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章 孰高孰低


    這主仆二人自然不知道,野外蕭家軍的義行,以及百姓們下跪大喊蕭家軍的場麵,以及通過那些守軍等完全地傳遞給了城內的百姓,讓陵蔭城民心頭豁然豎起了一杆秤:城外軍人向毫無聯係的流民贈施糧食,反觀自己的城主,則以戰事為借口,向城民大肆征糧,抬高物價,比對之下,孰高孰低,一眼便知。請大家搜索(品書¥網)看最全!


    而這種情結,也起到了作用。


    一天之後,蕭家軍後續大軍抵達,糧食得到補充,蕭家軍氣勢並未有半分降低,攻城之戰也開啟了。


    不過,戰爭並未多麽激烈持久,守城軍戰力一般,也無心防守,城內民眾也不願充作預備軍人,為城主的守城大計去犧牲,於是,外麵還沒攻進來,內裏已呈亂象,群眾事件不斷。


    蕭家軍更配合著進行了心理宣傳,說城內軍士可無責任投誠,不依照降兵對待。


    由此,內外相加,到最後,幹脆部分軍隊和多數城民造反,陵蔭城主壓製來壓製去不得安寧,一咬牙,幹脆趁夜像先前那洛城城主一般,棄城而去。


    由於蕭家軍對城池刻意留出了一麵不做攻擊圍困,以承接投降者,這點,被陵蔭城主利用,竟由他安然離去。


    蕭雲聞聽後,馬上派人緊急追蹤,原以為追不上的,不太抱希望的,誰知,在天明時,路上,竟發現了綁縛好好的陵蔭城主極其師爺等人。


    地上還有一排字:此為禮物,不足以饋報先前大恩之萬一,心意而已,願貴軍早日登頂天下,以安萬民!


    是誰做的,自然不用去過度推究了。


    蕭雲知道後,良久無話。


    總之,前怨今恩,江湖之行,已是過眼雲煙,往昔之爭執,現下一想,更是義氣熱血,不足思量。


    且以善念,彌充遺憾。


    風雲雄起,待看將來吧……


    六大派所率領的遷移群離開陵蔭城數天後,可以落腳的地方依然沒有,這時候,領袖層開始產生了迷惘。


    想當初,己方使命感上身,從而選擇接下了守護百姓遠徙的任務,但是,旅途遠比想象的要艱苦,而且不能住宿旅店,可謂風餐露宿,原本的江湖銳氣被消磨得一幹二淨。


    而理想的沒有戰爭的地方,遲遲等待不到。


    即便在上一座城池受蕭家軍援糧,但這樣的機會不會有第二次,這樣的慈悲者短時間內也難以再見,若在下次買糧成功後財寶也見底的話,以萬人計量的遷移軍就隻能受惡等死成為流民了。


    前途何在?未來可有?這趟行程,是否是個錯誤?


    但是,一切似乎忽然有了轉機。


    那一天,大隊停下歇息,首腦們討論這個問題時,一時鬱悶沒有答案。


    而看那些百姓、弟子們,雖然多數不知道糧食的隱憂,目的地的缺失,卻也展示著一種直覺性的焦躁或說虛脫,而如果自己等一旦將事情道出,恐怕就會演變成絕望。


    林如正等隻有歎息。


    何去何從?


    忽地,就在隊伍的前方,正對著六大派、正對著所有百姓的平地上,倏忽之間,閃現出兩位老人。


    是的,就像是突然的神仙下凡,靜而絕。


    於是,那一刹那,群體聳動。


    六派弟子即刻起身,百姓們也轉頭看去,口中有聲。


    林如正等還沒問對方什麽人,那兩老者就緩緩開口了:


    “去劍閣吧!”


    嗯?


    何意?


    百姓們相互探看,難以理解。


    六派人卻似有所悟,莫非,對方知道了自己苦思所在,因而針對著在進行提點?


    不過,更讓長者們震驚的,是老者的聲音不高,卻好像覆蓋了全場,傳進了每一個人耳中,這就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了。


    加上其倏忽間的出現方式,莫非,真是地仙之類?


    此刻,兩老者似乎在為那四個字作注腳,道:“當今天下,唯一可能平安的、唯一可能避開戰亂的地方,就是劍閣,隻有劍閣,那裏,才應該是你們的目的之地!”


