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2章 秦婦吟秀才韋莊
我刷的視頻在古代爆紅 作者:酷酷的橙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隻合江南老。
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
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
蜀地崎嶇的山路上,一個須發皆白的老者,一身青衫踽踽而來,嘴裏吟誦著對江南的思念。
江南的春天水碧天青,躲在畫船裏,在春雨的滴答聲中悄然入夢,多麽溫馨的畫麵。
他是在懷念江南嗎?或許,他隻是懷念江南那段青春的歲月。
亦或許,他隻是打著憶江南的名義思念著那個遙遠的故鄉。
他就是韋莊,唐朝末年一個不走運的文人。
“唐文宗開成元年,韋莊出生於京兆杜陵,出身京兆韋氏東眷逍遙公房。”
“韋氏家族興於於漢代,繁榮鼎盛,在政治和藝術上人才輩出。”
“韋莊祖上有唐睿宗時文昌右丞相韋待價,曾祖父是唐代詩人韋應物,家世顯赫。”
“然而,自安史之亂後,唐朝再無複興之日。”
“玄宗逃至蜀地後,詩人流離,世家沒落。”
“韋莊出生時,韋氏家族已然中衰。”
“自韋莊之父韋韞起,韋門氏族在政界文界都鮮有成就,默默無聞。”
“韋莊父母早亡,家境貧寒,因此韋莊自幼勤敏刻苦、奮發好學。”
“韋莊豪放豁達,不拘小節,幼時即能作詩,十分擅長豔語。”
“鹹通四年,韋莊曾在昭義節度使、檢校禮部尚書、太原尹、北都留守劉潼府中當差。”
“在韋莊成年參加科舉考試時,卻屢次落榜。”
“在乾符二年,韋莊在長安準備明春應試時,在詩中表達了飽讀詩書、故不甘久居人下的情感。”
“韋莊堅持科舉考試,盡力想以才學取仕。”
“奈何唐末政治動亂,科舉混亂,履試履敗。”
“僖宗乾符二年,韋莊移居虢州,恬靜、迷人之景使韋莊暫時得到慰藉。”
“這一時期,韋莊作品多寫自己理想抱負與科舉失敗的心境,鮮少涉及社會麵貌。”
“廣明元年,韋莊44歲,再一次落榜。”
“同年十二月,黃巢起義軍攻占長安。”
“韋莊陷於戰亂之中,被困於長安,與弟妹失散。”
“中和二年,韋莊離開長安奔赴洛陽。”
“在相對穩定的洛陽,韋莊將滯留長安時所見所聞寫成長篇敘事詩《秦婦吟》。”
“以一位女子之口描繪黃巢起義時長安城的戰亂情景,震撼了當時的文壇,在民間也廣為流傳,被人們製成幛子懸掛。”
“此外,韋莊在洛陽寫下了大量感時傷世的詩篇,內容涉及記述時代大事、批判官軍暴行。”
“受儒學思想影響,中和三年,韋莊到潤州投靠鎮海軍節度使周寶,成為一名府中幕僚,開始了為期十年的江南避亂生涯。”
蘇軾:一個清純樸素的文藝青年,一個難以自拔的紅迷,一個性空靈的古詩詞作者。
在詩向詞的發展史上,韋莊和溫庭筠是花間派的代表人物。
溫庭筠比韋莊大二十多歲,自然是前輩。
但在對待愛情這件事上,他卻沒有韋莊的深情與執著。
溫庭筠一生為了仕途而奔波,以女子身份入詞,不過發幾句牢騷罷了,有時也帶著些真感情。
但與他的晚輩詞人韋莊相比,就實在不須一提了。
韋莊的愛是世間別有的一道風景,甚至在表現手法上,已經超越了南唐後主李煜。
記得那年花下,深夜,初識謝娘時。
水堂西麵畫簾垂,攜手暗相期。
惆悵曉鶯殘月,相別,從此隔音塵。
如今俱是異鄉人,相見更無因。
記得那年在花下,深夜時候,第一次與謝娘相識。
這謝娘的身份,與柳永、晏幾道筆下形象是一致的。
癡情,委宛,重情,所以才有了後麵的悲慘結局。
天明別後,再也沒有了她的音訊,所有的美好都停留在了昨夜。
韋莊和謝娘自然都會為了彼此而長夜佇立,但分隔兩地後,就再也沒有相見的機會了。
這首詞寫於長安淪陷後,韋莊為了避難而流浪江南。
他的很多愛情詞也都作於這個時期,既是寫愛情,也是揭露破壞愛情的元兇戰亂。
寫戰亂不通過環境,而是抓住人們的內心表現,可見韋莊是一個重情之人。
