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0章 功高一世吳漢
我刷的視頻在古代爆紅 作者:酷酷的橙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吳漢早年家貧,供職為本縣的亭長。
王莽末年,由於賓客犯法,就逃到漁陽郡以販馬為業。
往來於燕薊之地,所到之處,所結交的都是豪傑。
玄漢更始元年,更始帝劉玄稱帝即位,派遣使者韓鴻去河北招降各州郡。有人向韓鴻推薦吳漢。
韓鴻召見他以後,很高興,就以劉玄的名義任命他為安樂縣縣令。
“玄漢更始元年,軍閥王郎詐稱漢成帝之子,在邯鄲起兵。”
“同時劉秀也在經略河北,吳漢久聞劉秀長者的名聲,於是決心歸附。”
“就勸說漁陽太守彭寵,集結騎兵,投奔劉秀,並攻擊王郎的邯鄲。”
“彭寵雖然同意了,但是下麵官屬都想歸附王郎,彭寵不能改變他們的想法。”
“吳漢於是辭去,在路上見到一個儒生,儒生認為劉秀所過之處,郡縣都歸心於他。”
“吳漢便造劉秀檄文,稱王郎為偽,詐為劉秀親筆書信,移檄漁陽,讓儒生交給彭寵,令他把所聽到的話去說服彭寵。”
“彭寵深以為然,於是派吳漢率兵與上穀諸將會師南進。”
“吳漢等人所到之處擊斬王郎將帥,終於在廣阿追上了劉秀。”
“劉秀任吳漢為偏將軍,使其率騎兵圍攻邯鄲,攻克邯鄲後,被封為建策侯。”
“吳漢為人秉性忠厚但少文彩,倉促之間不能以言詞表達其意。”
“漢將鄧禹及諸將了解他的性格,所以多次向劉秀薦舉他,等到召見,劉秀就親信他了。”
“劉秀將發幽州之兵,夜間召鄧禹,問誰可充當此任。鄧禹力薦吳漢。”
“於是劉秀即拜吳漢為大將軍,命他持符節到北麵征發十郡的騎兵。”
“幽州牧苗曾聽說此事以後,暗中部署兵力,命令諸郡不要應調發兵。”
“於是吳漢率領二十騎前往苗曾的駐地無終。”
“苗曾以為吳漢無防備,所以在半路迎接吳漢。”
“吳漢則出其不意,指揮騎兵將其斬殺,而後奪取收編苗曾的軍馬。”
“北州震動驚駭,各城邑望風而降,沒有不服從的。”
“而後吳漢征調兵馬,引兵向南,與劉秀會師清陽。”
“諸將望見吳漢迴來,士馬甚為強盛,都懷疑吳漢是否會把士卒分給別人。”
“等到吳漢到了將帥治事之所,呈上軍士的名簿之後,諸將又請求把士卒調撥麾下。”
“結果遭到了劉秀的諷刺,諸將聽後皆慚愧不已。”
“劉秀與更始尚書令謝躬多次對立衝突,於是趁其外出時,令吳漢與岑彭襲擊鄴城。”
“吳漢派出辯士勸說留守的魏郡太守陳康投降,陳康被說服了。”
“等到謝躬迴城之時,不知陳康已反,就與數百騎輕裝入城。”
“吳漢率伏兵將他擒獲,並親手擊殺謝躬,剩餘他的部眾全部投降。”
“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劉秀北上擊群賊,吳漢常常率領突擊騎兵為前鋒,數次先登破陣。”
“等到河北平定,吳漢與諸將捧著地圖與書籍,敬上皇帝尊號,同諸將一起勸劉秀進帝位。”
