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來慶壽宮給太後問安的時候,許京華還一張能給皇上看的大字都沒有——寫壞的倒是不止十張,但她還不想丟人丟到皇上麵前,隻得跟皇上商量,能不能明天再交今天的份。
“行啊,你今天才學寫字,寫不好不稀奇。我剛學寫字的時候,用先帝的話說,雞踩一腳都比我寫得好。”
許京華沒忍住,撲哧一聲笑出來。
太後也笑了笑,打發許京華和劉琰出去,“皇上答應了,快迴去接著學吧,一會兒屋子裏要是暗了,就出去走走,也不考狀元,慢慢兒學就行。”
兩人告退出去,迴劉琰那兒,他若有所思,問許京華:“娘娘是不是有什麽事要跟父皇說?”
許京華也正惦記那邊兒,迴神就有點慢,“啊?”等反應過來他問什麽,又怕他起疑,急忙說,“我怎麽知道?”
她這簡直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劉琰走到自己那邊坐下,哼道:“要我都說真話,你說了嗎?”
“……”許京華在他對麵坐下,“好吧,我是知道娘娘有事要跟皇上說。”
她故意隻說半句,劉琰果然並不認為太後會告訴她說什麽事,隻問:“你先前說娘娘在想事兒,就是這個?”
“可能吧。”許京華為了轉移話題,主動提起筆,問劉琰,“你剛學寫字的時候,先帝罵過你嗎?”
“沒有。”劉琰搖頭答完,忽然笑起來,“但罵過五叔。”
許京華很感興趣:“怎麽罵的?”
“說要不是親眼看見是五叔寫的,都以為是蟲子蘸了墨,在紙上爬的。”
許京華哈哈大笑:“先帝罵人這麽有趣嗎?”
劉琰笑道:“你聽著覺得有趣,五叔可不那麽想。先帝有時候脾氣挺急的,對孫輩還好,兒子一輩的,從父皇到五叔,沒有沒挨過罵的。”
“這不和我爹差不多麽?不過我爹罵人可沒這麽逗趣。”跟老爹一比,這都不算罵人,怪不得宮女說先帝疼愛叔父呢。
“先帝畢竟是天子,罵人也得留三分,不然被罵的,容易想多。”
“那做天子也挺不容易的,連發脾氣都得收著。”
“不隻發脾氣要收,連喜好也最好不要露出來,所謂喜怒不形於色是也。”
許京華驚奇:“為啥?”
“因為天子表露出明確的喜好,就會有人想投其所好,這天下想討好天子的人太多了,為了加官進爵,他們什麽事都做得出來。”
“哦,怪不得他們說昏君都驕奢淫逸呢。”
劉琰笑了笑:“是啊,天子一放縱自己,就離昏庸不遠了。”
“那要做個明君還挺不容易的。”
皇上可是天底下最大的官,真任性了,誰敢管?沒人敢管的時候,不放縱自己,不能想做什麽就做什麽,反正許京華是做不到。
劉琰點點頭:“是啊。你也別光拎著筆了,墨都快幹了,耐心點,一筆一劃地寫,總能寫好的。學習這件事,是最不辜負人的,隻要下了功夫,必有迴報。”
這人講道理還講上癮了,許京華心裏嘀咕一句,蘸了墨,繼續鬼畫符。
西偏殿裏,太後也正和皇上說到先帝,“我不替你去說。早前先帝在的時候,你們父子倆就總讓我給傳話,總不成到你和琰兒,還要我從中傳話,兩父子有什麽不能談的?”
皇上歎口氣:“我是想著,他是您一手帶大的,您說話,他更能聽得進去。”
“別的事也還罷了,事關文君,沒有我和他談的道理。再說,你非要同琰兒走你與先帝的老路麽?也沒人說父子就必得一板一眼、拘拘束束吧?”
皇上沉默一瞬,苦笑道:“您不說,我還沒發覺,原來我竟是學著先帝來做父親的,難怪……”
太後道:“不,你比先帝好得多了。早年他心裏裝著太多事,身邊人大多不放在心上,我倒覺得,你是因為琰兒養在我們身邊,不用你操心,就撒手不管了。”
“也有這個緣故,我瞧先帝教琰兒,比教我耐心得多,還說過要先立琰兒做皇太孫,再給他定親……”他當時是太子,父皇對他兒子寄予厚望、親自教導,他當然要多退後幾步了。
“可先帝已經去了一年了。琰兒已經十六歲,立不立太子,我管不了,皇上自己心中有數,但婚事不能再拖。另外,他現在再住在我這兒也不合適,慶壽宮難免有內外命婦往來,到時誰迴避誰呢?”
