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命由己造,福自己求。


    人的命運是掌握自己手裏的,隻要足夠努力,就能逆天改命。


    可是這樣的道理,到了晚唐詩人李商隱的人生裏,似乎不太管用。


    命運的好壞,到底是有定數的,半點不由人。


    每一個在世間跋涉的人,身上都背了一個厚重的行囊叫孤獨。


    而李商隱的行囊,尤為沉重。


    李商隱年少時,便經曆了父親離世的孤苦。


    成年後,他又因深陷黨爭,一生仕途坎坷,最後孤身一人客死異鄉。


    雖然在這段坎坷的命途中,他也曾得到過貴人的照拂,也曾收獲過刻骨的深情。


    然而繁華落盡,空餘悲涼。


    到後來,他所珍視的都一一消散在了他生命裏。


    他所在意的,也都盡數離他而去。


    有人曾說自李商隱之後,世間再沒有比他更孤獨的靈魂。


    看完李商隱的一生之後,我們也會明白。


    人生所有珍貴的東西,原來最後的指向,都是孤獨。


    “李商隱於唐元和七年生於河南滎陽,有三弟一妹。”


    “其父李嗣為縣令,曾自稱涼武昭王李暠後人。”


    “李嗣在縣令任期滿後,接受了浙東觀察使孟簡的聘請,前往浙東擔任孟簡的幕府,李商隱與家人跟隨父親前往浙東。”


    “在浙江生活的幾年裏,李商隱開始學習讀書寫字。”


    “但李嗣因事務繁多,積勞成疾而病逝於任上,此時為長慶元年。”


    “由於失去經濟來源,李商隱隻好侍奉母親迴河南鄭州,守考喪數年。”


    “其間李商隱亦不斷學業,與弟羲叟一起跟隨族中的一位堂叔學習五經章典等。”


    “期間李商隱便已經展現出寫作才華,擅長寫古文,書法也頗有成長。”


    “長慶三年,李商隱守喪期已過,開始以為人抄寫文書來維持生計。”


    “唐文宗大和元年,李商隱著《才論》《聖論》二文而為當時士大夫所知。”


    “大和三年,檢校兵部尚書令狐楚前往洛陽擔任東都留守。”


    “在得知李商隱後便對其才學十分看重,命他與自己的兒子共同學習交遊,與此同時令狐楚還親自教授李商隱撰寫文章的方法。”


    “其後令狐楚遷任天平軍節度使,便將李商隱任命為節度巡官,跟隨其前往山東等地任職。”


    “大和四年,令狐楚之子令狐綯參加進士考試,令狐楚就讓李商隱以鄉貢身份陪同令狐綯前往京師參加考試。”


    “晚唐時,科舉取士製度已積弊叢生,寒門學子入仕無路。”


    “如此開榜後李商隱不中,而令狐綯進士及第,不久便步入仕途。”


    “其後的幾年間李商隱多次應試但無一中舉,之後在令狐楚調任長安的情況下隻好返迴滎陽。”


    “大和七年李商隱再一次進舉不中,在詩中他將沒有錄取他的考官比喻成阻撓他成功的小人。”


    “後來拜謁鄭州刺史蕭澣、華州刺史崔戎。”


    “崔戎本是李商隱的表叔,且從中有蕭澣的推薦。”


    “便對李商隱特加照顧,資助他前往南山學習。”


    “大和八年,李商隱因病而未能應試,就跟隨崔戎至兗州赴職,掌管其文章進奏。”


    “唐大和九年李商隱再次不被科舉錄取,便在長安至鄭州一帶活動,於此年侍奉母親遷居濟源。”


    “唐開成二年,李商隱再次應試。”


    “本年的主考官由禮部侍郎高鍇擔任,令狐綯與高鍇交好,便在高鍇麵前稱讚李商隱,李商隱得以考中進士。”