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隻合江南老。
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
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
大家都說江南很好,風景如畫,風物連天,風情動人。
那水是碧青的,比天空還要略勝一籌。
在畫船上,聽著斜風細雨,輕輕入眠。
不得不說,這兩句簡直堪稱神來之筆,將整個江南的風情雅韻濃縮在一塊兒。
緊接著,又寫人情,在此引用司馬相如和文君的典故。
是說這江南水鄉賣酒的姑娘啊,個個都長得和文君一樣水靈,那胳膊就和霜雪一樣白嫩。
可是,整首詞把江南寫得如此好,甚至都已經超過了白居易的《憶江南》。
但結尾卻抒發出一股荒涼之情——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
江南是絕美,可是終究想著有朝一日能迴到北方去,這是每一位異鄉遊子的希冀。
但是迴到家鄉後,看見那破敗的一麵,隻會令人更加腸斷。
所以,在一南一北,一好一壞的對比中,韋莊的愛國之情就流露出來了。
而關於正麵描寫戰爭的,則全在他的《秦婦吟》中了。
韋莊是一個喜談愛情之人,也是某位女子的癡情郎君。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別君時。
忍淚佯低麵,含羞半斂眉。
不知魂已斷,空有夢相隨。
除卻天邊月,沒人知。
四月十七,在今天並不是什麽標誌性日子。
那時已經立夏,是一個氣溫比較適宜的好時節。
這個對別人而言並無二致的日子,對他卻有著極為重要的紀念意義。
因為去年今日,是他與那位姑娘分別的日子。
分別時,忍著淚,假裝低下頭,不忍丈夫看見她眉頭緊鎖的樣子。
妻子對丈夫的思念,已經到了魂斷入夢的地步,甚至到了除了我和你,隻有天邊月亮知道了。
明月不諳離恨苦,在這兒卻反其道而行之,明月變成了愛情和思念的見證。
無一用典,平白如話,卻深情婉轉,直擊人心!
昨夜夜半,枕上分明夢見。語多時。
依舊桃花麵,頻低柳葉眉。
半羞還半喜,欲去又依依。
覺來知是夢,不勝悲。
已經習慣了入夢,昨天晚上,又與妻子在夢中相見了。
她依舊是麵若桃花,眉如柳葉。
我們相互依偎,說了很多很多的情話。
可是很快,作者醒了,發覺一切不過是大夢一場,榻上依舊隻有自己孤零零一個人。
如若不離開,夢也不會醒;如若不分離,也就不會有這樣的夢了。
韋莊這兩首詞,深切體會到他是擁有過愛情的,那種滋味兒令人如癡如醉,舍之不得。
“在周寶幕僚下,韋莊對藩鎮內部腐敗生活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寫下不少諷喻作品。”
“光啟元年,權臣田令孜挾持僖宗皇帝出奔。”
“韋莊忠君,崇拜杜甫,效仿杜甫麻鞋見天子,於公元886年前往陳倉迎駕。”
“自衢州前往陳倉途中,韋莊聽聞唐僖宗已到達興元府,亦尾隨而至。”
“韋莊原本計劃從孟津上岸後,從許昌東南方向出發,經過安徽到達潤州。”
“不料秦宗權攻占許州,殺節度使鹿晏弘,該計劃破滅。”
“韋莊又計劃從開封南下返迴潤州,不料鎮海軍節度使周寶被叛軍擊敗奔逃,不久病死。”
“韋莊無路可走,隻好返迴孟津。”
“公元885-887年,韋莊多次嚐試返迴浙西,不料因戰事受阻。”
“光啟三年,韋莊途經清河縣時,得知江南戰事已經平息,決定返迴浙西。”
“曆經艱難險阻,韋莊攜家人來到婺州居住。”
“在婺州居住時,韋莊及家人過著清貧、適閑的村居生活,也與詩僧貫休有所往來。”
“但經曆仕途不順、國破家亡、流離失所後。”
“韋莊精神狀態持續低迷,有了隱居避世的想法,卻因家中清貧無法實現。”
“光啟四年,唐僖宗駕崩,昭宗繼位,好像有重振江山之舉動。”
“韋莊精神振奮,有再次應舉的想法。”
