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隻能吃烤肉,而且是非常粗糙、暴殄天物的烤法,如今會製作多種燉肉,會用苦薯粉包餃子、下麵條,會像馬林老家那樣子烤羊肉串。
馬林現在還想吃到別的東西。
比如說,粉條,涼皮。
然而他不知道該怎麽進行製作。
苦薯中的澱粉含量多不多?
馬林自己的感覺是,很多,清洗苦薯的切口的時候,水裏經常會有一些澱粉。
比他老家的紅薯、土豆、藕洗出的澱粉都多。
也許這就表明它適合製作粉條?
粉條到底是種什麽東西?
接下來這天他在紡織毛線。
破爛的毛皮、掉落的獸毛等毛料都收集起來,清洗幹淨,曬幹,用手撕幾下,弄成蓬鬆的毛團。
然後就可以紡毛線了。
紡線的原理是什麽?
把蓬鬆的毛條給拉長,然後使勁的旋轉一頭,它就會越轉越緊,而且擰到一起,這樣子最後就能夠得到毛線。
把一頭給拴在懸吊的陀螺上,用手一擰陀螺,它就帶著毛條不停的螺旋、擰緊,形成一條線。
擰好一截就手動抓起新的毛條塞進去,於是越擰越長,實在太長了,就停下,把線收好,陀螺上方係上新的毛條重新開始。
這就是紡線。
其實紡線非常容易學。
馬林不知道紡車是怎麽做的,又有什麽原理。但是用吊著的陀螺紡線已經挺快了,暫時能夠滿足他的要求。
陀螺可以使用轉動力足的任何東西。比如說,一塊圓柱形紅泥,中間插根筷子,就成了陀螺。
毛線可以得到進一步加工。
比如說,針織毛衣,針織帽子,針織手套,針織襪子。
南石村這裏的人對這種手藝一點興趣都沒有,隻想不勞而獲。
好在從桃林村以及東邊搬來的人中有兩個興趣很濃。
馬林教會她們怎麽用竹簽打毛衣,她們就開始動手了。
馬林的建議是先織手套。
南石村這邊用骨針縫紉,這是種非常粗的針,鑽出的洞很大,縫製衣物的時候便有比較大的針孔和稀疏的縫線。想結實,縫的線就應該更密集一些。
因此南石村這邊的皮手套非常的不好使。
它們是用牛皮縫製的,但是醜巴巴的,不結實,戴起來也非常的不舒服。
針織手套更為舒適、方便。
但是也有問題。
使用貴重的獸毛縫製手套和襪子,真的合適麽?
不管怎麽說,先讓這兩人學習怎麽編織手套。
至於怎麽紡織,馬林會一個最笨的方法,而且隻能紡織比較粗的線。
考慮到麻繩和手工搓的毛線都比較粗,這個方法便是可以使用的。
怎麽做呢?
桃林村來的大娘綽號就叫做桃大娘。
桃大娘對於編織毛衣很感興趣。
她生怕自己因為年老而被人嫌棄,所以急著掌握一門手藝。
這天馬林把大娘給叫來,向她演示一項本事。
她在桃林村的時候便學會了用蘆葦或者藤條編織簍子,懂得編織是怎麽迴事。
馬林要展示的是更複雜的編織法。
他姑且稱之為紡織。
他準備了兩大團麻繩,準備把它們給編成墊子。
他編的方式是縱線稀疏,橫線密集。
他準備了很多根截短樹枝。
下麵要怎麽做呢?
他先製作了一個木架子。
四根樹枝豎在地上,呈長方形。
最前麵兩根綁上下兩根橫木。
最後麵兩根綁上一根橫木。
在最前麵兩根橫木之間綁上一堆豎著的棍子,形成柵格。
為什麽要有柵格?
為了把墊子的縱線給分開。
紡織為什麽比手動編織效率高呢?
正常編織的原理是手動把橫線和縱線進行交叉,有多少個交叉點,手就穿繩多少次。
紡織則是要簡化這個過程。
紡織的時候,把縱線分為兩部分,比如說,奇數列的線都懸在高處,綁在一根橫木上,偶數列的線都垂在下方。上下之間不就有了很大的空麽?手可以很輕鬆的把橫線給穿過這個空,然後再把高處的奇數列的線全都給拉下去,低於偶數列的線,這樣子就把一根橫線給成功穿完了。
如果有一百根縱線的話,原來編織一根橫線,需要手動穿針一百次。現在隻穿一次就行了,而且空檔那麽大,非常容易。
上述辦法,接下來,再手動穿一根橫線,把奇數列的縱線給拉上去,又完成了一次編織。
那麽,怎麽把奇數列的縱線與偶數列的縱線給分離呢?
