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唐代著名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古文運動的領軍人物,名副其實的文壇祖師爺。


    韓愈一生,充滿了起伏與變幻。


    既有意氣風發的學問成就,也有仕途不順的坎坷遭遇。


    他行文風格直白犀利,為世間不平而鳴,時常與主流觀念針鋒相對。


    他是一位憤青,也是一位敢於挑戰權威的杠精。


    但也絲毫不影響他,為中國文學史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深刻引領後世文風巨變。


    翻開韓愈的一生,也曾幾度迷惘,幾度悲涼。


    混跡官場三十載,不論順逆高低,都依然保持自己的品性。


    也正是他性子裏的這份倔強,才讓他在泛黃史卷中風姿長存。


    蘇軾曾評價韓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奪三軍之帥。


    得蘇軾如此評價,可謂古今獨一份,足見韓愈一生之偉大,一世之傳奇。


    “韓愈的運氣,從出生起就不怎麽好。”


    “剛出生不久,母親就離開了他。”


    “三歲時,父親也與世長辭。”


    “等到十歲那年,兄長韓會遭貶,沒過多久,就撒手人寰。”


    “家中隻剩下寡嫂孤兒,相依為命。”


    “長嫂鄭氏帶著年幼的韓愈幾經輾轉,才迴到尚有些家產的故鄉宣城,有了安身之所。”


    “年僅十歲,韓愈就經曆了人生的兩大痛苦:生離死別,流離失所。”


    “而生活中的這些不如意,不僅磨礪了韓愈的堅韌性格,更讓他對黎民的困苦有了深刻的認識。”


    “凡是苦讀多年的讀書人,都會選擇去參加科舉考試,求個一官半職,韓愈也不例外。”


    “在宣城,他準備了十年,考了四次才中了進士第。”


    “可沒過多久,他便在博學宏詞科考試上栽了幾個跟頭。”


    “沒辦法,他給當朝宰相上書,希望能獲得對方的推薦。”


    “他每月送去一封信,連續三個月,卻如泥牛入海,杳無音信。”


    “生活不僅沒為他打開一扇門,連窗戶都鎖上了。”


    “此時的韓愈,說他心中毫無怨氣,那是假的,但更多的是對未來的迷茫和頹喪。”


    “寂靜的夜裏,他曾輾轉反側,思考自己的出路。”


    “為了生存,他不得不兩入節度使幕府,做了幾年的幕僚。”


    “可幕僚的工作枯燥繁瑣,既養不了家,也滿足不了他的政治需求,難道就這樣耗下去?”


    “眼見時光匆匆流逝,自己還沒有作為,韓愈思慮良久,決定裸辭。”


    “他迴到長安,毅然參加第四次吏部考試,這次他終於通過了。”


    “先是擔任國子監四門博士,不久又被身為京兆尹的李實推薦,升為監察禦史,負責監管百官。”


    “官職的步步高升,讓韓愈一掃之前的陰霾,整個人都變得意氣風發起來。”


    “從前摔過的跟頭,吃過的苦,全都化為腳下台階,積澱為人生的厚度。”


    “他躊躇滿誌,決心握住手中利劍,橫掃朝堂之汙濁,重展大唐之雄風。”


    “可剛上任不久,就碰到一個棘手的難題。”


    “也正是這個難題,讓他剛有起色的境遇瞬間急轉直下。”


    蘇軾:從憤青少年到文壇祖師的傳奇人生!


