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番考慮,覺得排線其實還是有辦法簡化一下。原來的法子太笨了。


    把幾百根線全都纏上筒子狀線軸。


    從提線柵格中穿出的線,前方經過一個帶有鋸齒的橫著的木棍,比如說每五根線共用一個鋸齒,然後連接到更前方的線軸上,而每個線軸插在一個垂直的圓柱子上。


    這樣子放線的過程就容易了很多。


    用力一拉,線軸轉動,就把線給放了出來。


    為了把線給拉直,所以帶鋸齒的橫木可以做的比較寬,讓從線軸出來的線在上麵纏一圈,它自身帶有轉軸,但是比較的緊,必須用力才轉的動。


    為了更方便放線,可以給這根橫木製作一個軲轆,用連杆裝置連到一個踏板上,踩一下踏板它就轉半圈。


    它要是比較沉,自身又是寬木板的形狀,然後就會傾向於處於垂直狀態,不容易被拉動。


    這樣子每次放出多少線都是固定的。


    於是一台木製紡車就做好了。


    手腳並用便可以完成紡織。


    原理以及實際效果都跟四根棍子織布法一致,而最方便的地方在於,每個線軸上的線都可以比較長,比如說一兩百米長,這樣子紡織出一兩百米的布才需要重新排線一次,於是大大降低了排線的頻率。


    如果線軸做的更大,每個線軸上有幾百米長的線,那麽排線的工作量隻占整個織布過程中的很小一部分,不再需要多麽擔憂。


    可以給線軸專門製作一個架子,按照上下左右分出行列,幾百個線軸排列起來也不會占用多少空間,瞧起來還幹淨、齊整。


    在果園村的時候他害怕給木頭打洞,無法打出標準的洞。


    如今他有鋒利、堅硬的刀具,有自製的精準度還不錯的機床,想完成此類加工都很省心。


    想好了之後馬上就開始製作。


    架子全都用木頭製作。


    抓緊把木件的尺寸都給寫到一個單子上,讓木工去開料,至於榫頭和榫眼,他準備自己加工。


    架子很好製作。


    布離地多高?他覺得七十厘米就行了。


    織布機有多長?他覺得一米就夠了。


    別人的有多長他不知道,先做成一米長試試。


    寬度多少?


    這取決於要織多寬的布,因為要用兩隻手穿梭,所以他決定織一米寬的布,否則胳膊的長度不夠。


    於是架子寬度不妨確定為一米二。


    架子要有腿來支撐,也要能夠保證牢固度,需要橫木進行加固。這些都是很常見的結構。


    接著是提線柵格,要能夠在兩個滑動軸中滑動。


    這兩個滑動軸最好做成標準的圓柱,很光滑,垂直於地麵。


    兩個滑動軸最上方連一根橫木,中間放一個類似滑輪的結構,方便腳踏用繩索和滑輪把提線柵格給吊起來。


    這部分非常容易製作。


    再向前就是纏線和放線的結構。


    放線的那個帶有鋸齒的橫木,他覺得可以用金屬製作,每五毫米一個齒,每十根線共用一個齒,它們一起在這根橫木上轉一圈,來去各占用一個齒。


    之所以要轉一圈是為了增加摩擦力,把線給繃直。


    至於怎麽放線。


    馬林覺得其實可以在織布這裏放置一個旋鈕,擰一下旋鈕,這根纏線的橫木就會旋轉一點,它的摩擦力不支持它快速旋轉,一次隻能轉一點。


    那這個旋鈕應該怎麽設計呢?


    還是需要用到軲轆,一個大軲轆帶動一個小軲轆,使用連杆進行連接。


    那根纏線、放線的橫木,由木工開料,他可以自己製作鋸齒。


    兩個軲轆的製作也不難,割出兩塊木頭圓餅,圓心處打眼裝上轉軸,轉軸沒必要多麽光滑,因為它們的轉動會非常的緩慢。


    再裝上一對連杆。


    於是放線的動作就變得非常容易。


    想了一下之後,為了進一步簡化放線這個流程,他決定把織布機給做的更長一些,這樣子線才容易繃直,不鬆垮垮的。


    把開料表填好。


    交給‘小樹’,‘小樹’說明第二天下午這些木件就能夠全都準備好。


    “這是要做啥東西?”‘小樹’問道。


    馬林說道:“織布機。”


    現在鐵爐村以及各個地方的原始人都使用腰織法織布,而腰織法還是馬林教給他們的。


    ‘小樹’問道:“好使麽?”


    馬林說道:“應該會非常好使,比腰織法快五六倍吧。”


    這句話他並沒有誇張。


    腰織法,坐地上,四根棍子都平放在腿上,各種動作都很麻煩。


    用了這台木式織布機,所有動作都很標準、重複,於是熟練度可以越來越高。


    一台織布機,趕得上五六名使用腰織法的工人。


    他們的人口並不多,有兩三台織布機,布料便會出現多餘現象。


    就算是經常換新衣服,天天設計新款式,布匹的供應依然跟得上。


    到時候就不需要多少人口用於紡線和織布。


    關於紡線,他希望能夠有種辦法把紡好的線給纏到圓筒狀線軸上。


    給手搖式紡車額外添加一個轉軸應該就可以了。


    一晚上就這麽過去了。


    值得高興的是,他們終於要擁有織布機了,不用再坐在地上使用腰織法了。


    當製作出這麽幾個織布機之後,他們的生產力便會達到華夏國漢朝水平。


    他不知道這是否值得開心。


    接下來一天。


    前去看工人打地基,挖牆基溝,加工石頭。


    小樓長十二米,寬七米,高度七米。


    它會是這個世界第一座水泥和磚混合製作的小樓。


    會有水泥地麵,水泥牆,以及方正、寬闊的窗洞。u看書.uukanshu.co


    可是現在雖然有窗洞,卻並沒有玻璃。


    此外還有個問題,那就是想在磚頭牆內打眼可不容易。


    他總不能扛著車床去給牆打眼。


    連敲釘子都是難做的事。


    去水泥板模具那裏檢查一番,它們還沒有徹底的幹,還有點脆。


    它們是貨真價實的鋼筋水泥板。


    雖然這水泥他是自製的。


    一種軟石頭,磨成粉,加熱,逐漸就變成了現在這種樣子。


    混合爐渣粉、沙子、小石子和水,就能夠當水泥使了。


    燒磚的進度還可以。已經能開始向這邊運磚了。


    總共大約需要兩萬塊磚。


    一天能夠燒幾千塊,最費時間和力氣的環節是製作磚坯。


    有水力驅動的錘能夠好一點,但是並不足夠。


    可能日後這裏所有人都想住這種水泥小樓。


    玻璃沒有研製成功怎麽辦?


    窗子不安玻璃比較麻煩。


    馬林的想法是,先給窗戶糊紙,等到製作出玻璃來再安裝。


    可是平板玻璃的生產是個難題。


    他折騰了接近一個月,燒出來的玻璃水依然是半透明的,裏麵的雜質未能清除幹淨,他已經試過很多種辦法了。


    此外玻璃的形狀是不規則的。


    他不知道怎麽形成平板的形狀。


    不平的話想裝上窗戶就比較難。


    他覺得打磨玻璃比打磨鋼板難多了。


    這一天地基打好了。


    牆基溝挖好了。


    石頭還沒填進牆基溝。


    他不知道這道溝應該挖多深,填多少石頭。填多了嫌麻煩,填少了怕樓房以後下陷傾斜。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魔界狂想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名為紳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名為紳士並收藏魔界狂想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