“劉秀即位後,根據讖語任命孫鹹為大司馬,導致群臣反對。”
“於是劉秀讓群臣推舉,群臣都推選吳漢與漢將景丹。”
“劉秀認為吳漢有建策之勳,又有誅苗曾、謝躬的功勞,所以封其為大司馬。”
李白:漢光武帝建武二年,劉秀派遣吳漢率領王梁等九位將軍。
於鄴城東麵的漳水河畔大敗檀鄉賊,十餘萬人全部投降。
吳漢又率領諸將攻擊鄴西山賊黎伯卿等人,追到了河內修武,攻破賊兵所有屯聚。劉秀親自趕來撫問慰勞諸將與軍隊。
劉秀又複遣吳漢進兵南陽郡,攻破宛、涅陽、酈、穰新野各城,引兵南下,與秦豐戰於黃郵水上,大破敵軍。
吳漢禦下不嚴,漢兵所過之處,多有侵暴行為。
破虜將軍鄧奉請求迴新野省親,他見到吳漢掠奪他的家鄉,十分憤怒。
於是叛變,擊潰吳漢的軍隊,屯聚淯陽,與董等人聯合。
直到第二年夏天,漢軍才得以擊破叛軍。
吳漢與偏將軍馮異攻擊昌城五樓賊張文等人,又進攻銅馬、五幡,全部都取得了勝利。
漢光武帝建武三年春,吳漢率領耿弇、蓋延進攻並且降服了軹縣地區的青犢軍。
而後,吳漢又率領杜茂、陳俊等南下攻打梁王劉永,將其大將蘇茂圍困在廣樂,劉永將領周建招聚收集得十餘萬人,救援廣樂。
吳漢率領輕騎迎與之戰,作戰不利,從馬上墜落下來傷了膝部,隻得迴營,周建於是帶兵進城。
諸將認為主將受傷休戰,屬下們會感到惶恐害怕。
於是吳漢就裹好膝部創傷而起,殺牛使士卒們飽餐,激勵士卒,於是軍心大振。
第二日,吳漢率精兵突騎,一齊鼓噪而進。
周建軍大潰,反身奔迴城中。
吳漢長驅追擊,大破敵軍。
破城後,吳漢留杜茂、陳俊等守廣樂,自己率領大軍協助蓋延圍劉永於睢陽。
七月,睢陽城中食盡,劉永被部將所殺,二城全部投降。
建武四年,此時,吳漢又率領陳俊和王梁前將軍,擊潰臨平的五校賊。
追殺至東郡箕山,大敗敵軍。又北上平定清河長直和平原五裏的賊寇。
當時鬲縣五姓聯合驅逐了縣令,占據城池反叛。
諸將都想進攻,吳漢不同意,認為罪在魁首,於是上書告知郡守,讓他們逮捕縣令,並派人向城內表示感激。
五姓大喜,紛紛率眾投降。
諸將都佩服吳漢不費一兵一卒就使全城投降。
冬天,吳漢率領建威大將軍耿弇、漢忠將軍王常等,擊破並降服了平原的富平、獲索。
漢光武帝建武五年賊軍趁夜偷襲漢軍營寨,軍中一片混亂,吳漢卻鎮定自若,不久就恢複了秩序。
他隨即帶領精兵突出營寨,發動突然襲擊,大敗敵軍。
他繼續追擊剩餘的賊黨,一直打到無鹽縣,又平定了勃海。
漢光武帝建武六年,吳漢隨劉秀圍困並攻破朐城,斬殺董憲。山東自此完全平定。
漢光武帝建武六年,關東平定以後,隴右的隗囂複叛,劉秀命吳漢率軍鎮守長安。
建武八年,吳漢隨劉秀西征隗囂,與岑彭合力圍困隗囂於西城,又調集關中諸郡的兵馬增援。
“劉秀東歸時,囑咐吳漢應盡快遣散多餘部隊,若有逃散必使士氣低落。”
“吳漢與諸將因自恃兵多勢強,不願放棄諸郡兵的輔助,遂不從命。”
“後來果然糧食不足,士卒逃亡。”
