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修複數據
我在兩千年後考古現在 作者:白馬賦濁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我在兩千年後考古現在 ()”!
方案定下來了。
接下來莊遙他們除了幫國家隊帶路下去一趟,然後把早先編號查閱的信息交接一下,就沒什麽事情了。
杜成帶著工程隊利用探測器定位,在遠處開辟出一片空地。經過精密測算,下方就是莊遙他們最後發現的那個大型綜合實驗室。
工程隊要在實驗室上方開辟出一個龐大的挖掘現場。
這個工程量可不小,基本等於把那個實驗室上麵的泥土全部清理掉,然後打開實驗室的上蓋或者找到通道再進去。
目前還處於清理階段,時間還早著呢。
反而是考古隊這邊早早地通過莊遙他們之前挖的斜井進駐了早先發現的實驗室裏麵。
幾百號人浩浩蕩蕩的進駐,整個實驗室瞬間變得熱鬧起來。
就好像迴到了一千年前,一群身穿防護服的研究人員在這裏忙忙碌碌的做著研究。
似乎千年的時光隻不過是一個輪迴,除了給這裏的建築蒙上一層色彩,裏麵的人換了一批之外,再沒有什麽不同。
但是當思緒收迴,才發現相隔千年的兩批人做的事完全不同的探索。
前人是在未知中探索,而現在隻不過是在曆史中探究前人的研究。
莊遙歎了口氣,感慨一下就不在關注了。
而是來到地麵上,跟郭文林他們取出從最底下那個古老的數據庫裏搜到的玻璃硬盤,找到國家隊技術修複組的組長,
讓他們幫忙修複這批硬盤,這也是莊遙之前跟徐濤說好的。
而且這本來就是國家隊要做的,畢竟要找到這裏研究的秘密,以及這兩個完全不同時代的數據庫為什麽會在一起的原因。
那麽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修複裏麵的數據,再通過數據去推測或者論證。
而莊遙他們更想知道這裏麵有什麽了。
不僅是這個玻璃硬盤,剛才徐濤他們已經驗證過了,在實驗室最底下的那個巨大的數據中心裏麵,每個機櫃上的機器就是數據轉換器和存儲器。
而存儲器裏麵是一個球形多麵晶體,據徐濤所說這是最先進的光存儲器。
當徐濤小心翼翼的打開存儲器的時候,莊遙他們才知道,這個方方正正的黑匣子其實是一個光線發射器。
而在中間位置則是最核心的光存儲器。
光存儲器整體呈現球形,表麵是一個個的平麵切麵。
通過黑匣子發射的光線,在球形晶體內部進行信息存儲,然後通過另一種光線來讀取信息。
不過徐濤說這些機櫃和設備保存的很好,很有希望修複,所以不建議馬上拆除,而是要一點點整理清除掉雜物再整體清除。
莊遙他們當然沒有意見,所以他就主動請纓上來跟進玻璃硬盤的修複了。
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莊遙每天都待在數據修複小組裏麵,這裏是國家隊營地的南邊,有一個一百多平的工作空間。
裏麵的設備都很齊全,而且工作人員也很專業,甚至莊遙還看到一台大屁股電視機。
據說是某個工作人員興趣愛好,自己通過圖片複原出來的。
這東西讓莊遙無比懷念的同時,對於這些電子修複人員也高看了一眼。
不過修複小組的人也被他煩到不行。
沒辦法,莊遙一天天待在這裏,什麽也不幹,就是眼巴巴看著你們,就差明說:
‘你們什麽時候弄好?’
‘怎麽還沒好?’
“你們進度好慢啊”
等等。
雖然莊遙沒說,但是大家又不是傻子,這麽明顯的催促還看不出來?