這就要用到這些柵格了。
每個格子裏穿過去兩根縱線,一根拴在上方的橫木棍上,一根拴在柵格的豎木棍的半腰。每個柵格都這麽穿線。
然後奇數列的縱線都綁在了一根橫木棍上,而且可以沿著柵格上下移動。偶數列的縱線都拴在了固定的豎木棍的半腰,不能移動。
把那根橫木棍給抬高,奇數列的縱線便高於偶數列的縱線。
把那根橫木棍給降低,奇數列的縱線便低於偶數列的縱線。
而且上下之間距離很大,便於把胳膊給伸過去。
這是馬林教給桃大娘的簡易紡織法。
馬林背地裏稱之為‘澳洲小哥紡織法’,非常的簡單醒目。
馬林自己曾經花費幾十個小時都未能想出怎麽用機械進行紡織。
他在土丘村的時候,為了用麻線編織一個墊子,用了兩個人,花了五天時間,這墊子長兩米,寬一米,每根線有半厘米粗,坐在上麵非常的不舒服,瞧起來非常的難看。
而使用當前的防治法,大約兩個鍾頭就能夠編好了,而且自己一個人就行了。
桃大娘並不知道他在做啥,隻聽說這是一種很方便的編墊子的辦法。
桃大娘用藤條編過墊子,知道編起來要耗費很多時間和精力。
馬林向桃大娘比劃:“一個這麽長,uu看書.ukanshu 這麽寬的墊子,你要多久能夠編好?”
他的胳膊一抱,大約半米長、半米寬。
桃大娘說道:“一天左右。用藤條編。”
馬林又用胳膊比劃,大約兩米長,一米五寬度,問道:“這麽大的墊子呢?”
桃大娘一呆,說道:“需要很久很久。”
這個時間隨著麵積的擴大,呈現幾何倍率上升。
馬林說道:“我們今天上午就編好它。”
大娘是不信的。
於是馬林就先綁了前述的木頭架子。然後在上麵穿繩。
穿繩的過程花費了比較久。
因為縱線太多,他得一根一根的綁,還得兩頭都綁在對應的棍子上。
一米五的寬度,有三十個柵格。
總共綁了六十根縱向的麻繩。
奇數列的麻繩綁在最後麵那根能夠上下移動的橫棍上,偶數列的麻繩綁在對應的柵格的半腰,這樣子每個柵格裏都算是穿過了兩根麻繩。
花了接近一個鍾頭才綁好。
接著讓大娘拿著最後方的橫棍,讓她抬起來一些,於是奇數列的縱向麻繩都高於偶數列的麻繩,中間留下空檔,便於手穿過去。
他有個自製的梭子,上麵纏滿了麻繩。梭子就是個放線的工具,比棍子好使一點,呈‘工’字形。
他拿著梭子拉一根線穿過上下兩排縱線的中間。
然後讓大娘把橫棍向下放。
於是奇數列的縱線如今又低於了偶數列的縱線,並且完成了一次編織。
下麵馬林每穿一根橫線,都讓大娘移動一次橫棍。
進展的真是快。
馬林現在還想吃到別的東西。
比如說,粉條,涼皮。
然而他不知道該怎麽進行製作。
苦薯中的澱粉含量多不多?
馬林自己的感覺是,很多,清洗苦薯的切口的時候,水裏經常會有一些澱粉。
比他老家的紅薯、土豆、藕洗出的澱粉都多。
也許這就表明它適合製作粉條?
粉條到底是種什麽東西?
接下來這天他在紡織毛線。
破爛的毛皮、掉落的獸毛等毛料都收集起來,清洗幹淨,曬幹,用手撕幾下,弄成蓬鬆的毛團。
然後就可以紡毛線了。
紡線的原理是什麽?
把蓬鬆的毛條給拉長,然後使勁的旋轉一頭,它就會越轉越緊,而且擰到一起,這樣子最後就能夠得到毛線。
把一頭給拴在懸吊的陀螺上,用手一擰陀螺,它就帶著毛條不停的螺旋、擰緊,形成一條線。
擰好一截就手動抓起新的毛條塞進去,於是越擰越長,實在太長了,就停下,把線收好,陀螺上方係上新的毛條重新開始。
這就是紡線。
其實紡線非常容易學。
馬林不知道紡車是怎麽做的,又有什麽原理。但是用吊著的陀螺紡線已經挺快了,暫時能夠滿足他的要求。
陀螺可以使用轉動力足的任何東西。比如說,一塊圓柱形紅泥,中間插根筷子,就成了陀螺。
毛線可以得到進一步加工。
比如說,針織毛衣,針織帽子,針織手套,針織襪子。
南石村這裏的人對這種手藝一點興趣都沒有,隻想不勞而獲。
好在從桃林村以及東邊搬來的人中有兩個興趣很濃。
馬林教會她們怎麽用竹簽打毛衣,她們就開始動手了。
馬林的建議是先織手套。
南石村這邊用骨針縫紉,這是種非常粗的針,鑽出的洞很大,縫製衣物的時候便有比較大的針孔和稀疏的縫線。想結實,縫的線就應該更密集一些。
因此南石村這邊的皮手套非常的不好使。
它們是用牛皮縫製的,但是醜巴巴的,不結實,戴起來也非常的不舒服。
針織手套更為舒適、方便。
但是也有問題。
使用貴重的獸毛縫製手套和襪子,真的合適麽?