    安史之亂後的大唐依然動蕩不安,文風日漸衰落,儒家思想不再為主流。


    眼看文壇無以為繼,幸好這一年,在河南孟州城,韓愈墜地。


    他生在一個官宦家庭,祖父韓襄曾任過潁州刺史。


    家族在當時頗有地位,其父對他喜愛有加,寄予厚望。


    然而,人生這場遊戲裏,韓愈的新手期並不順利。


    韓愈尚年幼,懵懂不知事,父親韓仲卿便早早去世。


    家道迅速中落,還未到上學的年紀,便輾轉到了兄嫂家。


    轉眼就到了入學的年齡,嫂嫂鄭氏一心想給他起個既美又雅的名字。


    翻看書籍左思右想,總是找不到一個合意的。


    韓愈看到嫂子為難,脫口而出一個愈字。


    正巧,韓愈長兄名介,次兄名會,愈也以人字作首,自是恰當。


    孤苦的童年經曆,成為韓愈人生的底色,讓他小小年紀,就格外的自立。


    韓愈自幼聰穎,天賦極佳,七歲讀書,十三歲能文。


    他刻苦自學,立誌通過科舉出人頭地。


    他潛心研讀儒家經典,逐漸在思想與文學上展現出非凡的才華。


    他注定要做一名憤青,革除著這個王朝的弊端,不管是文壇,還是政壇。


    然而,和那個時代絕大多數讀書人一樣,韓愈的科舉路也並非一帆風順。


    19歲的韓愈進京首次參加科考,一路趕考,一路宣揚自己的文學主張。


    韓愈到了京城,滿懷信心參加科考,卻不料接連落榜。


    直到韓愈27歲時,終於考中進士,獲得了唐朝科舉製度下最高的榮譽。


    這一成績來之不易,對韓愈來說無疑是人生中的一大轉折點。


    此時的韓愈,雄心勃勃,他覺得自己終於可以大展宏圖了,作為一個底層憤青,他要擁有發言的機會了。


    可是,現實卻給了他一記響亮的耳光。


    按照唐律,高考通過之後還必須參加吏部博學宏詞科考試。


    韓愈又參加了三次,三次全落選。


    通不過考試,就無法做官。


    同樣,在第四次考試,韓愈考上了。


    這年秋末,韓愈已經三十四歲。


    他被任命為國子監四門博士,這是他步入京師政府機構的開端。


    然而,官場的複雜和殘酷,卻遠超他的想象。


    輾轉考試求官多年,韓愈眼界更加開闊,他親眼目睹當時的文壇有多浮誇。


    六朝駢體文盛行,隻重辭藻華麗,不重實用性,連大唐最引以為傲的詩歌也大不如以前了。


    作為一個憤青,韓愈不得不發聲。


    這時期他闡述了自己把古文運動和儒學複古運動緊密結合在一起的主張,也是他發起開展古文運動的代表作。


    文章石沉大海,沒有如他所料,一唿而百應。


    “公元803年,關中大旱,百姓們忍饑挨餓、流離失所。”


    “街上餓殍遍地,民不聊生。”


    “身為京兆尹的李實卻對上封鎖消息,謊稱糧食豐收、百姓安康。”


    “唐德宗一聽沒事,便收迴減免租稅的詔令,這讓親眼目睹嚴重災情的韓愈出離憤怒。”


    ““一麵是對自己有知遇之恩的李實,一麵是賣兒賣女掙紮求生的百姓。”


    “孰輕孰重,韓愈心裏早有判斷。”


    “第二天一早,韓愈把《論天旱人饑狀》呈於殿上,將真實情況鋪展在德宗麵前。”


    “卻不想,德宗不僅沒有怪罪李實,還聽信其讒言,把韓愈貶到了廣東陽山縣。”


    “荒蠻偏僻,人煙稀少,來到這裏,幾近與世隔絕了。”


    “一片赤膽忠心,卻遭到如此對待,任誰的心中都是苦悶失落的。”


    “而這樣嚴重的貶黜經曆,韓愈卻遭遇過不止一次。”


    “公元805年,韓愈從陽山重返京都後,仕途依然不順。”


    “他在宦海沉浮十餘年,起伏升降,皆是常態。”


    “到公元819年,他更是遭遇了政治生涯中的滑鐵盧。””


    “當時,唐憲宗整日沉迷佛道,欲求長生不老。”


    “於是便有了六開寶塔,諫迎佛骨。”


    “此舉,在長安掀起了佛教熱。”


    “本來宗教之事,算不上對錯,百官也懶得管這事。”


    “何況大家都看得出憲宗對佛教推崇備至,誰又上趕著去找不痛快呢?”


    “可佛教的到來,弄得長安城人心浮躁、社會不安。”


    “佞佛誤國,韓愈豈會袖手旁觀?”


    “於是執筆一揮寫就《論佛骨表》,言辭犀利,要求燒毀佛骨。”


    “他怎不知,自己的行為無疑會惹怒憲宗,招致禍端,但他還是這麽做了。”


    “果然,憲宗看到奏折後大發雷霆,下令要將韓愈處以極刑。”


    “麵對聖上的震怒,韓愈倔得出奇,始終不曾改口。”


    “旋即,韓愈被貶至潮州,即刻上道,不容停留。”


    “兩次貶黜,都是因言獲罪,由此能看出韓愈的秉性。”


    “哪怕在官場浸泡數十載,看透裏麵的彎彎繞繞,他也不願融入其中。”


    “不看人臉色,不顧及麵子,拚著得罪權貴的風險,也要把實話講出來。”


    “他的行為看起來較真,卻是忠言逆耳,苦口良藥。”


    “身處名利場,卻不被羅網困住,所言所行,隻求無愧於心。”


