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7章 詩傑王勃
我刷的視頻在古代爆紅 作者:酷酷的橙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王勃雖然是天才,可是卻又很不幸。
二十六歲落水而亡,著實是讓人惋惜。
如果假以時日,王勃必定還能夠寫出更多優秀的作品。
畢竟詩人的成長,需要一個緩慢的過程,在生活中吸取養料。
當然王勃已經是足夠優秀,盡管隻活了二十六歲。
但是同樣驚豔了整個大唐詩壇,寫下無數經典的名篇佳作。
“貞觀二十三年,王勃出生於山西太原的一個家世顯赫的家庭。”
“祖父輩的王通是隋末大儒,培養出了房玄齡、杜如晦等幾位名臣。”
“王績是酒客詩人,擅長田園詩,王度是唐代傳奇的先驅者之一,至於父親王福峙也是當朝的太常博士。”
“古代的才子往往幼年早慧,出生於書香世家的王勃甚至比先輩們都要聰明。”
“6歲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寫詩文了,9歲就可以讀顏師古注解的《漢書》。”
“顏師古可是文壇舊宿,對於他的文章當時讀書人都奉為經典。”
“但年幼的王勃可不管,看完之後甚至寫出了10卷讀書筆記,毫不客氣的指出顏師古多出錯誤。”
“從這點可以看出王勃自幼聰慧,且天命不凡。”
“當然才子畢竟是才子,在別人苦苦思索如何構思文章的時候。”
“王勃早已文思泉湧,下筆如神助了。”
“比如每次寫詩文,先研磨數升墨汁,暢飲之後拉起被子蒙頭大睡。”
“醒來之後直接揮筆而就,美名其曰打腹稿。”
“唐代盛行幹謁之風,文人們為了博得王公貴族的賞識在科舉中占得先機,紛紛揣著自己精心挑選的文章獻給王公貴族。”
“在這樣的背景下,王勃自然也會如此,而他的選擇是當朝右相劉祥道。”
“麟德元年,王勃以一句所以慷慨於君侯者,有氣存乎心耳徹底征服了劉祥道。”
“劉祥當即想朝廷舉薦,認為王勃是神童,應當得到重用。”
“有了劉祥道的推薦,王勃的科舉之路自然順順利利。”
“乾封元年,王勃對策高第,被授與從七品的朝散郎。”
“而這一年,王勃不過17歲,正是少年意氣最為蓬勃的時候。”
“不僅如此,王勃的才華還得到沛王李賢的肯定。”
“李賢多次派人邀請王勃進入王府,聘為修撰,專門負責處理王府的文字工作。”
“對於其他人來說,能和皇室交好,在王府工作無疑是天上掉餡餅的事情,是一輩子都難求的機遇。”
“而這個機遇被17歲的王勃拿到了,而王勃自然也對自己才智很滿意。”
“在《觀內懷仙》中發出了自能成羽翼,何必仰雲梯的心聲。”
“這句詩隱隱有些驕傲的意味,似乎忘了自己也曾經求過本人。”
“且沒有意識到,驕傲其實是一把雙刃劍。”
“是自己傲視天下才子的資本,也是招致各方嫉恨的暗器。”
“果然沒多久,王勃就被逐出王府。”
“不僅吃不到這個餡餅,反而徹底失去了機遇。”
王昌齡:王勃水平極高的佳作,煉字講究,結尾堪稱點睛之筆。
古往今來,聚散離合一直是文學創作中的一個重要題材。
才子騷人感懷身世坎坷,歎息美好難駐,更珍惜真摯友情。
所以一旦遇到離別時刻,他們心中便會湧起一份難以抑製的愁情。
唯有融入詩行,化作文字,才會稍覺輕鬆。
抒情詩作一般會借助客觀物象,委婉地表達主觀感情。
也就是采用各種可以感觸的意象,抒發自我強烈的內心感受。
同時詩人作為主體,也會與作為意象的客體合而為一,從而更容易激發讀者的共鳴。
王勃水平極高的兩首佳作,意象鮮明,煉字講究,結尾堪稱點睛之筆。
早是他鄉值早秋,江亭明月帶江流。
已覺逝川傷別念,複看津樹隱離舟。
王勃是非常熟悉的初唐才子,一篇《滕王閣序》奠定了他在華夏文壇的不朽地位。
如果不是年紀輕輕就撒手人寰,他一定會為後世讀者留下更多的精神遺產。
這首送別詩水平極高,展現出才子的不凡才華。
離開故園多年,詩人早已習慣了漂泊的生活。
正值早秋時節,江水浩蕩。
皎潔的月光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水麵上,詩人在江邊的亭閣裏送別朋友。
詩人默默地看著逝水東去,心裏卻不斷地歎息時光難留。
本來已經傷感於聚少離多,忽然又看見渡口的樹蔭下停泊著離舟,心裏就像打翻了五味瓶。
如果不是因為與朋友的一次歡聚,王勃可能就會逐漸忘記漂泊之苦,甚至就連對家鄉的記憶也變得模糊。
歡樂的時光令人陶醉,也讓本來毫無波瀾的心湖,忽然變得不再平靜。
江亭、明月、江流、離舟,詩人連續地疊加了多個意象,烘托出送別時的氛圍。
詩人又通過已覺、複看進行轉折,委婉地道出自己發自內心的惜別之意。
心中的火焰一旦點燃,就很難熄滅,朋友的離別雖然就像一盆冷水。
可是它不僅沒有澆滅那團熊熊火焰,反而激起了詩人更多的感懷。
全文情感深沉,卻又含而不露,令人讚賞不已。
歸舟歸騎儼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誰謂波瀾才一水,已覺山川是兩鄉。
他鄉送客,這種滋味一般人可能體會不到。
王勃天賦異稟,卻又因為青春年少而犯錯,從此告別了輕鬆愜意的生活。
並深刻地體會到命運多舛、人生坎坷,所以他也會格外地珍惜真摯的情誼。
這首詩情真意切,字字含淚,細細品味,著實令人感動。
返鄉的船隻,在江上來往穿梭,仿佛列隊而行。
歸家的車騎,在路麵挨挨擠擠,好像排成一行。
江南江北的人們,隔著江麵相互眺望,心裏充滿了思念之情。
在這難舍的離別之際,波瀾壯闊的大江,豈止隻是一條水流。
那些被江水隔斷的兩岸山川,由於沒有橫跨的橋梁,似乎分屬兩個不同的家鄉。
詩人首先描述了一幅繁忙的景象,江麵上客船不斷往來。
岸邊的街道上也是車馬成行,兩岸的人們更是隔江相望。
在這早秋時節,人們都好像歸心似箭。
其實這隻是詩人思鄉心切,卻借助景物表達出一種強烈的鄉愁。
互相望三字,形象地傳達出一種難以割舍的離情。
朋友很快就要乘舟遠行,對麵的青山仿佛正在發出召喚。
一旦客船到達對岸,就好像到了另一片家園,其實兩地不過隻是隔了一條江。
詩人歎息山水遠隔,無法自由通行,也委婉地表達出自己歸鄉無計的無奈之意。
結尾采用反問句式,更加突出了一種難舍難分的依依別情。
可謂意在言外,堪稱點睛之筆!
