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林的主要興趣在那些石器上。
它們都被進行了一些簡單的加工,大部分都是武器。
他看到了一塊被打磨的比較尖銳的石英石,它是半透明的,比較好看。它的主人對它極為自豪。
適合當做矛尖。
但是馬林不感興趣,他沒有看到金屬。
他心裏覺得失望。
他表示,如果這些人有比較漂亮的石頭,或者有顏色的石頭,可以拿來給他看,如果有中意的,他願意出大價錢。
“一些石頭我願意用所有這些布來交換。”馬林說道。
於是有人拿來一些石頭給他瞧,瞧著都不像是金屬礦石,馬林用兩根箭矢交換了它們。
看過了所有東西之後,馬林收下了那些葵花籽,然後說道:“大家不用著急。我們幾個會教大家怎麽製作弓箭,燒製陶器,編織背簍,紡線織布,隻要一些種子、幹果、石頭作為交換。”
這些人自然求之不得。
教育工作進行起來是非常緩慢的。
馬林不得不開始考慮一個問題。
他如果呆在紅石村、南石村,是不是生產力的發展會更快一些。
比如說,有他在,紅石村馴養羊群的速度就會提高兩三倍,種植業在一年內也會稍微積累一點經驗。
他得到的答案是,不會。
如今這個時代,最珍貴的資源是人口。大部分原始人還處於舊石器時代,教會他們燒陶、製作弓箭、鑽木取火、編織和紡織,就能夠大幅度的改善他們的生活,然後他們就會自發的在養殖、種植上麵花費心思。
他不斷的遠行,找到這些部落,傳授給他們這些技術,這就是目前最有價值的事情。
這些人生活條件好轉,有了閑心之後會自己進行生產技術的改革,自己馴養野生動物,自己研究怎麽種植一些農作物。
湖村的人就有自己種植大麥的想法,也擁有少量一些大麥種子。
同樣也擁有一些豆類種子。
燒陶、製作弓箭、編織蘆葦的相關技術都非常的簡單易學。
沿著小溪、土坡的斜麵是比較容易發現黏土的,因為黏土不容易被雨水衝走而暴露在斜坡的表麵。
用黏土燒製罐子、碗、盆、鍋很方便。
用黏土壘窯,像個圓柱一般,裏麵的溫度可以達到比較高。
編織是種看一遍就能夠學會的技術。
弓箭的製作也是看一遍就能夠懂。
用老榆木製作三十多磅的弓是非常簡單的,把那種大腿粗的樹枝加工成弓身,運氣好的話超過五十磅都有可能。
這麽粗的樹枝不容易被拉彎,所以要對形狀進行一些的加工,使它可以較好的產生彎折、不劈裂,運氣差的話,加工好之後隻有三十多磅,運氣好就能夠達到五十多磅。
有了這種獵弓之後狩獵效率會提高十幾倍,省心多了,也有功夫考慮別的事情了。
手工紡線他教了。
腰織法織布他也教了。
不管是紡線還是織布,都令麻雀村人充滿了驚訝。
馬林則是嚐試繼續製造紡車。
還是那種最簡單的做法。
準備好兩根粗細不同的轉軸和六根木棍,把它們都給打磨光滑,掰直,越直越好。
然後在粗的轉軸的一端鑽六個貫穿孔,把六根細木棍插進去。
接著找一根小腿那麽粗的木棍,不需要它多直。
在頂端和半腰各鑽一個孔。
這一環要花費很多力氣。
他必須借助石鑿、竹釘、木釘之類的東西來鑽出這個孔。
這根木樁用比較軟的木頭就行了,盡量降低工作量,即使手工比較毛糙,也不要緊。
兩個洞打好後,把兩根轉軸給塞進去,細的轉軸在上麵,粗的插著六根棍子的轉軸在下麵。
先用一根繩索把六根棍子的十二個頭給連接起來,按照順時針或者逆時針方向,呈鋸齒狀。
一個軲轆就做好了。
用一個線圈,下麵套住軲轆,上麵套住轉軸,繃緊,一個傳動裝置也做好了。
用手指轉動下麵這個軲轆,上麵那個轉軸就會被牽動,快速旋轉。
即使手工非常粗糙,這個紡車都能夠順利的運行。兩個人配合,一個人轉動這個軲轆,一個人紡線,可能兩人都要經常用手配合這輛紡車,但是紡線的效率肯定是徒手紡織的十倍以上。
馬林製作了兩個這種紡車。
花費了一天時間。每架都製作的比較粗陋,但是能用。
接著又製作了兩個石臼,然後教這裏的人把苦薯給磨成粉。
