論的,沒成想隻是這樣的簡單啊。
人散了之後,張炳忠瞧了王翰林和鄭尚書一眼。
剛斷了一件事,這會兒沒人,張秉清渾身洋溢著一股驕傲勁兒:“兩位大人覺得我方才斷得可還行?”
王翰林與鄭尚書對視了一眼,皆朝著張炳忠點了點頭:“有理有據,不偏不倚。”
有了這句,張炳忠便更驕傲了,甚至覺得自己簡直慧眼識珠,沒有埋沒了真正對朝廷有用的人才:“我一早就覺得那份考卷理應是頭名。”
腦子不清醒的才會在那兒爭來爭去,如他這般眼明心亮了,一眼就看出誰更勝一籌了,張炳忠喜滋滋地想著。
而王翰林,在這之後便沒有說話了。他在想,方才那份考卷,他瞧著也甚為眼熟,不是內容眼熟,而是風格眼熟。
這個念頭劃過腦海後,王翰林隻是微微地笑了一聲,接著又恢複冷靜。
貢院裏的小波瀾,外頭絲毫不知。
在外人來看,這幾日的功夫一晃而過,不多時便到了放榜的日子。
直到放榜的當日,各大賭場裏還有人不斷地下注。隻是這些日子不知怎麽迴事,眾人下注的對象又多了許多,原本隻周伯琦和顧邵兩個的,如今又忽然多了許多別的,有的是京城舉子,有的是江南士人,有的尚且有些名頭,有的甚至名不見經傳,也不知是不是來混淆視聽了。
隻是這樣混淆視聽,一點兒用處也沒有啊,除了白白浪費銀子便還是白白浪費銀子。
不過,也因為這一遭,眾人對顧邵和周伯琦的關注也降了下來。顧邵還是其次,主要是周伯琦。畢竟有這麽多人吸引了京城眾人的注意力,是故這兩日,吹噓周伯琦的人,也漸漸少了下來。
明嘉郡主見狀,緩緩鬆了一口氣。
她對自己兒子是信心滿滿,隻是這信心再多,也要給自己留點後路。倘若當初知道這賭局會開得這樣大,她早就會請父王出手,端了這些賭場。
不過,眼下賭場的事情尚且不是最重要的,明嘉郡主叫來小廝,問道:“外頭可來消息了?”
“還未來,想是時辰未到,杏榜還未出。”
明嘉郡主麵露幾分躁意,一時又問:“公子呢?”
小廝低頭道:“公子還在書房看書。”
知子莫若母,明嘉郡主知道,這看書不過就是個幌子,到了如今,誰還能有安心讀書的定性呢?想來是早就想去外頭等著,隻是礙於身份,不好表露罷了。
明嘉郡主之所以看得這般透徹,無非也是由己及人。都是自己不好拉下見麵親自過去候著,便隻能一再派下人過去,死死地守著那兒,生怕耽誤了一點消息。
貢院附近的酒樓裏,今兒也是人滿為患。
前些日子顧邵抽空同鄭嘉樹過來的時候,還覺得自己來得挺早,滿心以為自己還能定個雅間。直到將這兩邊的酒樓都逛遍了,顧邵才發現自己來得確實晚了一些。
莫說雅間了,就是酒樓裏尋常的位子,也所剩無幾了。
知道不能再拖,顧邵同鄭嘉樹趕忙慌慌張張地訂下一個位置。
今日放榜,顧邵早早地被鄭先生趕了出來,這會兒正在同鄭嘉樹坐在凳子上嗑瓜子等消息。吳澈也在旁邊,他本來訂得是另一邊的位子,隻是為了同顧邵坐在一塊兒,便退了自己先前定好的。
桌上三個人,姿態不一。吳澈坐得端端正正,顧邵翹著二郎腿優哉遊哉。他這陣子被鄭先生逼緊了,如今能出來緩一口氣,他巴不得怎麽舒服怎麽來呢。倒是旁邊的鄭嘉樹一臉緊張,活像考試的那個是他一樣。
邊上有同科的考生,也有考生的親友,但更多的,是過來瞧熱鬧的。這看熱鬧的人一多,就容易聒噪。
眾人說得都是此次會元究竟會花落誰家,唿聲最高的,還是周伯琦。這位畢竟是少年天才,眾人誇起他來,也是一點兒沒含糊。提起他來,眾人都是滿口稱讚。
不過後來,有人悄悄地提了另一個人名。這是這話一出來,便惹得旁邊人哈哈大笑。
“顧解元?這又是哪裏冒出來的,怎得我之前竟然一點都沒聽過?”
