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候我一直在北大兼課,到了一九二六年,文獻學家趙萬裏準備到西北采風,因為我二三年的時候去過甘肅考察,北大的沈兼士教授便邀請我參加了趙萬裏先生的送別會,想讓我介紹一下西北的資源情況和人文風土。令我沒想到的是,那次聚會魯迅先生也參加了。魯迅先生十分熱心,就西北的資源情況問了我很多問題。我跟先生說,西北根本不缺資源,古代文物更是隨處可見,問題是戰亂頻仍,中國的地質學家沒有經費也沒有條件去搜集,導致許多寶貴的人文和自然資源都被外來者掠奪,眾多考察成果也都在國外發表,國人無緣得見。
聽完我的話,魯迅先生悲憤之情溢於言表,之後先生跟我講的話,我到現在都記得很清楚,先生說:‘富饒的大西北,中國人要自己去考察!中國的資源,隻允許外國人嫉妒,不允許外國人掠奪!你們搜集到的資料,應該自己研究發表!’為了安慰魯迅先生,我告訴他我從甘肅帶迴的地質研究成果已經用英文刊登在中國地質學會辦的《中國地質學會誌》上,並向國內外發表了,魯迅先生聽了高興得很。”
“先生,我不明白,魯迅先生一代文豪,為什麽會對地質這麽感興趣啊?”
袁複禮沒有迴答,卻反問了梁緒衡一個問題。
“梁同學,你知道中國第一部地質礦產專著是哪本書嗎?”
梁緒衡不知道袁複禮的用意,她對地質學知之甚少,隻好搖了搖頭。
袁複禮先生露出意料之中的笑容,起身拉開抽屜,取出一本薄薄的小書,輕輕吹了吹上麵的灰塵,小心地遞給了梁緒衡。
梁緒衡接過書一看,泛黃的樸素封麵正中豎著寫了五個大字“中國礦產誌”,在“中”字的上方還有排成半圓形的四個字“民國必讀”,書名左側豎排寫著“附中國礦產全圖”,右側寫著“署江寧顧琅、會稽周樹人合篆”。
梁緒衡難以置信地看著封麵上的“周樹人”三個字:
“周樹人?魯迅先生?這本書的作者是魯迅先生嗎?”
袁複禮對梁緒衡驚訝的反應毫不意外,笑著點了點頭:
“這本《中國礦產誌》是一九零六年出版的,魯迅先生當時才二十五歲,這是他出版的第一本書。”八壹中文網
梁緒衡用手摩挲著這本問世三十多年的書,雖然書頁已經泛黃,卻毫無折痕和汙漬,可見一直被悉心地保管著。梁緒衡用手撫住胸口,因為受到了極大的震撼,她的心跳得飛快。
袁複禮抬眼看了看窗外,窗口朝北,他遠遠地看了一眼翠湖湖畔的垂柳,將珍藏多年的記憶娓娓道來:
“魯迅先生曾以優異的成績從礦路學堂畢業,先生可以說是我們國家的第一代地質學人,雖然他後來選擇了另一條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從挖掘地底的礦藏轉而去解剖中國人的靈魂了,可魯迅先生的話我一直都沒有忘記。一九二六年底的時候,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再次率遠征隊到我國西北考察,他們在我們中國的土地考察,卻不許中國人參加,還要把采集到的標本送國外去研究。消息傳開之後,北平的十幾個學術團體成立了中國學術團體協會,聯合表示抗議。後來經過中瑞雙方反複磋商,斯文赫終於妥協,給西北科學考察團增加了五個中方學者的名額,我很有幸成為五人中的一人。”
梁緒衡十分意外,她隻知道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裏中國學者做出的卓越成績,沒想到這中間竟有諸多曲折,袁複禮先生仍雲淡風輕地接著講下去:
“聽說了這個消息之後,李四光在西北考察團出發的前兩天過來找我,他特意叮囑我說:‘希淵,你還記得美國人安珠士吧?還記得他在中山公園演講時說的話嗎?我們一定要爭氣!’從一九二七年五月到一九三二年五月,我在大西北整整呆了五年,困難一個接一個,他這句話給了我很大的動力,讓我一直堅持了下來。”
“這五年的西北考察,先生有什麽難忘的事情嗎?能給我們講講嗎?”
