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 董卓計定
長安,太師府,董卓書房前。
李儒在門前來迴走動,他很是著急,因為他奉以為主的人已經老了。歲月消磨了董卓的雄心壯誌,也讓李儒的很多想法無法得到實施,他隻能幹著急,期望董卓盡快從打擊中恢複過來。
然而李儒遲遲沒有等來董卓的召見,朝廷的事,如今都是他李儒在苦苦支撐,那些所謂的忠義之士又開始蠢蠢欲動,他已經漸漸地有了無法控製的不妙感覺。偏偏在這個時候,荊州的呂布卻有了不同尋常的舉動,這位快速崛起的人物,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橫掃趁機作亂的荊州宗賊,如今使者已將報功表呈了上來。
李儒知道不能夠再這樣消極地等待,他必須盡快地從董卓那裏得到好消息,以確定下一步到底該怎麽走。雖然他已經有了定策,但決定權,到底還是在董卓手中。
董卓畢竟已經漸漸老了,當年在馬上可以自如地左右開弓的矯健身體,如今已經臃腫不堪;當年艱難謀求權利和功名的銳氣,如今已經漸漸在赫赫的威名之中消逝;當年那顆百折不撓的雄心,已經被時光消磨得所剩無幾。
曾幾何時,他小心翼翼地苦心經營著自己的力量,期待有一天能夠成就無上的榮光;曾幾何時,他站在洛陽的宮殿上,自以為天下在手;曾幾何時,他壯懷激烈,憧憬著一個由自己主宰的全新世界。
然而這一切,都在宜陽城下煙消雲散,他疼愛著的女婿的陣亡,他期待著的愛將的橫死,他寄予厚望的飛熊軍的慘敗,沉重地打擊著那顆變得脆弱的老人的心。仿似當頭一盤冷水,讓他最終倉皇而退。人的命運,莫非都是上天注定?努力拚搏了一生。辛苦經營了三十年,最終隻換來短暫的榮耀。轉眼間就灰飛煙滅。
渾渾噩噩來到長安的董卓,長久地沉迷在一個老人常有的困惑之中,關於命運的思考,形成一張密密的網羅,將他緊緊地束縛,以致遲遲沒有做出該有的反應。
“哎……”李儒長歎一聲,咬咬牙輕叩房門。低聲道:“太師,儒有事不能決,尚請示下!”
裏邊沒有任何反應。
“太師,呂布來使。儒不能決,尚請示下!”李儒稍微加大聲音。
良久,書房裏傳來一聲歎息,董卓低沉的聲音應道:“進。”
李儒心頭一喜,董卓既然同意接見。說明他已經多少恢複了一些。李儒輕輕推開房門,走了進去,轉身關上房門,輕手輕腳地向董卓而去。
書房裏很是昏暗,所有窗戶都關得很嚴實。左右沒有任何侍從。
董卓背著房門坐在榻上,巨大臃腫的身子靠在案幾上,手裏不知道在撫弄一些什麽東西。
李儒來到董卓身後,從他肩頭看過去,卻見他正拿著一方帛布,輕輕地擦拭著那張已經封存起來的鐵胎弓。就是這張鐵胎弓,當年為董卓賺取了赫赫名聲,也是這張鐵胎弓,去年在洛陽城外一箭射殺丁原。
董卓沒有迴頭,隻是微微一抬他手中的鐵胎弓,仿佛自言自語地說道:“吾少好遊俠,結交邊人,與羌人善,乃習得騎射之道。此弓長伴左右,爾來三十餘年矣。而今竟已不能盡開之,睹物思故,恍如隔世。而汝隨吾左右,十又幾載,已然不複當年英姿。吾嚐臨河寄懷,壯誌滿胸,至今方知孔夫子‘逝者如斯夫’之歎,誠可悲哉。”聲音傷感寂寥。
李儒心頭微酸,他自早年跟隨董卓,算來已經十好幾年了。這麽多年來,不管董卓沉沉浮浮,他始終跟在董卓身後,為他出謀劃策,兩人之間,已經建立起深深的默契,他從心裏感激董卓寄予的信任。如今,奉以為主的人已經年華見老,自己也漸漸斑白了須發,而董卓的消沉,尤其讓他心有不甘,他還要看著董卓成就大事,看著他實現當年的理想。
李儒壓抑著心頭的酸楚和失望,低聲說道:“太師正值盛年,何來老邁之說。儒雖年華不再,然胸中尚有寸息,敢不竭精盡力,為太師謀之。”
“嗬嗬……”董卓莫名其妙的笑笑,忽然問道:“奉先有何消息!”