“十一月,岑彭壅穀水灌西城,水還沒淹沒城池一丈高,隗囂將領行巡、周宗就已帶著蜀地公孫述的援軍前來。”
““於是岑彭殿後,吳漢等將領全軍撤迴。”
“漢光武帝建武十一年春,吳漢率領征南大將軍岑彭等人出征公孫述。”
“岑彭攻破荊門後,直取江關,吳漢則駐紮在夷陵,建造短船,以運送南陽兵和招募的三萬名刑徒順江而上。”
“正巧岑彭被暗殺,吳漢便接管了他的軍隊,兼領其軍。”
“建武十二年春天,吳漢與公孫述的將領魏黨、公孫永在魚涪津交戰,大敗敵軍,圍攻武陽。”
“公孫述派其子婿史興率領五千人救援。吳漢攻擊史興,全殲其眾,又攻下廣都。”
“劉秀訓戒吳漢敵軍兵多,不可輕敵,待其疲憊無力,再發起攻擊。”
“吳漢則不聽詔令,率步騎二萬餘人逼近成都,離城十餘裏。”
“留副將劉尚率萬餘人屯守江南,相距二十餘裏,在江岸修築浮橋作為聯絡。”
“劉秀得知以後大驚,並下詔責備吳漢。”
“詔書未至,公孫述果使其將謝豐、袁吉率眾十多萬,分為二十多營,同時出擊吳漢。”
“又派別將率萬餘人襲劉尚,使兩處不能相援。”
“吳漢與蜀軍激戰一日,兵敗退入營中,被謝豐等圍困。”
“吳漢召集激勵諸將,讓士卒和馬匹飽食一頓,關閉營門三日不出,並多豎旗幟、生煙火以示正常。乘夜悄悄引兵與劉尚會合。”
“次日吳漢率全軍迎戰,大破蜀軍,斬謝豐、袁吉,並獲首級五千多顆。”
“而後引軍迴廣都,並留劉尚防守公孫述,並上書報告光武帝,並深自責過失。”
“從此以後吳漢與公孫述在廣都、成都之間交戰,八戰八勝,最後進軍圍攻外城。”
“公孫述親自率軍數萬人出城迎戰,吳漢令護軍高午、唐邯率精兵突入敵陣,刺中公孫述,公孫述傷重身亡。”
“次日晨,公孫述大將延岑開城出降,然而吳漢仍然族滅了公孫氏、延岑一族。”
“然後放兵大肆搶劫,屠掠成都,還燒毀了公孫述的宮殿。”
“光武帝聽說後很生氣,責備了吳漢。”
“建武十三年正月,吳漢領兵順江而下,路過宛城時,光武帝劉秀詔令吳漢迴家祭祖。”
“漢光武帝建武十五年,吳漢再率揚武將軍馬成、捕虜將軍馬武北擊匈奴。”
“把雁門、代郡、上穀官吏人民六萬餘口,遷徙安置到居庸關、常山關以東。”
“建武十八年,蜀郡守史歆在成都造反,自稱大司馬,圍攻太守張穆。”
“張穆逃出城牆,奔向廣都。”
“史歆遂檄令郡縣,得到宕渠楊偉、朐月忍徐容等人的響應,各率數千兵馬。”
“劉秀知史歆曾為岑彭護軍,精通兵法,遂派吳漢領劉尚、臧宮等萬餘人討之。”
“吳漢至武都,發廣漢、巴、蜀三郡兵圍成都,百餘日後攻破城池,斬史歆等。”
“吳漢乘筏順江而下巴郡,楊偉、徐容等驚慌潰散,吳漢斬其渠帥二百餘人,遷其黨與百家於南郡、長沙。”
“建武二十年,吳漢病危。”
“劉秀親臨看望,問吳漢有什麽話交代。”
“吳漢迴答臣愚昧無知,隻願陛下慎重不要輕易赦免罪犯而已。”
“等到去世,賜諡號忠侯。”
“發北軍五校、兵車、甲士為其送葬,形製禮儀如同西漢大將軍霍光的喪禮一樣。”
蘇軾:東漢的統一大業進入最後階段,蜀地割據政權的首領公孫述成了劉秀的最後一道難關。
