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4章 儒風以戰杜預
我刷的視頻在古代爆紅 作者:酷酷的橙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杜預出身於京兆著名的世家大族,祖父杜幾,是魏尚書仆射。
父親杜恕,是幽州刺史。
杜預學識淵博,明於國家興廢之道,常稱其雖不能立德,卻當以立功立言。
嘉平元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徹底擊潰以曹爽為首的曹氏集團,完全掌握了曹魏政府的實際權力。
而杜預的父親與司馬懿不和,在高平陵之變之後被發配,幽禁而死,所以杜預長久不得調用。
“司馬懿、司馬師父子相繼病死後,正元二年,司馬昭接替父兄職務執政。”
“杜預娶司馬昭的妹妹高陸公主為夫人,開始拜為尚書郎,繼承祖父豐樂亭侯的爵位。”
“杜預在職四年後,司馬昭任相國,杜預改任為參相府軍事。”
“景元四年五月,魏軍兵分三路大舉伐蜀。杜預被任命為鍾會的鎮西將軍府長史。”
“魏滅蜀後,鍾會謀反,他的僚屬官佐都被害,杜預靠他的智慧得免於禍,事後增加封邑一千一百五十戶。”
“公元264年七月,司馬昭委托荀勖、賈充、裴秀、鄭衝等人改製禮儀、法律、官製。”
“其中車騎將軍賈充等負責製訂律令,杜預也受命參與這項工作,是《晉律》主要的注解者。”
“鹹熙二年十二月丙寅,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禪讓,即位為帝,定國號為晉,改元泰始。”
“杜預轉為晉臣,並於泰始中期擔任守河南尹一職。”
“律令修訂完成後,杜預上奏稱,法律是判決案件的準繩和範例,並不是詳細探究事理和人性的書,所以文字簡約而例子明顯,允許做的和禁止做的都省約簡要。”
“皇帝下詔,將此律令與注解頒布於天下。”
“《晉律》名義上主持修律的是賈充,全部晉律的注解都是由杜預完成的。”
“杜預任河南尹期間,以為京師是教化天下的基點,由近到遠,凡施政行文,務必以國家大政方針為準。”
“杜預受詔命製定了升降賞罰官吏的考核條例,重申唐堯的舊製,去密而就簡,則簡明而易行。”
“他認為順應自然,天下的事就會順理成章。”
“考核薦舉優劣,要委任明達的官員,使各自考核自己轄區的官吏。”
“任職一年以後,每年挑優者一人為上等,劣者一人為下等,統計以後報於朝廷。”
“以六年為基準,作為官員升貶的基準。但是杜預的建議沒有為朝廷接受。”
“公元270年年初司隸校尉石鑒因為與杜預有夙怨,上奏彈劾杜預,杜預被免職。”
“泰始六年六月,當時胡虜侵擾隴右一帶,皇帝以杜預為安西軍司,給兵三百人,馬百匹。”
“到達長安,又加秦州刺史、領東羌校尉、輕騎將軍、假節等職銜。”
“當時胡虜兵強盛,石鑒為安西將軍,讓杜預出兵攻打胡虜。”
“杜預認為胡虜乘得勝之勢,馬匹肥壯,而官軍孤懸敵境而又困乏,應該積蓄力量來等待時機,春天才能進討,所以陳述了五不可、四不須的意見。”
“石鑒大怒,又上奏杜預擅自修飾城門官舍,使軍隊困乏,派禦史檻車將杜預囚送廷尉。”
“因為杜預妻子是公主,符合刑法中八種減刑的條件,判定以侯爵贖其罪。”
“後來隴右的軍事情況和杜預分析策劃的完全一樣,當時朝廷上下都認為杜預有籌劃策略的才能。”
