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璘料想金軍必定會再來爭奪德順軍,乃布置兵士於城下。果然,八月間,金將完顏悉烈統領兵馬,號稱十萬,前來攻打。同時,金國萬戶豁豁,也統帥精兵,由鳳翔而來。吳璘遣其第五子吳挺,率軍於城東將來犯之敵擊退。
德順城北有北嶺,東有東山,兩山地勢相接,互為犄角,可為固守之地。吳璘觀察形勢,親自領軍據守北嶺,派吳挺守東山,深溝高壘,嚴陣以待。
九月初,金軍統帥徒單合喜,命陝西都統完顏璋、副都統完顏守道,率兵兩萬,複攻德順軍。
兩軍激戰於城東,接戰數次,宋軍稍稍退卻,金軍乘勢進擊,迫至城下。吳璘命北嶺士兵與順德城中守軍,兩軍夾攻,弓弩齊發,擊退金軍。
徒單合喜乃又派遣統軍都監泥河,領兵七千,與完顏璋合兵,企圖攻取東山。吳璘令守山軍士依險列陣,環列劍盾、拒馬,多次擊退金兵進攻。而此時,北嶺宋軍已扼住金軍退路,奪其糧餉。
至十月,徒單合喜率兵四萬,親自來援,吳璘分兵襲擊,雙方激戰之下,傷亡甚眾。
徒單合喜見宋軍控扼東山、北嶺,一時難以攻克,於是移師於德順軍東南水洛城,企圖切斷宋軍糧道。
而當時,宋廷主和一派,勢力尤盛,他們建言,陝西宋軍,駐紮在外,離川口很遠,恐為金軍偷襲,應該自秦鳳、熙河、永興三路迴兵。至十二月,皇帝趙昚無奈下詔,命吳璘班師迴河池,棄守陝西。
吳璘接詔,猶豫難決。幕僚之中,有膽識者提議說:“如果對國家社稷有利,大帥可以自己決定進退。官家詔旨所命之事,關係極為重大,至少不能馬上撤兵,否則數年征戰,成果毀於一旦。”
吳璘神色凝重,沉思良久,說道:“你說的這般道理,我也都反複思量過了。朝廷說本部軍馬外置,恐為金軍偷襲川口,這隻是借口,真實原因,恐怕是要為宋金議和爭取空間。秦鳳、熙河、永興三路,本地所出軍馬,以及所產糧食,正是我們與金兵周旋的資本,也是來日收複所示國土的根基。至於說金兵可能會偷襲四川,我多年領兵,豈能沒有考慮。金國軍力,並不足以分兵,倘若貿然出兵進擊川蜀,我們占據三州,他們豈不是腹背受敵,正為我等所趁?
“但問題之關鍵乃是,官家剛剛即位,我在外統領重兵,朝廷既然下詔命我退兵,我等豈有違抗詔旨之餘地?想當年嶽少保,罷了,我何能與嶽少保相比。”
於是,隆興元年正月,吳璘下令撤軍。金軍尾隨其後攻擊,宋軍死傷兩萬餘人,之前所收複的秦鳳、熙河、永興三路,盡為金國所得。
蔣精忠得知吳璘在陝西退兵的消息,不勝歎息,旁邊有師弟方萬達道:
“官家下此詔書,想亦是不得不如此,終究上邊還有太上皇帝。本朝以孝治國,前先九帝,依次諡為大孝、廣孝、元孝、明孝、宣孝、聖孝、昭孝、顯孝、仁孝皇帝,官家既不是太上皇親生,更是需要格外謹慎,如履薄冰之上。不過官家北伐的決心,料想尚不曾動搖。”
蔣精忠道:“陝西既失,全麵戰爭就再也無法發動。縱使正麵進攻,恐怕也是隻能得一時之地利,不過為議和爭取一些有利的籌碼而已。辛棄疾向張浚相國所獻之策,派主力進入山東,依托當地父老,恢複中原,也是完全泡湯了!”