“韋莊於春天從徐州沿運河到達揚州,又因聽說江南局勢仍不穩定南下在南京小住。”
“遊覽南京後韋莊繼續南下,途徑蘇州等地,後向西到婺州小住,進而返迴衢州。”
“唐昭宗龍紀元年,韋莊離開衢州,探訪新朋舊友,求食求官,卻依然到處碰壁。”
“在漂泊途中,韋莊遊曆衢州、南昌、湖北、湖南、潼關等地,留下眾多詩篇。”
“乾寧元年,韋莊終於得中進士,此時他已年近六十。”
“他被任命為草詔的校書郎,開始仕途生涯,結束了十年的江南漂泊生活。”
“可縱使及第,韋莊仕途仍鬱鬱不得誌,年近花甲卻從最低官位做起。”
“麵對唐王朝行將就木、自己仕途不順的景象,韋莊感歎身世漂泊,年華已去。”
辛棄疾:韋莊,望斷思鄉路,終老未還鄉。
韋莊,生於長安京兆韋氏逍遙公房。
初唐時的韋家,是與杜家齊名的名門望族。
然而曾經的榮耀與輝煌,都與韋莊無關。
他出生時,韋氏家族早已敗落,且父母早亡,家境十分貧寒。
但是,韋莊從小就聰穎過人,喜愛讀書,並立誌報國。
他想要成就一番事業,匡扶像堯舜那樣的明主。
然而他生不逢時,生於大唐末年,朝廷腐敗無能,吏治混亂不堪。
但他並沒有失望,還是孜孜不倦地為科考入仕做著準備。
然而,一個人的成功,隻靠自己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運氣與機遇。
可是好運氣卻偏偏不願降臨到他的頭上,他數次參加科考,可此次次名落孫山。
不僅如此,唐僖宗廣明元年的那次科考不第後,他還恰逢黃巢起義。
起義軍攻入長安,燒殺搶掠,繁盛的都城馬上成了人間煉獄。
倉皇出逃中,他與弟妹們走散,一個人孤獨地夾雜在逃難的人群中。
仿佛天地間一粒微塵,稍不留神,就會被卷入茫茫風沙之中,再也找不到蹤跡。
韋莊逃離長安後,開啟了他的流浪生涯。
為了生計,他輾轉各處做幕僚,一邊工作,一邊讀書寫詩。
韋莊來到洛陽,曾經的東都,卻再不會有開元盛世的繁華景象,隻剩下西風蕭瑟、哀鴻遍野。
人們也再無閑情逸致漫話桑麻,隻能淚眼相對,無聲歎息。
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讓盛極一時的大唐帝國元氣大傷,由盛轉衰。
在韋莊出生的前幾年,又經曆了奉天之難、甘露之變等事件。
大唐早已如將落的夕陽,無力地掛在天邊,做著最後的掙紮。
盛年時的韋莊又遭遇了黃巢起義,雖然最終以失敗告終,卻給了大唐以致命的打擊,讓那個本就風雨飄搖的帝國。
可以說在韋莊四十多年的人生歲月中,從未見過什麽是太平盛世,什麽是國泰民安。
五十九歲的韋莊終於進士及第,他以為可以將平生所學,用來報效國家。
可是末世殘陽,豈能憑一己之力挽迴,無奈的他隻能眼睜睜看著大唐一步步走向滅亡。
宦官們發動了宮廷政變,囚禁了唐昭宗,假擬聖旨,立太子李裕為帝。
這個消息,讓韋莊對大唐徹底絕望了,他決定投奔一直欣賞自己的西川節度使王建。
王建聽聞十分高興,當即任命他為掌書記,不久後又升任他為起居舍人。
從此,開啟了他在蜀地的生涯,也讓他的仕途真正走上了巔峰,這時的韋莊已近花甲之年。
王建很信任他,許多事情都願意聽聽他的建議。
唐哀帝被迫將皇位禪讓給朱溫,朱溫改國號為梁,建都開封。
王建聽說後想要進軍中原,匡扶唐室。
但韋莊則認識到,大唐氣數已盡,再難複起。
而且為了一方百姓和蜀地安寧著想,他力勸王建稱帝,國號為大蜀,定都成都。
韋莊在蜀地度過了人生中的最後幾年,那些年,他有著壯誌已酬的欣慰,但更多的則是對故鄉的思念。
葉落都想歸根,他也夢想著能有朝一日迴到自己的故鄉,在那裏終老天年。
可現實卻並不給他這個機會,故國早已消亡,故土也再難歸去。
曾經的他說未老莫還鄉,以為終有一天能夠迴到故鄉,隻是現在還不是時候。
可這麽多年過去了,滄桑已經爬上了他的臉頰,霜雪也盡染了他的須發。
可他依然迴不去那個生他養他的故鄉,他隻能無奈地說,白頭誓不歸。
曲終人散,韋莊在成都華林坊去世,享年七十五歲。
終於應驗了他詩的話,故土成了他迴不去的奢望,他隻能終老他鄉了。