李儒一愣,卻一時無法領會到底為什麽董卓會稱呂布為“奉先”,隻好迴答道:“呂布迴軍荊州,掃蕩四境亂黨,彈壓大族,荊州遂盡入其手。今遣使請功,並請重分荊州郡縣。”
董卓一聽,竟然放聲笑道:“準!”
李儒大惑,實在無從得知董卓到底怎麽想,小聲問道:“太師,呂布氣候已成,若容其久處荊州,早晚大禍。不若趁其立足未穩,因帝命使他走,以亂其心……”
董卓搖搖頭,輕輕擦拭手中鐵胎弓,好久,這才說道:“吾所恨者,世家大族也,非奉先!自宜陽敗績,吾自知早晚亡敗,而袁紹、袁術之流,猶逍遙自在,心實不甘。今可借奉先之手,以成吾誌!”他說到袁紹袁術,咬牙切齒,說道呂布,卻充滿緬懷自傷。
李儒大驚,終於知道董卓的意圖,忍不住叫道:“太師……”
董卓嗬嗬笑道:“奉先驍勇無雙,其子文武雙全,父子二人皆驕雄,前程不可限量。”
他慢慢將鐵胎弓放迴盒子,戀戀不舍地看了許久,輕柔地關上盒子,抬頭望著屋頂,無限懷念地說道:“吾生為邊人,所受白眼不知凡幾。”聲音忽而轉為兇狠,道,“故,吾少壯立誌,生不能以英雄名之,亦必以惡魔名之。賜我白眼者,皆可殺之;生為大族者,皆可殺之;不從吾者,皆可殺之;依附豪強者,皆可殺之!此四殺,吾之誌也!故汝雖多有勸諫,亦不稍改!今視之,吾雖不能改天造地,然可致天下紛亂,亦足矣!”
李儒站在董卓的身後,卻仿佛能夠看到董卓眼裏閃爍的兇光,那些衝天的怨氣,充斥整個書房。是啊,在這樣一個世家大族林立的世界,像董卓這樣的邊人寒士,想要出頭何其困難,這是跟從董卓十幾年來李儒最深切的感受,當初自己何嚐不是受盡白眼,這才死心塌地跟從對自己青眼有加的董卓。
也難怪董卓的殘暴好殺,或許這正是多年來被深深壓抑的負麵情緒的一種爆發。一時之間,李儒竟說別出話來。
太師啊,你真的要這麽做嗎?李儒內心一聲長歎,其實他自己也知道,董卓的殘暴不仁必將導致滅亡,然而他總有一種期望,期望有一天董卓能夠醒悟過來,所以在洛陽時候,當董卓決定采取他的建議籠絡士人,他對前景一度充滿了憧憬和期待。但是現在看來,那不過是一種策略,董卓終究不能忘記當年的仇恨,他最終的目標,卻還是要向當年給他白眼的人報複,甚至將這種仇恨遷移到所有世家大族的身上。
“設使無有昔日之白眼,可無今日之董卓!大族既不能容我,則我盡殺之,有何不可!”董卓說著站了起來,轉頭麵對李儒,一派平靜,說道,“傳我命,使使之荊州,進封呂布溫侯,加驃騎將軍、征南將軍,假節,儀比三司,凡其所請,一概允之!另,命孫堅為豫州牧,加討虜將軍;曹操為兗州牧,加討逆將軍;袁紹為冀州牧,加前將軍;袁術為揚州牧,領前號後將軍;公孫瓚為幽州牧,加破虜將軍;遷劉虞大鴻臚卿,即日進京;其餘關東各郡守等,皆爵加一等,允各行其便!”