辛棄疾是於去年渡淮歸宋。他率領五十騎兵,在山東地界於萬軍之中,生擒叛徒張安國,押赴健康斬首,名重一時。他生長於北地,對金國戰略部署極為了解,專向張浚就北伐獻策。
辛棄疾提議,可從關陝、西京、淮北、海道四路實行佯攻,以分散金國的兵力,卻派遣主力兵馬,進入金國防守薄弱的山東一帶,與當地義軍聯合穩定山東局勢,穩紮穩打,迂迴包抄中原地區,以圖逐步恢複,最後可以直搗燕京。
然而此番建議,就當時宋廷,即使是主戰一派而言,亦屬於過分激進之論,因主力北置,則都城空虛,朝廷安危,恐有疑問,且一旦戰敗,則有舉國傾覆之危險。
宋朝主戰一派,向來主張以收複河南和陝西為戰略目標,而如今主動讓出陝西,那即便北伐,也隻能是以河南為首要目標,正麵強攻。
德順城北有北嶺,東有東山,兩山地勢相接,互為犄角,可為固守之地。吳璘觀察形勢,親自領軍據守北嶺,派吳挺守東山,深溝高壘,嚴陣以待。
九月初,金軍統帥徒單合喜,命陝西都統完顏璋、副都統完顏守道,率兵兩萬,複攻德順軍。
兩軍激戰於城東,接戰數次,宋軍稍稍退卻,金軍乘勢進擊,迫至城下。吳璘命北嶺士兵與順德城中守軍,兩軍夾攻,弓弩齊發,擊退金軍。
徒單合喜乃又派遣統軍都監泥河,領兵七千,與完顏璋合兵,企圖攻取東山。吳璘令守山軍士依險列陣,環列劍盾、拒馬,多次擊退金兵進攻。而此時,北嶺宋軍已扼住金軍退路,奪其糧餉。
至十月,徒單合喜率兵四萬,親自來援,吳璘分兵襲擊,雙方激戰之下,傷亡甚眾。
徒單合喜見宋軍控扼東山、北嶺,一時難以攻克,於是移師於德順軍東南水洛城,企圖切斷宋軍糧道。
而當時,宋廷主和一派,勢力尤盛,他們建言,陝西宋軍,駐紮在外,離川口很遠,恐為金軍偷襲,應該自秦鳳、熙河、永興三路迴兵。至十二月,皇帝趙昚無奈下詔,命吳璘班師迴河池,棄守陝西。
吳璘接詔,猶豫難決。幕僚之中,有膽識者提議說:“如果對國家社稷有利,大帥可以自己決定進退。官家詔旨所命之事,關係極為重大,至少不能馬上撤兵,否則數年征戰,成果毀於一旦。”
吳璘神色凝重,沉思良久,說道:“你說的這般道理,我也都反複思量過了。朝廷說本部軍馬外置,恐為金軍偷襲川口,這隻是借口,真實原因,恐怕是要為宋金議和爭取空間。秦鳳、熙河、永興三路,本地所出軍馬,以及所產糧食,正是我們與金兵周旋的資本,也是來日收複所示國土的根基。至於說金兵可能會偷襲四川,我多年領兵,豈能沒有考慮。金國軍力,並不足以分兵,倘若貿然出兵進擊川蜀,我們占據三州,他們豈不是腹背受敵,正為我等所趁?
“但問題之關鍵乃是,官家剛剛即位,我在外統領重兵,朝廷既然下詔命我退兵,我等豈有違抗詔旨之餘地?想當年嶽少保,罷了,我何能與嶽少保相比。”
於是,隆興元年正月,吳璘下令撤軍。金軍尾隨其後攻擊,宋軍死傷兩萬餘人,之前所收複的秦鳳、熙河、永興三路,盡為金國所得。
蔣精忠得知吳璘在陝西退兵的消息,不勝歎息,旁邊有師弟方萬達道:
“官家下此詔書,想亦是不得不如此,終究上邊還有太上皇帝。本朝以孝治國,前先九帝,依次諡為大孝、廣孝、元孝、明孝、宣孝、聖孝、昭孝、顯孝、仁孝皇帝,官家既不是太上皇親生,更是需要格外謹慎,如履薄冰之上。不過官家北伐的決心,料想尚不曾動搖。”
蔣精忠道:“陝西既失,全麵戰爭就再也無法發動。縱使正麵進攻,恐怕也是隻能得一時之地利,不過為議和爭取一些有利的籌碼而已。辛棄疾向張浚相國所獻之策,派主力進入山東,依托當地父老,恢複中原,也是完全泡湯了!”
辛棄疾是於去年渡淮歸宋。他率領五十騎兵,在山東地界於萬軍之中,生擒叛徒張安國,押赴健康斬首,名重一時。他生長於北地,對金國戰略部署極為了解,專向張浚就北伐獻策。
辛棄疾提議,可從關陝、西京、淮北、海道四路實行佯攻,以分散金國的兵力,卻派遣主力兵馬,進入金國防守薄弱的山東一帶,與當地義軍聯合穩定山東局勢,穩紮穩打,迂迴包抄中原地區,以圖逐步恢複,最後可以直搗燕京。
然而此番建議,就當時宋廷,即使是主戰一派而言,亦屬於過分激進之論,因主力北置,則都城空虛,朝廷安危,恐有疑問,且一旦戰敗,則有舉國傾覆之危險。
宋朝主戰一派,向來主張以收複河南和陝西為戰略目標,而如今主動讓出陝西,那即便北伐,也隻能是以河南為首要目標,正麵強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