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夫給華夫人診脈時隻有華父、淩蓁、主院裏的兩個一等丫鬟以及淩蓁的一等丫鬟冬芙在場,因為月份尚小,華家便嚴令下人封了口,在胎相穩定之前暫時別把華夫人懷胎的消息傳出去。
其實華夫人也不算是胎相不穩,隻不過因為月份尚小,小心一點總沒錯。
事實上她除了聞到有腥氣的食物會有點反胃想吐之外,身體上並沒有什麽不適,行止跟以往一樣自如。
而且淩蓁給她泡了一些酸青梅,她吃了之後連孕吐這個毛病都改善了,心情好,再加上肚子裏揣了倆,食量反而增加了。
華父以往本來對於應酬是能推則推,如今更是恨不得一直守在華母的旁邊,如果有事不得不出門去,也是辦完事馬上就往家裏趕。
旁人見他緊張的樣子,再結合到華夫人一直沒有露臉,還以為是她的身體出現什麽問題了。
華家一家三口關在華宅裏閉門謝客,時間長了整個桂城的人都開始眾說紛芸起來,就連許家都忍不住派下人帶了許夫人的信過來問候。
許家是世交,再加上過兩日兩家還約好了一起去登白頭山的,到時華夫人的特殊之處也會告訴許夫人他們,因此迴信如實地告之了這個喜訊並且約好了重陽那天碰頭了再詳談。
華夫人被診出有孕之後,淩蓁每天待在主院的時間就長了些,除了每天的早飯和晚飯之外,早上吃完之後她通常都會留下來。
泡的青梅子一時半會還不能吃,她給華夫人診完脈後再用指法給她按揉一下穴位緩解孕吐,然後開了一張養胎的方子交給華父:“每天一劑,連喝三天,喝完之後再養個七八日,重陽去登高隻要別勞累到就可以了。”
其實淩蓁先前用做藥膳的名義采買了不少藥材,其中就有這張方子所需要的種類,不過她覺得華夫人這麽多年之後再次有孕,華父一定萬分重視和緊張,而她又是一個月之前才突然表現出來在醫術上有些才能的,做點藥膳吃吃他接受得很容易,但是這藥是吃進已經懷孕了的華夫人肚子裏的,他應該會更謹慎。
淩蓁把方子給華父,主要是讓他可以拿去給別的大夫看看,確認沒什麽問題了再用的。
華父果然親自拿著方子去找了先前給華夫人診脈的老大夫,說的當然不是大實話,用的說辭是以前華夫人懷華汐的時候就是喝這個方子養胎穩胎的,問老大夫以華夫人如今的身體狀態能不能喝。
老大夫剛給華夫人診過脈,對於她的身體情況很了解,看了方子之後一愣就讚了兩句,說這方子不僅能夠安胎養胎,還能健體,相當於打開基礎,讓孕婦到了臨盆的時候會更容易分娩。
得了老大夫的話華父的心裏就穩了,並且狠狠讚了自己:果然他在家裏弄了一個藏書院子,收集天下書籍作為傳家寶的想法是對的!就是因為他所收集的醫書,讓汐兒看了之後竟然學會了醫術!
老大夫隻診出了夫人有孕,汐兒卻能診出夫人懷的是雙胞!
汐兒開出的養胎方子還受到了老大夫的追捧!
華父正在心裏暗喜著,就聽老大夫問他:“請問華老爺,這張藥方是哪個大夫開的?如果有機會的話,老朽想跟這位大夫請益。”
華父樂嗬嗬地笑著,信口就來:“這是當年我與夫人到荷城時所遇到的一個遊方的大夫給開的,隻知道他姓華。”真實的情況現在還不方便讓老大夫知道啦!
“難道是華佗的後人?”老大夫喃喃自語。
華父:“???”
心念一轉自己也給震了一下:汐兒在醫術上如此有天分,莫非他們家真的是華佗的後人?