“是,這事是我疏忽了。您容我迴去想想,怎麽同他談,而且,琰兒要真遷出去住,宮中一時還沒有合適的住所。”
“東宮不是空著麽?”
皇上:“……您不說您不管麽?”
太後哼一聲:“我是說我管不了,但該說的,我還是要說。”
皇上:“……”
“琰兒是我帶大的,要說我不偏心他,也沒人信。何況這孩子原就出類拔萃。以前李弋在朝,你有所顧忌,我也不放心,如今李弋自己死了,李家子孫都迴山東守孝,剩下那些,都摸不到琰兒的邊兒,我不知你還猶豫什麽。”
“我也不是猶豫,他這不是剛迴來麽。而且這次他做的這事,確實欠教訓,要是隻帶個宋懷信迴來,這事就這麽過去了,還立即立太子,我怕他得意忘形。”
“那你就好好和他談,把道理教給他。再說他這次事出有因,你好好問問,李家到底和他說什麽了,再把文君是個什麽樣的人告訴他,他不是糊塗孩子,話說清楚就好了。”
皇上卻沒那麽樂觀,越不糊塗的孩子,心思越複雜,但太後鐵了心把這事交給他,這又確實是他的責任,隻得答應下來,“聽您的,那我先迴去了,文君的遺書,也該找出來,給琰兒看看。”
從太後這裏出去,皇上沒叫驚動東偏殿的劉琰和許京華,也沒坐輦,自己一路走迴乾元殿,然後一個人用了晚膳,沒有再出去,也沒有召幸嬪妃。
第二日有朝會,議完政事,皇上留下李弋死後,補缺上來的宰相程介,問他:“立儲一事,卿有何見解?”
程介進士出身,對這種問題理應隻有一個答案,但他從今上在東宮時,就是東宮臣屬,知道皇上這麽問,定然另有緣故。
“陛下可是有什麽顧慮?”
皇上手指輕輕敲擊寶座扶手,“高皇帝立國時,吸取前朝教訓,雖立儲,卻不令儲君與聞政事,隻以飽學之士為師,教導太子讀書,以免禍起蕭牆。”
但這樣一來,太子不聞政事,也就沒法鍛煉成長,等到繼位後現學,鬧笑話還是小事,如僖宗皇帝那般異想天開、朝令夕改的,真不隻他一個,隻是到他那裏,國家已然經不起折騰,才釀成大亂而已。
“先帝一直覺得,他繼位後被士族轄製,耗了許多功夫才掙紮出來,便是因為做太子時什麽有用的都沒學到,因此在我年紀稍長以後,便將我帶在身邊,讓我多聽多看。後來李式作亂,他又擔心自己有個什麽萬一,無人輔佐於我,親自選了東宮僚屬,卿就是那時到朕身邊的吧?”
“是。”
說到這裏,程介就明白皇上顧慮的是什麽了。太子參預政事,東宮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僚屬,圍繞東宮很快就會形成一股勢力,與皇權隱隱抗衡,天子與儲君之間的關係,也會變得微妙起來。
先帝在時,皇上與先帝就有不少矛盾,若非太後從中斡旋化解,說不準真要釀成禍患。
程介略一停頓,接著說:“陛下深思遠慮,此事幹係重大,須得從長計議,不若召集中樞……”
他沒說完,皇上就擺手:“這事怎麽好大張旗鼓地商議,哼,有些人巴不得我們父子失和呢!”
程介當然不願皇上太子父子失和,但更不想被未來的儲君記恨,隻能取個折中之法。
“若以臣愚見,儲君不聞政事,弊端不可謂不小,但儲君過多參預政事,未免令臣民疑惑,天無二日、民無二主,不若隻讓儲君與聞政事,就像陛下少年時那樣,多聽聽多看看。”別伸手管。
“我也想過,但治國理政隻看看聽聽,不過是走馬觀花,總得有個人將其中道理一一說給太子聽。”
皇上這意思,難道是選中了他?程介心中一緊,他剛登上相位,還沒大展拳腳,可不願擔上這種幹係,情急之時,程介腦中靈光一現,微笑稟道:“陛下不是已經請迴來一位合適人選麽?”