“泰始七年十一月,又值匈奴統帥劉猛舉兵反晉,占領並州西部及河東、平陽一帶,皇帝下詔讓杜預以散侯的身份在宮中出謀劃策,不久又拜為度支尚書。”
李白:杜預擔任度支尚書期間,石鑒從軍中迴京師,報功不實,為杜預所彈劾,二人遂互相仇恨,雙雙被免官。
杜預以侯爵身份兼任原職,幾年後又被拜為度支尚書。
此後一直到鹹寧四年,杜預一共擔任七年的度支尚書,提出的建議數不勝數。
杜預擔任度支尚書期間,上奏建議籍田和安邊政策,討論處理軍國要事。
又作人排新器,興建常平倉,定穀價,計算鹽運,製訂征收賦稅製度。
類似這樣內以利國外以安邊的建議有五十多條,都被皇帝采納。
泰始十年,武元皇後楊豔逝世。元皇後的陵墓將遷到峻陽陵。
按舊喪製,安葬以後,皇帝和群臣即可以脫孝服。
尚書上奏,認為皇太子也應脫孝服。
杜預提議皇太子應守古代喪製,服喪三年皇帝聽從了這個意見。
鹹寧四年秋,兗豫諸州郡連降暴雨,西晉統治區域內大麵積澇災,蝗蟲四起,杜預曾前後兩次陳述救災計劃。
這兩篇收在《晉書》中的奏章是後人研究晉代社會經濟狀況的重要文獻材料。
杜預在宮中七年,斟酌處理國家大事,不可勝數,受到朝野的讚美,號稱杜武庫是說杜預心中無所不有。
當時武帝秘密製訂了滅吳計劃,而朝臣議論多有不同意見,隻有杜預、羊祜、張華與武帝意見相合。
羊祜病重時推薦杜預代替自己的職務,因而以本官假節關行平東將軍,兼征南軍司。
鹹寧四年十一月,羊祜死後,杜預拜為征南大將軍,都督荊州諸軍事,賜給追鋒車和第二駙馬。
杜預到任後,修補甲兵,耀武揚威,選拔一支精銳軍隊,襲擊吳西陵督張政,大破張政軍,因有功增封三百六十五戶。
為了試探東吳防務虛實,他組織了幾百名勁卒乘船過江,偷襲東吳名將、西陵督張政的防地。
俘虜了很多敵軍,繳獲了大批軍資。
接著,他又用離間計,使東吳末帝孫皓撤換了張政,另派武昌監劉憲守備江防。
東吳江防部隊新易將領,上下離心,戰鬥力更加削弱。
杜預見時機已經成熟,便在鹹寧五年幾次上表晉武帝,請求立即出師伐吳。
在上表中,他詳細分析了東吳的內政和軍備情況,批駁了朝中一些大臣認為伐吳之舉勝負難以預料、還是不要輕舉妄動的觀點。
他說,現在東吳孫皓殘暴無能,朝政昏暗,臣下離心,士無鬥誌,敗亡的征兆已十分明顯。
目前出師定能穩操勝劵,勞師敗績的可能僅有百分之十。
古人雲兵貴神速,如果不立即出兵,遷延時日不但貽誤戰機,而且計劃難免泄露。
孫皓一旦怖而生計,整修城池,加強江防,那時出兵就為時已晚,更加艱難了。
晉武帝認可了杜預的意見,決心立即出兵伐吳。
“鹹寧六年正月,杜預率大軍向江陵進發,命部將率兵沿長江西上,配合出巴東沿江東下的王鉉水軍連克數城。”
“又遣將率八百精兵,乘黑夜渡過長江,偷襲樂鄉。”
“他命士兵多插旗幟,虛張聲勢,沿山放火,設疑兵以擾亂東吳軍心。”
“乘駐屯樂鄉的東吳都督孫歆與王溶交戰之機,杜預又命在樂鄉城外設下伏兵。“”
“當孫歆戰敗逃迴樂鄉城時,晉軍隨東吳敗兵混入樂鄉城中,生俘了孫歆。”
“軍中頌揚杜預是以計代戰一當萬,乘勝利形勢,杜預命大軍進攻江陵,一鼓而破。”
“江陵攻克以後,各路晉軍主將會集江陵舉行軍事會議,商討進軍滅吳之策。”
“賈充、苟勖等大臣認為不可能在短期內攻破東吳,時疫將起,應等冬季再戰。”
“也有人認為正值夏暑,江水上漲,不宜大舉進兵。”
“杜預反駁了這些看法,指出晉軍初勝,軍威大震,立即東下必勢如破竹。”
“江陵會議後,杜預向南進軍中,斬殺和俘獲東吳將領、地方官吏一百三十多人。”