“唐朝初年,王公貴族們喜歡鬥雞這項娛樂活動,尤其是唐太宗時期的一位叫叫杜淹的官員。”
“因為獻上一首鬥雞詩,暗中誇讚李世民平定海內的戰功。”
“受到唐太宗的賞識,從此平步青雲,令無數人羨慕不已。”
“而沛王李賢也是不折不扣的鬥雞愛好者,有一次他邀請英王鬥雞取樂,雙方玩的不亦樂乎。”
“王勃看到後想到了前朝杜淹的故事,一時興起作了一篇《檄英王雞》的文章。”
“雖然文字遊戲,李賢卻正兒八經的送給了英王。”
“由於這篇文章引經據典,寫得巧妙,被宮內外爭相抄書傳閱,最終被唐高宗看到了。”
“唐高宗早已聽聞王勃的才名,好奇之餘準備仔細看這篇才子的文章。”
“卻發現文章中有血戰功成,割以牛刀的字眼,不禁聯想起玄武門之變,認為這篇文章有挑撥離間皇子之意。”
“不禁龍顏大怒,下令將王勃逐出王府,永世不得返迴。”
“同樣一篇關於鬥雞的文章,杜淹可以平步青雲,王勃卻被逐出王府。”
“說到底,隻能怪自己太年輕,一門心思都在文章上麵卻不懂政治。”
“一個不懂政治的年輕人即便文才很高,充其量隻是愣頭青。”
“李賢日後也是悲劇,雖然當了太子,但也在宮廷政變中自縊。”
“一篇遊戲文章徹底斷送了王勃的錦繡前程,順風順水的王勃什麽時候遭受這種打擊?”
“既然無法在京城立足,那麽隻能遠離這裏,奔赴四川開始漫無目的的遊曆。”
“雖然寫出了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豪邁詩句,但在他眼裏,不過是滿目的傷感而已。”
“不過王勃還年輕,並沒有放棄科舉之路。”
“就在從蜀地返迴長安準備參加科考的時候,他的朋友淩季友為他謀了一個虢州參軍的職位。”
“一個才華橫溢的才子為何委屈做一個虢州參軍的小職位呢?”
“或許認為之前的文章朝廷依舊耿耿於懷,科舉不一定順利。”
“其次就是虢州生產草藥,他熱衷於鑽研醫術,正好在這裏試試。”
“但這種平淡的生活沒有維持多久,王勃再一次因為恃才傲物遭到打擊。”
“這一次是因為叫曹達的官奴犯罪,四處逃避。”
“王勃卻將其藏匿起來,但又怕走路風聲將其殺害。”
“結果事發,王勃被判死罪。”
“好在朝廷大赦,免了死罪,官是做不了。”
“父親王福峙深受牽連,被貶到萬裏之外的南荒之地擔任交趾縣令。”
“至於王勃知法犯法,非常令人懷疑。”
“至於到底如何,隻有王勃自己知道了。”
白居易:王勃一場鬥雞獲罪,自作自受的人生悲劇。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
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
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誌。
這些千古名句就是來自初唐四傑之一,天才少年王勃的《滕王閣序》。
序文駢儷藻飾,辭采華美,典故運用的出神入化,簡潔凝練。
可惜就在這篇《滕王閣序》文作成不久,王勃竟然因為一場意外去世了。
天妒英才,少年僅僅虛歲27。
王勃之死看似偶然,其實看他短暫的生命曆程,裏麵充滿了許多的必然。
王勃六歲就能寫文章,九歲讀顏師古的《漢書注》。
指出其間的錯訛,一時驚呆了眾人,這不是天才是什麽!