“難忘啊……對了!你等等啊!”
袁複禮抽出書桌最底下那個抽屜,略微翻找了一會兒,很快便找出了一本厚厚的相冊來,封麵上工工整整地寫著“西北考察1927-1932”。
“這是我在西北考察團的時候拍的照片,當時我拍了幾千張照片,大部分都是地質研究資料,這本相冊隻是一些西北的景物和我個人的照片,數量不多,你看看吧!”
梁緒衡雙手托著這本沉甸甸的相冊,將它放在腿上,輕輕地翻開。這種相冊跟梁緒衡家中的一樣,皆是用黑色的硬紙一張張裝訂起來,上麵的每一張照片的四角都悉心地做了封角,嵌入黑色的卡紙之中,裏麵的照片雖依然光滑平整,卻也已經微微發黃了。
梁緒衡的眼睛在一張張照片上掠過,大西北荒涼雄壯的風光便出現在她的麵前,而彼時的袁複禮先生剛過而立之年,他上身穿西裝,下身穿闊腿馬褲,腳纏綁腿,他站在帳篷前麵,身後便是無垠的荒漠,正是意氣風發、風華正茂的樣子。
梁緒衡指著其中一張駝隊穿越沙漠的照片:
“先生,你們是跟駝隊一起走嗎?那不是走得很慢嗎?”
“你身上要是馱上幾百斤的重物,你也是走不快的。而且駱駝若是發起瘋來在沙漠裏逃跑的話,人都追不上它。這些駱駝看著乖順,實際上頑劣難馴得很!起初要餓它幾天才肯老實!出發時我們整個考察團一共雇了駝夫二十多人,駱駝二百三十二隻,你看它們背上這些包袱和大箱子,總共有四百多個!箱子裏麵是我們所有的行李、食物、儀器和工具,加起來有兩萬多公斤啊!後來我們一路上又采集了許多岩石、礦石、化石標本、石器,考古文物,這些東西更是重得很,我們又多雇了幾十隻駱駝,加起來總有將近三百隻了。那幾年我們就是靠著這些駱駝,每日夜行曉宿,才順利完成了考察,帶迴了這麽多考察成果。”
“夜行曉宿?先生,你們為什麽晚上趕路白天休息啊?”
聽完我的話,魯迅先生悲憤之情溢於言表,之後先生跟我講的話,我到現在都記得很清楚,先生說:‘富饒的大西北,中國人要自己去考察!中國的資源,隻允許外國人嫉妒,不允許外國人掠奪!你們搜集到的資料,應該自己研究發表!’為了安慰魯迅先生,我告訴他我從甘肅帶迴的地質研究成果已經用英文刊登在中國地質學會辦的《中國地質學會誌》上,並向國內外發表了,魯迅先生聽了高興得很。”
“先生,我不明白,魯迅先生一代文豪,為什麽會對地質這麽感興趣啊?”
袁複禮沒有迴答,卻反問了梁緒衡一個問題。
“梁同學,你知道中國第一部地質礦產專著是哪本書嗎?”
梁緒衡不知道袁複禮的用意,她對地質學知之甚少,隻好搖了搖頭。
袁複禮先生露出意料之中的笑容,起身拉開抽屜,取出一本薄薄的小書,輕輕吹了吹上麵的灰塵,小心地遞給了梁緒衡。
梁緒衡接過書一看,泛黃的樸素封麵正中豎著寫了五個大字“中國礦產誌”,在“中”字的上方還有排成半圓形的四個字“民國必讀”,書名左側豎排寫著“附中國礦產全圖”,右側寫著“署江寧顧琅、會稽周樹人合篆”。
梁緒衡難以置信地看著封麵上的“周樹人”三個字:
“周樹人?魯迅先生?這本書的作者是魯迅先生嗎?”