當天華父暈乎乎地拿了三劑藥迴到家,交給淩蓁之後就一頭紮進了書房裏翻家譜去了。
華夫人喝了養胎藥,淩蓁泡的青梅又可以吃了,接下來的時間沒有孕吐作祟,她吃好睡好,沒事在花園裏散散步,臉色比沒懷孕時還要好上幾分。
而淩蓁不用再多花時間陪在主院,除了雷打不動的泡在書房的時間之外,也在自己院子裏的小廚房折騰起有關於重陽節的食物來。
這裏的重陽節在吃食習俗上有飲菊花酒,吃螃蟹,做重陽花糕等等,但是今年因為華夫人情況特別,飲酒和吃螃蟹都是禁止的,所以為了避免華夫人看著眼饞,華家幾個主子幹脆就不吃螃蟹了。
菊花糕華夫人多少能吃一些,重陽花糕華府裏向來都是隻用菊花,因為華夫人不能多吃,所以淩蓁嚐試了做了其它花的,到時每樣都放上一些,就不怕華夫人因為貪嘴而一時忘記了節製。
菊花酒華父和淩蓁可以喝,為了避免孕婦覺得委屈,淩蓁給華夫人特意調製了一種菊花飲,用菊花跟其他一些對於孕婦有益的花草熬成膏狀,裝為罐子裏,想喝的時候就挖出一勺來用水化開。
那天華父去找完老大夫迴來後就特意交待淩蓁,讓她在吃食方麵如果有什麽新的想法偶爾動手去試驗可以,但是要做的份量比較大的話還是交給廚房那邊,以免占用了她太多鑽研醫術的時間。
所以這一次淩蓁沒有像中秋節時那樣親力動手去做帶到畫舫去的月餅,花糕也好,菊花飲也好,她都是調配出合適的配方之後製出成品,帶到主院給華母和華父嚐了覺得好,就直接把方子給了下人,讓大廚房那邊去準備。
因為一家三口對於吃都挺有要求,大廚房裏的廚娘都是華父特地找的,在廚藝上水平肯定比不怎麽動手的淩蓁厲害的,隻不過淩蓁“偶爾從書裏看到的”食品花樣她們沒有而已,有淩蓁的食譜方子,照著做就能夠完全複刻出來。
隔日就是是重陽節,吃完早飯之後華家三口喝了半盞茶休息一會,把菊花簪上、茱萸佩上,就上了已經準備妥當的馬車出了門。
這一次出門因為要在山上用一頓飯,所帶的東西比中秋去望山湖時多了許多,馬車一共五輛,華父華母坐一輛,淩蓁坐一輛,丫鬟婆子一輛,小廝男仆一輛,還有一輛裝了食材和廚具等等,前前後後還跟著六個騎著馬的護衛。
馬車還沒駛出華府大門淩蓁已經接收到係統的提示,知道陳家人在華府轉出去的大道的第一條橫巷裏窩著,不時張望一下華府馬車會來的方向了。
其實華夫人也不算是胎相不穩,隻不過因為月份尚小,小心一點總沒錯。
事實上她除了聞到有腥氣的食物會有點反胃想吐之外,身體上並沒有什麽不適,行止跟以往一樣自如。
而且淩蓁給她泡了一些酸青梅,她吃了之後連孕吐這個毛病都改善了,心情好,再加上肚子裏揣了倆,食量反而增加了。
華父以往本來對於應酬是能推則推,如今更是恨不得一直守在華母的旁邊,如果有事不得不出門去,也是辦完事馬上就往家裏趕。
旁人見他緊張的樣子,再結合到華夫人一直沒有露臉,還以為是她的身體出現什麽問題了。
華家一家三口關在華宅裏閉門謝客,時間長了整個桂城的人都開始眾說紛芸起來,就連許家都忍不住派下人帶了許夫人的信過來問候。
許家是世交,再加上過兩日兩家還約好了一起去登白頭山的,到時華夫人的特殊之處也會告訴許夫人他們,因此迴信如實地告之了這個喜訊並且約好了重陽那天碰頭了再詳談。
華夫人被診出有孕之後,淩蓁每天待在主院的時間就長了些,除了每天的早飯和晚飯之外,早上吃完之後她通常都會留下來。
泡的青梅子一時半會還不能吃,她給華夫人診完脈後再用指法給她按揉一下穴位緩解孕吐,然後開了一張養胎的方子交給華父:“每天一劑,連喝三天,喝完之後再養個七八日,重陽去登高隻要別勞累到就可以了。”
其實淩蓁先前用做藥膳的名義采買了不少藥材,其中就有這張方子所需要的種類,不過她覺得華夫人這麽多年之後再次有孕,華父一定萬分重視和緊張,而她又是一個月之前才突然表現出來在醫術上有些才能的,做點藥膳吃吃他接受得很容易,但是這藥是吃進已經懷孕了的華夫人肚子裏的,他應該會更謹慎。
淩蓁把方子給華父,主要是讓他可以拿去給別的大夫看看,確認沒什麽問題了再用的。
華父果然親自拿著方子去找了先前給華夫人診脈的老大夫,說的當然不是大實話,用的說辭是以前華夫人懷華汐的時候就是喝這個方子養胎穩胎的,問老大夫以華夫人如今的身體狀態能不能喝。
老大夫剛給華夫人診過脈,對於她的身體情況很了解,看了方子之後一愣就讚了兩句,說這方子不僅能夠安胎養胎,還能健體,相當於打開基礎,讓孕婦到了臨盆的時候會更容易分娩。
得了老大夫的話華父的心裏就穩了,並且狠狠讚了自己:果然他在家裏弄了一個藏書院子,收集天下書籍作為傳家寶的想法是對的!就是因為他所收集的醫書,讓汐兒看了之後竟然學會了醫術!