“太師!”李儒目瞪口呆,幾乎傻掉。
董卓這道命令,著實怪異之極,以呂布為例,他身在地方,卻弄個“假節、儀比三司”,既加了驃騎將軍又加了征南將軍。而其他人等,那些加封也是怪異之極,多有重合之處,像孫堅曹操這樣的人,忽然之間卻成為一州之牧,如此一來,不用想都知道當地那些刺史、太守等地方官員和世家大族會有什麽反應,也可以預料到孫堅曹操等為了控製整個州而發動多少戰爭。這樣的命令,大概算得上是前所未有了。
本來按照李儒的計劃,是要確認各州或者大郡的長官,提升一些人,貶低一些人,這樣一來,有了借口的關東諸侯必然蠢蠢欲動,在此基礎上,再故意讓一些人的位置重合模糊,最終必能使得關東陷入混戰。
至於威脅最大的呂布,合著李儒的想法,首先是對其部屬進行分割,將一些人比如孫堅或者是身為荊州高層的世族人調離呂布的控製範圍,這樣必然會有人野心滋生,最終導致呂布集團的分崩離析;其次,就是用天子的名義命令呂布離開荊州到其他地方任職,如果呂布聽命,則必然實力有損,如果不聽命,則屆時自然有人出來反對他。
但是現在董卓下的命令雖然跟李儒的想法稍有相似,隻是這種命令對呂布而言,可以說是利遠大於弊。按照董卓的命令,不管怎麽樣,安然呆在荊州的呂布,加上驃騎將軍和征南將軍的稱號,已經足以讓他受盡好處!
“太師……”李儒還想勸告,然而董卓卻已經轉過身去,輕輕一揮手,一語不發。
李儒看著眼前這個與平時截然兩人的董卓,一時不知道該怎麽說,隻得無奈地退了出來。
長安,太師府,董卓書房前。
李儒在門前來迴走動,他很是著急,因為他奉以為主的人已經老了。歲月消磨了董卓的雄心壯誌,也讓李儒的很多想法無法得到實施,他隻能幹著急,期望董卓盡快從打擊中恢複過來。
然而李儒遲遲沒有等來董卓的召見,朝廷的事,如今都是他李儒在苦苦支撐,那些所謂的忠義之士又開始蠢蠢欲動,他已經漸漸地有了無法控製的不妙感覺。偏偏在這個時候,荊州的呂布卻有了不同尋常的舉動,這位快速崛起的人物,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橫掃趁機作亂的荊州宗賊,如今使者已將報功表呈了上來。
李儒知道不能夠再這樣消極地等待,他必須盡快地從董卓那裏得到好消息,以確定下一步到底該怎麽走。雖然他已經有了定策,但決定權,到底還是在董卓手中。
董卓畢竟已經漸漸老了,當年在馬上可以自如地左右開弓的矯健身體,如今已經臃腫不堪;當年艱難謀求權利和功名的銳氣,如今已經漸漸在赫赫的威名之中消逝;當年那顆百折不撓的雄心,已經被時光消磨得所剩無幾。
曾幾何時,他小心翼翼地苦心經營著自己的力量,期待有一天能夠成就無上的榮光;曾幾何時,他站在洛陽的宮殿上,自以為天下在手;曾幾何時,他壯懷激烈,憧憬著一個由自己主宰的全新世界。
然而這一切,都在宜陽城下煙消雲散,他疼愛著的女婿的陣亡,他期待著的愛將的橫死,他寄予厚望的飛熊軍的慘敗,沉重地打擊著那顆變得脆弱的老人的心。仿似當頭一盤冷水,讓他最終倉皇而退。人的命運,莫非都是上天注定?努力拚搏了一生。辛苦經營了三十年,最終隻換來短暫的榮耀。轉眼間就灰飛煙滅。
渾渾噩噩來到長安的董卓,長久地沉迷在一個老人常有的困惑之中,關於命運的思考,形成一張密密的網羅,將他緊緊地束縛,以致遲遲沒有做出該有的反應。
“哎……”李儒長歎一聲,咬咬牙輕叩房門。低聲道:“太師,儒有事不能決,尚請示下!”