“你說宋懷信?他倒是合適,但他還不想入朝為官。”
“不為官不是正好麽?”
皇上想了想,轉頭吩咐內侍:“宣齊王進宮,讓他接上宋懷信。”
內侍應聲而去,皇上讓程介去忙,自己在殿內踱了幾圈,有內侍來報:“貴妃娘娘打發人來問,陛下午膳想不想吃冷淘麵,娘娘想親自下廚。”
“讓他們自己吃吧。”皇上隨口答應一聲,又想起來吩咐,“午膳就準備冷淘,朕要留齊王和宋先生用膳。”
齊王和宋懷信到得宮中,正好趕上午膳時分,皇上先同他們一起用過膳,說了幾句閑話,齊王就很有眼色地告退,說要去見太後。
“你先別忙著走,上次不是說想看我收藏的《洛神賦圖》麽?現在就掛在東偏殿書房裏。”
齊王立刻精神抖擻:“謝皇兄,臣弟就不客氣了!”
等他走了,皇上隻留兩個親信內侍服侍,終於和宋懷信說起正題。
“我聽劉琰說,他最初假冒賀家子弟,還同先生請教過學問,之後又一路同行,先生覺得,此子可堪造就?”
宋懷信知道皇上必然是有事問他,不然不至於隻隔一天,就又把他叫進宮來,但他怎麽也沒想到是和劉琰、或者說立儲有關。
“殿下龍章鳳姿,深肖陛下。”老先生摸不準皇上什麽意圖,就隻誇了一句。
“是麽?”皇上笑了笑,“那是先生沒見過先帝。”
這話沒法接,宋懷信隻陪笑。
皇上自己接著說:“其實先帝晚年,曾打算立他為太孫的,朕之所以一直拖延立儲,也並非是對他有甚不滿,主要還是因新法而有所顧忌。”
宋懷信號稱隱居守孝,卻不可能不關心朝中局勢和新法推行的情況,所以皇上一說,他就知道顧忌的到底是誰,不過,“陛下寬心,草民同殿下不止一次談及新法,殿下深知新法利國利民,也清楚誰才是國之蛀蟲。”
“你不知道,這裏麵還有些隱情。”皇上歎一口氣,將閔烈皇後自盡的真相,告訴了宋懷信,“閔烈皇後不欲世人知道是她告發父兄,所以發喪時,宮中隻說產後疾發而亡,服侍閔烈皇後的婢女,原是李家帶來的,也自盡殉主,後來李家有些人,就懷疑是我們逼死了閔烈皇後。”
李家要是從這一點來離間皇上和劉琰父子,就容易得多了。
宋懷信皺眉問:“殿下可知此事?”
“尚且不知,朕正打算告訴他。不過在此之前,朕得先選一位信得過、又有經世濟民之能的人,來教導輔佐他。”
宋懷信心中一跳,裝傻問:“殿下不是有賀侍講教導麽?”
“賀顯望學識淵博,做皇子老師足矣,輔佐東宮,卻還欠缺一二。”皇上也不和他繞彎子,直接說,“哪如先生你既有學識、又通實務,更知民生、懂吏治、深諳士族作風,朕想把儲君交到先生手裏,不知先生意下如何?”
宋懷信慌忙起身下拜:“草民才疏學淺、愧不敢當,況且草民仍在孝期……”
“孝期也可以奪情,何況先生已在山中守過三年孝,足稱孝子了。”皇上心意已決,不給宋懷信推脫機會,“先生放心,其他如詹事府等雜事,朕會另安排人料理,隻給先生加個太子太傅銜,以後太子與聞政事,有甚疑惑不解,都由先生教導,如何?”
皇上這根本就不是商量的語氣,宋懷信不敢再推脫,隻說:“聖上有命,草民願竭盡所能侍奉太子,可是草民剛收下宜陽郡主為弟子……”
皇上示意內侍扶宋懷信起來,“不妨礙。說到京華,朕正好想問問宋先生,一路行來,你瞧著,他們二人之間,可有情愫?”