    辛棄疾:唐代第一文豪韓愈,原來一生如此坎坷。


    韓愈獻上一篇文章給當時權勢滔天的太尉李德裕,滿懷期望地等待賞識,然而等待他的卻是冷遇。


    李德裕並未對他的文章有任何迴應,這讓韓愈大為失落。


    他在詩中表達了對自己才華無用武之地的無奈,文章何用,不如歸去。


    韓愈不灰心,他決心通過古文的振興來改變唐代的文風,為後世留下真正有價值的文字。


    為此,他提出了文以載道的理念。


    強調文章的真正價值在於傳播儒家道義,而不是辭藻的雕飾。


    他的這番思想在《進學解》中得到了更為係統的闡述。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通過這種樸素的語言,他鼓勵學子勤學苦練,反對浮華輕浮的文風。


    他還積極推薦文學青年,敢為人師,廣授門徒。


    這一舉動受到了當時士大夫的詬病,抨擊如洪水般傾瀉而來,韓愈以文迴應。


    於是,中國曆史上闡述師道的偉大名作《師說》誕生了。


    韓愈在文學上的影響力,隨著他的代表作《師說》的問世達到了頂峰。


    韓愈的憤青品格表現的淋漓極致,對那些恥於相師的士大夫之族以冷酷的嘲諷。


    在文章中,韓愈開篇便提出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他通過這篇文章,不僅表達了對儒家教育的推崇,還批評了當時輕視教師、尊崇虛華風氣的現象。


    《師說》是韓愈文以載道思想的集中體現,他認為教育和文章的最高目的在於傳承道義、解惑施教,而不是追求虛榮。


    《師說》一出,引發了廣泛的討論。


    許多學子都被他強調師道尊嚴的理念所打動,這也為韓愈在文壇上贏得了崇高的地位。


    在那個時代,不顧流俗,不怕笑侮,是要有些勇氣的。


    寫完《師說》這一年,韓愈被晉升為監察禦史。


    監察禦史負責監察百官,巡視郡縣。


    身在其位謀其政,對於一個憤青來說,這個職位再合適不過了。


    盡管在文學領域聲名鵲起,韓愈的仕途依舊充滿波折。


    韓愈走馬上任,出任監察禦史。


    在任不過兩月,韓愈微服私訪,看到饑民遍野,百姓失所,痛心不已。


    而當時負責京城行政的京兆尹李實卻封鎖消息,上報朝廷說,關中糧食豐收,百姓安居樂業。


    作為一個老憤青,哪能容得下他人堂皇胡謅。


    他一怒之下,上書給皇帝,不料反遭李實等人讒害,於十二月被貶為連州陽山縣令。


    韓愈三年任職陽山令,在職期間與民同樂。


    並廣收學徒,與青年學子吟詩論道,詩文著作頗豐。


    一時間,政望遠播,聲名鵲起。


    韓愈受召迴長安,曆任國子博士,方員外郎,中書舍人等官。


    韓愈以行軍司馬的身份,協助宰相裴度,平定淮西亂,因軍功晉授刑部侍郎。


    此時的韓愈,可謂位極人臣,榮耀等身。


    不僅政壇順風順水,連文壇也是獨霸天下。


    “對待所處的世界,韓愈自有一套準則。”


    “當他因直諫獲罪時,雖然能正視自己的內心,卻也難免感到心寒悲涼。”


    “前往潮州的途中,他心中的失意彷徨全都訴諸筆端,發泄在詩文中。”


    “他以為自己此生再也迴不去長安,既然這樣,那就把全部的精力放在潮州。”


    “韓愈在此地修堤鑿渠、治理水患、興辦教育、解放奴仆,做了許多利民的事。”


    “其中,有一件祭文驅鱷的事跡在當地流傳甚廣,引為佳談。”


    “當時潮州多有鱷魚,不僅吃家養牲畜,還常有傷人事件發生。”


    “百姓對此又恨又怕,紛紛叫苦不迭。”


    “韓愈一聽說此事,就拿出自己最擅長的筆杆,打算以文驅鱷。”


    “他帶領百姓,朝江中扔下幾頭牛羊,手持祭文,臨於江前。”


    “麵對水下兇殘的鱷魚,絲毫不懼。”


    “先是一番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後又疾聲斥責。”


    “而神奇的是,七日後,鱷魚竟真的如韓愈所言,離開了潮州。”


    “韓愈任職短短八個月,便使此地風情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然而,正當他大刀闊斧準備接著造福地方時,命運又向他遞來了長安的入場券。”


    “八個月後,韓愈又被調迴長安,擔任國子祭酒。”


    “再過兩年,鎮州暴動,朝廷與叛軍僵持不下,派人前去和談。”


    “叛將狠厲毒辣,眾臣都怕這是鴻門宴,退避不敢上前。”