裏邊沒有任何反應。
“太師,呂布來使。儒不能決,尚請示下!”李儒稍微加大聲音。
良久,書房裏傳來一聲歎息,董卓低沉的聲音應道:“進。”
李儒心頭一喜,董卓既然同意接見。說明他已經多少恢複了一些。李儒輕輕推開房門,走了進去,轉身關上房門,輕手輕腳地向董卓而去。
書房裏很是昏暗,所有窗戶都關得很嚴實。左右沒有任何侍從。
董卓背著房門坐在榻上,巨大臃腫的身子靠在案幾上,手裏不知道在撫弄一些什麽東西。
李儒來到董卓身後,從他肩頭看過去,卻見他正拿著一方帛布,輕輕地擦拭著那張已經封存起來的鐵胎弓。就是這張鐵胎弓,當年為董卓賺取了赫赫名聲,也是這張鐵胎弓,去年在洛陽城外一箭射殺丁原。
董卓沒有迴頭,隻是微微一抬他手中的鐵胎弓,仿佛自言自語地說道:“吾少好遊俠,結交邊人,與羌人善,乃習得騎射之道。此弓長伴左右,爾來三十餘年矣。而今竟已不能盡開之,睹物思故,恍如隔世。而汝隨吾左右,十又幾載,已然不複當年英姿。吾嚐臨河寄懷,壯誌滿胸,至今方知孔夫子‘逝者如斯夫’之歎,誠可悲哉。”聲音傷感寂寥。
李儒心頭微酸,他自早年跟隨董卓,算來已經十好幾年了。這麽多年來,不管董卓沉沉浮浮,他始終跟在董卓身後,為他出謀劃策,兩人之間,已經建立起深深的默契,他從心裏感激董卓寄予的信任。如今,奉以為主的人已經年華見老,自己也漸漸斑白了須發,而董卓的消沉,尤其讓他心有不甘,他還要看著董卓成就大事,看著他實現當年的理想。
李儒壓抑著心頭的酸楚和失望,低聲說道:“太師正值盛年,何來老邁之說。儒雖年華不再,然胸中尚有寸息,敢不竭精盡力,為太師謀之。”
“嗬嗬……”董卓莫名其妙的笑笑,忽然問道:“奉先有何消息!”
李儒一愣,卻一時無法領會到底為什麽董卓會稱呂布為“奉先”,隻好迴答道:“呂布迴軍荊州,掃蕩四境亂黨,彈壓大族,荊州遂盡入其手。今遣使請功,並請重分荊州郡縣。”
董卓一聽,竟然放聲笑道:“準!”
李儒大惑,實在無從得知董卓到底怎麽想,小聲問道:“太師,呂布氣候已成,若容其久處荊州,早晚大禍。不若趁其立足未穩,因帝命使他走,以亂其心……”
董卓搖搖頭,輕輕擦拭手中鐵胎弓,好久,這才說道:“吾所恨者,世家大族也,非奉先!自宜陽敗績,吾自知早晚亡敗,而袁紹、袁術之流,猶逍遙自在,心實不甘。今可借奉先之手,以成吾誌!”他說到袁紹袁術,咬牙切齒,說道呂布,卻充滿緬懷自傷。
李儒大驚,終於知道董卓的意圖,忍不住叫道:“太師……”
董卓嗬嗬笑道:“奉先驍勇無雙,其子文武雙全,父子二人皆驕雄,前程不可限量。”
他慢慢將鐵胎弓放迴盒子,戀戀不舍地看了許久,輕柔地關上盒子,抬頭望著屋頂,無限懷念地說道:“吾生為邊人,所受白眼不知凡幾。”聲音忽而轉為兇狠,道,“故,吾少壯立誌,生不能以英雄名之,亦必以惡魔名之。賜我白眼者,皆可殺之;生為大族者,皆可殺之;不從吾者,皆可殺之;依附豪強者,皆可殺之!此四殺,吾之誌也!故汝雖多有勸諫,亦不稍改!今視之,吾雖不能改天造地,然可致天下紛亂,亦足矣!”