宋懷信剛站起身,聽見這話,胡子一翹,忍不住瞟了瞟上座的天子。
皇上就笑了,“先生收下京華為弟子,想必也有所期望吧?”
“陛下見笑,草民老眼昏花,瞧著殿下與郡主,目下隻有兄妹之誼。”
“那依先生之見,選京華做太子妃合不合適?”
當然合適了!宋懷信聽著皇上好像也樂見其成,就說了心裏話,“草民愚見,郡主是最合適的人選。”
生於貧寒,則知道生民多苦、物力維艱,又難得性情爽朗、心胸開闊,沒有小家子氣,敢開口勸諫,隻要假以時日、好好教導,必成一代賢後。
“朕也覺得京華不錯,聰明機靈,和劉琰能說得來,有這一番同行,情誼更加深厚,隻有一點……”
宋懷信還以為是說許京華不識字,忙說:“郡主還有三年孝期,足夠草民教她讀書識字。”
“不不,”皇上搖搖頭,“朕是怕,太後不答應。”
宋懷信愣住,不明白太後為何不答應。
皇上卻沒接著說,轉頭吩咐:“叫齊王過來。”
齊王很快跟著內侍進來,皇上讓他坐下,假裝開玩笑似的,問:“五弟,你說,讓京華給琰兒做太子妃好不好?”
齊王愣了一瞬,接著就使勁搖頭:“不好,誰出的餿主意?”
宋懷信:“……”
好在皇上也沒讓他背黑鍋,“我就是瞧著他們倆談得來,問一句。”
“哦,皇上多想了吧?臣弟看著他們倆就是玩伴,而且京華還在熱孝裏呢,這話要是讓娘娘聽見,準得生氣。”
齊王說著話,眼睛從皇上看到宋懷信,“等京華出孝,琰兒都多大了?再說,京華將來是要招上門女婿,延續許家香火的。皇上舍得讓劉琰改姓,我都不舍得。”
皇上:“滾!”
作者有話要說: 齊王:抱走我們京華,不約!
---------
感謝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哦~
感謝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
黑黑黑豆、sunny 10瓶;如水晶瑩 2瓶;
非常感謝大家對我的支持,我會繼續努力的!
“行啊,你今天才學寫字,寫不好不稀奇。我剛學寫字的時候,用先帝的話說,雞踩一腳都比我寫得好。”
許京華沒忍住,撲哧一聲笑出來。
太後也笑了笑,打發許京華和劉琰出去,“皇上答應了,快迴去接著學吧,一會兒屋子裏要是暗了,就出去走走,也不考狀元,慢慢兒學就行。”
兩人告退出去,迴劉琰那兒,他若有所思,問許京華:“娘娘是不是有什麽事要跟父皇說?”
許京華也正惦記那邊兒,迴神就有點慢,“啊?”等反應過來他問什麽,又怕他起疑,急忙說,“我怎麽知道?”
她這簡直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劉琰走到自己那邊坐下,哼道:“要我都說真話,你說了嗎?”
“……”許京華在他對麵坐下,“好吧,我是知道娘娘有事要跟皇上說。”
她故意隻說半句,劉琰果然並不認為太後會告訴她說什麽事,隻問:“你先前說娘娘在想事兒,就是這個?”
“可能吧。”許京華為了轉移話題,主動提起筆,問劉琰,“你剛學寫字的時候,先帝罵過你嗎?”
“沒有。”劉琰搖頭答完,忽然笑起來,“但罵過五叔。”
許京華很感興趣:“怎麽罵的?”
“說要不是親眼看見是五叔寫的,都以為是蟲子蘸了墨,在紙上爬的。”
許京華哈哈大笑:“先帝罵人這麽有趣嗎?”
劉琰笑道:“你聽著覺得有趣,五叔可不那麽想。先帝有時候脾氣挺急的,對孫輩還好,兒子一輩的,從父皇到五叔,沒有沒挨過罵的。”
“這不和我爹差不多麽?不過我爹罵人可沒這麽逗趣。”跟老爹一比,這都不算罵人,怪不得宮女說先帝疼愛叔父呢。
“先帝畢竟是天子,罵人也得留三分,不然被罵的,容易想多。”
“那做天子也挺不容易的,連發脾氣都得收著。”
“不隻發脾氣要收,連喜好也最好不要露出來,所謂喜怒不形於色是也。”
許京華驚奇:“為啥?”