“許是江南那邊的吧,這年頭,什麽沒見過世麵的都來同我們周大公子比了。不知道人家是皇親國戚,是天縱奇才麽,也不看看自己是什麽出身,什麽德行?”
“怎麽江南那邊的人這麽喜歡上躥下跳,跟個猴子似的。”
“誰知道呢,估摸著是見識少吧,以為誰都能跟人家周公子比呢……”
吳澈眉頭微蹙,嫌惡地看了一眼這些人,就連顧邵,也停下了嗑瓜子的動作。
雖然……他也知道自己出身比不上那個周伯琦,但是他也沒有差到這種程度啊。好歹他還是鎮江府的解元呢。
顧邵摸了摸受傷的胸口。鄭嘉樹見他悶悶不樂,那邊的人還在嘻嘻哈哈地說著風涼話,話裏話外都是踩著顧邵捧著周伯琦,立馬就怒了:“胡咧咧些什麽,你們是有多大的能耐啊,還編排起別人來了?有本事,自個兒考個解元試試?”
那邊一個穿藍衣的人樂了:“你是顧解元?”
鄭嘉樹懟道:“自然不是!”
“那你管什麽屁事?我們說的又不是你。”
鄭嘉樹睜大了眼睛。從來都是他懟別人,哪兒還有別人懟他的份兒,正想擼起袖子揍死他們,卻不想被顧邵攔住了:“好了,別跟他們置氣,不值得。”
“喲,這又是誰?”旁邊的人跟著起哄,“這莫不是那顧解元吧?”
“肯定是的,就算不是顧解元,也一定是顧解元的親戚哈哈哈哈……”
鄭嘉樹氣得眼睛都紅了,他是個少爺脾氣,見此哪兒還能忍得了。今兒不把這些狗東西打得哭爹喊娘,他就不叫鄭嘉樹!
正要推開顧邵衝上去,外頭被顧邵他們派過去的書童忽然火急火燎地衝了進來,徑自奔到鄭嘉樹跟前。
他趕得太急,到了跟前腳步都挺住了身子卻還直直地往前撞,差點沒撞到鄭嘉樹身上。
書童劃了兩下胳膊穩住身子,一臉狂喜地抬頭看著自家主子:“中了,顧公子中了!”
顧邵忽然間聽到自己的名字,還有些恍惚來著:“中什麽了?”
“會元!”
