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人不知道他要駛向哪個碼頭,那麽任何風都不會是順風。


    誠然,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一生,順風順水。


    但是常常是不盡人意,還很迷茫。


    人要順起來,就要講天時、地利、人和,任何一個因素都缺少不得。


    唐朝的李賀,有詩鬼之稱。


    雖然才高八鬥,但是前程堪憂。


    命運正如他筆下寫的,天若有情天亦老。


    縱觀李賀的這一生,隻能說是天妒英才。


    他歲出身貴族大家,但從未享受過衣食無憂的生活,小小年紀就要承擔其家庭重任。


    雖然才華橫溢,也遇上過賞識他的伯樂。


    但無奈時運不濟,最終未能得償所願。


    此外,由於從小營養不良,體質較弱,李賀經常生病。


    加之並非樂觀豁達之人,所以疾病久治不愈,最終英年早逝。


    一位天才在生命中最好的年華猝然而逝,不免令人欷歔。


    “唐德宗貞元十二年,洛陽昌穀的大街小巷裏都在紛傳一個消息。”


    “當地出了一名神童,7歲就能寫詩!”


    “消息不脛而走,很快傳到了京師。”


    “這位眾口相傳的神童正是李賀。”


    “李賀天分極高,又刻苦專研,以至於小小年紀。”


    “其對詩文的熱愛程度,就已經跑在了同齡人的前麵。”


    “每天早上,李賀都會騎著自己的瘦馬,帶著小仆從,背上小錦囊,出門尋詩覓句。”


    “遇到靈感迸發時,便提筆唰唰記下,字寫得飛快。”


    “寫好的詩句都放進身邊的錦囊裏,時常是鼓囊囊的一袋。”


    “如此早出晚歸,日複一日。”


    “有一次,李賀一如往常出門作詩,行到人跡罕至處,突然半路跳出來一夥人。”


    “這夥人手持長刀,麵目猙獰,迅速將他包圍起來。”


    “不好!看來是遇到劫匪了。”


    “李賀身材瘦弱,衣著不凡,身上背著的錦囊甚是惹眼。”


    “在劫匪看來簡直就是天上掉下的肥肉,勢必要狠狠宰一頓。”


    “他們當即搶過李賀的錦囊,伸手就往裏掏。”


    “可沒想到,裏麵裝的果真不是銀兩,而是無數張寫滿了詩句的小紙條。”


    “劫匪大失所望,隻好自認倒黴,垂頭喪氣地走了。”


    “李賀隨身攜帶的錦囊,不僅讓劫匪悻悻而去,同時也讓自己的母親很不高興。”


    “一日迴到家中,母親看到他錦囊裏密密麻麻的詩句,又生氣又心疼,不由得埋怨。”


    “兒子勤學苦練,本該是一件令人開心的事,但母親卻並不這樣認為。”


    “原來,李賀出生時就自帶孱弱屬性,一直體弱多病,身體比一般人要差。”


    “母親當然不願意看到兒子因為讀書而損耗身體了。”


    “但盡管如此,少年時的李賀依舊倔強追求著自己的那份熱愛。”


    “他把這種熱情化為動力,焚膏繼晷地創作,才有了七歲能辭章,名動京師的美譽。”


    “有時候,成功的誕生絕非偶然,而是天賦和努力的疊加。”


    “此時的李家早已家道中落,父親的突然離世,更讓李家雪上加霜。”


    “看著家中經濟每況愈下,李賀隻好將參加科考提上了日程。”


    “唐憲宗元和二年,韓愈家門扉輕掩,門外沸沸揚揚。”


    “彼時考試臨近,時任國子博士分司的韓愈成為眾考生寫詩投謁的對象。”


    “但麵對滿案的卷章,韓愈卻是滿臉倦容——詩文雖多,佳作寥寥。”


    “他剛送走了一位客人,困意便如密布的層雲般湧來,想著再看看詩解解乏。”


    “便隨手拿了一卷詩文,一邊解衣帶一邊閱讀。”