應該是感覺到了修複小組對他的排斥,莊遙也知道自己太著急了。
但是沒辦法不著急啊,他實在是太想要知道這裏麵都是些什麽了。
更重要的是,他這次的任務可不是來找這個莫名其妙的秘密實驗室啊,更不是去挖掘千年前某個秘密任務的細節的。
他這次是來找前世作品的數據庫的。
結果是能想到自己為了省事,結果歪打正著挖出個大家夥。
按照前世的信息,數據庫是在西湖邊上的,距離太子灣還有一段距離。
可是他明明記得後世在太子灣建立生態科技園的時候,同時建立了一個綜合數據庫。
這個數據庫跟西湖裏麵的是相連通的。本身西湖這裏都是臨時數據庫,就是那種每隔一周或者半個月清理一次的。
後來隨著存儲設備的升級,公司內部擁有了自己的臨時數據庫,
這些耗費資金建設的數據庫就改成了容災數據庫,
所謂容災數據庫就是為了應對諸如突然斷電,極端天氣,地震火災等等自然災害所設立的數據庫。
跟臨時數據庫是同步的,不過存儲量更大,存儲時間也更久,基本十年以上才會清理更新。
而後來在太子灣這裏修建的數據庫則是短期備份數據庫,
說是短期,但是也保持在五十到一百年更新一次,同時數據存儲量也是十分龐大的。
最後就是永久數據庫了。
所謂永久數據庫就是裏麵的數據是永遠保存的,哪怕是你以前朋友圈發的一篇文章,一張照片,
甚至你發布的第一條聊天信息都在裏麵。
在互聯網初期可能數據混亂的年代,有些數據丟失了就真的沒了。
但是隨著互聯網的完善,特別是大數據的出現,數據的重要性越來越高。
所以從那以後,每一條互聯網上的信息都被記錄了下來,存儲到永久數據庫裏麵。
而這些數據庫無一不是在深山老林或者人跡罕至的地方。
比如矽州的大山裏,比如南極大陸上。
現在莊遙迫切的想要知道,這個數據庫是不是當年他知道的那個數據庫。
如果是,那麽他就很輕易的就能得到原本西湖水底數據庫裏麵的資料。
如果不是,那不用說,他還是要走一趟西湖,去大海撈針的找原本的數據庫。
不過現在他的心態很奇怪。uu看書 .ukansu
因為按照位置信息顯示和他的推測,這個數據庫跟前世的那個很接近,基本處在同一位置。
但是不同的是之前的數據庫是通向西湖的,有一條專門的管廊來連接這個數據庫和西湖水底數據庫的信息傳遞。
並且為了降溫還把西湖的湖水引了過來。
但是他們發現的這個並沒有連接西湖的通道,而是跟上麵幾百年後的一個數據庫一樣,通向了那個巨大的綜合實驗室。
這才是莊遙不敢確定的主要原因。
我在兩千年後考古現在最新章節地址:https://
我在兩千年後考古現在全文閱讀地址:https://
我在兩千年後考古現在txt下載地址:https://
我在兩千年後考古現在手機閱讀:https://
為了方便下次閱讀,你可以點擊下方的"收藏"記錄本次(第173章 修複數據)閱讀記錄,下次打開書架即可看到!
喜歡《我在兩千年後考古現在》請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薦本書,謝謝您的支持!!()
方案定下來了。
接下來莊遙他們除了幫國家隊帶路下去一趟,然後把早先編號查閱的信息交接一下,就沒什麽事情了。
杜成帶著工程隊利用探測器定位,在遠處開辟出一片空地。經過精密測算,下方就是莊遙他們最後發現的那個大型綜合實驗室。
工程隊要在實驗室上方開辟出一個龐大的挖掘現場。
這個工程量可不小,基本等於把那個實驗室上麵的泥土全部清理掉,然後打開實驗室的上蓋或者找到通道再進去。
目前還處於清理階段,時間還早著呢。
反而是考古隊這邊早早地通過莊遙他們之前挖的斜井進駐了早先發現的實驗室裏麵。
幾百號人浩浩蕩蕩的進駐,整個實驗室瞬間變得熱鬧起來。
就好像迴到了一千年前,一群身穿防護服的研究人員在這裏忙忙碌碌的做著研究。
似乎千年的時光隻不過是一個輪迴,除了給這裏的建築蒙上一層色彩,裏麵的人換了一批之外,再沒有什麽不同。
但是當思緒收迴,才發現相隔千年的兩批人做的事完全不同的探索。
前人是在未知中探索,而現在隻不過是在曆史中探究前人的研究。
莊遙歎了口氣,感慨一下就不在關注了。
而是來到地麵上,跟郭文林他們取出從最底下那個古老的數據庫裏搜到的玻璃硬盤,找到國家隊技術修複組的組長,
讓他們幫忙修複這批硬盤,這也是莊遙之前跟徐濤說好的。
而且這本來就是國家隊要做的,畢竟要找到這裏研究的秘密,以及這兩個完全不同時代的數據庫為什麽會在一起的原因。
那麽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修複裏麵的數據,再通過數據去推測或者論證。
而莊遙他們更想知道這裏麵有什麽了。
不僅是這個玻璃硬盤,剛才徐濤他們已經驗證過了,在實驗室最底下的那個巨大的數據中心裏麵,每個機櫃上的機器就是數據轉換器和存儲器。
而存儲器裏麵是一個球形多麵晶體,據徐濤所說這是最先進的光存儲器。
當徐濤小心翼翼的打開存儲器的時候,莊遙他們才知道,這個方方正正的黑匣子其實是一個光線發射器。
而在中間位置則是最核心的光存儲器。
光存儲器整體呈現球形,表麵是一個個的平麵切麵。
通過黑匣子發射的光線,在球形晶體內部進行信息存儲,然後通過另一種光線來讀取信息。
不過徐濤說這些機櫃和設備保存的很好,很有希望修複,所以不建議馬上拆除,而是要一點點整理清除掉雜物再整體清除。
莊遙他們當然沒有意見,所以他就主動請纓上來跟進玻璃硬盤的修複了。
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莊遙每天都待在數據修複小組裏麵,這裏是國家隊營地的南邊,有一個一百多平的工作空間。
裏麵的設備都很齊全,而且工作人員也很專業,甚至莊遙還看到一台大屁股電視機。
據說是某個工作人員興趣愛好,自己通過圖片複原出來的。
這東西讓莊遙無比懷念的同時,對於這些電子修複人員也高看了一眼。
不過修複小組的人也被他煩到不行。
沒辦法,莊遙一天天待在這裏,什麽也不幹,就是眼巴巴看著你們,就差明說:
‘你們什麽時候弄好?’