“乾寧四年,韋莊受唐昭宗之命,以判官身份隨諫議大夫李詢入蜀,緩和西川節度使王建和東川節度使顧彥暉的矛盾。”
“但王建並未奉命和解,而是大敗顧彥暉,占領兩川,蜀地盡歸王建所有。”
“入蜀時,韋莊受到王建的賞識。”
“王建希望將韋莊納於幕下,但韋莊仍在考量,並未立即應允。”
“光化三年十一月,宦官發動宮廷政變,囚禁昭宗,假擬聖旨立太子李裕為帝。”
“得知此消息,韋莊絕望至極。”
“韋莊此時將昭宗視為知己,如今昭宗自身難保,韋莊對唐王朝複興的希望徹底幻滅。”
“絕望之中,韋莊決定投靠王建。”
“光化四年,韋莊再次入蜀,王建任命其為掌書記。”
“韋莊輔佐王建期間,致力於保蜀地平安。”
“一方麵安撫百姓,反對官吏擾民。”
“韋莊曾因縣令擾民之事上書王建,現在正是凋敝的時候,應當設法解決。”
“不應該滿目瘡痍後,再讓百姓受苦。”
“王建認為韋莊為民著想,任用其為起居舍人。”
“另一方麵,韋莊致力於避免內戰。”
“阻止王建征討朱全忠,識破朱全忠吞並蜀地的詭計,規避了動亂。”
“在文化建設方麵,韋莊曾修葺杜甫草堂。”
“韋莊在入蜀期間,發現杜甫故居,於是在此蓋造簡陋的房屋。”
“次年,韋莊為紀念杜甫,修葺杜甫草堂,並保留其原有麵貌,不隨意增改擴張。”
“從此後,曆代都在此基礎上培修,為今日之名勝古跡奠定基礎。”
“天佑四年,哀帝被迫將皇位禪讓給朱全忠,建國號梁,改元年年號為開平,以開封為國都,史稱後梁。”
“韋莊攜眾官吏擁戴王建自立為帝,國號大蜀,史稱前蜀。”
“韋莊被任為左散騎侍,判中書門下事等官,製定開國製度、號令、刑法、禮樂。”
“天佑五年,韋莊任宰相,終生輔佐王建,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
“武成三年,韋莊在成都花林坊逝世,享年七十五歲,諡號文靖。”
李清照:晚唐大才子韋莊,摳門界的天花板。
韋莊年少孤貧力學,才敏過人。
韋莊祖蔭甚厚,到他時稀枝葉疏。
但到了他這一代,家道中落,和普通人沒有兩樣,從小也要受窮。
這讓韋莊養成了勤儉節約惜物的習慣,他這習慣在他生前還好,不失為一種生存手段。
可不知道為什麽這良好的傳統美德到了民間,關於他的這習慣傳說都含嘲笑的意味,說他吝嗇小氣之極。
韋莊每次做飯,用多少米必須固定份量,燒多少柴也都事先計算好,吃烤肉少了一片都會知曉。
或許是因為從小受窮,韋莊以微寒之家發奮讀書,自年輕時起屢試不第。
又遭晚唐黃巢之亂,與家人失散,仕途也不是很順。
一生心願在花甲之年才實現,三年後,皇帝下詔,命韋莊入蜀,做判官。
勸說西川節度使王建,與王建投緣,終建後蜀大業。
韋莊的詩詞成就皆高,一首長篇敘事詩《秦婦吟》與《孔雀東南飛》《木蘭辭》並稱樂府三絕。
這首詩一千六百六十六個字,篇幅是存世唐詩第一。
當時頗負盛名,敘事風格受白居易影響,樸素流暢,靈活通達。
《秦婦吟》隻是他的名篇之一,晚年的韋莊思鄉心切,寫了一首七言律詩《思歸》。
暖絲無力自悠揚,牽引東方斷客腸。
外地見花終寂寞,異鄉聞樂更淒涼。
紅垂野岸櫻還熟,綠染迴汀草又芳。
舊裏若為歸去好,子期凋謝呂安亡。
首聯暖絲指溫暖春日中新綠的柳枝,斷不連續,斷開。
開篇詩人直抒胸意,柳絲隨風搖曳,東風徐徐吹來,身在異鄉不覺暖意,卻越發覺得悲斷客腸。
外地見花終寂寞,異鄉聞樂更淒涼頷聯承上啟下,借景寫意,以外地、異鄉點明客居他鄉的境況。
身處異鄉,思鄉難忘,彼時見花、聞樂,非但不覺得美好,反而倍覺淒涼落寞。
頸聯繼續寫景,綠野垂楊,櫻桃再次紅遍,岸邊的汀草又一次碧染芳菲。
一個還字,一個又字,相互映襯。
既道出了歲月流轉,光陰流逝的惆悵,又表達了長期漂泊在外的悲苦。
既然覺的苦,迴鄉自然是好的,然而近鄉情更怯。
詩人也一樣,思及歸鄉不免思緒萬千,顧慮重重。
於是詩人用兩典故點明心中所思所慮子期凋謝呂安亡。
如若我歸時,故友凋零,知交不在,又該如何是好。
客居異鄉,思鄉永遠都是遊子們的濫觴。