不管怎麽說,先讓這兩人學習怎麽編織手套。
至於怎麽紡織,馬林會一個最笨的方法,而且隻能紡織比較粗的線。
考慮到麻繩和手工搓的毛線都比較粗,這個方法便是可以使用的。
怎麽做呢?
桃林村來的大娘綽號就叫做桃大娘。
桃大娘對於編織毛衣很感興趣。
她生怕自己因為年老而被人嫌棄,所以急著掌握一門手藝。
這天馬林把大娘給叫來,向她演示一項本事。
她在桃林村的時候便學會了用蘆葦或者藤條編織簍子,懂得編織是怎麽迴事。
馬林要展示的是更複雜的編織法。
他姑且稱之為紡織。
他準備了兩大團麻繩,準備把它們給編成墊子。
他編的方式是縱線稀疏,橫線密集。
他準備了很多根截短樹枝。
下麵要怎麽做呢?
他先製作了一個木架子。
四根樹枝豎在地上,呈長方形。
最前麵兩根綁上下兩根橫木。
最後麵兩根綁上一根橫木。
在最前麵兩根橫木之間綁上一堆豎著的棍子,形成柵格。
為什麽要有柵格?
為了把墊子的縱線給分開。
紡織為什麽比手動編織效率高呢?
正常編織的原理是手動把橫線和縱線進行交叉,有多少個交叉點,手就穿繩多少次。
紡織則是要簡化這個過程。
紡織的時候,把縱線分為兩部分,比如說,奇數列的線都懸在高處,綁在一根橫木上,偶數列的線都垂在下方。上下之間不就有了很大的空麽?手可以很輕鬆的把橫線給穿過這個空,然後再把高處的奇數列的線全都給拉下去,低於偶數列的線,這樣子就把一根橫線給成功穿完了。
如果有一百根縱線的話,原來編織一根橫線,需要手動穿針一百次。現在隻穿一次就行了,而且空檔那麽大,非常容易。
上述辦法,接下來,再手動穿一根橫線,把奇數列的縱線給拉上去,又完成了一次編織。
那麽,怎麽把奇數列的縱線與偶數列的縱線給分離呢?
這就要用到這些柵格了。
每個格子裏穿過去兩根縱線,一根拴在上方的橫木棍上,一根拴在柵格的豎木棍的半腰。每個柵格都這麽穿線。
然後奇數列的縱線都綁在了一根橫木棍上,而且可以沿著柵格上下移動。偶數列的縱線都拴在了固定的豎木棍的半腰,不能移動。
把那根橫木棍給抬高,奇數列的縱線便高於偶數列的縱線。
把那根橫木棍給降低,奇數列的縱線便低於偶數列的縱線。
而且上下之間距離很大,便於把胳膊給伸過去。
這是馬林教給桃大娘的簡易紡織法。
馬林背地裏稱之為‘澳洲小哥紡織法’,非常的簡單醒目。
馬林自己曾經花費幾十個小時都未能想出怎麽用機械進行紡織。
他在土丘村的時候,為了用麻線編織一個墊子,用了兩個人,花了五天時間,這墊子長兩米,寬一米,每根線有半厘米粗,坐在上麵非常的不舒服,瞧起來非常的難看。
而使用當前的防治法,大約兩個鍾頭就能夠編好了,而且自己一個人就行了。
桃大娘並不知道他在做啥,隻聽說這是一種很方便的編墊子的辦法。
桃大娘用藤條編過墊子,知道編起來要耗費很多時間和精力。
馬林向桃大娘比劃:“一個這麽長,uu看書.ukanshu 這麽寬的墊子,你要多久能夠編好?”
他的胳膊一抱,大約半米長、半米寬。
桃大娘說道:“一天左右。用藤條編。”
馬林又用胳膊比劃,大約兩米長,一米五寬度,問道:“這麽大的墊子呢?”
桃大娘一呆,說道:“需要很久很久。”
這個時間隨著麵積的擴大,呈現幾何倍率上升。
馬林說道:“我們今天上午就編好它。”
大娘是不信的。
於是馬林就先綁了前述的木頭架子。然後在上麵穿繩。
穿繩的過程花費了比較久。
因為縱線太多,他得一根一根的綁,還得兩頭都綁在對應的棍子上。
一米五的寬度,有三十個柵格。
總共綁了六十根縱向的麻繩。
奇數列的麻繩綁在最後麵那根能夠上下移動的橫棍上,偶數列的麻繩綁在對應的柵格的半腰,這樣子每個柵格裏都算是穿過了兩根麻繩。
花了接近一個鍾頭才綁好。
接著讓大娘拿著最後方的橫棍,讓她抬起來一些,於是奇數列的縱向麻繩都高於偶數列的麻繩,中間留下空檔,便於手穿過去。
他有個自製的梭子,上麵纏滿了麻繩。梭子就是個放線的工具,比棍子好使一點,呈‘工’字形。
他拿著梭子拉一根線穿過上下兩排縱線的中間。
然後讓大娘把橫棍向下放。
於是奇數列的縱線如今又低於了偶數列的縱線,並且完成了一次編織。
下麵馬林每穿一根橫線,都讓大娘移動一次橫棍。
進展的真是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