一石驚起千層浪,也不過這兩個字罷了。
這呈上來的卷子,看不出姓名,分不出字跡,謄抄之後尚且檢閱了一遍又一遍,杜絕了作弊的可能。這樣一份份不知來曆的卷子,經過幾日的評選,漸漸分出了三六九等。
幾位考官填完了乙榜,如今正要待填甲榜。甲榜是從第六位往前填的,前頭幾個眾人都沒有多少異議,分歧就在於這甲榜的頭名上。
翰林院的石翰林手裏拿著一份墨卷,禮部侍郎陳大人手中,亦拿著一份考卷,兩方已經爭辯多時了。
陳大人手中的那份,極擅經義,由淺入深,鞭辟入裏,讀來讓人拍案叫絕。雖說後麵的判語稍稍差些,但瑕不掩瑜,仍舊極為驚豔,陳大人覺得,就憑此人對經義的參悟程度,便堪稱頭名。
石翰林分毫不讓。
他手中的墨卷,亦是一份上上之作。經義寫得不錯,詔誥判語也不錯,尤其是判語,精煉老道,一眼看著便知道是熟讀律法之人。讀書人裏頭,能將律法吃得這般透徹之人,還真是少見。
若隻光這點也就算了,最關鍵的是,此人後麵的策論寫得著實令人驚歎。
此次策論所出題目頗難。
題目是禮部尚書鄭大人所出,難不說,還頗為雜,以一道近二十年來的米價題引入,讓諸考生自選角度分析。
能作出這道題的人本來就不多,能正兒八經分析出道理的,更是少之又少。偏偏石翰林手中的這份,就做得足夠完美。如今的讀書人,大多都是兩眼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這般雖好,卻也有不足,不足之處在於對民間世情了解得太少,做個學官倒也沒什麽問題,可若是一朝考中進士做了父母官,便力有不逮了。
正因為如此,石翰林才如此堅持,要讓此考生列為頭名。
翰林院這邊和禮部這邊都希望自己挑中的考卷被抬為頭名,彼此各不相讓,爭來爭去也沒有一個定論。幾個考官同考官都下場站隊,好巧不巧,兩邊各一半兒的人,誰也沒有壓得過去誰。此間未曾表態的隻三人,一位是太常寺卿,一位是禮部尚書,一位是王翰林。三位都是德高望重之輩,別瞧如今這些人爭得這般厲害,實則最後定頭名的,還得看著三人的意向。
鄭尚書坐在上首,眼見這一日就要過去了,心知不能再拖。
隻是,他對著兩份卷子隱隱約約有些猜想,雖不能證明是否為真,但鄭尚書也不能保證自己是否會偏心,遂看了王翰林一眼,決意將此事推到王翰林頭上:“王大人覺得如何?”
王翰林並不接話:“鄭尚書是主考官,您定奪就是了。”
鄭尚書心中一歎,接過其中一份考卷,最後卻看向了旁邊的太常寺卿:“張大人覺得呢?”
太常寺卿張炳忠本來也不是愛出頭之人,平日裏都是謹言慎行。如今猛然被點到名,張炳忠也愣了愣,旋即道:“可否再將這兩份考卷拿來我再看看。”
鄭尚書趕忙將手裏的考卷遞過去。
陳大人也緊隨其後,絲毫不讓。
張炳忠瞧著兩人的態度,又是一歎,接著才凝神細看起了兩份考卷。這卷子,張炳忠自然是看過的,如今再看,隻是想多分出些不同來。
陳大人遞過來的這份,詞藻頗為華麗,行文大氣,足以見此人才學了得,功底深厚。這是一份漂亮的考卷,不論從何種意義上來說。
而鄭尚書送來的那份,貴在實際,貴在腳踏實地。便是後麵的策論,也都是言之有物,想來應該是深知民間疾苦之輩。
張炳忠猶豫了片刻,陳、石二人俱是一臉緊張地盯著看。
少頃,張炳忠心一橫,道:“此份最佳。”
鄭尚書伸頭看了一眼,發現張大人心中所想同他一樣。他又看了王翰林一眼,王翰林衝著他微微點頭。
行了,如今三人都點頭讚成,鄭尚書便也不再猶豫,提起筆,在一張卷子上劃了“一”,一張卷子上劃了“二”。
之前猶豫了那麽久,臨到頭來,卻如此的簡單幹脆,幹脆到旁邊的幾位大人都沒有反應過來。
陳大人看到那個“二”字之後,端著一副難以置信的模樣,等到鄭尚書落筆之後,又趕忙上去查看。
沒錯,他的那份被定成了第二。
陳大人一雙眼睛都瞪圓了,難以置信地盯著尚書大人看。他們禮部推選出來的考卷,尚書大人竟然會幫著別人?