而韋莊的這一首《思鄉》更是清婉別致,屈曲纏綿,道盡了異客鄉情。
全詩中格調清斷,惆悵中帶著哀涼,實在是難得一見的思鄉好作品。
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
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
蜀地崎嶇的山路上,一個須發皆白的老者,一身青衫踽踽而來,嘴裏吟誦著對江南的思念。
江南的春天水碧天青,躲在畫船裏,在春雨的滴答聲中悄然入夢,多麽溫馨的畫麵。
他是在懷念江南嗎?或許,他隻是懷念江南那段青春的歲月。
亦或許,他隻是打著憶江南的名義思念著那個遙遠的故鄉。
他就是韋莊,唐朝末年一個不走運的文人。
“唐文宗開成元年,韋莊出生於京兆杜陵,出身京兆韋氏東眷逍遙公房。”
“韋氏家族興於於漢代,繁榮鼎盛,在政治和藝術上人才輩出。”
“韋莊祖上有唐睿宗時文昌右丞相韋待價,曾祖父是唐代詩人韋應物,家世顯赫。”
“然而,自安史之亂後,唐朝再無複興之日。”
“玄宗逃至蜀地後,詩人流離,世家沒落。”
“韋莊出生時,韋氏家族已然中衰。”
“自韋莊之父韋韞起,韋門氏族在政界文界都鮮有成就,默默無聞。”
“韋莊父母早亡,家境貧寒,因此韋莊自幼勤敏刻苦、奮發好學。”
“韋莊豪放豁達,不拘小節,幼時即能作詩,十分擅長豔語。”
“鹹通四年,韋莊曾在昭義節度使、檢校禮部尚書、太原尹、北都留守劉潼府中當差。”
“在韋莊成年參加科舉考試時,卻屢次落榜。”
“在乾符二年,韋莊在長安準備明春應試時,在詩中表達了飽讀詩書、故不甘久居人下的情感。”
“韋莊堅持科舉考試,盡力想以才學取仕。”
“奈何唐末政治動亂,科舉混亂,履試履敗。”
“僖宗乾符二年,韋莊移居虢州,恬靜、迷人之景使韋莊暫時得到慰藉。”
“這一時期,韋莊作品多寫自己理想抱負與科舉失敗的心境,鮮少涉及社會麵貌。”
“廣明元年,韋莊44歲,再一次落榜。”
“同年十二月,黃巢起義軍攻占長安。”
“韋莊陷於戰亂之中,被困於長安,與弟妹失散。”
“中和二年,韋莊離開長安奔赴洛陽。”
“在相對穩定的洛陽,韋莊將滯留長安時所見所聞寫成長篇敘事詩《秦婦吟》。”
“以一位女子之口描繪黃巢起義時長安城的戰亂情景,震撼了當時的文壇,在民間也廣為流傳,被人們製成幛子懸掛。”
“此外,韋莊在洛陽寫下了大量感時傷世的詩篇,內容涉及記述時代大事、批判官軍暴行。”
“受儒學思想影響,中和三年,韋莊到潤州投靠鎮海軍節度使周寶,成為一名府中幕僚,開始了為期十年的江南避亂生涯。”
蘇軾:一個清純樸素的文藝青年,一個難以自拔的紅迷,一個性空靈的古詩詞作者。
在詩向詞的發展史上,韋莊和溫庭筠是花間派的代表人物。
溫庭筠比韋莊大二十多歲,自然是前輩。
但在對待愛情這件事上,他卻沒有韋莊的深情與執著。
溫庭筠一生為了仕途而奔波,以女子身份入詞,不過發幾句牢騷罷了,有時也帶著些真感情。
但與他的晚輩詞人韋莊相比,就實在不須一提了。
韋莊的愛是世間別有的一道風景,甚至在表現手法上,已經超越了南唐後主李煜。
記得那年花下,深夜,初識謝娘時。
水堂西麵畫簾垂,攜手暗相期。
惆悵曉鶯殘月,相別,從此隔音塵。
如今俱是異鄉人,相見更無因。
記得那年在花下,深夜時候,第一次與謝娘相識。
這謝娘的身份,與柳永、晏幾道筆下形象是一致的。
癡情,委宛,重情,所以才有了後麵的悲慘結局。
天明別後,再也沒有了她的音訊,所有的美好都停留在了昨夜。
韋莊和謝娘自然都會為了彼此而長夜佇立,但分隔兩地後,就再也沒有相見的機會了。
這首詞寫於長安淪陷後,韋莊為了避難而流浪江南。
他的很多愛情詞也都作於這個時期,既是寫愛情,也是揭露破壞愛情的元兇戰亂。
寫戰亂不通過環境,而是抓住人們的內心表現,可見韋莊是一個重情之人。
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隻合江南老。
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