‘怎麽還沒好?’
“你們進度好慢啊”
等等。
雖然莊遙沒說,但是大家又不是傻子,這麽明顯的催促還看不出來?
應該是感覺到了修複小組對他的排斥,莊遙也知道自己太著急了。
但是沒辦法不著急啊,他實在是太想要知道這裏麵都是些什麽了。
更重要的是,他這次的任務可不是來找這個莫名其妙的秘密實驗室啊,更不是去挖掘千年前某個秘密任務的細節的。
他這次是來找前世作品的數據庫的。
結果是能想到自己為了省事,結果歪打正著挖出個大家夥。
按照前世的信息,數據庫是在西湖邊上的,距離太子灣還有一段距離。
可是他明明記得後世在太子灣建立生態科技園的時候,同時建立了一個綜合數據庫。
這個數據庫跟西湖裏麵的是相連通的。本身西湖這裏都是臨時數據庫,就是那種每隔一周或者半個月清理一次的。
後來隨著存儲設備的升級,公司內部擁有了自己的臨時數據庫,
這些耗費資金建設的數據庫就改成了容災數據庫,
所謂容災數據庫就是為了應對諸如突然斷電,極端天氣,地震火災等等自然災害所設立的數據庫。
跟臨時數據庫是同步的,不過存儲量更大,存儲時間也更久,基本十年以上才會清理更新。
而後來在太子灣這裏修建的數據庫則是短期備份數據庫,
說是短期,但是也保持在五十到一百年更新一次,同時數據存儲量也是十分龐大的。
最後就是永久數據庫了。
所謂永久數據庫就是裏麵的數據是永遠保存的,哪怕是你以前朋友圈發的一篇文章,一張照片,
甚至你發布的第一條聊天信息都在裏麵。
在互聯網初期可能數據混亂的年代,有些數據丟失了就真的沒了。
但是隨著互聯網的完善,特別是大數據的出現,數據的重要性越來越高。
所以從那以後,每一條互聯網上的信息都被記錄了下來,存儲到永久數據庫裏麵。
而這些數據庫無一不是在深山老林或者人跡罕至的地方。
比如矽州的大山裏,比如南極大陸上。
現在莊遙迫切的想要知道,這個數據庫是不是當年他知道的那個數據庫。
如果是,那麽他就很輕易的就能得到原本西湖水底數據庫裏麵的資料。
如果不是,那不用說,他還是要走一趟西湖,去大海撈針的找原本的數據庫。
不過現在他的心態很奇怪。uu看書 .ukansu
因為按照位置信息顯示和他的推測,這個數據庫跟前世的那個很接近,基本處在同一位置。
但是不同的是之前的數據庫是通向西湖的,有一條專門的管廊來連接這個數據庫和西湖水底數據庫的信息傳遞。
並且為了降溫還把西湖的湖水引了過來。
但是他們發現的這個並沒有連接西湖的通道,而是跟上麵幾百年後的一個數據庫一樣,通向了那個巨大的綜合實驗室。
這才是莊遙不敢確定的主要原因。
我在兩千年後考古現在最新章節地址:https://
我在兩千年後考古現在全文閱讀地址:https://
我在兩千年後考古現在txt下載地址:https://
我在兩千年後考古現在手機閱讀:https://
為了方便下次閱讀,你可以點擊下方的"收藏"記錄本次(第173章 修複數據)閱讀記錄,下次打開書架即可看到!
喜歡《我在兩千年後考古現在》請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薦本書,謝謝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