李儒站在董卓的身後,卻仿佛能夠看到董卓眼裏閃爍的兇光,那些衝天的怨氣,充斥整個書房。是啊,在這樣一個世家大族林立的世界,像董卓這樣的邊人寒士,想要出頭何其困難,這是跟從董卓十幾年來李儒最深切的感受,當初自己何嚐不是受盡白眼,這才死心塌地跟從對自己青眼有加的董卓。
也難怪董卓的殘暴好殺,或許這正是多年來被深深壓抑的負麵情緒的一種爆發。一時之間,李儒竟說別出話來。
太師啊,你真的要這麽做嗎?李儒內心一聲長歎,其實他自己也知道,董卓的殘暴不仁必將導致滅亡,然而他總有一種期望,期望有一天董卓能夠醒悟過來,所以在洛陽時候,當董卓決定采取他的建議籠絡士人,他對前景一度充滿了憧憬和期待。但是現在看來,那不過是一種策略,董卓終究不能忘記當年的仇恨,他最終的目標,卻還是要向當年給他白眼的人報複,甚至將這種仇恨遷移到所有世家大族的身上。
“設使無有昔日之白眼,可無今日之董卓!大族既不能容我,則我盡殺之,有何不可!”董卓說著站了起來,轉頭麵對李儒,一派平靜,說道,“傳我命,使使之荊州,進封呂布溫侯,加驃騎將軍、征南將軍,假節,儀比三司,凡其所請,一概允之!另,命孫堅為豫州牧,加討虜將軍;曹操為兗州牧,加討逆將軍;袁紹為冀州牧,加前將軍;袁術為揚州牧,領前號後將軍;公孫瓚為幽州牧,加破虜將軍;遷劉虞大鴻臚卿,即日進京;其餘關東各郡守等,皆爵加一等,允各行其便!”
“太師!”李儒目瞪口呆,幾乎傻掉。
董卓這道命令,著實怪異之極,以呂布為例,他身在地方,卻弄個“假節、儀比三司”,既加了驃騎將軍又加了征南將軍。而其他人等,那些加封也是怪異之極,多有重合之處,像孫堅曹操這樣的人,忽然之間卻成為一州之牧,如此一來,不用想都知道當地那些刺史、太守等地方官員和世家大族會有什麽反應,也可以預料到孫堅曹操等為了控製整個州而發動多少戰爭。這樣的命令,大概算得上是前所未有了。
本來按照李儒的計劃,是要確認各州或者大郡的長官,提升一些人,貶低一些人,這樣一來,有了借口的關東諸侯必然蠢蠢欲動,在此基礎上,再故意讓一些人的位置重合模糊,最終必能使得關東陷入混戰。
至於威脅最大的呂布,合著李儒的想法,首先是對其部屬進行分割,將一些人比如孫堅或者是身為荊州高層的世族人調離呂布的控製範圍,這樣必然會有人野心滋生,最終導致呂布集團的分崩離析;其次,就是用天子的名義命令呂布離開荊州到其他地方任職,如果呂布聽命,則必然實力有損,如果不聽命,則屆時自然有人出來反對他。
但是現在董卓下的命令雖然跟李儒的想法稍有相似,隻是這種命令對呂布而言,可以說是利遠大於弊。按照董卓的命令,不管怎麽樣,安然呆在荊州的呂布,加上驃騎將軍和征南將軍的稱號,已經足以讓他受盡好處!
“太師……”李儒還想勸告,然而董卓卻已經轉過身去,輕輕一揮手,一語不發。
李儒看著眼前這個與平時截然兩人的董卓,一時不知道該怎麽說,隻得無奈地退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