他盤踞成都多年,憑借天險和十餘萬大軍,硬生生頂住了漢軍的多次攻勢。
隨著吳漢接替陣亡的名將岑彭,率軍南下圍困成都,東漢的勝利似乎指日可待。
可吳漢接手後,戰局卻變得撲朔迷離。
圍城半年,進展緩慢,他竟然開始急了。
當光武帝劉秀一再叮囑別冒進、穩住陣腳的時候,吳漢卻分兵強攻。
結果被公孫述抓住機會迎頭痛擊,漢軍險些全軍覆沒。
說是險中求勝,其實更像是亂中取勝。
但最終成都還是被攻破,蜀地歸漢,吳漢立下了赫赫戰功。
戰爭初期,劉秀並非一開始就信任吳漢。
當時,他手下的名將岑彭剛剛陣亡,而其他將領要麽病重、要麽抽不開身,能堪大任的幾乎沒有。
吳漢雖然作風頑強、威望不低,但他的問題一大堆。
紀律渙散、脾氣暴躁,還有點貪功冒進的毛病。
可當時的劉秀別無選擇,隻能硬著頭皮讓他出馬。
到了成都,吳漢的表現確實讓人捏了一把汗。
他圍城半年,卻遲遲拿不下成都,兵力和士氣都在消耗。
劉秀多次下詔,明確要求他堅壁清野、步步為營,可吳漢偏不聽,執意分兵冒險。
結果被公孫述抓住破綻,十倍於漢軍的蜀軍出城猛攻。
吳漢的部隊被圍,險些全軍覆沒。
按理說,這種低級錯誤放在任何一個將領身上,輕則撤職,重則問斬。
可吳漢卻硬是憑借頑強的毅力,從絕境中殺出一條血路。
他率部突圍,與副將劉尚合兵一處,反手一擊,竟然擊潰了蜀軍主力,成功扭轉戰局。
有人評價說,吳漢的勝利更像是瞎貓碰上死耗子。
但事實證明,他雖然打法粗暴,卻有一股不服輸的狠勁,能在絕境中穩住陣腳。
這種關鍵時刻不掉鏈子的能力,或許正是劉秀看重他的原因之一。
王莽末年,由於賓客犯法,就逃到漁陽郡以販馬為業。
往來於燕薊之地,所到之處,所結交的都是豪傑。
玄漢更始元年,更始帝劉玄稱帝即位,派遣使者韓鴻去河北招降各州郡。有人向韓鴻推薦吳漢。
韓鴻召見他以後,很高興,就以劉玄的名義任命他為安樂縣縣令。
“玄漢更始元年,軍閥王郎詐稱漢成帝之子,在邯鄲起兵。”
“同時劉秀也在經略河北,吳漢久聞劉秀長者的名聲,於是決心歸附。”
“就勸說漁陽太守彭寵,集結騎兵,投奔劉秀,並攻擊王郎的邯鄲。”
“彭寵雖然同意了,但是下麵官屬都想歸附王郎,彭寵不能改變他們的想法。”
“吳漢於是辭去,在路上見到一個儒生,儒生認為劉秀所過之處,郡縣都歸心於他。”
“吳漢便造劉秀檄文,稱王郎為偽,詐為劉秀親筆書信,移檄漁陽,讓儒生交給彭寵,令他把所聽到的話去說服彭寵。”
“彭寵深以為然,於是派吳漢率兵與上穀諸將會師南進。”
“吳漢等人所到之處擊斬王郎將帥,終於在廣阿追上了劉秀。”
“劉秀任吳漢為偏將軍,使其率騎兵圍攻邯鄲,攻克邯鄲後,被封為建策侯。”
“吳漢為人秉性忠厚但少文彩,倉促之間不能以言詞表達其意。”
“漢將鄧禹及諸將了解他的性格,所以多次向劉秀薦舉他,等到召見,劉秀就親信他了。”
“劉秀將發幽州之兵,夜間召鄧禹,問誰可充當此任。鄧禹力薦吳漢。”
“於是劉秀即拜吳漢為大將軍,命他持符節到北麵征發十郡的騎兵。”