    範仲淹:人生所有珍貴的東西,原來最後的指向,都是孤獨。


    孤獨是,知交零落、往昔不再的失落。


    在歲月的變遷裏,再深厚的情誼,都會因為經曆的不同,變得淡薄。


    再交好的朋友,也會因為利益的衝突,從此形同陌路。


    李商隱初入江湖之時,曾拜在士大夫令狐楚的門下。


    當時,李商隱家境非常落魄,但令狐楚的兒子令狐綯卻不在意。


    主動與李商隱結交,經常約著他一起讀書寫作。


    看見李商隱穿著寒酸,令狐綯會主動送上錢財和衣裳。


    知道李商隱屢試不第,令狐綯也會積極幫他疏通關係。


    然而,就在李商隱考上進士,並成為節度使王茂元的女婿後,李商隱和令狐綯的關係卻漸漸變得水火不容。


    那個時候,朝廷有兩大黨羽,李黨和牛黨。


    王茂元屬於李黨派係,而令狐綯一家屬於牛黨。


    李商隱迎娶王茂元女兒的行為,在令狐綯看來就是對兩人友情的背叛。


    自此之後,令狐綯再未與李商隱交過心。


    甚至有時,他還會暗暗地給李商隱的仕途使絆子。


    李商隱也嚐試過向令狐綯解釋,但沒有人相信李商隱的行為是無意之舉。


    他寫下《無題》表達自己也想像青鳥那般,與令狐綯殷勤往來,卻沒得到任何迴音。


    曾經無話不談,親如兄弟的兩個人,就這樣因為政黨的紛爭,從此分道揚鑣。


    孤獨是,中年喪妻,孑然一身的哀痛。


    李商隱在妻子去世後,就曾深深地體會過這種滋味。


    李商隱和妻子王晏媄,曾是世人眼裏的翩翩才子,錦繡佳人。


    拋開政治立場不談,他倆的婚姻,稱得上是天作之合。


    婚後,兩人也一直是琴瑟和諧。


    雖然因為令狐楚的原因,李商隱在仕途上屢屢受挫。


    但好在,還有妻子王晏媄在一旁陪伴開解,這也讓李商隱的內心安慰不少。


    如果生活能一直這麽靜好下去,想必李商隱的人生,也能寫成一個美滿的結局。


    可惜的是,天意難測,造化弄人。


    後來,李商隱被調去地方任職,夫妻兩人也被迫兩地分居。


    王晏鎂無怨無悔地承擔起了家庭的一切,可她的身體也因為長期的操勞,跟著每況愈下。


    王晏媄病重後,曾寫信問李商隱什麽時候迴來。


    然而她又怕李商隱擔心,信中也隻字沒提病重的事。


    而當時,李商隱正在巴蜀。


    連日的陰雨,遲緩了他的歸期。


    他隻得一個人在異鄉,帶著對妻子的無盡思念,寫下了《夜雨寄北》。


    等他趕到家時,王晏媄已經去世。


    在那一刻,李商隱的心也跟著空了。


    此後的歲月裏,李商隱一直固執地守著那個殘破的小家,至死不複娶。


    孤獨是,懷才不遇,壯誌難酬的憂憤。


    人總是在經曆了大起大落之後,才能對生命有深刻的體悟,李商隱也是如此。


    李商隱的一生,雖然底色是悲涼,卻也有過高光的時刻。


    他年少便頗有才氣,就憑著兩篇驚世佳作《才論》《聖論》,獲得了無數文人材子的稱讚。


    27歲那年,他又高中進士,隨後又如願娶到了自己心儀的姑娘。


    那段時間,可謂是他人生中最快意的時光。


    然而接下來,李商隱的餘生,就應了那句。


    生命中曾經有過的所有燦爛,終究都要用寂寞來償還。


    因為娶了王茂元的女兒,他從此深陷於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仕途急轉直下。


    他多次被貶,半生漂泊,滿腔壯誌,自然也無處施展。


    在生命中最苦悶不堪的時候,他去深山中,拜訪了一位孤僧。


    經過僧人的點撥,李商隱這個失意多年的人。


    終於在那一瞬間大徹大悟,並寫下了《北青蘿》。


    在那一刻,功名利祿也好,愛恨恩怨也罷,李商隱都看得無比淡然。


    既然命運許他顛簸,他便從容以待。


    既然生命要他孤獨,那他就與孤獨和諧共處。


    孤獨是,人到中年,萬事皆憾的落寞。


    李商隱纏綿病榻之時,在這首《錦瑟》中,寫下了他一生的悲喜。


    它看似是在寫纏綿悱惻的情思,其實字字句句間,都是李商隱力透紙背的孤獨。


    李商隱這輩子,仕途孤獨、生活孤獨、靈魂孤獨。


    然而,他在嚐遍所有孤獨之後,卻用沉默迴應了所有。


    他18歲遇貴人,27歲考中進士,又於同年娶妻。


    這段時間,是他人生中的錦繡年華。


    然而,隨著恩師去世,妻子也撒手人寰,他的人生便跌入了最灰暗的境地。


    人到中年,萬事皆空。


    此後,他孤身一人,帶著不得誌的惆悵,帶著無人理解的悲傷,帶著對妻子的思念。


    漂泊於異地他鄉,在無盡的孤獨中,追憶從前。


    可惜的是,一切都是惘然。


    李商隱的一生,是濃墨重彩的淒苦,是大寫加粗的孤獨。


    然後也正是這種孤獨淒苦,成就了他詩句裏的瑰麗獨特。


    “年末,李商隱中舉後便迴到家中探親。”


    “後令狐楚希望李商隱幫自己料理文書往來事務,李商隱欣然前往。”


    “而李商隱趕到興元時,令狐楚已久病不起,便囑咐李商隱代自己草寫遺表。”


    “及令狐楚逝世,李商隱會同令狐綯等人將令狐楚的靈柩送歸長安。”


    “在參與料理令狐楚的喪事後不久,李商隱應涇原節度使王茂元的聘請,去涇州作了王的幕僚。”


    “王茂元對李商隱的才華非常欣賞,將女兒嫁給了他。”


    “晚唐時,唐廷中的群臣主要分為以牛僧孺為領袖的牛黨與李德裕為領袖的李黨。”


