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上下五千年,朝代浮浮沉沉,不斷更替。


    在每一個朝代都有屬於他自己的光輝,點亮屬於他們自己的光芒。


    在南宋的曆史上,有很多的名人讓世人敬佩。


    比如精忠報國的嶽飛,又比如愛國詩人辛棄疾,還有才華橫溢的陸遊。


    說到陸遊,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他的詩。


    是他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慷慨。


    也是他零落成泥碾作塵,隻有香如故的遺憾。


    還是他山重水複疑無路,柳岸花明又一村的豁達。


    他的一句句詩,都表達出他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


    “宋徽宗宣和七年,陸遊生於越州山陰的一個官宦世家。”


    “其高祖陸軫為大中祥符年間進士,官至尚書吏部郎中。”


    “祖父陸佃為熙寧年間進士,官至尚書右丞。”


    “父親陸宰為兩宋知名藏書家,曾任北宋京西路轉運使,南宋時知臨安府。”


    “靖康元年,在陸遊出生一年後,時任京西路轉運副使的陸宰因遭彈劾而被罷職,隻好攜全家南歸。”


    “當時正值金兵再度南侵,北宋局勢動蕩。”


    “同年十一月,汴京淪陷,年幼的陸遊隨家人顛沛流離,陷入逃難的隊伍之中。”


    “此後陸遊隨父親逃往東陽一帶躲避戰禍,直到局勢穩定後。”


    “陸宰才攜家眷返迴老家山陰,從此隱居不再出仕。”


    “陸遊自幼好學,在寓居東陽時期已經開始讀書。”


    “自東陽還家之後,陸遊始入私塾,師從毛德昭,後又入鄉校學習。”


    “在這種學習氛圍中,加之從小就對詩書有著別樣的熱情和領悟力,陸遊十二歲便能作詩文。”


    “因為祖上的恩蔭,陸遊年少即補官登仕郎。”


    “紹興十年,陸遊曾赴臨安參加科舉考試,不過未能中試。”


    “但是在紹興十二年,十八歲的陸遊得緣拜南渡後的詩壇領袖曾幾為師。”


    “曾幾同時也是朝中的主戰派人物,一生力主抗金,其詩文和思想都對陸遊產生了很深的影響。”


    “紹興十三年,陸遊曾再次前往臨安準備參加禮部的考試,但卻因遭排斥再次落第。”


    “此後不久,陸遊與表妹唐琬結為夫妻。”


    “唐琬才貌雙全,陸遊與之情投意合。”


    “婚後,夫婦倆伉儷情深,陸遊曾為唐琬寫下不少閨房吟唱的佳作,為人傳頌。”


    “然而,陸遊的父母卻擔憂兒子沉溺閨房之樂而惰於學業,影響前程。”


    “於是強迫陸遊休妻,陸遊隻能忍痛與唐琬分手,而後又奉父母之命娶了繼室王氏為妻。”


    “與唐琬離異之後,陸遊開始埋首讀書,借以減少內心的苦悶,並再次嚐試考取功名以實現人生理想。”


    “紹興二十三年,陸遊趕赴京城臨安參加鎖廳試,被推為第一。”


    “秦檜之孫秦塤恰好排在陸遊後麵,秦檜因此而發怒,將主考官全部治罪。”


    “第二年,陸遊參加禮部考試,主司又將他排在前列。”


    “秦檜憤而將其貶黜,而陸遊也因此遭到秦檜的嫉恨。”


    “直到紹興二十五年,秦檜死後,陸遊才開始赴福州任寧德簿。”


    “兩年後,陸遊離開福州,迴到朝廷擔任敕令所刪定官。”


    “迴到朝廷後,陸遊大力陳說殿前都指揮使楊存中不合適長時間掌管禁旅,進言罷免楊存中,得到宋高宗采納。”


    “有寵臣購買北方的珍玩來進獻給高宗,陸遊上奏稱此行會虧損聖德,乞求禁止。”


    “陸遊又上奏稱,不是宗室外戚的,即使是有功勳,不也要輕易封王爵。”


    文天祥:陸遊以一首《釵頭鳳》來追憶自己與唐婉的愛情,寫得刻骨銘心,感動世人千年,真是聞者傷心!