“因為天子表露出明確的喜好,就會有人想投其所好,這天下想討好天子的人太多了,為了加官進爵,他們什麽事都做得出來。”
“哦,怪不得他們說昏君都驕奢淫逸呢。”
劉琰笑了笑:“是啊,天子一放縱自己,就離昏庸不遠了。”
“那要做個明君還挺不容易的。”
皇上可是天底下最大的官,真任性了,誰敢管?沒人敢管的時候,不放縱自己,不能想做什麽就做什麽,反正許京華是做不到。
劉琰點點頭:“是啊。你也別光拎著筆了,墨都快幹了,耐心點,一筆一劃地寫,總能寫好的。學習這件事,是最不辜負人的,隻要下了功夫,必有迴報。”
這人講道理還講上癮了,許京華心裏嘀咕一句,蘸了墨,繼續鬼畫符。
西偏殿裏,太後也正和皇上說到先帝,“我不替你去說。早前先帝在的時候,你們父子倆就總讓我給傳話,總不成到你和琰兒,還要我從中傳話,兩父子有什麽不能談的?”
皇上歎口氣:“我是想著,他是您一手帶大的,您說話,他更能聽得進去。”
“別的事也還罷了,事關文君,沒有我和他談的道理。再說,你非要同琰兒走你與先帝的老路麽?也沒人說父子就必得一板一眼、拘拘束束吧?”
皇上沉默一瞬,苦笑道:“您不說,我還沒發覺,原來我竟是學著先帝來做父親的,難怪……”
太後道:“不,你比先帝好得多了。早年他心裏裝著太多事,身邊人大多不放在心上,我倒覺得,你是因為琰兒養在我們身邊,不用你操心,就撒手不管了。”
“也有這個緣故,我瞧先帝教琰兒,比教我耐心得多,還說過要先立琰兒做皇太孫,再給他定親……”他當時是太子,父皇對他兒子寄予厚望、親自教導,他當然要多退後幾步了。
“可先帝已經去了一年了。琰兒已經十六歲,立不立太子,我管不了,皇上自己心中有數,但婚事不能再拖。另外,他現在再住在我這兒也不合適,慶壽宮難免有內外命婦往來,到時誰迴避誰呢?”
“是,這事是我疏忽了。您容我迴去想想,怎麽同他談,而且,琰兒要真遷出去住,宮中一時還沒有合適的住所。”
“東宮不是空著麽?”
皇上:“……您不說您不管麽?”
太後哼一聲:“我是說我管不了,但該說的,我還是要說。”
皇上:“……”
“琰兒是我帶大的,要說我不偏心他,也沒人信。何況這孩子原就出類拔萃。以前李弋在朝,你有所顧忌,我也不放心,如今李弋自己死了,李家子孫都迴山東守孝,剩下那些,都摸不到琰兒的邊兒,我不知你還猶豫什麽。”
“我也不是猶豫,他這不是剛迴來麽。而且這次他做的這事,確實欠教訓,要是隻帶個宋懷信迴來,這事就這麽過去了,還立即立太子,我怕他得意忘形。”
“那你就好好和他談,把道理教給他。再說他這次事出有因,你好好問問,李家到底和他說什麽了,再把文君是個什麽樣的人告訴他,他不是糊塗孩子,話說清楚就好了。”
皇上卻沒那麽樂觀,越不糊塗的孩子,心思越複雜,但太後鐵了心把這事交給他,這又確實是他的責任,隻得答應下來,“聽您的,那我先迴去了,文君的遺書,也該找出來,給琰兒看看。”
從太後這裏出去,皇上沒叫驚動東偏殿的劉琰和許京華,也沒坐輦,自己一路走迴乾元殿,然後一個人用了晚膳,沒有再出去,也沒有召幸嬪妃。
第二日有朝會,議完政事,皇上留下李弋死後,補缺上來的宰相程介,問他:“立儲一事,卿有何見解?”
程介進士出身,對這種問題理應隻有一個答案,但他從今上在東宮時,就是東宮臣屬,知道皇上這麽問,定然另有緣故。
“陛下可是有什麽顧慮?”