老大夫隻診出了夫人有孕,汐兒卻能診出夫人懷的是雙胞!
汐兒開出的養胎方子還受到了老大夫的追捧!
華父正在心裏暗喜著,就聽老大夫問他:“請問華老爺,這張藥方是哪個大夫開的?如果有機會的話,老朽想跟這位大夫請益。”
華父樂嗬嗬地笑著,信口就來:“這是當年我與夫人到荷城時所遇到的一個遊方的大夫給開的,隻知道他姓華。”真實的情況現在還不方便讓老大夫知道啦!
“難道是華佗的後人?”老大夫喃喃自語。
華父:“???”
心念一轉自己也給震了一下:汐兒在醫術上如此有天分,莫非他們家真的是華佗的後人?
當天華父暈乎乎地拿了三劑藥迴到家,交給淩蓁之後就一頭紮進了書房裏翻家譜去了。
華夫人喝了養胎藥,淩蓁泡的青梅又可以吃了,接下來的時間沒有孕吐作祟,她吃好睡好,沒事在花園裏散散步,臉色比沒懷孕時還要好上幾分。
而淩蓁不用再多花時間陪在主院,除了雷打不動的泡在書房的時間之外,也在自己院子裏的小廚房折騰起有關於重陽節的食物來。
這裏的重陽節在吃食習俗上有飲菊花酒,吃螃蟹,做重陽花糕等等,但是今年因為華夫人情況特別,飲酒和吃螃蟹都是禁止的,所以為了避免華夫人看著眼饞,華家幾個主子幹脆就不吃螃蟹了。
菊花糕華夫人多少能吃一些,重陽花糕華府裏向來都是隻用菊花,因為華夫人不能多吃,所以淩蓁嚐試了做了其它花的,到時每樣都放上一些,就不怕華夫人因為貪嘴而一時忘記了節製。
菊花酒華父和淩蓁可以喝,為了避免孕婦覺得委屈,淩蓁給華夫人特意調製了一種菊花飲,用菊花跟其他一些對於孕婦有益的花草熬成膏狀,裝為罐子裏,想喝的時候就挖出一勺來用水化開。
那天華父去找完老大夫迴來後就特意交待淩蓁,讓她在吃食方麵如果有什麽新的想法偶爾動手去試驗可以,但是要做的份量比較大的話還是交給廚房那邊,以免占用了她太多鑽研醫術的時間。
所以這一次淩蓁沒有像中秋節時那樣親力動手去做帶到畫舫去的月餅,花糕也好,菊花飲也好,她都是調配出合適的配方之後製出成品,帶到主院給華母和華父嚐了覺得好,就直接把方子給了下人,讓大廚房那邊去準備。
因為一家三口對於吃都挺有要求,大廚房裏的廚娘都是華父特地找的,在廚藝上水平肯定比不怎麽動手的淩蓁厲害的,隻不過淩蓁“偶爾從書裏看到的”食品花樣她們沒有而已,有淩蓁的食譜方子,照著做就能夠完全複刻出來。
隔日就是是重陽節,吃完早飯之後華家三口喝了半盞茶休息一會,把菊花簪上、茱萸佩上,就上了已經準備妥當的馬車出了門。
這一次出門因為要在山上用一頓飯,所帶的東西比中秋去望山湖時多了許多,馬車一共五輛,華父華母坐一輛,淩蓁坐一輛,丫鬟婆子一輛,小廝男仆一輛,還有一輛裝了食材和廚具等等,前前後後還跟著六個騎著馬的護衛。
馬車還沒駛出華府大門淩蓁已經接收到係統的提示,知道陳家人在華府轉出去的大道的第一條橫巷裏窩著,不時張望一下華府馬車會來的方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