    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色宮牆柳。


    東風惡,歡情薄。


    一懷愁緒,幾年離索。


    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


    桃花落,閑池閣。


    山盟雖在,錦書難托。


    莫、莫、莫!


    這是一首思人的愛情詩,詩歌題為《釵頭鳳》。


    當年陸遊19歲,曾以一隻精美無比的家傳鳳釵作信物,與唐婉家訂親。


    婚後夫妻恩愛,琴瑟和鳴。


    不料卻被陸母以無所出為由,休掉了唐婉。


    那年,陸遊也不過22歲。


    26歲時,陸遊在沈園與唐婉重逢。


    醉酒後,在園壁上,寫下了這首《釵頭鳳》。


    詩人開篇說紅酥手,黃縢酒,這裏的紅酥是紅潤酥膩的意思,形容女子的美手!


    詩人說唐婉那紅潤酥膩的手裏,捧著盛上黃縢酒的杯子。


    其實,宋朝初期,民風還是很開放的,陸遊還是可以與前妻唐婉見上一麵。


    所以,那日在沈園,陸遊應該是見到了唐婉夫婦!


    唐婉還捧了一杯酒給陸遊,也許就是這杯酒,讓陸遊再次淪陷了!


    詩人看見沈園,春色依舊,但卻物是人非。


    唐婉已經不是陸遊的唐婉了,就像那宮牆中的綠柳,早已遙不可及!


    對於陸遊而言,這是多麽悲傷的事情。


    此時,正值春天,沈園的春風,是那麽美,那麽暖!


    可吹在陸遊臉上,陸遊卻說春風是多麽可惡啊!把我的歡情都吹得稀薄!


    可見詩人內心是多麽痛苦!他絲毫感受不到,春天的氣息!


    最後詩人說,這些年生活十分蕭索,遙想當初,隻能感歎!錯!錯!錯!


    陸遊與唐婉並非和離,而是休妻,休妻與和離差距是很大的!


    陸遊與唐婉都是大家族出身,都是需要顧忌臉麵的。


    陸家給出的理由是犯了七出之條,沒有生育子嗣,這點唐家也無話可說!


    陸遊那麽愛唐婉,卻不顧及唐婉的名聲,休掉了她!


    隻能說明一件事,陸母太厭惡唐婉了!


    其實陸遊已經盡力了,陸遊曾將唐婉藏於別院,也曾多次忤逆母親。


    宋朝是非常重視孝道的朝代,甚至把孝道當成官員考核的標準之一!


    在宋朝,孝道貫穿了生活的方方麵麵。


    不重孝道的人,不僅被家族唾棄,連基本生存都難!


    陸母以死相逼,若陸遊為了唐婉不顧孝道,就算反抗成功!又能如何?


    他們完全不可能迴到最初,陸遊仕途盡毀,唐婉名聲盡毀!


    兩人最終的結局,隻會更淒慘!在那個時代,太難了!


    陸遊連說三個錯!錯!錯,這裏有對陸母的怨,也有對唐婉憐惜,但更多的是對自己的自責。


    詩人再次見到唐婉,唐婉又是什麽模樣呢?


    詩人用了一個詞人空瘦,心愛的人沒有了曾經的嫵媚動人,而是消瘦了。


    而且淚水止不住的往下流,連臉上的胭脂都洗幹淨了,把手帕都打濕了!


    可見心愛的唐婉是多少傷心啊!這一幕,如何能不觸動詩人的心房呢!


    也許這一刻,詩人真得覺得自己錯了!可有錯無從說起,無從選擇!


    麵對淚眼婆娑的初戀,詩人不忍再多看一眼!


    怕再多看一眼,就真得舍不得離開了。


    這時,詩人把目光轉向了桃花。


    花落,閑池閣,那滿樹的桃花被春風吹落,灑在清冷的池塘和樓閣。


    這裏的桃花,可能象征著詩人的愛情吧。


    詩人對唐婉的愛,也許就像這一池的桃花,被春風吹得零零碎碎了!