王勃十六歲就中進士,被朝廷授予朝散郎,陪侍高宗和武則天的二兒子沛王李賢府中。
這時的王勃顯然是新星一般的存在,我們仿佛看到他前程似錦的前途。
一天,沛王李賢和三皇子李顯鬥雞,命他做《鬥雞賦》。
也不知道王勃這個人怎麽開了一個腦洞,作《檄英王雞文》。
這時的王勃還是個十幾歲的少年,他的初衷其實很單純,不過是為主子助興。
可是檄這個字可是不能亂用,都是皇子,二皇子要檄三皇子,這玩意兒很不妥當。
幾個十幾歲的孩子尤其是王勃恐怕腦子裏根本沒有政治正確這根弦,這篇所謂的檄文落到高宗的手中。
高宗看了勃然大怒,二王鬥雞,不行勸解。
反倒作檄文,誇大事態,製造矛盾,此人應該立刻逐出王府。
一場鬥雞,一篇毫無政治意識的小作文就葬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王勃被貶到虢州做參軍。
這一次作妖可以說是少不更事,誰能想到,不久王勃又幹了一件更加令人不理解的事。
一個叫曹達的罪犯投奔他,這個人和他非親非故,兩個人也毫無交集。
王勃卻藏匿了他,後來又怕事情暴露,幹脆一不做二不休,將這個叫曹達的罪犯殺了了事。
本來身上就有前科,現在藏匿犯人又殺人滅口,給人無限想象空間,更加給人收拾他的把柄。
殺人是死罪,王勃被投進監獄。
這一次他還連累了他的父親,他的父親王福疇被貶到南荒之地的交趾。
幸運的是,王勃入獄的第二年遇到大赦,算是撿迴了一條命,在親朋的幫助下出了獄迴歸了正常生活。
牢獄之災讓他知道了,自己的莽撞闖禍不小。
尤其是他深受儒家經典熏陶,對於父親因他受累,這令他愧疚深重。
他決定千裏探父,也許是要向父親懺悔,也許是要向父親表決心。
總之,山一程水一程,王勃踏上了前往交趾的路。
路過南昌時,他聽說南昌都督重修滕王閣,宴請賓客。
原本王勃走自己的路就完了,沒必要湊熱鬧,可是他還是忍不住自己的好奇心專門前往拜訪。
王勃其時早已名滿天下,閆都督於是請他參加宴會。
宴會上,閆伯嶼本意是想向眾人展示自己女婿孟學士的才學,假意請眾人作賦。
眾人都知道都督的心思,於是心照不宣,要不說自己才疏學淺,還是請孟學士展才讓大家見識見識。
隻有王勃不開眼,展紙一揮而就《滕王閣序》,亮瞎了所有人的眼。
原本覺得這個小年輕不知天高地厚,這下閆伯嶼對其肅然起敬了。
這是王勃興之所至的不羈發揮,慶幸的是,正是這一歪打正著,給中華文化留下了一個華彩樂章。
王勃這個做法卻不值得稱道,他打破了這次宴會的主題,多少令主人尷尬不快。
尤其是那位被秒成渣渣的孟學士,讓人家何其難堪!
縱然你王勃是天之驕子,總是要顧及一下他人的感受,才是一個人該有的基本處世之道。
可見牢獄之災、家中巨變也沒能讓他從根本中反省和改變,率性而為的書生意氣仍然是他最重要的特質。
也可以看出,他雖才高八鬥,但是情商的確堪憂。
王勃出獄後,其實朝廷恢複了他的官職,可是他沒有領受。
可能他也知道,自己是個容易闖禍的人,倒是有些自知之明。
到了交趾,和生活困苦不堪的父親見了一麵後,沒有多久王勃就北歸了。
夏季的南海常常風急浪高,其實稍微等一等可能危險會小很多。
王勃執意渡海,果然一個浪頭將他打翻進水中,驚悸溺水而死,年僅27歲。
一代天才少年命殞南海,可惜可歎,實在是死得好不值!
以王勃的才學,如果他能多活幾十年,文學上的成就當不輸蘇軾這樣大文豪。
也許他也會成熟起來,他卓越的才華也能在政治上有所建樹。
可曆史不能重來,更沒有假設,一個人會有怎樣的命運軌跡,有偶然和客觀的成分在。
可是看看王勃的幾次人生重要節點,他倒的黴幾乎都是自己任性性格造成的。
“但不管如何,這也從側麵說明。”
“王勃沒有從之前的打擊中汲取教訓,依舊恃才傲物,加上自己不屑於或者不善於和周圍同僚結交。”
“年輕的王勃腦子一熱就不顧一切的幹了這件事,差點付出生命的代價。”
“這一次事件也讓王勃徹底看清了自己,認為自己不適合從政,更適合當一個文人。”
“也因此朝廷準備恢複他官職的時候他決定棄官為民,專心從事文學創作。”
“當然,王勃最令人驚豔的莫過於《滕王閣序》了。”
“上元二年,王勃準備前往交趾看望父親。”
“途經南昌時,正好遇到都督間伯嶼新修的滕王閣竣工宴請賓客。”
“而閻都督也聽聞王勃的才氣,也邀請了他參加。”
“當然閻都督也有私心,就是讓自己的女婿事先想好一篇序文,準備在宴會上當作即興所作讓自己女婿露露臉。”
“宴會期間,閻都督讓人拿出紙筆,請大家為這次宴會作序。”
“大家都心知肚明,紛紛推辭。”
“可王勃卻毫不推辭,直接拿起紙筆就寫了起來。”
“本來想讓女婿發揮的,結果王勃這個年輕人不知天高地厚拂了他的麵子,一氣之下轉身離開。”
“不過閻都督畢竟是愛文之人,也想看看王勃到底會寫些什麽。”
“開頭的為南昌故都,洪都新府讓閻都督不以為然,不過是老生常談。”
“聽到星分翼軫,地接衡廬的時候,閻都督有點沉吟不語。”
“等聽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時候。”
“閻都督不禁歎服,稱王勃為天才。”
“感謝閻都督的這次宴會,讓後人讀《滕王閣序》的時候。”
“總覺得一個衣襟飄飄神采飛揚的王勃在自信的寫文章,輕輕鬆鬆的寫下一篇名文,怎麽看都不像一個遭受磨難的年輕人。”