鄭尚書也被陳大人幾個的目光盯得有些不自然,隻他並不覺得自己做的有什麽不對。鄭尚書幹嗽了一聲:“行了,頭名已經定下來了,各自去做各自的事兒吧。”
“可——”
陳大人還想再掙紮掙紮,不想後頭的張炳忠忽然來了一句:“這擅治經者易得,擅治生者難得,如今朝廷最缺的,便是務實又有能力之人。辱沒了這麽一位良才,日後再想找一位,可是難上加難了。”
鄭尚書和王翰林也情不自禁地點了點頭。
陳大人還要開口,張炳忠又堵了他一句:“聖上求賢若渴,今日若依著陳大人的意思,將真正的賢才給壓下去了,來日我等又該如何向聖上交代?”
這話一出,陳大人哪兒還有多嘴的餘地?
爭了一整天的頭名,就這樣被定了下來,平平淡淡,沒有一點波折起伏,眾人散了之後,其實心裏還是有股淡淡的失望。
他們本來還覺得,尚書大人會有一番長篇大論的,沒成想隻是這樣的簡單啊。
人散了之後,張炳忠瞧了王翰林和鄭尚書一眼。
剛斷了一件事,這會兒沒人,張秉清渾身洋溢著一股驕傲勁兒:“兩位大人覺得我方才斷得可還行?”
王翰林與鄭尚書對視了一眼,皆朝著張炳忠點了點頭:“有理有據,不偏不倚。”
有了這句,張炳忠便更驕傲了,甚至覺得自己簡直慧眼識珠,沒有埋沒了真正對朝廷有用的人才:“我一早就覺得那份考卷理應是頭名。”
腦子不清醒的才會在那兒爭來爭去,如他這般眼明心亮了,一眼就看出誰更勝一籌了,張炳忠喜滋滋地想著。
而王翰林,在這之後便沒有說話了。他在想,方才那份考卷,他瞧著也甚為眼熟,不是內容眼熟,而是風格眼熟。
這個念頭劃過腦海後,王翰林隻是微微地笑了一聲,接著又恢複冷靜。
貢院裏的小波瀾,外頭絲毫不知。
在外人來看,這幾日的功夫一晃而過,不多時便到了放榜的日子。
直到放榜的當日,各大賭場裏還有人不斷地下注。隻是這些日子不知怎麽迴事,眾人下注的對象又多了許多,原本隻周伯琦和顧邵兩個的,如今又忽然多了許多別的,有的是京城舉子,有的是江南士人,有的尚且有些名頭,有的甚至名不見經傳,也不知是不是來混淆視聽了。
隻是這樣混淆視聽,一點兒用處也沒有啊,除了白白浪費銀子便還是白白浪費銀子。
不過,也因為這一遭,眾人對顧邵和周伯琦的關注也降了下來。顧邵還是其次,主要是周伯琦。畢竟有這麽多人吸引了京城眾人的注意力,是故這兩日,吹噓周伯琦的人,也漸漸少了下來。
明嘉郡主見狀,緩緩鬆了一口氣。
她對自己兒子是信心滿滿,隻是這信心再多,也要給自己留點後路。倘若當初知道這賭局會開得這樣大,她早就會請父王出手,端了這些賭場。
不過,眼下賭場的事情尚且不是最重要的,明嘉郡主叫來小廝,問道:“外頭可來消息了?”
“還未來,想是時辰未到,杏榜還未出。”
明嘉郡主麵露幾分躁意,一時又問:“公子呢?”