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
大家都說江南很好,風景如畫,風物連天,風情動人。
那水是碧青的,比天空還要略勝一籌。
在畫船上,聽著斜風細雨,輕輕入眠。
不得不說,這兩句簡直堪稱神來之筆,將整個江南的風情雅韻濃縮在一塊兒。
緊接著,又寫人情,在此引用司馬相如和文君的典故。
是說這江南水鄉賣酒的姑娘啊,個個都長得和文君一樣水靈,那胳膊就和霜雪一樣白嫩。
可是,整首詞把江南寫得如此好,甚至都已經超過了白居易的《憶江南》。
但結尾卻抒發出一股荒涼之情——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
江南是絕美,可是終究想著有朝一日能迴到北方去,這是每一位異鄉遊子的希冀。
但是迴到家鄉後,看見那破敗的一麵,隻會令人更加腸斷。
所以,在一南一北,一好一壞的對比中,韋莊的愛國之情就流露出來了。
而關於正麵描寫戰爭的,則全在他的《秦婦吟》中了。
韋莊是一個喜談愛情之人,也是某位女子的癡情郎君。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別君時。
忍淚佯低麵,含羞半斂眉。
不知魂已斷,空有夢相隨。
除卻天邊月,沒人知。
四月十七,在今天並不是什麽標誌性日子。
那時已經立夏,是一個氣溫比較適宜的好時節。
這個對別人而言並無二致的日子,對他卻有著極為重要的紀念意義。
因為去年今日,是他與那位姑娘分別的日子。
分別時,忍著淚,假裝低下頭,不忍丈夫看見她眉頭緊鎖的樣子。
妻子對丈夫的思念,已經到了魂斷入夢的地步,甚至到了除了我和你,隻有天邊月亮知道了。
明月不諳離恨苦,在這兒卻反其道而行之,明月變成了愛情和思念的見證。
無一用典,平白如話,卻深情婉轉,直擊人心!
昨夜夜半,枕上分明夢見。語多時。
依舊桃花麵,頻低柳葉眉。
半羞還半喜,欲去又依依。
覺來知是夢,不勝悲。
已經習慣了入夢,昨天晚上,又與妻子在夢中相見了。
她依舊是麵若桃花,眉如柳葉。
我們相互依偎,說了很多很多的情話。
可是很快,作者醒了,發覺一切不過是大夢一場,榻上依舊隻有自己孤零零一個人。
如若不離開,夢也不會醒;如若不分離,也就不會有這樣的夢了。
韋莊這兩首詞,深切體會到他是擁有過愛情的,那種滋味兒令人如癡如醉,舍之不得。
“在周寶幕僚下,韋莊對藩鎮內部腐敗生活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寫下不少諷喻作品。”
“光啟元年,權臣田令孜挾持僖宗皇帝出奔。”
“韋莊忠君,崇拜杜甫,效仿杜甫麻鞋見天子,於公元886年前往陳倉迎駕。”
“自衢州前往陳倉途中,韋莊聽聞唐僖宗已到達興元府,亦尾隨而至。”
“韋莊原本計劃從孟津上岸後,從許昌東南方向出發,經過安徽到達潤州。”
“不料秦宗權攻占許州,殺節度使鹿晏弘,該計劃破滅。”
“韋莊又計劃從開封南下返迴潤州,不料鎮海軍節度使周寶被叛軍擊敗奔逃,不久病死。”
“韋莊無路可走,隻好返迴孟津。”
“公元885-887年,韋莊多次嚐試返迴浙西,不料因戰事受阻。”
“光啟三年,韋莊途經清河縣時,得知江南戰事已經平息,決定返迴浙西。”
“曆經艱難險阻,韋莊攜家人來到婺州居住。”
“在婺州居住時,韋莊及家人過著清貧、適閑的村居生活,也與詩僧貫休有所往來。”
“但經曆仕途不順、國破家亡、流離失所後。”
“韋莊精神狀態持續低迷,有了隱居避世的想法,卻因家中清貧無法實現。”
“光啟四年,唐僖宗駕崩,昭宗繼位,好像有重振江山之舉動。”
“韋莊精神振奮,有再次應舉的想法。”
“韋莊於春天從徐州沿運河到達揚州,又因聽說江南局勢仍不穩定南下在南京小住。”
“遊覽南京後韋莊繼續南下,途徑蘇州等地,後向西到婺州小住,進而返迴衢州。”
“唐昭宗龍紀元年,韋莊離開衢州,探訪新朋舊友,求食求官,卻依然到處碰壁。”