    “隻有韓愈走了出來,請命前往鎮州談判。”


    “行至途中,朝廷派人追了上來,讓韓愈不用急於入境,以免遭到不測。”


    “可韓愈隻淡淡說道,止,君之仁;死,臣之義。”


    “這一年,韓愈言辭真摯,以史為據。”


    “終以一人之力阻止戰爭的延續,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公元824年十二月,韓愈在家中病逝。”


    “一代文豪大家,就這樣隕落了。”


    “縱觀其一生,韓愈的每一步都走得艱辛無比。”


    “幼時喪父,少時喪兄,青年屢考不中,後又兩次遭貶。”


    “每次事業迎來轉機時,轉眼又如煙花般黯淡下去。”


    “有人說他不懂世故,但官場混了幾十年的人又深諳文章之理,人情世故如何不懂,隻是不願違背自己的本心罷了。”


    “或許,正是這份倔強,才支撐他走過人生的風風雨雨,給世人留下一抹孤寂而雋永的背影。”


    範仲淹:韓愈硬核的一生,生死看淡,不服就幹,偏偏對老婆如此柔情。


    韓愈的古文運動正在熱火朝天地進行著,他的詩歌成就也不菲。


    隻待光榮致仕,便可榮退故裏,頤養天年。


    可是,有著憤青本性的韓愈,最是見不得不平之事。


    韓愈被任命為國子祭酒,掌管國子監教育。


    憲宗皇帝為鞏固統治,決定迎奉佛骨入宮,借此籠絡民心,京城一時間掀起信佛狂潮。


    韓愈隻覺得荒唐,他毅然上書痛斥佛之不可信。


    他有意見說說就罷了,他還諫言要把佛骨毀掉。


    皇帝喜歡的東西,有意見可以理解,但建議投諸水火。


    這都不是在觸碰皇帝的逆鱗,這是在拔天子的鱗片!


    憲宗得表,龍顏震怒,要處韓愈以極刑。


    幸虧宰相裴度及朝中大臣極力說情,韓愈逃過死刑,被貶為潮州刺史。


    此時的韓愈,無異於從天上掉到地下,他把滿心苦悶和失意訴諸筆端。


    此時的韓愈已抱定必死之心,就算是死。


    他也不願放棄自己的理想,放棄自己一個憤青的立場。


    潮州,位於嶺南,是一片遠離中央權力中心的荒蠻之地。


    當地百姓生活困苦,韓愈來到這裏後,迅速著手改善民生。


    他倡導儒家教育,教化百姓,修建道路與橋梁,並將儒家思想傳播到偏遠地區。


    韓愈任潮州刺史八個月,概括說來驅鱷魚、為民除害;


    請教師,辦鄉校;計庸抵債,釋放奴隸;


    率領百姓,興修水利,排澇灌溉。


    千餘年來,使潮州成為具有個性特色的地域文化,潮州地區成為禮儀之邦和文化名城!


    韓愈在潮州的善政,使他被當地百姓尊為韓文公。


    這段貶謫生涯不僅讓韓愈在政治上曆經磨難,也使他的文學與思想達到了新的高度。


    韓愈的貶謫生涯結束,朝廷重新起用他,任命為兵部侍郎。


    之後又升任吏部侍郎,負責國家的人事管理工作。


    這一時期的韓愈,雖然官職逐漸上升,但他內心卻更加重視文學與思想的傳播。


    他曾在《進學解》中自述,行成於思,毀於隨。


    這段話不僅是對他個人經曆的寫照,也道出了他對於學問與人生的深刻理解。


    晚年的韓愈,不僅在政治上有所建樹,在文學創作上也達到了高峰。


    他的詩文風格變得更加成熟、深刻,尤其在散文創作上獨樹一幟。


    《進學解》等作品均為這個時期的代表作,充分體現了他文以載道的文學主張。


    他寫下《南山詩》,其中充滿了對人生的深沉思考。


    南山何其高,高高似帝台。我行南山下,山木自含哀。


    這些詩句表現出他對世事的豁達態度,曾經那個憤青韓愈,如今已成為一位看透世事的智者。


    韓愈走完了他光輝燦爛的一生,因病卒於長安,終年五十七歲。


    再看韓愈一生,從少年苦讀、科舉失意,到中年坎坷、貶謫不斷。


    再到晚年文學大成、思想巨匠,無不展現出他不屈不撓的精神和獨立的思考。


    他是一位偉大的憤青,作為古文運動的領袖,韓愈用其一生闡述了文以載道的真諦。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刷的視頻在古代爆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酷酷的橙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酷酷的橙子並收藏我刷的視頻在古代爆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