小廝低頭道:“公子還在書房看書。”
知子莫若母,明嘉郡主知道,這看書不過就是個幌子,到了如今,誰還能有安心讀書的定性呢?想來是早就想去外頭等著,隻是礙於身份,不好表露罷了。
明嘉郡主之所以看得這般透徹,無非也是由己及人。都是自己不好拉下見麵親自過去候著,便隻能一再派下人過去,死死地守著那兒,生怕耽誤了一點消息。
貢院附近的酒樓裏,今兒也是人滿為患。
前些日子顧邵抽空同鄭嘉樹過來的時候,還覺得自己來得挺早,滿心以為自己還能定個雅間。直到將這兩邊的酒樓都逛遍了,顧邵才發現自己來得確實晚了一些。
莫說雅間了,就是酒樓裏尋常的位子,也所剩無幾了。
知道不能再拖,顧邵同鄭嘉樹趕忙慌慌張張地訂下一個位置。
今日放榜,顧邵早早地被鄭先生趕了出來,這會兒正在同鄭嘉樹坐在凳子上嗑瓜子等消息。吳澈也在旁邊,他本來訂得是另一邊的位子,隻是為了同顧邵坐在一塊兒,便退了自己先前定好的。
桌上三個人,姿態不一。吳澈坐得端端正正,顧邵翹著二郎腿優哉遊哉。他這陣子被鄭先生逼緊了,如今能出來緩一口氣,他巴不得怎麽舒服怎麽來呢。倒是旁邊的鄭嘉樹一臉緊張,活像考試的那個是他一樣。
邊上有同科的考生,也有考生的親友,但更多的,是過來瞧熱鬧的。這看熱鬧的人一多,就容易聒噪。
眾人說得都是此次會元究竟會花落誰家,唿聲最高的,還是周伯琦。這位畢竟是少年天才,眾人誇起他來,也是一點兒沒含糊。提起他來,眾人都是滿口稱讚。
不過後來,有人悄悄地提了另一個人名。這是這話一出來,便惹得旁邊人哈哈大笑。
“顧解元?這又是哪裏冒出來的,怎得我之前竟然一點都沒聽過?”
“許是江南那邊的吧,這年頭,什麽沒見過世麵的都來同我們周大公子比了。不知道人家是皇親國戚,是天縱奇才麽,也不看看自己是什麽出身,什麽德行?”
“怎麽江南那邊的人這麽喜歡上躥下跳,跟個猴子似的。”
“誰知道呢,估摸著是見識少吧,以為誰都能跟人家周公子比呢……”
吳澈眉頭微蹙,嫌惡地看了一眼這些人,就連顧邵,也停下了嗑瓜子的動作。
雖然……他也知道自己出身比不上那個周伯琦,但是他也沒有差到這種程度啊。好歹他還是鎮江府的解元呢。
顧邵摸了摸受傷的胸口。鄭嘉樹見他悶悶不樂,那邊的人還在嘻嘻哈哈地說著風涼話,話裏話外都是踩著顧邵捧著周伯琦,立馬就怒了:“胡咧咧些什麽,你們是有多大的能耐啊,還編排起別人來了?有本事,自個兒考個解元試試?”
那邊一個穿藍衣的人樂了:“你是顧解元?”
鄭嘉樹懟道:“自然不是!”
“那你管什麽屁事?我們說的又不是你。”
鄭嘉樹睜大了眼睛。從來都是他懟別人,哪兒還有別人懟他的份兒,正想擼起袖子揍死他們,卻不想被顧邵攔住了:“好了,別跟他們置氣,不值得。”
“喲,這又是誰?”旁邊的人跟著起哄,“這莫不是那顧解元吧?”
“肯定是的,就算不是顧解元,也一定是顧解元的親戚哈哈哈哈……”
鄭嘉樹氣得眼睛都紅了,他是個少爺脾氣,見此哪兒還能忍得了。今兒不把這些狗東西打得哭爹喊娘,他就不叫鄭嘉樹!
正要推開顧邵衝上去,外頭被顧邵他們派過去的書童忽然火急火燎地衝了進來,徑自奔到鄭嘉樹跟前。
他趕得太急,到了跟前腳步都挺住了身子卻還直直地往前撞,差點沒撞到鄭嘉樹身上。
書童劃了兩下胳膊穩住身子,一臉狂喜地抬頭看著自家主子:“中了,顧公子中了!”
顧邵忽然間聽到自己的名字,還有些恍惚來著:“中什麽了?”
“會元!”
一石驚起千層浪,也不過這兩個字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