    王安石:詩鬼李賀的人生傳奇,天上很快樂,一點也不苦。


    李賀本是李唐王室的遠支後裔,家道中落,父親早逝,家中十分貧困。


    李賀七歲時即能寫詩作文,在不可思議的後麵隱藏著什麽,讓人匪夷所思。


    當時文壇大家韓愈來李家,李賀出口成章作成一詩,令韓愈稱讚不已,從此李賀聲名大振。


    李賀身材細小瘦弱,兩眉相連,手指和指甲都很細長。


    他每天日出出門,後麵跟著一個仆童,背著錦囊。


    李賀一般都是冥思苦想一整天,有靈感就寫下來放進錦囊,晚上再寫成詩篇。


    21歲時,李賀參加科舉,不料遭到嫉妒者中傷,竟然編造出這樣的理由來。


    李賀的父親李晉肅,晉肅與進士發音近似,做兒子的應該避諱,不能考進士!


    伯樂韓愈也無語了,隻好專門為李賀寫了一篇文章申辯。


    盡管如此,李賀依然被排除在考場之外。


    一心渴求功名的李賀遭此變數,悲憤交加,性情大變。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分。我待恕天下,世間難容人。


    進士無門的李賀憑著父親的恩蔭被推薦為奉禮郎,官位僅從九品。


    這種最底層的微末之職,連酒錢都不夠,這使李賀的生活更加窘迫。


    親眼目睹社會的腐敗,讓李賀寫了大量批判現實、鞭撻社會黑暗的詩篇。


    這還不算完,生活中的困境可以咬咬牙挺過去,但是精神的打擊才是致命的。


    李賀的妻子竟也在幾年後去世,這讓李賀很受傷。


    接二連三的打擊令李賀心灰意冷,先是大病一場。


    在勉強支撐了幾年之後,這位天才詩人也不幸病逝,匆匆結束了短暫的一生,年僅27歲。


    據李商隱《李賀小傳》記載,李賀去世前,白天看見一名紅衣人,騎著紅色的龍,拿著一本寫有上古篆文的冊子,要召走李賀。


    李賀下床磕頭說,母親年邁多病,我還不想去。


    紅衣人笑著說,天帝新蓋了白玉樓,想立刻召你去寫一篇記。


    天上很快樂,一點也不苦。


    李賀隻是哭泣,當時身邊的人都看到了。


    不久李賀就奄奄一息,窗戶旁有濃密的煙霧,以及有行車吹奏音樂之聲。


    李賀的母親立刻讓家人停止哭泣,等了一會兒李賀就去世了。


    這件事,是李賀的姐姐親眼所見,敢情人家李賀是來人間渡劫的。


    要是按照古人認為的天上一天地上一年來算,27歲的李賀來到人間在上天還不到一個月。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這才讀了第一句,韓愈已是眼前一亮。”


    “待他一口氣將全詩讀盡,不由得心花怒放。”


    “此等文章,將戰場局勢之緊張,氣勢之兇猛,形式之嚴峻,場麵之悲壯,描寫得淋淋盡致。”


    “韓愈讀罷,連衣帶也不解了,連忙出門相迎。”


    “就這樣,年僅18歲的李賀,以一首《雁門太守行》扣響了韓愈家的大門。”


    “緊接著,李賀又以過人的才識順利通過了府試。”


    “但正當李賀興高采烈去領舉進士的解狀時,卻被告知有好事者舉報他父親名中的晉字與進同音,犯了忌諱,應當取消舉人資格。”


    “忌諱一事,可大可小,追究者更是少之又少。”


    “很可能是有人嫉妒李賀的才華,於是便從中作梗。”


    “李賀為此據理力爭,韓愈聽之也大為惱怒,立刻寫下一篇《諱辯》為其辯駁。”


    “最後府尹被他們說動,發放了李賀的解狀,讓他去參加下一階段的考試。”


    “元和三年,李賀的名字儼然出現在了進士的榜單上。”