“幽州牧苗曾聽說此事以後,暗中部署兵力,命令諸郡不要應調發兵。”
“於是吳漢率領二十騎前往苗曾的駐地無終。”
“苗曾以為吳漢無防備,所以在半路迎接吳漢。”
“吳漢則出其不意,指揮騎兵將其斬殺,而後奪取收編苗曾的軍馬。”
“北州震動驚駭,各城邑望風而降,沒有不服從的。”
“而後吳漢征調兵馬,引兵向南,與劉秀會師清陽。”
“諸將望見吳漢迴來,士馬甚為強盛,都懷疑吳漢是否會把士卒分給別人。”
“等到吳漢到了將帥治事之所,呈上軍士的名簿之後,諸將又請求把士卒調撥麾下。”
“結果遭到了劉秀的諷刺,諸將聽後皆慚愧不已。”
“劉秀與更始尚書令謝躬多次對立衝突,於是趁其外出時,令吳漢與岑彭襲擊鄴城。”
“吳漢派出辯士勸說留守的魏郡太守陳康投降,陳康被說服了。”
“等到謝躬迴城之時,不知陳康已反,就與數百騎輕裝入城。”
“吳漢率伏兵將他擒獲,並親手擊殺謝躬,剩餘他的部眾全部投降。”
“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劉秀北上擊群賊,吳漢常常率領突擊騎兵為前鋒,數次先登破陣。”
“等到河北平定,吳漢與諸將捧著地圖與書籍,敬上皇帝尊號,同諸將一起勸劉秀進帝位。”
“劉秀即位後,根據讖語任命孫鹹為大司馬,導致群臣反對。”
“於是劉秀讓群臣推舉,群臣都推選吳漢與漢將景丹。”
“劉秀認為吳漢有建策之勳,又有誅苗曾、謝躬的功勞,所以封其為大司馬。”
李白:漢光武帝建武二年,劉秀派遣吳漢率領王梁等九位將軍。
於鄴城東麵的漳水河畔大敗檀鄉賊,十餘萬人全部投降。
吳漢又率領諸將攻擊鄴西山賊黎伯卿等人,追到了河內修武,攻破賊兵所有屯聚。劉秀親自趕來撫問慰勞諸將與軍隊。
劉秀又複遣吳漢進兵南陽郡,攻破宛、涅陽、酈、穰新野各城,引兵南下,與秦豐戰於黃郵水上,大破敵軍。
吳漢禦下不嚴,漢兵所過之處,多有侵暴行為。
破虜將軍鄧奉請求迴新野省親,他見到吳漢掠奪他的家鄉,十分憤怒。
於是叛變,擊潰吳漢的軍隊,屯聚淯陽,與董等人聯合。
直到第二年夏天,漢軍才得以擊破叛軍。
吳漢與偏將軍馮異攻擊昌城五樓賊張文等人,又進攻銅馬、五幡,全部都取得了勝利。
漢光武帝建武三年春,吳漢率領耿弇、蓋延進攻並且降服了軹縣地區的青犢軍。
而後,吳漢又率領杜茂、陳俊等南下攻打梁王劉永,將其大將蘇茂圍困在廣樂,劉永將領周建招聚收集得十餘萬人,救援廣樂。
吳漢率領輕騎迎與之戰,作戰不利,從馬上墜落下來傷了膝部,隻得迴營,周建於是帶兵進城。
諸將認為主將受傷休戰,屬下們會感到惶恐害怕。
於是吳漢就裹好膝部創傷而起,殺牛使士卒們飽餐,激勵士卒,於是軍心大振。
第二日,吳漢率精兵突騎,一齊鼓噪而進。
周建軍大潰,反身奔迴城中。
吳漢長驅追擊,大破敵軍。
破城後,吳漢留杜茂、陳俊等守廣樂,自己率領大軍協助蓋延圍劉永於睢陽。
七月,睢陽城中食盡,劉永被部將所殺,二城全部投降。