    最後,詩人無奈的感歎,昨日恩愛的誓言,還在耳畔迴響,可這錦文書信再也難以交付了!


    遙想當初,隻能感歎:莫,莫,莫!


    三個莫!莫!莫!淒苦婉轉,把詩人的悲苦寫到了極致。


    真是一場蕩氣迴腸,痛徹心扉的愛情!


    雖然無法考證陸遊對唐婉深情到了何種程度,但從這首詩可以看出,陸遊愛過唐婉。


    “紹興三十二年,陸遊因為善詞章,受到皇帝召見,還被賜進士出身。”


    “不久後,他就朝廷軍政發表了個人主張和見解,希望宋孝宗能夠采納以革除時弊,實現國家統一。”


    “隆興元年,宋孝宗以張浚為都督,總領江淮兵馬,主持北伐。”


    “陸遊上書張浚,建議早定長遠之計,勿輕率出兵。”


    “但是張浚並未聽從陸遊的建議,於同年四月發兵,結果宋軍在符離之戰中大敗。”


    “北伐軍作戰失利後,宋孝宗的抗金立場逐漸偏向議和。”


    “隆興二年,南宋朝廷與金國即將達成隆興和議,陸遊上疏勸阻。”


    “但沒有得到采納,還被貶出都城,調任鎮江府通判。”


    “陸遊與時任右丞相的張浚來往密切,追隨其左右,支持他的抗金大業。”


    “但是張浚不久被解職罷相,含恨而死。”


    “後來陸遊又揭發孝宗寵信的龍大淵、曾覿招權納賄、結黨營私。”


    “宋孝宗對陸遊的態度更加厭惡,一怒之下又將其貶為建康府通判。”


    “乾道元年,主和派的勢力在朝廷已占上風,陸遊也因此在同年七月被改任隆興府通判。”


    “次年,有人汙蔑陸遊結交大臣,鼓吹是非,支持張浚出兵,陸遊因此遭罷免。”


    “隨著陸遊遊曆各地、深入軍中,他也目睹了一些不平之事。”


    “當時吳璘的兒子吳挺代父掌兵,頗為驕橫妄為,多次因為微小過失殺人。”


    “王炎不敢責備,陸遊請求用吳玠之子吳拱代替吳挺。”


    “王炎認為吳拱生性膽怯並且沒有謀略,遇上敵軍必定失敗。”


    “陸遊則認為,就算是吳挺遇敵,也不能保證他不失敗。”


    “如果讓他手握戰功,會更加難以駕馭。”


    “等到吳挺的兒子吳曦反叛,陸遊的話得到應驗。”


    “乾道八年,王炎被召迴朝廷,其幕僚全都散去。”


    “陸遊也改任成都府安撫司參議官,並於同年十一月抵達成都。”


    “但是抵達到了成都後的陸遊,隻是一個閑官。”


    “終日無事可做的他寄情山水,醉心詩酒,卻因不得誌而心中鬱鬱。”


    “淳熙五年,陸遊的詩作傳到杭州,孝宗讀後有所感動,遂調陸遊返迴臨安。”


    “但是這個決定遭到權臣的反對,宋孝宗隻好任命陸遊為提舉福建路常平茶事。”


    “淳熙六年,陸遊又被任為江南西路常平茶鹽公事,並於同年十二月抵達撫州上任。”


    “次年,江西發生水災,陸遊號令各郡開倉放糧。”


    “親自率領吏卒用小船運糧賑災,並同時向朝廷告急,請求賑災。”


    “十一月,陸遊奉詔返京,卻因遭到給事中的彈劾而被罷職還鄉。”


    “此後五年時間,陸遊一直閑居山陰,寄情詩書與田園山色。”


    “淳熙十三年,陸遊被重新啟用,任嚴州知州。”


    “陸遊上任之後,致力於恢複當地的農業發展與生產。”


    “並對貪暴吏役進行嚴厲打擊,得到了百姓的愛戴。”