“杜預持節進行安撫,任命長吏,安定秩序。”
“沿江東進的晉軍,所到城邑,吳軍皆降。”
“兵臨城下之日,吳主孫皓投降,東吳滅亡。”
“至此,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局麵,實現了全國統一。”
“杜預因功進封當陽縣侯,增加食邑至九千六百戶,其子杜耽也受封為亭侯,食邑千戶,更賜杜預八千匹絹。”
“讓他繼續鎮守襄陽。杜預迴鎮以後,屢次向司馬炎陳述自己的家族世代為吏,認為武功不是自己擅長的,請求退職,但不被朝廷允許。”
“全國統一後,杜預致力於發展農業生產,興修水利工程,造福當地百姓。”
“他主持在今河南境內修建了一條灌溉渠道,引滍水、淯水灌溉沙地旱田1萬多頃,公私受益,百姓大悅,尊稱他為杜父。”
“他還主持在江陵與巴陵之間修建了一條長達一千多華裏的漕渠,引漢水支流夏水注入,與湘水連接起來,不但減少了漢水下遊洪水的威脅,更重要的是便利了南北交通。”
“當時江南地區流傳著後世無叛由杜翁,孰識智名與勇功的歌謠,就是百姓對他文治武功的讚頌。”
“晉武帝太康五年底,在朝野享有盛譽的杜預特進、司隸校尉。”
“但他在赴任途中不幸染病,行至鄧縣去世,終年63歲。”
““晉武帝深為痛惜,下詔追贈他為征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諡號成。”
“杜預逝世之後,家人遵照他的臨終遺囑,效法春秋時期鄭國的執政名臣子產喪事從儉的做法,薄葬在洛陽郊外的首陽山南。”
“貞觀二十一年,唐太宗詔令曆代先賢先儒二十二人配享孔子,其中就包括杜預。”
“建中三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並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杜預。”
“及至宣和五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杜預。”
白居易:杜預不僅在軍事上有著高深造詣,在經濟、政治、曆法、法律、數學、史學甚至書法和工程學方麵都無一不精。
當時的人都知道杜預博學多才,於是送他杜武庫的美稱,意思是說他就像武器庫一樣,樣樣都有,什麽都知道。
優秀的人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們還很努力。
杜預常說立德是我不能做到的,但我可以做到立功立言。
要知道曆史上三立完人屈指可數,曾國藩也隻算半個,能完成一項都足以青史留名了,杜預這話誰聽了都會說他吹牛。
名將羊祜死後,杜預接替他,鎮守襄陽。
杜預一上任就派兵奇襲西陵,突破西陵,順流而下,拿下荊州,滅吳就勢在必得了。
隻是西陵總督張政不容小覷,杜預用借刀殺人之計,孫皓撤迴張政。
臨陣換帥,軍心不穩,此時正是滅吳的好時機。
杜預上書晉武帝,上表請求伐吳,然而被反對派攪黃了,司馬炎決定推遲一年。
機不可失,失不再來,這可急壞了杜預,他再次上書,分析局勢。
誰知道賈充等人又鬧了一下,杜預第三次上書,司馬炎才下定決心滅吳。
緊接著司馬炎調集大軍二十多萬,水陸齊進,在280年滅吳。
而此戰,不僅結束了長達百年的三國混亂,更是魏晉南北朝四百年間唯一的一次統一戰爭。
千百年後,有幾人能記得,完成這個壯舉的,竟然是一個連騎馬射箭都不會的人呢?