建武四年,此時,吳漢又率領陳俊和王梁前將軍,擊潰臨平的五校賊。
追殺至東郡箕山,大敗敵軍。又北上平定清河長直和平原五裏的賊寇。
當時鬲縣五姓聯合驅逐了縣令,占據城池反叛。
諸將都想進攻,吳漢不同意,認為罪在魁首,於是上書告知郡守,讓他們逮捕縣令,並派人向城內表示感激。
五姓大喜,紛紛率眾投降。
諸將都佩服吳漢不費一兵一卒就使全城投降。
冬天,吳漢率領建威大將軍耿弇、漢忠將軍王常等,擊破並降服了平原的富平、獲索。
漢光武帝建武五年賊軍趁夜偷襲漢軍營寨,軍中一片混亂,吳漢卻鎮定自若,不久就恢複了秩序。
他隨即帶領精兵突出營寨,發動突然襲擊,大敗敵軍。
他繼續追擊剩餘的賊黨,一直打到無鹽縣,又平定了勃海。
漢光武帝建武六年,吳漢隨劉秀圍困並攻破朐城,斬殺董憲。山東自此完全平定。
漢光武帝建武六年,關東平定以後,隴右的隗囂複叛,劉秀命吳漢率軍鎮守長安。
建武八年,吳漢隨劉秀西征隗囂,與岑彭合力圍困隗囂於西城,又調集關中諸郡的兵馬增援。
“劉秀東歸時,囑咐吳漢應盡快遣散多餘部隊,若有逃散必使士氣低落。”
“吳漢與諸將因自恃兵多勢強,不願放棄諸郡兵的輔助,遂不從命。”
“後來果然糧食不足,士卒逃亡。”
“十一月,岑彭壅穀水灌西城,水還沒淹沒城池一丈高,隗囂將領行巡、周宗就已帶著蜀地公孫述的援軍前來。”
““於是岑彭殿後,吳漢等將領全軍撤迴。”
“漢光武帝建武十一年春,吳漢率領征南大將軍岑彭等人出征公孫述。”
“岑彭攻破荊門後,直取江關,吳漢則駐紮在夷陵,建造短船,以運送南陽兵和招募的三萬名刑徒順江而上。”
“正巧岑彭被暗殺,吳漢便接管了他的軍隊,兼領其軍。”
“建武十二年春天,吳漢與公孫述的將領魏黨、公孫永在魚涪津交戰,大敗敵軍,圍攻武陽。”
“公孫述派其子婿史興率領五千人救援。吳漢攻擊史興,全殲其眾,又攻下廣都。”
“劉秀訓戒吳漢敵軍兵多,不可輕敵,待其疲憊無力,再發起攻擊。”
“吳漢則不聽詔令,率步騎二萬餘人逼近成都,離城十餘裏。”
“留副將劉尚率萬餘人屯守江南,相距二十餘裏,在江岸修築浮橋作為聯絡。”
“劉秀得知以後大驚,並下詔責備吳漢。”
“詔書未至,公孫述果使其將謝豐、袁吉率眾十多萬,分為二十多營,同時出擊吳漢。”
“又派別將率萬餘人襲劉尚,使兩處不能相援。”
“吳漢與蜀軍激戰一日,兵敗退入營中,被謝豐等圍困。”
“吳漢召集激勵諸將,讓士卒和馬匹飽食一頓,關閉營門三日不出,並多豎旗幟、生煙火以示正常。乘夜悄悄引兵與劉尚會合。”
“次日吳漢率全軍迎戰,大破蜀軍,斬謝豐、袁吉,並獲首級五千多顆。”
“而後引軍迴廣都,並留劉尚防守公孫述,並上書報告光武帝,並深自責過失。”
“從此以後吳漢與公孫述在廣都、成都之間交戰,八戰八勝,最後進軍圍攻外城。”
“公孫述親自率軍數萬人出城迎戰,吳漢令護軍高午、唐邯率精兵突入敵陣,刺中公孫述,公孫述傷重身亡。”
“次日晨,公孫述大將延岑開城出降,然而吳漢仍然族滅了公孫氏、延岑一族。”