還教他們怎麽製作粉條。
不知不覺十五天就到了,‘猴子’帶著自己的家人從山上下來,而麻雀村的氣氛已經發生了顯著的變化。
此外春天要來了。
雖然氣溫還是很低,樹梢未見嫩芽,但是離遠看能夠看到一絲綠色。
狩獵隊有了弓箭,首先做的事情就是前去捕殺那些掠食者。掠食者本身也可以成為食物,此外每殺掉一個掠食者,它的食物就分攤給一個人。
半個月期間,他們捕殺了四條狼,兩隻豹子,兩隻野狗,一頭熊。
他們的心情如今都非常好。
這些原始人如同野生動物一般,定期去一座草地吃鹹土,以補充鹽分。
於是馬林便教會了他們用土淋鹽。uu看書 .uukanshu
馬林的淋鹽法子非常笨拙。
挖一道溝。
上麵搭一層樹枝。
兩側壘兩道磚牆。
樹枝上壘一層磚。
磚上鋪一層幹草,鋪的稍微厚一點。
把鹹土給挖過來,倒到幹草上。多加一些鹹土。
接著把水從上方澆進來。它們進入土中,然後向下滲。
幹草對泥水進行過濾,使得從幹草下方漏出來的水總是不含有泥的。
這水中便有鹽。
溝傾斜,用黏土糊了底,不漏,水向下流,進入一個大盆裏。
用火把大盆裏的水給蒸幹,便得到了細鹽。除了食鹽還會出現別的晶體,但是蒸幹的過程中先出來的是食鹽,到了出現雜質的時候把剩下的水與結晶的食鹽分離。
關於怎麽淋鹽,馬林用了五天才演示清楚。
結果發現這裏的食鹽產量還可以,供應麻村、桃林村、南石村完全不成問題。從這裏走去桃林村大約十天路程。
他們也知道食鹽的價值。
馬林在這裏呆了二十天左右。
氣溫明顯提高了很多。
這裏的各人都在想法給馬林帶來一些石塊,希望它們能夠是什麽礦石。
馬林也說明過,隻要找到了礦,以後能夠用金屬換來無窮盡的食物、獸皮、人口。
麻雀村有個做雜務的,就是他們從南邊買來的,幹活比別人都多,吃飯總是輪到最後一個。
馬林給自己路過的所有村子都說過這件事。
也跟他們說過,如果發現了金屬,前去南石村通報消息,可以獲得一百張羊皮作為獎勵。
它們都被進行了一些簡單的加工,大部分都是武器。
他看到了一塊被打磨的比較尖銳的石英石,它是半透明的,比較好看。它的主人對它極為自豪。
適合當做矛尖。
但是馬林不感興趣,他沒有看到金屬。
他心裏覺得失望。
他表示,如果這些人有比較漂亮的石頭,或者有顏色的石頭,可以拿來給他看,如果有中意的,他願意出大價錢。
“一些石頭我願意用所有這些布來交換。”馬林說道。
於是有人拿來一些石頭給他瞧,瞧著都不像是金屬礦石,馬林用兩根箭矢交換了它們。
看過了所有東西之後,馬林收下了那些葵花籽,然後說道:“大家不用著急。我們幾個會教大家怎麽製作弓箭,燒製陶器,編織背簍,紡線織布,隻要一些種子、幹果、石頭作為交換。”
這些人自然求之不得。
教育工作進行起來是非常緩慢的。
馬林不得不開始考慮一個問題。
他如果呆在紅石村、南石村,是不是生產力的發展會更快一些。
比如說,有他在,紅石村馴養羊群的速度就會提高兩三倍,種植業在一年內也會稍微積累一點經驗。
他得到的答案是,不會。
如今這個時代,最珍貴的資源是人口。大部分原始人還處於舊石器時代,教會他們燒陶、製作弓箭、鑽木取火、編織和紡織,就能夠大幅度的改善他們的生活,然後他們就會自發的在養殖、種植上麵花費心思。
他不斷的遠行,找到這些部落,傳授給他們這些技術,這就是目前最有價值的事情。
這些人生活條件好轉,有了閑心之後會自己進行生產技術的改革,自己馴養野生動物,自己研究怎麽種植一些農作物。
湖村的人就有自己種植大麥的想法,也擁有少量一些大麥種子。
同樣也擁有一些豆類種子。
燒陶、製作弓箭、編織蘆葦的相關技術都非常的簡單易學。
沿著小溪、土坡的斜麵是比較容易發現黏土的,因為黏土不容易被雨水衝走而暴露在斜坡的表麵。
用黏土燒製罐子、碗、盆、鍋很方便。
用黏土壘窯,像個圓柱一般,裏麵的溫度可以達到比較高。
編織是種看一遍就能夠學會的技術。
