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者為自己找到投契的好房客感到十分興奮,一把抓住了曾澗峽的手:
“走,我先帶你去我那耳房看看!”
曾澗峽聽說隔壁住了聯大的先生,心裏有一肚子的問號卻來不及問,隻好任由老先生牽著,一起出了屋。
耳房麵積雖小,卻幹淨整潔、什物擺設一應俱全,離廚房還很近,曾澗峽已然十分滿足了,可他此刻的心思卻不在這上麵。
“老先生,你說隔壁住著西南聯大的先生?”
“是啊,有時候在門口碰上,他們還跟我打招唿呢,客氣得很!”
“你知道都有哪幾位先生嗎?”
“這人可就多了,加起來總有三十來個人吧!大多是年輕的後生仔,不過我倒是見過一個長得清瘦的先生,黃包車拉過來的時候,那先生很客氣,他說他姓陳,是聯大的教授。我問他們這麽多人聚在一起做什麽,他說他們好像要在這兒辦個什麽‘史語所’的。不過這位先生的視力好像不大好,很少出門。”
“他們什麽時候搬過來的?”
“沒幾個月,起先年初的時候來了七八個人,後來陸陸續續又來了二十多個,不光人來了不少,書運過來的更多,堆山碼海的,後來他們好像在竹安巷租了個大院子,把書都搬到那邊去了。”
說到這裏,老先生長歎一聲。
“說來慚愧,我年輕的時候也考過科舉,可誰能想到我考了那麽多次連個秀才都沒中過,當了一輩子童生!我知道我不是讀書的料,可我偏偏喜歡跟你們這些文化人打交道!起初他們過來找房子的時候,我也想把房子借給聯大的先生們啊!可我家三代人都住在這院兒裏,聯大的先生們人又多,實在是住不下啊!我本來尋思著跟聯大的先生們沒緣分了,沒想到竟然把你給等來了!”
一番談話下來,曾澗峽幾乎可以確定,老者口中眼睛不好的陳先生就是聯大文學院的教授陳寅恪,一時間他感到有些興奮,又有些忐忑。
正思忖間,門外傳來一陣黃包夫的腳步聲和銅鈴聲,接著便聽見重物的落地聲和大口的喘息聲。
“先生,車錢給多了。”
“拿著吧,這趟你受累了。”
“謝謝先生!”
黃包車夫的腳步聲和車上的銅鈴聲漸行漸遠,接著便聽一人操著山東口音大聲說道:
“寅恪兄,終於見到你了,咱們得有好幾年沒見了吧?”
“從北平分別至今,應有三四年了。”
“寅恪兄你可消瘦了不少啊!”
“孟真兄你倒是不見清減啊!”
一陣爽朗的笑聲過後,那操著山東口音的人關切地囑咐:
“寅恪兄,你身子弱,怎麽還出門?趕緊迴房休息啊!”
“無礙,一早讀書到現在,眼睛有些不受用,出來見見天光,歇歇眼睛。孟真兄,你不是要去重慶麽,怎麽到昆明來了?”
“你都聽說啦?之前朱家驊辭了中央研究院的總幹事,蔡公本來的確是想讓我接任的,可我還是放不下史語所的的弟兄們,就辭了那差事,跑這兒來了!寅恪兄,你幾時到的昆明啊?”
“我也剛到昆明沒多久,蒙自分校結束以後我才過來的。”
“寅恪兄,咱們別站在門口說話了,趕緊進去吧!”
