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之後,朱標就該下令讓佛、道兩教開始傳授教義。


    人,生來就是有罪的!


    尤其是倭國人,天生就是泥巴投胎轉世,需要贖罪。


    如何通過往生贖罪,來到大明重新做人...


    那就是為大明添磚加瓦貢獻自己一生,來生才能投胎到天人道,成為大明人!


    這樣的“交易”還可以售賣一些福利券,舉辦法事等。


    想要投胎到大明隻需500塊錢,多劃算。


    此時,京都地區上杉家的核心領地,已經全部被戚繼光攻占。


    戚家軍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各地的思想教育。


    這種趨勢讓九州島、四國島的大名們,發自心底感到畏懼。


    他們一次又一次想辦法要跟大明和談合作。


    但大明根本就沒有開放談判渠道。


    無奈之下,有的大名直接乘船逃向海外。


    倭國這個國家島嶼眾多,很多人逃到了小島上,誰都不知道他們的下落。


    雖然他們可以逃走,甚至帶著糧食逃走,但是無法帶著百姓和土地一起逃走。


    朱標要的就是土地和人口。


    朝鮮王宮之內。


    戚繼光看著羅雲發上來的戰報,苦笑著搖了搖頭。


    “這根本就不能稱之為一場戰爭!”


    他發現自己根本沒有經曆所謂的兩軍對壘,互相勾心鬥角,各用計謀的場麵。


    整體戰鬥很簡單,一場登陸戰,然後就是小規模剿匪戰。


    以及奴隸運輸業務了...


    說實話,戚繼光覺得這一戰的大頭其實在奴隸運輸。


    自己就像個捕奴販子一樣。


    “將軍!”


    就在戚繼光覺得百無聊賴之時,門外忽然傳來了聲音:“倭寇的龜山天皇站出來了,宣布要跟我大明和談,咱們怎麽辦?是否要與其溝通?”


    “龜山天皇,那不是那個南朝天皇嗎?”


    戚繼光聽見這話,微微來了些興趣。


    畢竟一位天皇出現,就意味著自己能快點結束這場戰爭,也就能快點轉入戰後恢複工作。


    他是懶得再在倭國浪費精力了,殿下還說海外有蝦夷領土,還有印度領土,等著自己去打呢!


    “讓這龜山天皇開城獻降,我大軍入內之後自會跟他和談。”


    戚繼光十分霸道地下令。


    僅僅是跟明軍和談的初步條件,就是必須開城獻降!


    畢竟太子殿下可沒說能接受投降,這是他的私自決定。


    必須撈到足夠的好處才行。


    六月十三日。


    龜山天皇無奈投降,獻出了南朝的十幾座城池。


    倭國的南北朝可不像華夏一樣南北涇渭分明。


    南朝和北朝的領土是交雜在一起的,各自統帥著不同的大名城池。


    南朝本來勢力就弱,投降之後,北朝的勢力也沒有受到多少衰減。


    “龜山陛下,您怎麽能這麽做!”


    此時,隱藏在山中的足利義滿破口大罵。


    “那些該死的賣國雜種,就不配得到圓融天皇大人的饒恕,竟然就這樣投降了明國人!”


    此時跟隨足利義滿的人腦後開始流汗了。


    因為將軍大人,您不是也多次投降明國嗎?


    這就很尷尬了。


    事實上。


    足利義滿讓北朝的後圓融天皇投降大明的次數,並不比南朝少,隻是大明一直都沒搭理他罷了。


    “將軍大人,現如今,龜山天皇已經投降了,咱們不然放棄抵抗吧,不要再提任何條件,否則大明人真的會將我們全部逼死在這山中。”一位武士站出來大聲說道。


    足利義滿沉默不語。


    我也想投降啊!


    他都快哭了,可人家大明根本就不接受投降,我連為大明皇帝做狗這種話都說出來了,我還能怎麽辦?


    他心中隻剩下絕望。


    原本還以為能跟大明至少抵抗一下,沒想到別說抵抗了,連還手之力都沒有。


    就這樣,倭國的戰爭進行到了六月底。


    基本上沒打多少大仗,主要就是奴隸運輸,以及各地的資源統計任務。


    去往倭國的文官,比戚家軍還忙!


    這個月份朱標可太忙了,大明留在國內的官員也忙得要命。


    因為很簡單。


    廣東和福建、廣西這三省的稻米要熟了!


    這可是魔稻第一次在華夏大地上種出成果。


    不僅各級官員心中期待魔稻究竟有多高的收成,就連朱標心頭也是一陣顫動。


    畢竟番薯雖好,但還是有餓死人的可能性。


    曆史上乾隆朝倒是有了番薯,不也照樣餓死那麽多人。


    隻有魔稻誕生,才能讓百姓永遠沒有餓死的危險。


    “一定要督促好夏糧征收的工作,搞清楚夏糧究竟收了多少!”


    “各級官員但凡有半點瞞報,即可滿門抄斬,不用過問三司和殿下!”


    官衙內,張居正大聲怒吼。


    他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會被原原本本地打字員發成電報通報各級政府。


    而此時,張居正也親自來到了廣州。


    王陽明則去了廣西。


    這兩個省的夏收,直接決定了華夏下半年的種植計劃。


    如果魔稻真的像殿下所說有那麽高的產量。


    他們就可以放心地將這種稻穀推廣到全國各地,並且製定南征北戰的計劃,也可以開始著手製定收複北方和解決西南問題的辦法。


    說白了,在這個時代,糧食產量直接決定了政治策略。


    隨著各大公社緊鑼密鼓的收糧任務開展。


    百姓們則早就從稻穗重量,判斷夏糧究竟種出了多少。


    大片大片金黃的麥田上,一個個稻穗沉甸甸的彎起了腰。


    輕輕一摸。


    一個就有幾十克重!


    這跟之前大明種植的稻米簡直是有天壤之別。


    一個廣東田裏的老農,摸著這沉甸甸的稻穗,驚駭地脫下頭頂的草帽擦了擦汗。


    “有冇搞錯啊?這麽沉的!”


    他那幹瘦黝黑的臉上綻放出了大塊的笑容。


    “太靚了,太靚了!”


    整個人像喝醉了酒一樣,在田野上狂奔。


    “這種糧食今年起碼十倍產量啊,十倍!”


    他奔迴了家裏報喜,全家人都欣喜若狂!


    這可不是那好種的番薯。


    畢竟番薯最適合的地方還是在缺土缺水的山坡上。


    真正的良田,還是適合種稻米。


    有稻米吃,誰還願意去吃番薯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朱標不當仁君,大明成日不落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禦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禦寇並收藏我朱標不當仁君,大明成日不落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