“而《滕王閣序》也成為王勃的一場即興表演,也成為他抒發自己鬱悶的絕佳機會。”
“這場宴會似乎也是專門為王勃準備的,意義超過了王勃進入王府的工作。”
“之前在王府的王勃隻能看別人臉色,寫應景之作。”
“且如履薄冰,戰戰兢兢,無法展現自己的才名。”
“而在滕王閣,王勃已經徹底放下仕途,想怎麽表演就怎麽表演,想怎麽寫就怎麽寫。”
“擺脫各種束縛很終成名篇,也是王勃一生最閃耀的時刻。”
“儀鳳元年秋天,王勃乘船渡海前往交趾,去探望多年未見的父親。”
“可惜迴來的時候遇到了事故,船沉入海。”
“王勃也不幸溺水驚悸而亡,也讓他的生命定格在了27歲。”
“一代奇才就此消失,不得不說天妒英才。”
劉禹錫:王勃,一個人變得強大,從學會拒絕開始。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王勃的筆下,風景這邊獨好。
並且千百年來,仍舊沒有褪色。
他真正的強大,不是地位顯赫,門庭若市的時候,而是學會了做自己之後。
不懂拒絕,你隻會弄丟自己。
唐朝初年,王勃出生在絳州的大戶人家。
六歲就能寫文,被父親的朋友杜易簡點讚。
讀到顏師古注的《漢書》,他發現了很多錯誤的地方。
然後寫了《指瑕》十卷,進行了糾正,從而名聲大噪。
有一天,他聽父親說,人子不知醫,古人以為不孝。
父親的話,讓他陷入了深思,然後決定去學醫。
畢竟,孝順是人生的頭等大事。
在十二歲到十四歲,王勃跟隨曹元在長安學醫,一口氣讀了好幾本醫書,並且能合理利用。
人們因此對王勃,有了新的認知,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匱之數。
帶著巨大的光環,王勃參與了多次科考,還被皇甫常伯等人舉薦,被唐高宗破例授予官職朝散郎。
做官後,他成為了皇子沛王李賢的厚愛。
並且大家年紀差不多,亦師亦友,吃喝玩樂都在以一起。
京城盛行鬥雞的遊戲,李賢也混入了鬥雞的隊伍。
有一天,李賢和英王李顯鬥雞,就安排王勃寫一篇文章,撮一撮李顯的銳氣。
王勃遵命,在《檄英王雞文》裏寫道,兩雄不堪並立,一啄何敢自妄?
文章很精彩,也迅速傳到了唐高宗的手裏。
高宗看了文章,憤怒不已,將王勃趕出京城,免去官職。
一方麵,皇子不學習,整日鬥雞,是敗家的征兆。
一方麵,皇子之間明爭暗鬥,王勃作為官員,還煽風點火。
過了一段時間,朝廷再次舉行科考,尋找人才。
王勃聞訊,趕緊備考。
開考之前,他聽到吏部侍郎裴行儉說了一句。
勃雖有文才,而浮躁淺露。
為了謀生,他通過朋友的推薦,到虢州做了一名參軍。
上任沒多久,一個叫曹達的罪犯前來投靠。
王勃出於好心,就收留了。
在內心深處,王勃又擔心事情暴露,曹達會連累自己。
驚慌、衝動之中,他加害了曹達,導致自己入獄。
若不是武則天上位,大赦天下,王勃就看不到天日了。
一路走來,王勃都沒有拒絕,都在接受命運和別人的安排。
因此一步一步弄丟自己,走向悲催的低穀。
父親朋友的一句話,讓他得意洋洋。
父親的一句話,可以改變他的努力方向。
李賢的一句話,可以讓他忘記自己的身份,丟開政治,沉迷於玩樂之中。
裴行儉的一句話,讓他放棄一舉成名天下的科考機會。
曹達討好了幾句,讓王勃就不知道如何麵對現實了。
什麽都來者不拒,其實是一個人在承載別人的命運,也是太在乎別人的言語和臉色。
不管是礙於麵子,還是自己膽小,不拒絕別人。
反過來就是給自己壓力,體現了自己的無能。
一個人真正的強大,從三次拒絕開始。
當王勃從監獄出來之後,朝廷派人請他繼續做官,他果斷拒絕了。
然後他去父親工作的地方,去盡一份孝心。
路途上,他遇到了滕王閣重修、才子雲集的場景。
因而,他也加入才子之中,寫下了《滕王閣序》。
對於自己的人生,王勃說食祿隻憂貧,何名是直臣。
原來,最好的人生,是敢於做自己。
就算清貧,也沒有關係,就算沒有地位,也坦然。
無欲則剛的道理,非常明顯。
丟掉了所有的精神壓力,也不再為了內心的欲望而活,因此《滕王閣序》才會真正大氣磅礴。
拒絕了高官厚祿,人才會接地氣,也會走得特別踏實。
拒絕了合群,人才能享受孤獨,有獨自前行的勇氣。
拒絕了圓滿,人這一生,才有留白。
有遺憾,有殘缺,也沒有關係,是另一種美而已。
拒絕了服從別人,才有了自己的方向,走的每一步,都很快樂。
你想做的事情太多,若是都要做,就不得不被人牽絆,甚至被人欺騙。
你想做什麽,但是不一定去做。
不想做的,都不去做,誘惑也就對你失效了。
人聲鼎沸的街道上行走,你也會有獨處的境界。
沒有了任何的牽絆,也就沒有了內耗,沒有了固執,沒有了猶豫,內心變得特別強大。
二十六歲落水而亡,著實是讓人惋惜。
如果假以時日,王勃必定還能夠寫出更多優秀的作品。
畢竟詩人的成長,需要一個緩慢的過程,在生活中吸取養料。
當然王勃已經是足夠優秀,盡管隻活了二十六歲。
但是同樣驚豔了整個大唐詩壇,寫下無數經典的名篇佳作。
“貞觀二十三年,王勃出生於山西太原的一個家世顯赫的家庭。”
“祖父輩的王通是隋末大儒,培養出了房玄齡、杜如晦等幾位名臣。”
“王績是酒客詩人,擅長田園詩,王度是唐代傳奇的先驅者之一,至於父親王福峙也是當朝的太常博士。”
“古代的才子往往幼年早慧,出生於書香世家的王勃甚至比先輩們都要聰明。”