    “那一刻,李賀激動的心情難以言喻。”


    “他苦作詩書,夜以繼日,甚至嘔出心乃已,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施展抱負。”


    ““原以為,仕途之路就此平步青雲,沒想到,迎接他的卻是當頭一棒。”


    “同樣的理由——晉同音進犯忌,斷送了李賀的科舉晉升之路。”


    “李賀與韓愈人微言輕,這一次,饒是兩人再怎麽辯駁也於事無補。”


    “進士資格被取消,數年辛苦功虧一簣,這對李賀來說無異於晴天霹靂。”


    “他才華橫溢,本應在朝堂之上擁有自己的一番天地,卻不曾想大好前程因小人構陷而就此夭折。”


    “為此,李賀曾一度消沉。”


    “人心的險惡,製度的荒謬,令命運如同一雙無形的手,生生壓製住他的才華和光芒。”


    “那年秋天,韓愈和好友皇甫湜來探望李賀,經兩人的寬慰,李賀逐漸走出陰霾。”


    “臨別時,李賀當場作了一首《高軒過》為兩人送行。”


    “我今垂翅附冥鴻,他日不羞蛇作龍。”


    “正如詩中所言,現實的盲風晦雨澆不滅李賀心中的理想之火。”


    “他沒有放棄,而要重整旗鼓,再入長安。”


    “既然前途無路可走,那便再去開辟一條路來!”


    “元和六年,李賀再次走進長安城,心情卻與之前截然不同。”


    “上一迴,他是躊躇滿誌的科舉考生,這一次,他是心懷忐忑的寒門學子。”


    “四處投謁,多番上書,雖受禮遇,卻常無下文。”


    “後來,得益於當時恩蔭授官的慣例,李賀在經過考核後當上了一個小官——從九品的奉禮郎。”


    蘇軾:李賀的一生很不幸,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創作出來的詩也是很傷感。


    李賀和大多數的才子一樣,少年時代過著富裕的生活。


    但是好景不長,由於後期家道中落,開始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


    但是李賀又和別人不一樣,盡管生活不如意,可是依舊有著遠大的人生誌向。


    希望有朝一日,可以通過科舉考試,去實現人生理想,這也是很多讀書最終的目的。


    自隋文帝創立科舉考試以來,一千多年的時間裏,為朝廷選拔了很多的人才,當然也難免會遺落一些人才。


    李賀就是那個不幸的人才,數次參加科舉考試,但是每一次都名落孫山。


    這件事情讓他一度心灰意冷,以至於後期的詩歌,總是流露出了一種難以言說的悲痛之苦。


    李賀不是沒有才華,隻是苦於沒有機會。


    唐朝的科舉製度,一般是要被別人推薦。


    要麽就是在早期已經名聲在外,不然是很難考中。


    李賀相對來說比較低調,盡管出身名門,可是並沒有給他帶來多少的榮耀。


    這也成為李賀一生中最大的遺憾,使得後期的詩意境淒美,字裏行間總是充滿了憂愁。


    以這首《感春》來說,每一句都很傷感,無非就是在訴說人生的無奈,還有對於未來的擔憂。


    日暖自蕭條,花悲北郭騷。


    榆穿萊子眼,柳斷舞兒腰。


    上幕迎神燕,飛絲送百勞。


    胡琴今日恨,急語向檀槽。


    春天原本是很美好,處處鳥語花香。


    可是李賀卻無心欣賞美景,更多的是借景抒情,以此來排解胸中的苦悶。


    首聯先是寫春天的特點,由於冬天過去了,天氣開始逐漸轉暖,這個氣溫恰到好處,不冷也不熱。


    但是家境依舊蕭條,白色的花在春風中綻放,更使我這北郭騷悲傷無聊。


    這裏引用了典故,北郭騷春秋時期的一位讀書人,為人正派,樂於助人,同樣是家境貧寒。


    頷聯和頸聯重點描寫當時的孤獨的心情,也是情景交融。


    不僅僅著力描寫心情,同時還融入了春色美景。


    這樣的一種寫法,使得這幾句顯得別具一格,與前麵的兩句形成對應。


    真是一文不名,隻有來子錢一樣的穿眼榆莢,不見跳舞的歌女,到時有比歌女的腰更細的柳枝。


    打開簾幕,迎接神燕,以及那細細的飛絲,送走了伯勞。


    尾聯在全詩中更是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無非就是再一次突出當時一種孤獨的心境,這也使得這首詩有著一種更為強烈的悲痛之感。