滅蜀第二年,司馬昭讓賈充等人改製法律,名義是賈充等人合力,其實基本是杜預,晉律的注解都是他獨立完成的。
在杜預的努力下,新的律令不僅刪繁就簡,而且內容簡明易懂,老百姓一眼也能看懂,看懂了才不敢觸犯。
杜預說自己沒有立德,恰恰相反,他立德最大。
在擔任度支尚書期間,杜預屢次上書,為司馬炎提出許多建議,這些建議都關乎治國強軍。
涉及的範圍也很廣,諸如管理鹽運、改建邊防、製定稅務、調整物價等等。
杜預建立學校,修治水利遺跡,引滍、淯水灌溉田野,百姓得利,都稱之為稱之為杜父。
兗豫等州郡連降暴雨,加上蝗蟲之災,百姓苦不堪言。
杜預親自調查後,兩次上書,提出切合實際的救災措施,還建議把一些耕牛借給守在的百姓,使得百姓能夠重新安家立業。
事實上,他完全可以和王陽明、諸葛亮齊名,稱得上三立完人。
隻是或許是演義的緣故,三國很多人名氣太大,反而遮住了杜預的光芒。
父親杜恕,是幽州刺史。
杜預學識淵博,明於國家興廢之道,常稱其雖不能立德,卻當以立功立言。
嘉平元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徹底擊潰以曹爽為首的曹氏集團,完全掌握了曹魏政府的實際權力。
而杜預的父親與司馬懿不和,在高平陵之變之後被發配,幽禁而死,所以杜預長久不得調用。
“司馬懿、司馬師父子相繼病死後,正元二年,司馬昭接替父兄職務執政。”
“杜預娶司馬昭的妹妹高陸公主為夫人,開始拜為尚書郎,繼承祖父豐樂亭侯的爵位。”
“杜預在職四年後,司馬昭任相國,杜預改任為參相府軍事。”
“景元四年五月,魏軍兵分三路大舉伐蜀。杜預被任命為鍾會的鎮西將軍府長史。”
“魏滅蜀後,鍾會謀反,他的僚屬官佐都被害,杜預靠他的智慧得免於禍,事後增加封邑一千一百五十戶。”
“公元264年七月,司馬昭委托荀勖、賈充、裴秀、鄭衝等人改製禮儀、法律、官製。”
“其中車騎將軍賈充等負責製訂律令,杜預也受命參與這項工作,是《晉律》主要的注解者。”
“鹹熙二年十二月丙寅,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禪讓,即位為帝,定國號為晉,改元泰始。”
“杜預轉為晉臣,並於泰始中期擔任守河南尹一職。”
“律令修訂完成後,杜預上奏稱,法律是判決案件的準繩和範例,並不是詳細探究事理和人性的書,所以文字簡約而例子明顯,允許做的和禁止做的都省約簡要。”
“皇帝下詔,將此律令與注解頒布於天下。”
“《晉律》名義上主持修律的是賈充,全部晉律的注解都是由杜預完成的。”
“杜預任河南尹期間,以為京師是教化天下的基點,由近到遠,凡施政行文,務必以國家大政方針為準。”
“杜預受詔命製定了升降賞罰官吏的考核條例,重申唐堯的舊製,去密而就簡,則簡明而易行。”
“他認為順應自然,天下的事就會順理成章。”
“考核薦舉優劣,要委任明達的官員,使各自考核自己轄區的官吏。”
“任職一年以後,每年挑優者一人為上等,劣者一人為下等,統計以後報於朝廷。”
“以六年為基準,作為官員升貶的基準。但是杜預的建議沒有為朝廷接受。”
“公元270年年初司隸校尉石鑒因為與杜預有夙怨,上奏彈劾杜預,杜預被免職。”
“泰始六年六月,當時胡虜侵擾隴右一帶,皇帝以杜預為安西軍司,給兵三百人,馬百匹。”
“到達長安,又加秦州刺史、領東羌校尉、輕騎將軍、假節等職銜。”
“當時胡虜兵強盛,石鑒為安西將軍,讓杜預出兵攻打胡虜。”
“杜預認為胡虜乘得勝之勢,馬匹肥壯,而官軍孤懸敵境而又困乏,應該積蓄力量來等待時機,春天才能進討,所以陳述了五不可、四不須的意見。”
“石鑒大怒,又上奏杜預擅自修飾城門官舍,使軍隊困乏,派禦史檻車將杜預囚送廷尉。”
“因為杜預妻子是公主,符合刑法中八種減刑的條件,判定以侯爵贖其罪。”
“後來隴右的軍事情況和杜預分析策劃的完全一樣,當時朝廷上下都認為杜預有籌劃策略的才能。”