    辛棄疾:陸遊最具憂憤的一首詩,名垂後世,一唿百應。


    陸遊所作的大部分詩歌雄渾豪健,與大唐李白近似,故有小李白之稱。


    陸遊以愛國精神,轉變了南宋文人因國運而萎靡不振的詩風。


    陸遊天資聰穎,加上有名師教導,不到舞勺之年便能屬文作詩。


    當然,他能流芳百世主要是靠他的作品。


    仕途方麵,他幾乎是處處碰壁。


    十年寒窗苦讀日,隻盼金榜題名時。


    隻可惜陸遊一舉奪魁,名列秦檜之孫秦塤之前。


    惹來秦檜嫉恨,至此仕途起伏不定。


    正值盛年,他便已老慣人間。


    甚至豔羨友人的功成名就,還發出了類似苟富貴,勿相忘的戲謔笑語。


    這其中的故作淡然,騙得過他人卻瞞不過自己。


    陸遊大半輩子都在主張北伐,卻未曾得到過南宋朝廷的有效支持。


    遙想當年楚雖三戶能亡秦,而如今大宋卻無抵禦外敵之能人。


    而他即便病骨支離,也依舊認為位卑未敢忘憂國,甚至寄希望於天地神靈。


    後來陸遊以詩聞名,被孝宗召見任命江西常平提舉,負責掌管糧倉、水利相關事宜。


    後又被人鑽空子檢舉,他憤而辭官,閑居家鄉山陰。


    當他年逾耳順,目睹奸臣當道以致誤國殄民而無可奈何,麵對山河破碎、滿目瘡痍而無能為力。


    陸遊一腔孤憤抑製不住,創作了許多充滿戰鬥情緒的愛國詩篇。


    《書憤》就是其中最經典的一首,讀來感覺大氣磅礴,縱橫古今中憂憤自知。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這首詩充分表達了詩人鬱鬱不得誌的憤慨,今昔對比的落寞,古今對比的自愧弗如。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年輕氣盛,哪知世事艱險?


    北望中原,一心收複山河的氣勢如大山巍峨般堅定不移。


    首聯表明詩人平生之願,即便命運多舛,也依舊初心不改。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憶往昔那年雪夜,威武不凡的樓船戰艦在瓜州馳騁。


    猶記得那年秋風颯颯,大散關萬馬奔騰,捷報連連。


    頷聯迴憶往年的戰鬥場景,一何意氣風發!


    與如今的連連敗退、苟且偷生相比,又是何其屈辱。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徒然自詡東晉名將檀道濟,攬鏡自照,發現雙鬢已斑斑。


    頸聯運用典故,表明自己想要建立猶如長城一般堅不可摧的防線來抗金。


    但曆史的命運卻總是相似,大將檀道濟戰功赫赫,尚未北伐成功就死於帝王的猜忌。


    詩人一心為國,卻屢遭中傷貶謫。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多年前《出師表》橫空出世,千百年來又有誰能像諸葛軍師那般鞠躬盡瘁,堅持北伐呢?


    尾聯運用典故,敬佩先賢北定中原的決心與事跡。


    既反諷當朝小人,又隱隱期盼未來能有媲美諸葛亮的人物。


    此詩共四句,無一句直寫憤,卻字字皆憤。


    當時主和派大行其道,誣陷誅殺大部分主戰派,甚至簽下了恥辱的嘉定和議。


    在這樣軟弱的國家裏,陸遊的雄心壯誌注定會被毀滅。


    但陸遊畢竟是與杜甫齊名的詩聖,他對國家的擔憂至死未休。


    一首絕筆《示兒》,令人潸然淚下。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翻閱史冊詩稿,曆史的塵埃飄然於光線之下,而陸遊始終是南宋詩壇中一顆最璀璨的明珠。


    尤其是《書憤》中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一句,流暢自然。


    肯定了諸葛亮在文人謀士中的地位,又向未來呐喊。


    迴音傳至今日,會激起更多能人誌士的愛國熱情,讓他們跨越千百年來響應陸遊。


    “淳熙十六年,宋孝宗禪位於宋光宗趙惇。”


    “同年十月,陸遊向光宗論奏,勸他勵精圖治,以早日完成恢複中原的大業。”


    “紹熙元年,陸遊再次上疏勸諫,希望光宗能夠廣開言路,帶頭節儉,以尚風化,但並未被光宗采納。”