“然後放兵大肆搶劫,屠掠成都,還燒毀了公孫述的宮殿。”
“光武帝聽說後很生氣,責備了吳漢。”
“建武十三年正月,吳漢領兵順江而下,路過宛城時,光武帝劉秀詔令吳漢迴家祭祖。”
“漢光武帝建武十五年,吳漢再率揚武將軍馬成、捕虜將軍馬武北擊匈奴。”
“把雁門、代郡、上穀官吏人民六萬餘口,遷徙安置到居庸關、常山關以東。”
“建武十八年,蜀郡守史歆在成都造反,自稱大司馬,圍攻太守張穆。”
“張穆逃出城牆,奔向廣都。”
“史歆遂檄令郡縣,得到宕渠楊偉、朐月忍徐容等人的響應,各率數千兵馬。”
“劉秀知史歆曾為岑彭護軍,精通兵法,遂派吳漢領劉尚、臧宮等萬餘人討之。”
“吳漢至武都,發廣漢、巴、蜀三郡兵圍成都,百餘日後攻破城池,斬史歆等。”
“吳漢乘筏順江而下巴郡,楊偉、徐容等驚慌潰散,吳漢斬其渠帥二百餘人,遷其黨與百家於南郡、長沙。”
“建武二十年,吳漢病危。”
“劉秀親臨看望,問吳漢有什麽話交代。”
“吳漢迴答臣愚昧無知,隻願陛下慎重不要輕易赦免罪犯而已。”
“等到去世,賜諡號忠侯。”
“發北軍五校、兵車、甲士為其送葬,形製禮儀如同西漢大將軍霍光的喪禮一樣。”
蘇軾:東漢的統一大業進入最後階段,蜀地割據政權的首領公孫述成了劉秀的最後一道難關。
他盤踞成都多年,憑借天險和十餘萬大軍,硬生生頂住了漢軍的多次攻勢。
隨著吳漢接替陣亡的名將岑彭,率軍南下圍困成都,東漢的勝利似乎指日可待。
可吳漢接手後,戰局卻變得撲朔迷離。
圍城半年,進展緩慢,他竟然開始急了。
當光武帝劉秀一再叮囑別冒進、穩住陣腳的時候,吳漢卻分兵強攻。
結果被公孫述抓住機會迎頭痛擊,漢軍險些全軍覆沒。
說是險中求勝,其實更像是亂中取勝。
但最終成都還是被攻破,蜀地歸漢,吳漢立下了赫赫戰功。
戰爭初期,劉秀並非一開始就信任吳漢。
當時,他手下的名將岑彭剛剛陣亡,而其他將領要麽病重、要麽抽不開身,能堪大任的幾乎沒有。
吳漢雖然作風頑強、威望不低,但他的問題一大堆。
紀律渙散、脾氣暴躁,還有點貪功冒進的毛病。
可當時的劉秀別無選擇,隻能硬著頭皮讓他出馬。
到了成都,吳漢的表現確實讓人捏了一把汗。
他圍城半年,卻遲遲拿不下成都,兵力和士氣都在消耗。
劉秀多次下詔,明確要求他堅壁清野、步步為營,可吳漢偏不聽,執意分兵冒險。
結果被公孫述抓住破綻,十倍於漢軍的蜀軍出城猛攻。
吳漢的部隊被圍,險些全軍覆沒。
按理說,這種低級錯誤放在任何一個將領身上,輕則撤職,重則問斬。
可吳漢卻硬是憑借頑強的毅力,從絕境中殺出一條血路。
他率部突圍,與副將劉尚合兵一處,反手一擊,竟然擊潰了蜀軍主力,成功扭轉戰局。
有人評價說,吳漢的勝利更像是瞎貓碰上死耗子。
但事實證明,他雖然打法粗暴,卻有一股不服輸的狠勁,能在絕境中穩住陣腳。
這種關鍵時刻不掉鏈子的能力,或許正是劉秀看重他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