“泰始七年十一月,又值匈奴統帥劉猛舉兵反晉,占領並州西部及河東、平陽一帶,皇帝下詔讓杜預以散侯的身份在宮中出謀劃策,不久又拜為度支尚書。”
李白:杜預擔任度支尚書期間,石鑒從軍中迴京師,報功不實,為杜預所彈劾,二人遂互相仇恨,雙雙被免官。
杜預以侯爵身份兼任原職,幾年後又被拜為度支尚書。
此後一直到鹹寧四年,杜預一共擔任七年的度支尚書,提出的建議數不勝數。
杜預擔任度支尚書期間,上奏建議籍田和安邊政策,討論處理軍國要事。
又作人排新器,興建常平倉,定穀價,計算鹽運,製訂征收賦稅製度。
類似這樣內以利國外以安邊的建議有五十多條,都被皇帝采納。
泰始十年,武元皇後楊豔逝世。元皇後的陵墓將遷到峻陽陵。
按舊喪製,安葬以後,皇帝和群臣即可以脫孝服。
尚書上奏,認為皇太子也應脫孝服。
杜預提議皇太子應守古代喪製,服喪三年皇帝聽從了這個意見。
鹹寧四年秋,兗豫諸州郡連降暴雨,西晉統治區域內大麵積澇災,蝗蟲四起,杜預曾前後兩次陳述救災計劃。
這兩篇收在《晉書》中的奏章是後人研究晉代社會經濟狀況的重要文獻材料。
杜預在宮中七年,斟酌處理國家大事,不可勝數,受到朝野的讚美,號稱杜武庫是說杜預心中無所不有。
當時武帝秘密製訂了滅吳計劃,而朝臣議論多有不同意見,隻有杜預、羊祜、張華與武帝意見相合。
羊祜病重時推薦杜預代替自己的職務,因而以本官假節關行平東將軍,兼征南軍司。
鹹寧四年十一月,羊祜死後,杜預拜為征南大將軍,都督荊州諸軍事,賜給追鋒車和第二駙馬。
杜預到任後,修補甲兵,耀武揚威,選拔一支精銳軍隊,襲擊吳西陵督張政,大破張政軍,因有功增封三百六十五戶。
為了試探東吳防務虛實,他組織了幾百名勁卒乘船過江,偷襲東吳名將、西陵督張政的防地。
俘虜了很多敵軍,繳獲了大批軍資。
接著,他又用離間計,使東吳末帝孫皓撤換了張政,另派武昌監劉憲守備江防。
東吳江防部隊新易將領,上下離心,戰鬥力更加削弱。
杜預見時機已經成熟,便在鹹寧五年幾次上表晉武帝,請求立即出師伐吳。
在上表中,他詳細分析了東吳的內政和軍備情況,批駁了朝中一些大臣認為伐吳之舉勝負難以預料、還是不要輕舉妄動的觀點。
他說,現在東吳孫皓殘暴無能,朝政昏暗,臣下離心,士無鬥誌,敗亡的征兆已十分明顯。
目前出師定能穩操勝劵,勞師敗績的可能僅有百分之十。
古人雲兵貴神速,如果不立即出兵,遷延時日不但貽誤戰機,而且計劃難免泄露。
孫皓一旦怖而生計,整修城池,加強江防,那時出兵就為時已晚,更加艱難了。
晉武帝認可了杜預的意見,決心立即出兵伐吳。
“鹹寧六年正月,杜預率大軍向江陵進發,命部將率兵沿長江西上,配合出巴東沿江東下的王鉉水軍連克數城。”
“又遣將率八百精兵,乘黑夜渡過長江,偷襲樂鄉。”
“他命士兵多插旗幟,虛張聲勢,沿山放火,設疑兵以擾亂東吳軍心。”
“乘駐屯樂鄉的東吳都督孫歆與王溶交戰之機,杜預又命在樂鄉城外設下伏兵。“”
“當孫歆戰敗逃迴樂鄉城時,晉軍隨東吳敗兵混入樂鄉城中,生俘了孫歆。”
“軍中頌揚杜預是以計代戰一當萬,乘勝利形勢,杜預命大軍進攻江陵,一鼓而破。”
“江陵攻克以後,各路晉軍主將會集江陵舉行軍事會議,商討進軍滅吳之策。”
“賈充、苟勖等大臣認為不可能在短期內攻破東吳,時疫將起,應等冬季再戰。”
“也有人認為正值夏暑,江水上漲,不宜大舉進兵。”
“杜預反駁了這些看法,指出晉軍初勝,軍威大震,立即東下必勢如破竹。”
“江陵會議後,杜預向南進軍中,斬殺和俘獲東吳將領、地方官吏一百三十多人。”
“杜預持節進行安撫,任命長吏,安定秩序。”
“沿江東進的晉軍,所到城邑,吳軍皆降。”
“兵臨城下之日,吳主孫皓投降,東吳滅亡。”
“至此,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局麵,實現了全國統一。”
“杜預因功進封當陽縣侯,增加食邑至九千六百戶,其子杜耽也受封為亭侯,食邑千戶,更賜杜預八千匹絹。”
“讓他繼續鎮守襄陽。杜預迴鎮以後,屢次向司馬炎陳述自己的家族世代為吏,認為武功不是自己擅長的,請求退職,但不被朝廷允許。”