    “同時,由於陸遊屢次上疏都喜論恢複,他在不久後就因嘲詠風月的罪名為諫議大夫何澹所劾遭到罷免。”


    “陸遊於悲憤之中再次迴到家鄉,他將居處命名為風月軒,以示對汙蔑者的反抗。”


    “在此後被免官的十餘年間,陸遊閑居家鄉,與農民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認知。”


    “與此同時,身在鄉野的陸遊同樣心係國事。”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就是他在這一時期所作,表達了暮年陸遊仍然渴望上陣殺敵,報效國家的心願。”


    “紹熙五年,知閣門事韓侂胄等人逼迫宋光宗退位,擁立太子趙擴登基。”


    “此後韓侂胄獨攬大權,將趙汝愚、周必大、朱熹等人罷黜流放,史稱慶元黨禁。”


    “陸遊認為這種結黨營私的權鬥不利北伐大業,曾賦《北望感懷》等詩譴責韓侂胄。”


    “韓侂胄在鏟除異己後欲建功立業,開始著手準備北伐。”


    “於嘉泰二年解除黨禁,並啟用過去的主戰派名士,閑廢在鄉十三年的陸遊也被招攬在內。”


    “同年五月,陸遊奉詔入京,擔任同修國史一職,主持編修孝宗、光宗《兩朝實錄》和《三朝史》。”


    “次年,國史編撰完成,寧宗升陸遊為寶章閣待製。”


    “但卻因其與韓侂胄的合作日顯親密而遭到不少誹謗和非議,陸遊於是告老還鄉,迴到山陰,時年七十九歲。”


    “嘉泰三年,剛被朝廷起用為浙東安撫使的辛棄疾特意前往山陰,拜訪陸遊。”


    “兩人共論國事,都對恢複中原抱有很大期待。”


    “辛棄疾仰慕陸遊,又見其住宅簡陋陳舊,提出想在鏡湖邊為其建造別墅,但被陸遊辭謝。”


    “次年,辛棄疾奉詔入朝,準備北伐。”


    “陸遊作詩相贈,並勉勵其協助韓侂胄謹慎用兵,早日實現統一大業。”


    “開禧二年,南宋朝廷下令伐金,陸遊抑製不住激動的心情,作下《老馬行》。”


    “然而由於韓侂胄用人不察,北伐受挫,他自己也在次年十一月被史彌遠等人發動政變殺害。”


    “身在家鄉的陸遊聽到這個消息,悲痛惋惜不已。”


    “由於陸遊一心支持北伐,因此韓侂胄死後,他也不斷受到攻擊和汙蔑。”


    “嘉定二年,陸遊已是憂憤成疾,入冬後臥床不起。”


    “同年十二月,陸遊在病中與世長辭,終年八十五歲。”


    “彌留之際,他對身邊的兒孫們口占七絕《示兒》一首,作為臨終遺言。”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李清照:陸遊參加科舉考試,成績卓越,卻被主考官除名。