皇上手指輕輕敲擊寶座扶手,“高皇帝立國時,吸取前朝教訓,雖立儲,卻不令儲君與聞政事,隻以飽學之士為師,教導太子讀書,以免禍起蕭牆。”
但這樣一來,太子不聞政事,也就沒法鍛煉成長,等到繼位後現學,鬧笑話還是小事,如僖宗皇帝那般異想天開、朝令夕改的,真不隻他一個,隻是到他那裏,國家已然經不起折騰,才釀成大亂而已。
“先帝一直覺得,他繼位後被士族轄製,耗了許多功夫才掙紮出來,便是因為做太子時什麽有用的都沒學到,因此在我年紀稍長以後,便將我帶在身邊,讓我多聽多看。後來李式作亂,他又擔心自己有個什麽萬一,無人輔佐於我,親自選了東宮僚屬,卿就是那時到朕身邊的吧?”
“是。”
說到這裏,程介就明白皇上顧慮的是什麽了。太子參預政事,東宮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僚屬,圍繞東宮很快就會形成一股勢力,與皇權隱隱抗衡,天子與儲君之間的關係,也會變得微妙起來。
先帝在時,皇上與先帝就有不少矛盾,若非太後從中斡旋化解,說不準真要釀成禍患。
程介略一停頓,接著說:“陛下深思遠慮,此事幹係重大,須得從長計議,不若召集中樞……”
他沒說完,皇上就擺手:“這事怎麽好大張旗鼓地商議,哼,有些人巴不得我們父子失和呢!”
程介當然不願皇上太子父子失和,但更不想被未來的儲君記恨,隻能取個折中之法。
“若以臣愚見,儲君不聞政事,弊端不可謂不小,但儲君過多參預政事,未免令臣民疑惑,天無二日、民無二主,不若隻讓儲君與聞政事,就像陛下少年時那樣,多聽聽多看看。”別伸手管。
“我也想過,但治國理政隻看看聽聽,不過是走馬觀花,總得有個人將其中道理一一說給太子聽。”
皇上這意思,難道是選中了他?程介心中一緊,他剛登上相位,還沒大展拳腳,可不願擔上這種幹係,情急之時,程介腦中靈光一現,微笑稟道:“陛下不是已經請迴來一位合適人選麽?”
“你說宋懷信?他倒是合適,但他還不想入朝為官。”
“不為官不是正好麽?”
皇上想了想,轉頭吩咐內侍:“宣齊王進宮,讓他接上宋懷信。”
內侍應聲而去,皇上讓程介去忙,自己在殿內踱了幾圈,有內侍來報:“貴妃娘娘打發人來問,陛下午膳想不想吃冷淘麵,娘娘想親自下廚。”
“讓他們自己吃吧。”皇上隨口答應一聲,又想起來吩咐,“午膳就準備冷淘,朕要留齊王和宋先生用膳。”
齊王和宋懷信到得宮中,正好趕上午膳時分,皇上先同他們一起用過膳,說了幾句閑話,齊王就很有眼色地告退,說要去見太後。
“你先別忙著走,上次不是說想看我收藏的《洛神賦圖》麽?現在就掛在東偏殿書房裏。”
齊王立刻精神抖擻:“謝皇兄,臣弟就不客氣了!”
等他走了,皇上隻留兩個親信內侍服侍,終於和宋懷信說起正題。
“我聽劉琰說,他最初假冒賀家子弟,還同先生請教過學問,之後又一路同行,先生覺得,此子可堪造就?”
宋懷信知道皇上必然是有事問他,不然不至於隻隔一天,就又把他叫進宮來,但他怎麽也沒想到是和劉琰、或者說立儲有關。
“殿下龍章鳳姿,深肖陛下。”老先生摸不準皇上什麽意圖,就隻誇了一句。
“是麽?”皇上笑了笑,“那是先生沒見過先帝。”
這話沒法接,宋懷信隻陪笑。
皇上自己接著說:“其實先帝晚年,曾打算立他為太孫的,朕之所以一直拖延立儲,也並非是對他有甚不滿,主要還是因新法而有所顧忌。”
宋懷信號稱隱居守孝,卻不可能不關心朝中局勢和新法推行的情況,所以皇上一說,他就知道顧忌的到底是誰,不過,“陛下寬心,草民同殿下不止一次談及新法,殿下深知新法利國利民,也清楚誰才是國之蛀蟲。”
“你不知道,這裏麵還有些隱情。”皇上歎一口氣,將閔烈皇後自盡的真相,告訴了宋懷信,“閔烈皇後不欲世人知道是她告發父兄,所以發喪時,宮中隻說產後疾發而亡,服侍閔烈皇後的婢女,原是李家帶來的,也自盡殉主,後來李家有些人,就懷疑是我們逼死了閔烈皇後。”
李家要是從這一點來離間皇上和劉琰父子,就容易得多了。
宋懷信皺眉問:“殿下可知此事?”