“在漂泊途中,韋莊遊曆衢州、南昌、湖北、湖南、潼關等地,留下眾多詩篇。”
“乾寧元年,韋莊終於得中進士,此時他已年近六十。”
“他被任命為草詔的校書郎,開始仕途生涯,結束了十年的江南漂泊生活。”
“可縱使及第,韋莊仕途仍鬱鬱不得誌,年近花甲卻從最低官位做起。”
“麵對唐王朝行將就木、自己仕途不順的景象,韋莊感歎身世漂泊,年華已去。”
辛棄疾:韋莊,望斷思鄉路,終老未還鄉。
韋莊,生於長安京兆韋氏逍遙公房。
初唐時的韋家,是與杜家齊名的名門望族。
然而曾經的榮耀與輝煌,都與韋莊無關。
他出生時,韋氏家族早已敗落,且父母早亡,家境十分貧寒。
但是,韋莊從小就聰穎過人,喜愛讀書,並立誌報國。
他想要成就一番事業,匡扶像堯舜那樣的明主。
然而他生不逢時,生於大唐末年,朝廷腐敗無能,吏治混亂不堪。
但他並沒有失望,還是孜孜不倦地為科考入仕做著準備。
然而,一個人的成功,隻靠自己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運氣與機遇。
可是好運氣卻偏偏不願降臨到他的頭上,他數次參加科考,可此次次名落孫山。
不僅如此,唐僖宗廣明元年的那次科考不第後,他還恰逢黃巢起義。
起義軍攻入長安,燒殺搶掠,繁盛的都城馬上成了人間煉獄。
倉皇出逃中,他與弟妹們走散,一個人孤獨地夾雜在逃難的人群中。
仿佛天地間一粒微塵,稍不留神,就會被卷入茫茫風沙之中,再也找不到蹤跡。
韋莊逃離長安後,開啟了他的流浪生涯。
為了生計,他輾轉各處做幕僚,一邊工作,一邊讀書寫詩。
韋莊來到洛陽,曾經的東都,卻再不會有開元盛世的繁華景象,隻剩下西風蕭瑟、哀鴻遍野。
人們也再無閑情逸致漫話桑麻,隻能淚眼相對,無聲歎息。
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讓盛極一時的大唐帝國元氣大傷,由盛轉衰。
在韋莊出生的前幾年,又經曆了奉天之難、甘露之變等事件。
大唐早已如將落的夕陽,無力地掛在天邊,做著最後的掙紮。
盛年時的韋莊又遭遇了黃巢起義,雖然最終以失敗告終,卻給了大唐以致命的打擊,讓那個本就風雨飄搖的帝國。
可以說在韋莊四十多年的人生歲月中,從未見過什麽是太平盛世,什麽是國泰民安。
五十九歲的韋莊終於進士及第,他以為可以將平生所學,用來報效國家。
可是末世殘陽,豈能憑一己之力挽迴,無奈的他隻能眼睜睜看著大唐一步步走向滅亡。
宦官們發動了宮廷政變,囚禁了唐昭宗,假擬聖旨,立太子李裕為帝。
這個消息,讓韋莊對大唐徹底絕望了,他決定投奔一直欣賞自己的西川節度使王建。
王建聽聞十分高興,當即任命他為掌書記,不久後又升任他為起居舍人。
從此,開啟了他在蜀地的生涯,也讓他的仕途真正走上了巔峰,這時的韋莊已近花甲之年。
王建很信任他,許多事情都願意聽聽他的建議。
唐哀帝被迫將皇位禪讓給朱溫,朱溫改國號為梁,建都開封。
王建聽說後想要進軍中原,匡扶唐室。
但韋莊則認識到,大唐氣數已盡,再難複起。
而且為了一方百姓和蜀地安寧著想,他力勸王建稱帝,國號為大蜀,定都成都。
韋莊在蜀地度過了人生中的最後幾年,那些年,他有著壯誌已酬的欣慰,但更多的則是對故鄉的思念。
葉落都想歸根,他也夢想著能有朝一日迴到自己的故鄉,在那裏終老天年。
可現實卻並不給他這個機會,故國早已消亡,故土也再難歸去。
曾經的他說未老莫還鄉,以為終有一天能夠迴到故鄉,隻是現在還不是時候。
可這麽多年過去了,滄桑已經爬上了他的臉頰,霜雪也盡染了他的須發。
可他依然迴不去那個生他養他的故鄉,他隻能無奈地說,白頭誓不歸。
曲終人散,韋莊在成都華林坊去世,享年七十五歲。
終於應驗了他詩的話,故土成了他迴不去的奢望,他隻能終老他鄉了。
“乾寧四年,韋莊受唐昭宗之命,以判官身份隨諫議大夫李詢入蜀,緩和西川節度使王建和東川節度使顧彥暉的矛盾。”
“但王建並未奉命和解,而是大敗顧彥暉,占領兩川,蜀地盡歸王建所有。”
“入蜀時,韋莊受到王建的賞識。”