“6歲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寫詩文了,9歲就可以讀顏師古注解的《漢書》。”
“顏師古可是文壇舊宿,對於他的文章當時讀書人都奉為經典。”
“但年幼的王勃可不管,看完之後甚至寫出了10卷讀書筆記,毫不客氣的指出顏師古多出錯誤。”
“從這點可以看出王勃自幼聰慧,且天命不凡。”
“當然才子畢竟是才子,在別人苦苦思索如何構思文章的時候。”
“王勃早已文思泉湧,下筆如神助了。”
“比如每次寫詩文,先研磨數升墨汁,暢飲之後拉起被子蒙頭大睡。”
“醒來之後直接揮筆而就,美名其曰打腹稿。”
“唐代盛行幹謁之風,文人們為了博得王公貴族的賞識在科舉中占得先機,紛紛揣著自己精心挑選的文章獻給王公貴族。”
“在這樣的背景下,王勃自然也會如此,而他的選擇是當朝右相劉祥道。”
“麟德元年,王勃以一句所以慷慨於君侯者,有氣存乎心耳徹底征服了劉祥道。”
“劉祥當即想朝廷舉薦,認為王勃是神童,應當得到重用。”
“有了劉祥道的推薦,王勃的科舉之路自然順順利利。”
“乾封元年,王勃對策高第,被授與從七品的朝散郎。”
“而這一年,王勃不過17歲,正是少年意氣最為蓬勃的時候。”
“不僅如此,王勃的才華還得到沛王李賢的肯定。”
“李賢多次派人邀請王勃進入王府,聘為修撰,專門負責處理王府的文字工作。”
“對於其他人來說,能和皇室交好,在王府工作無疑是天上掉餡餅的事情,是一輩子都難求的機遇。”
“而這個機遇被17歲的王勃拿到了,而王勃自然也對自己才智很滿意。”
“在《觀內懷仙》中發出了自能成羽翼,何必仰雲梯的心聲。”
“這句詩隱隱有些驕傲的意味,似乎忘了自己也曾經求過本人。”
“且沒有意識到,驕傲其實是一把雙刃劍。”
“是自己傲視天下才子的資本,也是招致各方嫉恨的暗器。”
“果然沒多久,王勃就被逐出王府。”
“不僅吃不到這個餡餅,反而徹底失去了機遇。”
王昌齡:王勃水平極高的佳作,煉字講究,結尾堪稱點睛之筆。
古往今來,聚散離合一直是文學創作中的一個重要題材。
才子騷人感懷身世坎坷,歎息美好難駐,更珍惜真摯友情。
所以一旦遇到離別時刻,他們心中便會湧起一份難以抑製的愁情。
唯有融入詩行,化作文字,才會稍覺輕鬆。
抒情詩作一般會借助客觀物象,委婉地表達主觀感情。
也就是采用各種可以感觸的意象,抒發自我強烈的內心感受。
同時詩人作為主體,也會與作為意象的客體合而為一,從而更容易激發讀者的共鳴。
王勃水平極高的兩首佳作,意象鮮明,煉字講究,結尾堪稱點睛之筆。
早是他鄉值早秋,江亭明月帶江流。
已覺逝川傷別念,複看津樹隱離舟。
王勃是非常熟悉的初唐才子,一篇《滕王閣序》奠定了他在華夏文壇的不朽地位。
如果不是年紀輕輕就撒手人寰,他一定會為後世讀者留下更多的精神遺產。
這首送別詩水平極高,展現出才子的不凡才華。
離開故園多年,詩人早已習慣了漂泊的生活。
正值早秋時節,江水浩蕩。
皎潔的月光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水麵上,詩人在江邊的亭閣裏送別朋友。
詩人默默地看著逝水東去,心裏卻不斷地歎息時光難留。
本來已經傷感於聚少離多,忽然又看見渡口的樹蔭下停泊著離舟,心裏就像打翻了五味瓶。
如果不是因為與朋友的一次歡聚,王勃可能就會逐漸忘記漂泊之苦,甚至就連對家鄉的記憶也變得模糊。
歡樂的時光令人陶醉,也讓本來毫無波瀾的心湖,忽然變得不再平靜。
江亭、明月、江流、離舟,詩人連續地疊加了多個意象,烘托出送別時的氛圍。
詩人又通過已覺、複看進行轉折,委婉地道出自己發自內心的惜別之意。
心中的火焰一旦點燃,就很難熄滅,朋友的離別雖然就像一盆冷水。
可是它不僅沒有澆滅那團熊熊火焰,反而激起了詩人更多的感懷。
全文情感深沉,卻又含而不露,令人讚賞不已。
歸舟歸騎儼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誰謂波瀾才一水,已覺山川是兩鄉。
他鄉送客,這種滋味一般人可能體會不到。
王勃天賦異稟,卻又因為青春年少而犯錯,從此告別了輕鬆愜意的生活。
並深刻地體會到命運多舛、人生坎坷,所以他也會格外地珍惜真摯的情誼。
這首詩情真意切,字字含淚,細細品味,著實令人感動。
返鄉的船隻,在江上來往穿梭,仿佛列隊而行。
歸家的車騎,在路麵挨挨擠擠,好像排成一行。
江南江北的人們,隔著江麵相互眺望,心裏充滿了思念之情。
在這難舍的離別之際,波瀾壯闊的大江,豈止隻是一條水流。
那些被江水隔斷的兩岸山川,由於沒有橫跨的橋梁,似乎分屬兩個不同的家鄉。
詩人首先描述了一幅繁忙的景象,江麵上客船不斷往來。
岸邊的街道上也是車馬成行,兩岸的人們更是隔江相望。
在這早秋時節,人們都好像歸心似箭。
其實這隻是詩人思鄉心切,卻借助景物表達出一種強烈的鄉愁。
互相望三字,形象地傳達出一種難以割舍的離情。
朋友很快就要乘舟遠行,對麵的青山仿佛正在發出召喚。
一旦客船到達對岸,就好像到了另一片家園,其實兩地不過隻是隔了一條江。
詩人歎息山水遠隔,無法自由通行,也委婉地表達出自己歸鄉無計的無奈之意。
結尾采用反問句式,更加突出了一種難舍難分的依依別情。
可謂意在言外,堪稱點睛之筆!