袁複禮對梁緒衡驚訝的反應毫不意外,笑著點了點頭:
“這本《中國礦產誌》是一九零六年出版的,魯迅先生當時才二十五歲,這是他出版的第一本書。”八壹中文網
梁緒衡用手摩挲著這本問世三十多年的書,雖然書頁已經泛黃,卻毫無折痕和汙漬,可見一直被悉心地保管著。梁緒衡用手撫住胸口,因為受到了極大的震撼,她的心跳得飛快。
袁複禮抬眼看了看窗外,窗口朝北,他遠遠地看了一眼翠湖湖畔的垂柳,將珍藏多年的記憶娓娓道來:
“魯迅先生曾以優異的成績從礦路學堂畢業,先生可以說是我們國家的第一代地質學人,雖然他後來選擇了另一條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從挖掘地底的礦藏轉而去解剖中國人的靈魂了,可魯迅先生的話我一直都沒有忘記。一九二六年底的時候,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再次率遠征隊到我國西北考察,他們在我們中國的土地考察,卻不許中國人參加,還要把采集到的標本送國外去研究。消息傳開之後,北平的十幾個學術團體成立了中國學術團體協會,聯合表示抗議。後來經過中瑞雙方反複磋商,斯文赫終於妥協,給西北科學考察團增加了五個中方學者的名額,我很有幸成為五人中的一人。”
梁緒衡十分意外,她隻知道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裏中國學者做出的卓越成績,沒想到這中間竟有諸多曲折,袁複禮先生仍雲淡風輕地接著講下去:
“聽說了這個消息之後,李四光在西北考察團出發的前兩天過來找我,他特意叮囑我說:‘希淵,你還記得美國人安珠士吧?還記得他在中山公園演講時說的話嗎?我們一定要爭氣!’從一九二七年五月到一九三二年五月,我在大西北整整呆了五年,困難一個接一個,他這句話給了我很大的動力,讓我一直堅持了下來。”
“這五年的西北考察,先生有什麽難忘的事情嗎?能給我們講講嗎?”
“難忘啊……對了!你等等啊!”
袁複禮抽出書桌最底下那個抽屜,略微翻找了一會兒,很快便找出了一本厚厚的相冊來,封麵上工工整整地寫著“西北考察1927-1932”。
“這是我在西北考察團的時候拍的照片,當時我拍了幾千張照片,大部分都是地質研究資料,這本相冊隻是一些西北的景物和我個人的照片,數量不多,你看看吧!”
梁緒衡雙手托著這本沉甸甸的相冊,將它放在腿上,輕輕地翻開。這種相冊跟梁緒衡家中的一樣,皆是用黑色的硬紙一張張裝訂起來,上麵的每一張照片的四角都悉心地做了封角,嵌入黑色的卡紙之中,裏麵的照片雖依然光滑平整,卻也已經微微發黃了。
梁緒衡的眼睛在一張張照片上掠過,大西北荒涼雄壯的風光便出現在她的麵前,而彼時的袁複禮先生剛過而立之年,他上身穿西裝,下身穿闊腿馬褲,腳纏綁腿,他站在帳篷前麵,身後便是無垠的荒漠,正是意氣風發、風華正茂的樣子。
梁緒衡指著其中一張駝隊穿越沙漠的照片:
“先生,你們是跟駝隊一起走嗎?那不是走得很慢嗎?”
“你身上要是馱上幾百斤的重物,你也是走不快的。而且駱駝若是發起瘋來在沙漠裏逃跑的話,人都追不上它。這些駱駝看著乖順,實際上頑劣難馴得很!起初要餓它幾天才肯老實!出發時我們整個考察團一共雇了駝夫二十多人,駱駝二百三十二隻,你看它們背上這些包袱和大箱子,總共有四百多個!箱子裏麵是我們所有的行李、食物、儀器和工具,加起來有兩萬多公斤啊!後來我們一路上又采集了許多岩石、礦石、化石標本、石器,考古文物,這些東西更是重得很,我們又多雇了幾十隻駱駝,加起來總有將近三百隻了。那幾年我們就是靠著這些駱駝,每日夜行曉宿,才順利完成了考察,帶迴了這麽多考察成果。”
“夜行曉宿?先生,你們為什麽晚上趕路白天休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