“王建希望將韋莊納於幕下,但韋莊仍在考量,並未立即應允。”
“光化三年十一月,宦官發動宮廷政變,囚禁昭宗,假擬聖旨立太子李裕為帝。”
“得知此消息,韋莊絕望至極。”
“韋莊此時將昭宗視為知己,如今昭宗自身難保,韋莊對唐王朝複興的希望徹底幻滅。”
“絕望之中,韋莊決定投靠王建。”
“光化四年,韋莊再次入蜀,王建任命其為掌書記。”
“韋莊輔佐王建期間,致力於保蜀地平安。”
“一方麵安撫百姓,反對官吏擾民。”
“韋莊曾因縣令擾民之事上書王建,現在正是凋敝的時候,應當設法解決。”
“不應該滿目瘡痍後,再讓百姓受苦。”
“王建認為韋莊為民著想,任用其為起居舍人。”
“另一方麵,韋莊致力於避免內戰。”
“阻止王建征討朱全忠,識破朱全忠吞並蜀地的詭計,規避了動亂。”
“在文化建設方麵,韋莊曾修葺杜甫草堂。”
“韋莊在入蜀期間,發現杜甫故居,於是在此蓋造簡陋的房屋。”
“次年,韋莊為紀念杜甫,修葺杜甫草堂,並保留其原有麵貌,不隨意增改擴張。”
“從此後,曆代都在此基礎上培修,為今日之名勝古跡奠定基礎。”
“天佑四年,哀帝被迫將皇位禪讓給朱全忠,建國號梁,改元年年號為開平,以開封為國都,史稱後梁。”
“韋莊攜眾官吏擁戴王建自立為帝,國號大蜀,史稱前蜀。”
“韋莊被任為左散騎侍,判中書門下事等官,製定開國製度、號令、刑法、禮樂。”
“天佑五年,韋莊任宰相,終生輔佐王建,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
“武成三年,韋莊在成都花林坊逝世,享年七十五歲,諡號文靖。”
李清照:晚唐大才子韋莊,摳門界的天花板。
韋莊年少孤貧力學,才敏過人。
韋莊祖蔭甚厚,到他時稀枝葉疏。
但到了他這一代,家道中落,和普通人沒有兩樣,從小也要受窮。
這讓韋莊養成了勤儉節約惜物的習慣,他這習慣在他生前還好,不失為一種生存手段。
可不知道為什麽這良好的傳統美德到了民間,關於他的這習慣傳說都含嘲笑的意味,說他吝嗇小氣之極。
韋莊每次做飯,用多少米必須固定份量,燒多少柴也都事先計算好,吃烤肉少了一片都會知曉。
或許是因為從小受窮,韋莊以微寒之家發奮讀書,自年輕時起屢試不第。
又遭晚唐黃巢之亂,與家人失散,仕途也不是很順。
一生心願在花甲之年才實現,三年後,皇帝下詔,命韋莊入蜀,做判官。
勸說西川節度使王建,與王建投緣,終建後蜀大業。
韋莊的詩詞成就皆高,一首長篇敘事詩《秦婦吟》與《孔雀東南飛》《木蘭辭》並稱樂府三絕。
這首詩一千六百六十六個字,篇幅是存世唐詩第一。
當時頗負盛名,敘事風格受白居易影響,樸素流暢,靈活通達。
《秦婦吟》隻是他的名篇之一,晚年的韋莊思鄉心切,寫了一首七言律詩《思歸》。
暖絲無力自悠揚,牽引東方斷客腸。
外地見花終寂寞,異鄉聞樂更淒涼。
紅垂野岸櫻還熟,綠染迴汀草又芳。
舊裏若為歸去好,子期凋謝呂安亡。
首聯暖絲指溫暖春日中新綠的柳枝,斷不連續,斷開。
開篇詩人直抒胸意,柳絲隨風搖曳,東風徐徐吹來,身在異鄉不覺暖意,卻越發覺得悲斷客腸。
外地見花終寂寞,異鄉聞樂更淒涼頷聯承上啟下,借景寫意,以外地、異鄉點明客居他鄉的境況。
身處異鄉,思鄉難忘,彼時見花、聞樂,非但不覺得美好,反而倍覺淒涼落寞。
頸聯繼續寫景,綠野垂楊,櫻桃再次紅遍,岸邊的汀草又一次碧染芳菲。
一個還字,一個又字,相互映襯。
既道出了歲月流轉,光陰流逝的惆悵,又表達了長期漂泊在外的悲苦。
既然覺的苦,迴鄉自然是好的,然而近鄉情更怯。
詩人也一樣,思及歸鄉不免思緒萬千,顧慮重重。
於是詩人用兩典故點明心中所思所慮子期凋謝呂安亡。
如若我歸時,故友凋零,知交不在,又該如何是好。
客居異鄉,思鄉永遠都是遊子們的濫觴。
而韋莊的這一首《思鄉》更是清婉別致,屈曲纏綿,道盡了異客鄉情。
全詩中格調清斷,惆悵中帶著哀涼,實在是難得一見的思鄉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