    這一下,百姓們也理解兩人所指為何,那是正點在他們最關注也沒底的地方,類似唯一的指路明燈。


    但是,劍閣是什麽樣的地方呢?


    於是,不知詳情的百姓向六派弟子詢問,百姓之間又相互告知。


    一時之間,人群中形成了公認的一句句評判。


    “劍閣是上古大派,屹立千年不倒!”


    “劍閣位處劍靈山,有著靈劍的傳說!”


    “劍閣有著許多世間神話,經久傳承!”


    “劍閣是武林曆來領袖,地位卓絕!”


    “劍閣乃仁義之大成者,許多次的拯救蒼生,拯救天下……”


    原來,世間還有一個如此古老、能夠包容,以凡塵俗世之興衰榮辱為關注,並在私底下付出了許多、也一直沒放棄扶持四海的俠之大門戶!


    這樣的地方,原先竟許多人並不知曉,是它的名聲不夠嗎?還是它做的並不太多?


    不!隻是因為,在尋常的年月裏,它並未過度地摻入世間,並未指手畫腳,並未以霸主自居,並未扶植傀儡,並未有統治天下的野心……


    但,這不表示其沒有展示偉大的能力,不代表其冷淡了正義和使命,隻不過,唯在天下危亡,百姓苦難的時刻,它的出手才有意義,它是一杆矗立在最深處永遠不變的秤……


    那麽,正深陷迷茫的百姓們還質疑什麽?


    於是,有一個人當即嚷出:“去劍閣!”


    很快,第二個人也這麽叫了。


    群情呈燎野之勢。


    很難想象,突然出現的兩個老人的短短一句話,竟能將人群調動到如此猛烈的高度。


    不過,首腦們更多了一層心眼。


    林如正踏前一步,於周遭漸次增殖的噪雜中,運內力傳遞過去音聲道:“敢問前輩何方高人?”


    兩老人口未開,但是清晰的解釋卻直入了林如正等六派人口中,他們道:


    “我二人乃劍閣先代弟子,本該消匿於世間,迷醉於酒棋,奈何,放心不下所出世的門派,所以,常有踏入江湖窺觀大局,爾等六大派之仁行義舉,我二人一早知曉,數度潛蹤,也有出手,卻不好具體指引,今見爾等迷失於方向,方才出言作為參考……至於爾六派之長者,徒守山門,長久無益,我二人也進行了指點,建議他們遷出典籍案卷之存留,直接前往劍閣,到那裏,方可與你們相會,通知了那邊,這邊自然也不能再拖了。”


    這一解釋,仿佛說通了很多問題。


    七長者等離開迴歸山門後,為何長久沒有聯絡音信,看來,是有人可以代為傳達,從而各自行動了。


    而一路直上,這一大群百姓為主的移民,竟然沒有遭受過大股的軍隊、流民襲擾過,現在想想,也是傳奇,但若有兩個不出世高人暗中佐助的話,倒也說得通了。


    那麽,就沒什麽好懷疑的了。


    但未待眾人迴饋答謝之言,那二老者就再次向著所有人,高聲道:“去劍閣吧,劍閣尹先生早就在等待諸位了,天下之亂,武林、民間應該一盤棋,不分彼此了……前途可盼,征程未止,諸位,記住這八個字……”


    說完之後,像現身時一樣,兩位老者倏忽消失了,來時奇異,去成傳說。


    百姓們靜了有那麽片刻,忽然群體向著那消失的方向,下跪喊道:“謝過老神仙指引!我們這就去劍閣……”


    是啊,於無助、迷茫,乃至絕望之時,顯影指示,類似救世主,不是神仙是什麽?


    百姓們如此,六派人又有何異見?


    所以,他們你望望我,我望望你,也突然脫口同樣的話:“去劍閣!”


    是的,去劍閣!