“全國統一後,杜預致力於發展農業生產,興修水利工程,造福當地百姓。”
“他主持在今河南境內修建了一條灌溉渠道,引滍水、淯水灌溉沙地旱田1萬多頃,公私受益,百姓大悅,尊稱他為杜父。”
“他還主持在江陵與巴陵之間修建了一條長達一千多華裏的漕渠,引漢水支流夏水注入,與湘水連接起來,不但減少了漢水下遊洪水的威脅,更重要的是便利了南北交通。”
“當時江南地區流傳著後世無叛由杜翁,孰識智名與勇功的歌謠,就是百姓對他文治武功的讚頌。”
“晉武帝太康五年底,在朝野享有盛譽的杜預特進、司隸校尉。”
“但他在赴任途中不幸染病,行至鄧縣去世,終年63歲。”
““晉武帝深為痛惜,下詔追贈他為征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諡號成。”
“杜預逝世之後,家人遵照他的臨終遺囑,效法春秋時期鄭國的執政名臣子產喪事從儉的做法,薄葬在洛陽郊外的首陽山南。”
“貞觀二十一年,唐太宗詔令曆代先賢先儒二十二人配享孔子,其中就包括杜預。”
“建中三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並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杜預。”
“及至宣和五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杜預。”
白居易:杜預不僅在軍事上有著高深造詣,在經濟、政治、曆法、法律、數學、史學甚至書法和工程學方麵都無一不精。
當時的人都知道杜預博學多才,於是送他杜武庫的美稱,意思是說他就像武器庫一樣,樣樣都有,什麽都知道。
優秀的人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們還很努力。
杜預常說立德是我不能做到的,但我可以做到立功立言。
要知道曆史上三立完人屈指可數,曾國藩也隻算半個,能完成一項都足以青史留名了,杜預這話誰聽了都會說他吹牛。
名將羊祜死後,杜預接替他,鎮守襄陽。
杜預一上任就派兵奇襲西陵,突破西陵,順流而下,拿下荊州,滅吳就勢在必得了。
隻是西陵總督張政不容小覷,杜預用借刀殺人之計,孫皓撤迴張政。
臨陣換帥,軍心不穩,此時正是滅吳的好時機。
杜預上書晉武帝,上表請求伐吳,然而被反對派攪黃了,司馬炎決定推遲一年。
機不可失,失不再來,這可急壞了杜預,他再次上書,分析局勢。
誰知道賈充等人又鬧了一下,杜預第三次上書,司馬炎才下定決心滅吳。
緊接著司馬炎調集大軍二十多萬,水陸齊進,在280年滅吳。
而此戰,不僅結束了長達百年的三國混亂,更是魏晉南北朝四百年間唯一的一次統一戰爭。
千百年後,有幾人能記得,完成這個壯舉的,竟然是一個連騎馬射箭都不會的人呢?
滅蜀第二年,司馬昭讓賈充等人改製法律,名義是賈充等人合力,其實基本是杜預,晉律的注解都是他獨立完成的。
在杜預的努力下,新的律令不僅刪繁就簡,而且內容簡明易懂,老百姓一眼也能看懂,看懂了才不敢觸犯。
杜預說自己沒有立德,恰恰相反,他立德最大。
在擔任度支尚書期間,杜預屢次上書,為司馬炎提出許多建議,這些建議都關乎治國強軍。
涉及的範圍也很廣,諸如管理鹽運、改建邊防、製定稅務、調整物價等等。
杜預建立學校,修治水利遺跡,引滍、淯水灌溉田野,百姓得利,都稱之為稱之為杜父。
兗豫等州郡連降暴雨,加上蝗蟲之災,百姓苦不堪言。
杜預親自調查後,兩次上書,提出切合實際的救災措施,還建議把一些耕牛借給守在的百姓,使得百姓能夠重新安家立業。
事實上,他完全可以和王陽明、諸葛亮齊名,稱得上三立完人。
隻是或許是演義的緣故,三國很多人名氣太大,反而遮住了杜預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