    南宋的臨安舉辦一個規模較大的禮部初試,當時還是初生牛犢的陸遊,便參加了這次的考試。


    但不為人知的是,在考試的前一天,當時南宋的丞相是大名鼎鼎的奸相秦檜。


    這個秦檜不是什麽好東西,在考試的前一天。


    將主考官陳之茂,拉到自己這邊,明示暗示的告訴他自己的孫子秦塤也要參加這次的考試。


    明眼人都能看出來這是什麽意思,陳之茂當然也不傻,也看出了這是什麽意思。


    但迫於他是丞相的壓力,隻能麵子上答應秦檜的要求,但心裏卻不知道罵了這個奸人多少遍了。


    等到真正考試的時候,陸遊等一眾考生都認認真真的答題。


    當考官陳之茂在批閱試卷之時,看到秦塤的試卷寫的都是他爺爺秦檜的觀點。


    與金人求和,向其割地賠款,主張求和,毫無積極向上的觀點可言。


    還有名字上的秦檜兩個字,這可讓陳之茂氣不打一處來。


    陳之茂本身就是一個正直的人,為官正直廉潔,公平公正。


    看到秦塤這種的文章,頓感惡心,讓人厭惡。


    其實在當時的曆史場景,金人強大,宋朝軟弱無能,唯唯諾諾,被金人欺壓。


    整個宋朝都是這種軟弱的話語,什麽像要像金人議和,不能激化宋金的矛盾,會給宋朝帶來災難。


    因而,宋應該堅持與金通好的方針,罷黜主戰派與抗金將領。


    可當他翻到另一篇時,這篇文章,與眾多文章大相庭徑。


    他主張抗金,慷慨激越,力主以武力恢複山河。


    痛斥了投降主義的理論與醜行,表示出以身報國的誌氣。


    而且文筆流暢,頗具光彩。


    看得陳之茂連聲讚歎,並當即決定批這篇文章為第一。


    不管秦檜的壓力,將秦塤的文章批為第二。


    等到成績出來後,才知道這篇好文章正是出於陸遊之手。


    陸遊出生於名門望族,出生正是兩宋交替時期。


    從小就知道戰爭是什麽意思,見了太多的人。


    因為戰爭而流離失所,家破人亡,妻離子散。


    所以,養成了陸遊憂國憂民的情懷,才能寫出這樣的好文章。


    成績出來了,秦檜看到自己的孫子不是第一,十分生氣,恨不得立刻手撕了陳之茂。


    但迫於輿論的壓力,終究是沒下得去手。


    但秦檜並沒有就此放過陸遊,他決定等下次之時,再讓陸遊為拿了這個第一而付出代價。


    第二年複試之時,陸遊果然不負陳之茂所望,又寫出了一篇好文章。


    可惜千裏馬不是經常能碰到伯樂的,複試的考官是秦檜的親信。


    雖然陸遊寫出了好文章,可在秦檜的一手操作之下。


    誣陷陸遊的文章中有破壞宋金兩國友誼的字眼,應當廢除他的考試資格,並打入大牢。


    而陳之茂作為他的主考官,將這種人作為第一名,也應該被打入大牢。


    其實,在當時全京城都知道秦檜是個什麽樣的人,大奸臣一個。


    他想讓自己的孫子當上第一才這麽誣陷的陸遊,這種事全京城都知道。


    但迫於秦檜的丞相地位,沒人敢說而已。


    當時的皇上聽說這件事以後,並沒有將陸遊和陳之茂打入大牢。


    因為他知道秦檜的心思,是秦檜誣陷的他們。


    反而是在最後一科,殿試之時,將秦檜的孫子排到最後一名。


    第一名給了另一個有才華之人,這使得秦檜的陰謀沒有得逞。


    但最終,陸遊還被複試的主考官除名,遺憾收場。


    但陸遊在沒有被錄取後,並沒有任何的不開心,而是十分灑脫。


    本來應該記恨秦塤的他,也並沒有這樣做。


    而是在他一次入京時,還去拜訪了秦塤。


    兩人把酒言歡,看上去就像好兄弟一樣,十分灑脫。


    過了幾年,等秦檜死後,陸遊才嶄露頭角。


    陸遊一步步通過自己的努力,一點點前進,終於讓皇上看到了自己。


    他經常進諫,告訴皇上自己的想法與見解。


    當皇帝貪圖安逸時,告誡皇上不可這樣,要勤於政事。


    當皇上貪圖玩樂時,他告誡皇上不要荒廢時光,作為一國之君,要以身作則。


    他一點點的建議,讓皇上看到了他,也時常聽從他的見解和告誡。


    從此以後,陸遊就走上了政事。


    在宋金兩朝爆發戰爭之時,陸遊一馬當先。


    作為宋朝的將領,鎮守自己的國土,堅定自己小時的夢想,保家衛國,絕不向金人投降。


    他還在其中,認識了諸多好友,例如辛棄疾。


    兩人都是愛國詩人,有同樣的有才華,同樣的惺惺相惜。


    到最後,陸遊氣憤朝廷麵對金的不作為。


    向金低頭,氣憤不已,最終憂憤成疾,臥床不起。


    在臨終之時,仍發出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感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刷的視頻在古代爆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酷酷的橙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酷酷的橙子並收藏我刷的視頻在古代爆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