“尚且不知,朕正打算告訴他。不過在此之前,朕得先選一位信得過、又有經世濟民之能的人,來教導輔佐他。”
宋懷信心中一跳,裝傻問:“殿下不是有賀侍講教導麽?”
“賀顯望學識淵博,做皇子老師足矣,輔佐東宮,卻還欠缺一二。”皇上也不和他繞彎子,直接說,“哪如先生你既有學識、又通實務,更知民生、懂吏治、深諳士族作風,朕想把儲君交到先生手裏,不知先生意下如何?”
宋懷信慌忙起身下拜:“草民才疏學淺、愧不敢當,況且草民仍在孝期……”
“孝期也可以奪情,何況先生已在山中守過三年孝,足稱孝子了。”皇上心意已決,不給宋懷信推脫機會,“先生放心,其他如詹事府等雜事,朕會另安排人料理,隻給先生加個太子太傅銜,以後太子與聞政事,有甚疑惑不解,都由先生教導,如何?”
皇上這根本就不是商量的語氣,宋懷信不敢再推脫,隻說:“聖上有命,草民願竭盡所能侍奉太子,可是草民剛收下宜陽郡主為弟子……”
皇上示意內侍扶宋懷信起來,“不妨礙。說到京華,朕正好想問問宋先生,一路行來,你瞧著,他們二人之間,可有情愫?”
宋懷信剛站起身,聽見這話,胡子一翹,忍不住瞟了瞟上座的天子。
皇上就笑了,“先生收下京華為弟子,想必也有所期望吧?”
“陛下見笑,草民老眼昏花,瞧著殿下與郡主,目下隻有兄妹之誼。”
“那依先生之見,選京華做太子妃合不合適?”
當然合適了!宋懷信聽著皇上好像也樂見其成,就說了心裏話,“草民愚見,郡主是最合適的人選。”
生於貧寒,則知道生民多苦、物力維艱,又難得性情爽朗、心胸開闊,沒有小家子氣,敢開口勸諫,隻要假以時日、好好教導,必成一代賢後。
“朕也覺得京華不錯,聰明機靈,和劉琰能說得來,有這一番同行,情誼更加深厚,隻有一點……”
宋懷信還以為是說許京華不識字,忙說:“郡主還有三年孝期,足夠草民教她讀書識字。”
“不不,”皇上搖搖頭,“朕是怕,太後不答應。”
宋懷信愣住,不明白太後為何不答應。
皇上卻沒接著說,轉頭吩咐:“叫齊王過來。”
齊王很快跟著內侍進來,皇上讓他坐下,假裝開玩笑似的,問:“五弟,你說,讓京華給琰兒做太子妃好不好?”
齊王愣了一瞬,接著就使勁搖頭:“不好,誰出的餿主意?”
宋懷信:“……”
好在皇上也沒讓他背黑鍋,“我就是瞧著他們倆談得來,問一句。”
“哦,皇上多想了吧?臣弟看著他們倆就是玩伴,而且京華還在熱孝裏呢,這話要是讓娘娘聽見,準得生氣。”
齊王說著話,眼睛從皇上看到宋懷信,“等京華出孝,琰兒都多大了?再說,京華將來是要招上門女婿,延續許家香火的。皇上舍得讓劉琰改姓,我都不舍得。”
皇上:“滾!”
作者有話要說: 齊王:抱走我們京華,不約!
---------
感謝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哦~
感謝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
黑黑黑豆、sunny 10瓶;如水晶瑩 2瓶;
非常感謝大家對我的支持,我會繼續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