弓箭的製作也是看一遍就能夠懂。
用老榆木製作三十多磅的弓是非常簡單的,把那種大腿粗的樹枝加工成弓身,運氣好的話超過五十磅都有可能。
這麽粗的樹枝不容易被拉彎,所以要對形狀進行一些的加工,使它可以較好的產生彎折、不劈裂,運氣差的話,加工好之後隻有三十多磅,運氣好就能夠達到五十多磅。
有了這種獵弓之後狩獵效率會提高十幾倍,省心多了,也有功夫考慮別的事情了。
手工紡線他教了。
腰織法織布他也教了。
不管是紡線還是織布,都令麻雀村人充滿了驚訝。
馬林則是嚐試繼續製造紡車。
還是那種最簡單的做法。
準備好兩根粗細不同的轉軸和六根木棍,把它們都給打磨光滑,掰直,越直越好。
然後在粗的轉軸的一端鑽六個貫穿孔,把六根細木棍插進去。
接著找一根小腿那麽粗的木棍,不需要它多直。
在頂端和半腰各鑽一個孔。
這一環要花費很多力氣。
他必須借助石鑿、竹釘、木釘之類的東西來鑽出這個孔。
這根木樁用比較軟的木頭就行了,盡量降低工作量,即使手工比較毛糙,也不要緊。
兩個洞打好後,把兩根轉軸給塞進去,細的轉軸在上麵,粗的插著六根棍子的轉軸在下麵。
先用一根繩索把六根棍子的十二個頭給連接起來,按照順時針或者逆時針方向,呈鋸齒狀。
一個軲轆就做好了。
用一個線圈,下麵套住軲轆,上麵套住轉軸,繃緊,一個傳動裝置也做好了。
用手指轉動下麵這個軲轆,上麵那個轉軸就會被牽動,快速旋轉。
即使手工非常粗糙,這個紡車都能夠順利的運行。兩個人配合,一個人轉動這個軲轆,一個人紡線,可能兩人都要經常用手配合這輛紡車,但是紡線的效率肯定是徒手紡織的十倍以上。
馬林製作了兩個這種紡車。
花費了一天時間。每架都製作的比較粗陋,但是能用。
接著又製作了兩個石臼,然後教這裏的人把苦薯給磨成粉。
還教他們怎麽製作粉條。
不知不覺十五天就到了,‘猴子’帶著自己的家人從山上下來,而麻雀村的氣氛已經發生了顯著的變化。
此外春天要來了。
雖然氣溫還是很低,樹梢未見嫩芽,但是離遠看能夠看到一絲綠色。
狩獵隊有了弓箭,首先做的事情就是前去捕殺那些掠食者。掠食者本身也可以成為食物,此外每殺掉一個掠食者,它的食物就分攤給一個人。
半個月期間,他們捕殺了四條狼,兩隻豹子,兩隻野狗,一頭熊。
他們的心情如今都非常好。
這些原始人如同野生動物一般,定期去一座草地吃鹹土,以補充鹽分。
於是馬林便教會了他們用土淋鹽。uu看書 .uukanshu
馬林的淋鹽法子非常笨拙。
挖一道溝。
上麵搭一層樹枝。
兩側壘兩道磚牆。
樹枝上壘一層磚。
磚上鋪一層幹草,鋪的稍微厚一點。
把鹹土給挖過來,倒到幹草上。多加一些鹹土。
接著把水從上方澆進來。它們進入土中,然後向下滲。
幹草對泥水進行過濾,使得從幹草下方漏出來的水總是不含有泥的。
這水中便有鹽。
溝傾斜,用黏土糊了底,不漏,水向下流,進入一個大盆裏。
用火把大盆裏的水給蒸幹,便得到了細鹽。除了食鹽還會出現別的晶體,但是蒸幹的過程中先出來的是食鹽,到了出現雜質的時候把剩下的水與結晶的食鹽分離。
關於怎麽淋鹽,馬林用了五天才演示清楚。
結果發現這裏的食鹽產量還可以,供應麻村、桃林村、南石村完全不成問題。從這裏走去桃林村大約十天路程。
他們也知道食鹽的價值。
馬林在這裏呆了二十天左右。
氣溫明顯提高了很多。
這裏的各人都在想法給馬林帶來一些石塊,希望它們能夠是什麽礦石。
馬林也說明過,隻要找到了礦,以後能夠用金屬換來無窮盡的食物、獸皮、人口。
麻雀村有個做雜務的,就是他們從南邊買來的,幹活比別人都多,吃飯總是輪到最後一個。
馬林給自己路過的所有村子都說過這件事。
也跟他們說過,如果發現了金屬,前去南石村通報消息,可以獲得一百張羊皮作為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