“唐朝初年,王公貴族們喜歡鬥雞這項娛樂活動,尤其是唐太宗時期的一位叫叫杜淹的官員。”
“因為獻上一首鬥雞詩,暗中誇讚李世民平定海內的戰功。”
“受到唐太宗的賞識,從此平步青雲,令無數人羨慕不已。”
“而沛王李賢也是不折不扣的鬥雞愛好者,有一次他邀請英王鬥雞取樂,雙方玩的不亦樂乎。”
“王勃看到後想到了前朝杜淹的故事,一時興起作了一篇《檄英王雞》的文章。”
“雖然文字遊戲,李賢卻正兒八經的送給了英王。”
“由於這篇文章引經據典,寫得巧妙,被宮內外爭相抄書傳閱,最終被唐高宗看到了。”
“唐高宗早已聽聞王勃的才名,好奇之餘準備仔細看這篇才子的文章。”
“卻發現文章中有血戰功成,割以牛刀的字眼,不禁聯想起玄武門之變,認為這篇文章有挑撥離間皇子之意。”
“不禁龍顏大怒,下令將王勃逐出王府,永世不得返迴。”
“同樣一篇關於鬥雞的文章,杜淹可以平步青雲,王勃卻被逐出王府。”
“說到底,隻能怪自己太年輕,一門心思都在文章上麵卻不懂政治。”
“一個不懂政治的年輕人即便文才很高,充其量隻是愣頭青。”
“李賢日後也是悲劇,雖然當了太子,但也在宮廷政變中自縊。”
“一篇遊戲文章徹底斷送了王勃的錦繡前程,順風順水的王勃什麽時候遭受這種打擊?”
“既然無法在京城立足,那麽隻能遠離這裏,奔赴四川開始漫無目的的遊曆。”
“雖然寫出了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豪邁詩句,但在他眼裏,不過是滿目的傷感而已。”
“不過王勃還年輕,並沒有放棄科舉之路。”
“就在從蜀地返迴長安準備參加科考的時候,他的朋友淩季友為他謀了一個虢州參軍的職位。”
“一個才華橫溢的才子為何委屈做一個虢州參軍的小職位呢?”
“或許認為之前的文章朝廷依舊耿耿於懷,科舉不一定順利。”
“其次就是虢州生產草藥,他熱衷於鑽研醫術,正好在這裏試試。”
“但這種平淡的生活沒有維持多久,王勃再一次因為恃才傲物遭到打擊。”
“這一次是因為叫曹達的官奴犯罪,四處逃避。”
“王勃卻將其藏匿起來,但又怕走路風聲將其殺害。”
“結果事發,王勃被判死罪。”
“好在朝廷大赦,免了死罪,官是做不了。”
“父親王福峙深受牽連,被貶到萬裏之外的南荒之地擔任交趾縣令。”
“至於王勃知法犯法,非常令人懷疑。”
“至於到底如何,隻有王勃自己知道了。”
白居易:王勃一場鬥雞獲罪,自作自受的人生悲劇。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
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
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誌。
這些千古名句就是來自初唐四傑之一,天才少年王勃的《滕王閣序》。
序文駢儷藻飾,辭采華美,典故運用的出神入化,簡潔凝練。
可惜就在這篇《滕王閣序》文作成不久,王勃竟然因為一場意外去世了。
天妒英才,少年僅僅虛歲27。
王勃之死看似偶然,其實看他短暫的生命曆程,裏麵充滿了許多的必然。
王勃六歲就能寫文章,九歲讀顏師古的《漢書注》。
指出其間的錯訛,一時驚呆了眾人,這不是天才是什麽!