從聽到“寅恪兄”三個字開始,曾澗峽就一直全神貫注地聆聽著門外的動靜,他一下子便聽出門口交談的兩人不是別人,正是聯大教授陳寅恪和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所長傅斯年。
傅斯年留給曾澗峽最深印象的並不是他史語所創辦人和所長的身份,而是他的“嫉惡如仇”,參政會上他帶頭向國民黨的貪官汙吏發難,因此在坊間得了“傅大炮”、“傅老虎”的諢名。曾澗峽至今還記得,幾年前傅斯年在報紙上寫文章痛罵汪精衛,說他是加速中國滅亡的罪魁禍首,言辭犀利,讓人過目難忘。後來曾澗峽聽聞傅斯年跟隨史語所一路從北平輾轉到南京,多年來一直在主持史語所的研究工作,但是他卻怎麽也沒有想到,如今竟能在昆明遇見他。
至於身為“清華三巨頭”之一的陳寅恪先生,對於曾澗峽來說更是高山仰止的存在。曾澗峽跟先生雖然同在蒙自分校文學院教書,可兩人分屬哲學係和曆史係,且陳寅恪先生住在歌臚士洋行,而曾澗峽跟阮媛同住王家宅院,雖然兩人在蒙自海關偶然遇見,也不過點頭示意,即便是曾澗峽傾慕陳寅恪先生的學識,可曾澗峽生性內斂,陳寅恪先生也沉默孤傲,不喜多話,因此幾個月下來,兩人並無深入交流之機會。
如此兩位大師如今竟就住在他的隔壁,曾澗峽拚命按捺住喜悅和興奮的心情,當下他真的很想衝出門去跟二位先生打聲招唿,最終仍舊是站在原地沒有動,唯恐唐突了先生們,心裏思量著改日再登門拜訪,既然先生們就住在此處,機會還有很多,來日方長。
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簡稱‘史語所’)是一九二八年由傅斯年、顧頡剛、楊振聲三人奉國立中央研究院院長蔡元培之命籌建,同年史語所於廣州成立,傅斯年任所長。一九二九年史語所遷往北平,所址在北海靜心齋。一九三六年史語所再度遷至南京雞鳴寺。
一九三七年八一三事變後,史語所同仁便決議遷往長沙,一九三七年十月底史語所成員共計三十五人抵達長沙,其間成員合力將全所設備、標本裝箱,一直到一九三八年一月,共計一千一百三十二件史語所資料被分批運抵長沙。
隨著戰事的愈演愈烈,史語所決定繼續南遷到昆明,此後大約三成左右的儀器標本等資料陸續運往昆明。一九三八年六月到九月中旬,曆時三個半月,史語所將散落全國各地的圖書悉數運往昆明,打包郵寄八千八百一十一包,另外珍本、大本等不便郵寄的書籍裝成七十一箱,由長途汽車運到昆明,共計中文圖書十二萬六千兩百九十九冊、外文圖書八千三百四十二冊、雜誌二百餘種、拓片一萬餘份,最為難得的是,所有書籍全程毫無損壞。
“走,我先帶你去我那耳房看看!”
曾澗峽聽說隔壁住了聯大的先生,心裏有一肚子的問號卻來不及問,隻好任由老先生牽著,一起出了屋。
耳房麵積雖小,卻幹淨整潔、什物擺設一應俱全,離廚房還很近,曾澗峽已然十分滿足了,可他此刻的心思卻不在這上麵。
“老先生,你說隔壁住著西南聯大的先生?”
“是啊,有時候在門口碰上,他們還跟我打招唿呢,客氣得很!”
“你知道都有哪幾位先生嗎?”
“這人可就多了,加起來總有三十來個人吧!大多是年輕的後生仔,不過我倒是見過一個長得清瘦的先生,黃包車拉過來的時候,那先生很客氣,他說他姓陳,是聯大的教授。我問他們這麽多人聚在一起做什麽,他說他們好像要在這兒辦個什麽‘史語所’的。不過這位先生的視力好像不大好,很少出門。”
“他們什麽時候搬過來的?”
“沒幾個月,起先年初的時候來了七八個人,後來陸陸續續又來了二十多個,不光人來了不少,書運過來的更多,堆山碼海的,後來他們好像在竹安巷租了個大院子,把書都搬到那邊去了。”
說到這裏,老先生長歎一聲。
“說來慚愧,我年輕的時候也考過科舉,可誰能想到我考了那麽多次連個秀才都沒中過,當了一輩子童生!我知道我不是讀書的料,可我偏偏喜歡跟你們這些文化人打交道!起初他們過來找房子的時候,我也想把房子借給聯大的先生們啊!可我家三代人都住在這院兒裏,聯大的先生們人又多,實在是住不下啊!我本來尋思著跟聯大的先生們沒緣分了,沒想到竟然把你給等來了!”
一番談話下來,曾澗峽幾乎可以確定,老者口中眼睛不好的陳先生就是聯大文學院的教授陳寅恪,一時間他感到有些興奮,又有些忐忑。
正思忖間,門外傳來一陣黃包夫的腳步聲和銅鈴聲,接著便聽見重物的落地聲和大口的喘息聲。
“先生,車錢給多了。”
“拿著吧,這趟你受累了。”
“謝謝先生!”