    一個人彈起了胡琴,以此來抒發今日的苦悶,那聲音讓人聽了肝腸寸斷,還撲向了那紫檀琴槽。


    這些都讓人非常的傷感,可是又無可奈何。


    李賀想要建功立業,想要成就一番事業,可是苦於沒有機會。


    可見李賀有遠大的誌向,一直想要去到邊塞建功立業。


    但是在現實的生活中,卻又是一直鬱鬱不得誌,隻是獨自哀歎。


    這首《感春》通過周圍的景色,以此來借景抒情,描寫了生活中的不幸。


    作為一位了不起的詩人,李賀根本不甘心隻是寫寫詩,無心於文學。


    然而在現實的世界裏,他也隻能是做一個詩人。


    畢竟一直沒有機會,數次的科舉考試,早已讓他失去了希望。


    為此隻能通過文字來表達,訴說著人生的不幸,還有那份悲痛之苦。


    這也是李賀的不幸,也是那個時代的不幸。


    如果李賀有機會的話,肯定能夠成就一番事業,可以實現人生理想。


    但是很多的事情,又是沒有辦法。


    這也正是李賀最苦惱的地方,以至於後期的詩,每一首都感人肺腑。


    道盡了生活的艱辛,讀後讓人感慨萬千。


    “耗盡心力,曆經坎坷之後,才堪堪得到了一個與才華不相匹配的職位。”


    “盡管如此,他還是不斷勉勵自己,心誌不改。”


    “在一次酒席上,主人家與李賀舉杯相對,用主父偃和馬周皆是先受排擠後被重用的故事來寬慰李賀。”


    “李賀大受鼓舞,立即作下一首《致酒行》。”


    “零落棲遲一杯酒,主人奉觴客長壽。”


    “主父西遊困不歸,家人折斷門前柳。”


    “吾聞馬周昔作新豐客,天荒地老無人識。”


    “空將箋上兩行書,直犯龍顏請恩澤。”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雞一聲天下白。”


    “少年心事當拿雲,誰念幽寒坐嗚呃。”


    “在場眾人聞之,無不大受震撼。”


    “詩的末尾,人們仿佛又看到當年那個初入長安、滿懷希望的少年立在眼前。”


    “雖然李賀誌不在此,心情瞧悴如芻狗,但還是兢兢業業在奉禮郎這個崗位上幹了3年。”


    “他親眼看見了百姓民不聊生的現狀,寫出不少反映現實,鞭撻黑暗的詩文。”


    “他寫了數篇詩文抨擊時事,借古諷今。”


    “但這一篇篇詩文猶如以卵擊石,對於唐朝彼時的當權者來說,不痛不癢,甚至還有可能給自己帶來災禍。”


    “社會的黑暗,人心的涼薄,難道李賀不知嗎?他當然知道。”


    “可貴的是,盡管知道生之艱難,世之險惡,仍然懷著一腔孤勇和無畏。”


    “臨到終了,李賀仍然擁有男兒何不帶吳鉤的熱血和倔強。”


    “即便是在生命盡頭的那幾年,身負重病的李賀仍然沒有放棄自己的理想。”


    “辭官後,他入了昭義軍節度使軍中做幕僚,幫忙處理公文。”


    “元和十一年,李賀走投無路迴到家中,不久後病故。”


    “那一年,他27歲。”


    “李賀的一生,伴隨著坎坷與失意,卻仍堅持著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從某種意義上說,李賀是倔強的,命運一次又一次地給予他重創。”