王勃十六歲就中進士,被朝廷授予朝散郎,陪侍高宗和武則天的二兒子沛王李賢府中。
這時的王勃顯然是新星一般的存在,我們仿佛看到他前程似錦的前途。
一天,沛王李賢和三皇子李顯鬥雞,命他做《鬥雞賦》。
也不知道王勃這個人怎麽開了一個腦洞,作《檄英王雞文》。
這時的王勃還是個十幾歲的少年,他的初衷其實很單純,不過是為主子助興。
可是檄這個字可是不能亂用,都是皇子,二皇子要檄三皇子,這玩意兒很不妥當。
幾個十幾歲的孩子尤其是王勃恐怕腦子裏根本沒有政治正確這根弦,這篇所謂的檄文落到高宗的手中。
高宗看了勃然大怒,二王鬥雞,不行勸解。
反倒作檄文,誇大事態,製造矛盾,此人應該立刻逐出王府。
一場鬥雞,一篇毫無政治意識的小作文就葬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王勃被貶到虢州做參軍。
這一次作妖可以說是少不更事,誰能想到,不久王勃又幹了一件更加令人不理解的事。
一個叫曹達的罪犯投奔他,這個人和他非親非故,兩個人也毫無交集。
王勃卻藏匿了他,後來又怕事情暴露,幹脆一不做二不休,將這個叫曹達的罪犯殺了了事。
本來身上就有前科,現在藏匿犯人又殺人滅口,給人無限想象空間,更加給人收拾他的把柄。
殺人是死罪,王勃被投進監獄。
這一次他還連累了他的父親,他的父親王福疇被貶到南荒之地的交趾。
幸運的是,王勃入獄的第二年遇到大赦,算是撿迴了一條命,在親朋的幫助下出了獄迴歸了正常生活。
牢獄之災讓他知道了,自己的莽撞闖禍不小。
尤其是他深受儒家經典熏陶,對於父親因他受累,這令他愧疚深重。
他決定千裏探父,也許是要向父親懺悔,也許是要向父親表決心。
總之,山一程水一程,王勃踏上了前往交趾的路。
路過南昌時,他聽說南昌都督重修滕王閣,宴請賓客。
原本王勃走自己的路就完了,沒必要湊熱鬧,可是他還是忍不住自己的好奇心專門前往拜訪。
王勃其時早已名滿天下,閆都督於是請他參加宴會。
宴會上,閆伯嶼本意是想向眾人展示自己女婿孟學士的才學,假意請眾人作賦。
眾人都知道都督的心思,於是心照不宣,要不說自己才疏學淺,還是請孟學士展才讓大家見識見識。
隻有王勃不開眼,展紙一揮而就《滕王閣序》,亮瞎了所有人的眼。
原本覺得這個小年輕不知天高地厚,這下閆伯嶼對其肅然起敬了。
這是王勃興之所至的不羈發揮,慶幸的是,正是這一歪打正著,給中華文化留下了一個華彩樂章。
王勃這個做法卻不值得稱道,他打破了這次宴會的主題,多少令主人尷尬不快。
尤其是那位被秒成渣渣的孟學士,讓人家何其難堪!
縱然你王勃是天之驕子,總是要顧及一下他人的感受,才是一個人該有的基本處世之道。
可見牢獄之災、家中巨變也沒能讓他從根本中反省和改變,率性而為的書生意氣仍然是他最重要的特質。
也可以看出,他雖才高八鬥,但是情商的確堪憂。
王勃出獄後,其實朝廷恢複了他的官職,可是他沒有領受。
可能他也知道,自己是個容易闖禍的人,倒是有些自知之明。
到了交趾,和生活困苦不堪的父親見了一麵後,沒有多久王勃就北歸了。
夏季的南海常常風急浪高,其實稍微等一等可能危險會小很多。
王勃執意渡海,果然一個浪頭將他打翻進水中,驚悸溺水而死,年僅27歲。
一代天才少年命殞南海,可惜可歎,實在是死得好不值!
以王勃的才學,如果他能多活幾十年,文學上的成就當不輸蘇軾這樣大文豪。
也許他也會成熟起來,他卓越的才華也能在政治上有所建樹。
可曆史不能重來,更沒有假設,一個人會有怎樣的命運軌跡,有偶然和客觀的成分在。
可是看看王勃的幾次人生重要節點,他倒的黴幾乎都是自己任性性格造成的。
“但不管如何,這也從側麵說明。”
“王勃沒有從之前的打擊中汲取教訓,依舊恃才傲物,加上自己不屑於或者不善於和周圍同僚結交。”
“年輕的王勃腦子一熱就不顧一切的幹了這件事,差點付出生命的代價。”
“這一次事件也讓王勃徹底看清了自己,認為自己不適合從政,更適合當一個文人。”
“也因此朝廷準備恢複他官職的時候他決定棄官為民,專心從事文學創作。”
“當然,王勃最令人驚豔的莫過於《滕王閣序》了。”
“上元二年,王勃準備前往交趾看望父親。”
“途經南昌時,正好遇到都督間伯嶼新修的滕王閣竣工宴請賓客。”
“而閻都督也聽聞王勃的才氣,也邀請了他參加。”
“當然閻都督也有私心,就是讓自己的女婿事先想好一篇序文,準備在宴會上當作即興所作讓自己女婿露露臉。”
“宴會期間,閻都督讓人拿出紙筆,請大家為這次宴會作序。”
“大家都心知肚明,紛紛推辭。”
“可王勃卻毫不推辭,直接拿起紙筆就寫了起來。”
“本來想讓女婿發揮的,結果王勃這個年輕人不知天高地厚拂了他的麵子,一氣之下轉身離開。”
“不過閻都督畢竟是愛文之人,也想看看王勃到底會寫些什麽。”
“開頭的為南昌故都,洪都新府讓閻都督不以為然,不過是老生常談。”
“聽到星分翼軫,地接衡廬的時候,閻都督有點沉吟不語。”
“等聽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時候。”