黃包車夫的腳步聲和車上的銅鈴聲漸行漸遠,接著便聽一人操著山東口音大聲說道:
“寅恪兄,終於見到你了,咱們得有好幾年沒見了吧?”
“從北平分別至今,應有三四年了。”
“寅恪兄你可消瘦了不少啊!”
“孟真兄你倒是不見清減啊!”
一陣爽朗的笑聲過後,那操著山東口音的人關切地囑咐:
“寅恪兄,你身子弱,怎麽還出門?趕緊迴房休息啊!”
“無礙,一早讀書到現在,眼睛有些不受用,出來見見天光,歇歇眼睛。孟真兄,你不是要去重慶麽,怎麽到昆明來了?”
“你都聽說啦?之前朱家驊辭了中央研究院的總幹事,蔡公本來的確是想讓我接任的,可我還是放不下史語所的的弟兄們,就辭了那差事,跑這兒來了!寅恪兄,你幾時到的昆明啊?”
“我也剛到昆明沒多久,蒙自分校結束以後我才過來的。”
“寅恪兄,咱們別站在門口說話了,趕緊進去吧!”
從聽到“寅恪兄”三個字開始,曾澗峽就一直全神貫注地聆聽著門外的動靜,他一下子便聽出門口交談的兩人不是別人,正是聯大教授陳寅恪和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所長傅斯年。
傅斯年留給曾澗峽最深印象的並不是他史語所創辦人和所長的身份,而是他的“嫉惡如仇”,參政會上他帶頭向國民黨的貪官汙吏發難,因此在坊間得了“傅大炮”、“傅老虎”的諢名。曾澗峽至今還記得,幾年前傅斯年在報紙上寫文章痛罵汪精衛,說他是加速中國滅亡的罪魁禍首,言辭犀利,讓人過目難忘。後來曾澗峽聽聞傅斯年跟隨史語所一路從北平輾轉到南京,多年來一直在主持史語所的研究工作,但是他卻怎麽也沒有想到,如今竟能在昆明遇見他。
至於身為“清華三巨頭”之一的陳寅恪先生,對於曾澗峽來說更是高山仰止的存在。曾澗峽跟先生雖然同在蒙自分校文學院教書,可兩人分屬哲學係和曆史係,且陳寅恪先生住在歌臚士洋行,而曾澗峽跟阮媛同住王家宅院,雖然兩人在蒙自海關偶然遇見,也不過點頭示意,即便是曾澗峽傾慕陳寅恪先生的學識,可曾澗峽生性內斂,陳寅恪先生也沉默孤傲,不喜多話,因此幾個月下來,兩人並無深入交流之機會。
如此兩位大師如今竟就住在他的隔壁,曾澗峽拚命按捺住喜悅和興奮的心情,當下他真的很想衝出門去跟二位先生打聲招唿,最終仍舊是站在原地沒有動,唯恐唐突了先生們,心裏思量著改日再登門拜訪,既然先生們就住在此處,機會還有很多,來日方長。
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簡稱‘史語所’)是一九二八年由傅斯年、顧頡剛、楊振聲三人奉國立中央研究院院長蔡元培之命籌建,同年史語所於廣州成立,傅斯年任所長。一九二九年史語所遷往北平,所址在北海靜心齋。一九三六年史語所再度遷至南京雞鳴寺。
一九三七年八一三事變後,史語所同仁便決議遷往長沙,一九三七年十月底史語所成員共計三十五人抵達長沙,其間成員合力將全所設備、標本裝箱,一直到一九三八年一月,共計一千一百三十二件史語所資料被分批運抵長沙。
隨著戰事的愈演愈烈,史語所決定繼續南遷到昆明,此後大約三成左右的儀器標本等資料陸續運往昆明。一九三八年六月到九月中旬,曆時三個半月,史語所將散落全國各地的圖書悉數運往昆明,打包郵寄八千八百一十一包,另外珍本、大本等不便郵寄的書籍裝成七十一箱,由長途汽車運到昆明,共計中文圖書十二萬六千兩百九十九冊、外文圖書八千三百四十二冊、雜誌二百餘種、拓片一萬餘份,最為難得的是,所有書籍全程毫無損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