    於是,這無數的人群,開始集體轉頭,向著劍閣方向而去。


    而一個多月之後,就遇見了前來接頭的劍閣弟子們,再往下,路程就安然快速多了。


    三月之期時,雙方於劍閣方圓百裏之地匯合,尹先生、七長者親自迎接。


    武林抱成一團的日子,開始了。


    六大派的事情,也暫時告一段落……


    武林盟群英墓內,朝日升起,將溫曛的陽光揮灑進林畔,鳥鳴林幽。


    很難想象,正曆經戰亂的天下,還有這一方幽靜之地。


    而那些無數的墓碑,似乎也有了陪伴。


    一個女子正跪坐在其中一座碑前,上寫:武林盟第三十七代盟主楚劍子之墓。


    墳內人身份明確,這女子,也不是陌生客。


    她正是楚劍子的義女,昔日顛覆穀斷絕統治的主體性人物:楚三娘。


    自從推翻了穀斷絕,楚三娘算是為義父報了仇,心事已了,同時,也心灰意冷,於是,當時她決定在義父墳前守孝三年,以盡子女之責。


    這三年,她沒有見任何人,也無人來打擾她。


    她擔當著群英陵內的守墓人,獨自居住在這個墳頭塋立的地方,每日,除了掃墓,維護陵內草木的存續,也防止著任何的誤入者,更無數次地在父親墳上傾訴,痛哭。


    夜間獨自休眠,也時有靜思。


    這裏的與世隔絕,讓她有了與在江湖奔波時完全不同的環境、心境,於是,日複一日,整個人,仿佛脫胎換骨。


    但是,她是楚三娘,她不會去做尼姑。


    而今日,三年期滿,也是楚三娘最後一次在父親墳前祭拜。


    “父親,這三年,孩兒想了很多,也慮了很多,往昔之時,過於執著,落入窠臼,沒能看開……雖然孩兒不敢說迴到當年就會改變自己的主意,但起碼,再遇到此類的事時,會再三思量,才去行事……往下,孩兒迴再入江湖,但不是去攬是非,而是,需要去完成自己的人生,孩兒這一走,暫時就不能陪伴父親了,您在地下,多多保重……”


    楚三娘說完,滴下最後一滴淚,起身而去,到了陵園門口,再迴首探望一眼,方始真正離去。


    不久之後,一座草廬之前,花田環圍,蜂蝶飛舞,整片的幽靜,渾然一體。


    有兩位老人在飲酒下棋,仿佛這是他們永久在做的事。


    兩人則是朱臣、宋世開,昔日武林盟楚劍子門下兩大客卿,在推倒穀斷絕一事上,也是獻力甚大,隻不過,大舉一完,就功成身退,不再複出了。


    而數年過去,二老似乎也更遲暮了一分。


    楚三娘此刻就來到了兩人棋盤之前。


    兩人抬頭一看,抽了口氣,不是驚訝或者陌生。


    實質上,這三年來,兩人常有到群英陵內掃墓,與楚三娘常有碰頭。


    他們感到突兀的,是楚三娘竟然突然走出了群英陵,而且,麵上表情平靜得讓人估摸不透。


    但再想想,三年孝期已至,這位侄女兒,恐怕也是幾經沉澱,不再當初一般缺乏理智了。


    所以,兩人沒有質問原因,而是道:“三年了,你總算出來了,怎麽,想不想跟我們這倆老不死的下盤棋?”


    楚三娘一搖頭,莞爾一笑,道:“兩位叔叔下的,是人生之棋,一招一步,盡顯老辣,不以最終輸贏為目的,三娘來下,徒得形式,就沒有意義了。”


    兩人愕然,相互一望,忽然哈哈大笑,那是欣慰的笑。


    宋世開道:“小四兒,你真的想通了許多,我和老朱就沒什麽可擔心的了。”


    這三年,他們既不想楚三娘依舊沉醉於往日之仇怨,脫不出來,又怕其並不大的年紀,就因這一切而看透紅塵,終身不出群英陵,形同出家。


    那樣,對逝去的楚劍子老哥也不是個交代。


    萬幸她出來了,會思會笑,人生的階層,更升華了一級。


    朱臣也道:“從此我們兩個也要再去接手群英陵了,哈哈——”


    楚三娘進去前,群英陵自然主要由二老照顧。


    談笑完畢,楚三娘忽然一正色,道:“兩位叔叔,這三年來,三娘於陵內日日沉思,總有悟透,概為不羈靡於前世,也不忘卻曾經,前番種種,皆淡定待之,而這次出來,是想完成自己餘留的人生,踏踏實實走到最終。”


    是啊,人生不到最後,不算終點,不進墳墓,旅途也不算完。


    看書輞小說首發本書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劍魔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李小七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李小七並收藏劍魔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