“閻都督不禁歎服,稱王勃為天才。”
“感謝閻都督的這次宴會,讓後人讀《滕王閣序》的時候。”
“總覺得一個衣襟飄飄神采飛揚的王勃在自信的寫文章,輕輕鬆鬆的寫下一篇名文,怎麽看都不像一個遭受磨難的年輕人。”
“而《滕王閣序》也成為王勃的一場即興表演,也成為他抒發自己鬱悶的絕佳機會。”
“這場宴會似乎也是專門為王勃準備的,意義超過了王勃進入王府的工作。”
“之前在王府的王勃隻能看別人臉色,寫應景之作。”
“且如履薄冰,戰戰兢兢,無法展現自己的才名。”
“而在滕王閣,王勃已經徹底放下仕途,想怎麽表演就怎麽表演,想怎麽寫就怎麽寫。”
“擺脫各種束縛很終成名篇,也是王勃一生最閃耀的時刻。”
“儀鳳元年秋天,王勃乘船渡海前往交趾,去探望多年未見的父親。”
“可惜迴來的時候遇到了事故,船沉入海。”
“王勃也不幸溺水驚悸而亡,也讓他的生命定格在了27歲。”
“一代奇才就此消失,不得不說天妒英才。”
劉禹錫:王勃,一個人變得強大,從學會拒絕開始。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王勃的筆下,風景這邊獨好。
並且千百年來,仍舊沒有褪色。
他真正的強大,不是地位顯赫,門庭若市的時候,而是學會了做自己之後。
不懂拒絕,你隻會弄丟自己。
唐朝初年,王勃出生在絳州的大戶人家。
六歲就能寫文,被父親的朋友杜易簡點讚。
讀到顏師古注的《漢書》,他發現了很多錯誤的地方。
然後寫了《指瑕》十卷,進行了糾正,從而名聲大噪。
有一天,他聽父親說,人子不知醫,古人以為不孝。
父親的話,讓他陷入了深思,然後決定去學醫。
畢竟,孝順是人生的頭等大事。
在十二歲到十四歲,王勃跟隨曹元在長安學醫,一口氣讀了好幾本醫書,並且能合理利用。
人們因此對王勃,有了新的認知,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匱之數。
帶著巨大的光環,王勃參與了多次科考,還被皇甫常伯等人舉薦,被唐高宗破例授予官職朝散郎。
做官後,他成為了皇子沛王李賢的厚愛。
並且大家年紀差不多,亦師亦友,吃喝玩樂都在以一起。
京城盛行鬥雞的遊戲,李賢也混入了鬥雞的隊伍。
有一天,李賢和英王李顯鬥雞,就安排王勃寫一篇文章,撮一撮李顯的銳氣。
王勃遵命,在《檄英王雞文》裏寫道,兩雄不堪並立,一啄何敢自妄?
文章很精彩,也迅速傳到了唐高宗的手裏。
高宗看了文章,憤怒不已,將王勃趕出京城,免去官職。
一方麵,皇子不學習,整日鬥雞,是敗家的征兆。
一方麵,皇子之間明爭暗鬥,王勃作為官員,還煽風點火。
過了一段時間,朝廷再次舉行科考,尋找人才。
王勃聞訊,趕緊備考。
開考之前,他聽到吏部侍郎裴行儉說了一句。
勃雖有文才,而浮躁淺露。
為了謀生,他通過朋友的推薦,到虢州做了一名參軍。
上任沒多久,一個叫曹達的罪犯前來投靠。
王勃出於好心,就收留了。
在內心深處,王勃又擔心事情暴露,曹達會連累自己。
驚慌、衝動之中,他加害了曹達,導致自己入獄。
若不是武則天上位,大赦天下,王勃就看不到天日了。
一路走來,王勃都沒有拒絕,都在接受命運和別人的安排。
因此一步一步弄丟自己,走向悲催的低穀。
父親朋友的一句話,讓他得意洋洋。
父親的一句話,可以改變他的努力方向。
李賢的一句話,可以讓他忘記自己的身份,丟開政治,沉迷於玩樂之中。
裴行儉的一句話,讓他放棄一舉成名天下的科考機會。
曹達討好了幾句,讓王勃就不知道如何麵對現實了。
什麽都來者不拒,其實是一個人在承載別人的命運,也是太在乎別人的言語和臉色。
不管是礙於麵子,還是自己膽小,不拒絕別人。
反過來就是給自己壓力,體現了自己的無能。
一個人真正的強大,從三次拒絕開始。
當王勃從監獄出來之後,朝廷派人請他繼續做官,他果斷拒絕了。
然後他去父親工作的地方,去盡一份孝心。
路途上,他遇到了滕王閣重修、才子雲集的場景。
因而,他也加入才子之中,寫下了《滕王閣序》。
對於自己的人生,王勃說食祿隻憂貧,何名是直臣。
原來,最好的人生,是敢於做自己。
就算清貧,也沒有關係,就算沒有地位,也坦然。
無欲則剛的道理,非常明顯。
丟掉了所有的精神壓力,也不再為了內心的欲望而活,因此《滕王閣序》才會真正大氣磅礴。
拒絕了高官厚祿,人才會接地氣,也會走得特別踏實。
拒絕了合群,人才能享受孤獨,有獨自前行的勇氣。
拒絕了圓滿,人這一生,才有留白。
有遺憾,有殘缺,也沒有關係,是另一種美而已。
拒絕了服從別人,才有了自己的方向,走的每一步,都很快樂。
你想做的事情太多,若是都要做,就不得不被人牽絆,甚至被人欺騙。
你想做什麽,但是不一定去做。
不想做的,都不去做,誘惑也就對你失效了。
人聲鼎沸的街道上行走,你也會有獨處的境界。
沒有了任何的牽絆,也就沒有了內耗,沒有了固執,沒有了猶豫,內心變得特別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