    “他卻以自己的方式執拗地活著,心中理想不曾動搖分毫。”


    “如今,昔人已乘黃鶴去,而他所留下的詩,則替他延續了上千年的生命。”


    “這一份倔強如一團熊熊烈火,在他有限的27載生命裏,點燃了他的人生,鮮活了他的詩句,時至今日仍無法泯滅。”


    “或許有時候,區別隻在於那一份咬牙堅持的倔強。”


    “也正是這份倔強,讓生命迸發出了不一樣的火花。”


    歐陽修:李賀天賦異稟,一生卻貧困潦倒、英年早逝。


    李賀出生在落魄的貴族家庭,遠祖是唐朝李淵的叔父。


    一代親,二代表,三代四代認不到。


    這樣的親戚社交規則,自然讓李賀和皇家疏遠。


    即便如此,李賀還是打著皇家的招牌,到處去混日子。


    但是誰會認可他的身份呢?不過看他笑話而已。


    看了各種臉色、白眼,他不得不承認,狀況堪憂。


    如何改變命運,還得靠自己,而不是靠攀龍附鳳。


    每天都逼著自己寫詩句,遇到好的思路,就寫下來,放到一個布袋裏。


    在家把布袋整理一番,對詩句進行加工,反複磨礪自己。


    堅持學習多年後,他去了京城,參加進士考試,得到大臣韓愈的欣賞。


    窮苦的人,要是攀親戚,找貴人,肯定是不行的。


    畢竟,你自己沒有值得被幫助的地方,也就是沒有什麽價值。


    李賀前腳進入進士考場,後腳還在門外的時候,有人就向朝廷反應。


    一個人,要是中了進士,就衝撞了父親的名字,這是大逆不道的。


    好不容易爭取到科考的機會,但是李賀在吏部任職考試上,再次被人嫉妒,並且提出反對意見。


    這下子,李賀徹底失去了做官的機會。


    隻是李賀的遭遇,說明了兩個問題。


    其一,做人,名不正,言不順。


    其二,人與人打交道,嫉妒之心,防不勝防。


    若是一個人的名聲不好,或者名字的寓意很糟糕,那麽做什麽都難以順利。


    人生路,此一時彼一時,不能墨守成規。


    李賀在仕途不順的時候,也想到了改變自己。


    他投筆從戎,在軍隊裏待了一段時間。


    但是安史之亂後的大唐,地方很不穩定。


    他還沒有建功立業,軍隊就被整編了。


    後來,得到了韓愈的舉薦,沿襲祖輩的榮光,他做了一個奉禮郎從九品。


    韓愈也為李賀發出了正義的聲音,詩曰惟求文章寫,不敢妒與爭。


    本來,萬丈高樓平地起,慢慢來,總是會有出頭日的。


    但是李賀卻開始有了戾氣,長安有男兒,二十心已朽。


    幸運的是,他在詩作方麵,持續研究,成為了文壇裏的大人物。


    雖然他的一生,隻有二十多年,仕途不成。


    但是文學方麵成功了,也算是一種慰藉。


    人生就這樣,東門不開,西門開。


    多少文人墨客,都沒有仕途亨通,但仍舊不妨礙自己千古留名。


    一個人不順的時候,一定要變通,否則會進入死胡同。


    一輩子生活在社會底層,若是你能夠變通,內心是愉悅的,那也就順了。


    刮南風的日子,對於南行的人,就是逆風,對於北行的人,就是一帆風順了。


    若你把逆風當成考驗,越挫越勇,那也是順風。


    若是你把順風,當成隨波逐流,那也就是逆風。


    人生無常,世事也無常,你是沒有辦法一直順的。


    做人,總得要學會調整自己,一次次出發,一輩子積累出發的能力。


    既然改變不了世界,那就改變自己,適者生存。


    如果事與願違,那就另外的安排。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刷的視頻在古代爆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酷酷的橙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酷酷的橙子並收藏我刷的視頻在古代爆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