    “兩黨為爭奪權勢,互相爭鬥。”


    “與李商隱關係密切的令狐楚父子為牛黨成員,而王茂元則為李黨成員。”


    “因此,李商隱接受王茂元的聘請、娶王茂元之女為妻等行為被令狐綯等人視為背叛行徑。”


    “取得進士資格後,李商隱在開成三年春天參加由吏部舉辦的授官考試,但因牛李黨爭的政治漩渦而令他在複審中被除名。”


    “開成四年,李商隱終於順利通過考試,被釋為秘書省校書郎,不久又調任弘農縣尉。”


    “及李商隱赴職,他發現自己看守的囚犯多是由於拖欠賦稅、與土豪發生糾紛等事入獄。”


    “因此他時常替囚犯減免罪行,但此舉使得李商隱被上司觀察使孫簡責難。”


    “李商隱由此不滿準備離去,並寫詩《任弘農尉獻州刺史乞假歸京》。”


    “恰時對李商隱早有耳聞的姚合接任觀察使之位,便勸說李商隱繼續擔任縣尉,李商隱才留下任職。”


    “開成五年,李商隱決定辭官請求別任,並在長安郊外的樊川之南定居下來。”


    “會昌元年,李商隱由長安至沅湘一帶遊曆。”


    “之後前往許州擔任時任忠武軍節度使王茂元的幕僚,掌管其公文往來之事。”


    “會昌二年春,李商隱再次前往長安應吏部考試並順利通過,被授予秘書省正字。”


    “但因次年母親逝世而不任官,守妣喪三年。”


    “李商隱在此間將母親的靈柩送迴故鄉,並往返洛陽將逝者嶽父王茂元等離散於他鄉的親人墓葬遷迴祖墳。”


    “楊弁之亂平滅後舉家遷居蒲州平樂,於此間參與農事。”


    “會昌五年十月,李商隱為母服喪期滿後,重新迴到秘書省。”


    “會昌六年,唐武宗去世,宣宗李忱即位,並持續新一輪政治清洗。”


    “宰相李德裕及其支持者隨之被排擠,牛黨迅速掌握朝中大權。”


    歐陽修:李商隱所遇見的人,都會漸行漸遠。


    成年人的世界,純粹的關係本來就很少。


    李商隱,晚唐時人,十歲左右,父親過世。


    他和母親、弟弟妹妹一起迴到河南老家,生活一度貧困。


    為了支撐生活,他很長時間,在幫人抄書。


    家裏人也鼓勵他讀書,堂叔還親自為他授課。


    成年之後,他去了長安,被當時的大臣令狐楚欣賞,並收為弟子,多番舉薦。


    懷著感恩的心,他寫下自蒙夜半傳書後,不羨王祥有佩刀。


    令狐楚的兒子令狐綯,也順理成章和李商隱成了朋友。


    科考時,令狐綯和主考官高鍇小聚,連續三次提醒。


    果然,李商隱就中了進士。


    在令狐楚過世後,李商隱被涇原節度使王茂元邀約,做了幕僚。


    同時,王茂元把女兒王晏媄許配給李商隱。


    因為人際關係打開了局麵,李商隱的人生,慢慢上坡有了起色。


    但是綜合分析一番,會發現關係並沒有那麽簡單。


    關係的背後,是利益和感情的權衡。


    關係好不好,逃不過兩點。


    你當下有沒有用;你的未來是否有潛力。


    朋友,是一起謀取利益的人,大家都想攜手一番,都能順勢而為。


    師徒,從某種角度看,也是建立一個以師傅為頭的圈子。


    婚姻,講究門當戶對,甚至是家族的聯姻。


    或許除了父母之外,還真的沒有誰,會無私愛你不求迴報。


    再好的關係,也是一路遇見一路再見。


    一條船上,有很多人,一路上說說笑笑,到了船靠岸,就各自迴家了。


    靠岸的是人,也是利益的獲取,人情的得失等等。


    李商隱結婚之後,陷入了當時有名的牛李黨之爭。


    嶽父王茂元和李德裕走得很近,而令狐楚一家人和牛僧孺是一個圈子裏的人。


    當令狐楚一家人看到李商隱變成了對手,立馬就調整了態度。


    開成三年,在朝廷舉行的授官考試中,直接導致李商隱在複審中除名,正式做官也推遲一年。


    接下來,他的母親、嶽父先後亡故,能夠幫他忙的人,越來越少。


    仕途不順,家庭不順,讓李商隱心裏憔悴。


    搖擺在牛李黨之間,讓李商隱做什麽都不順。


    窮困潦倒的時候,他寫信給故友令狐綯,卻被無情地拒絕了。


    生活逼著李商隱一次次低頭,在大中五年,跟隨西川節度使外出做幕僚。


    孤獨之中,他思念這妻子。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事實上,在家留守的妻子,已經病故多日。


    初看是風光旖旎,再看是人情世故,三看隻能落得一聲歎息。


    原來,所有淒美的詩文背後,都是一段令人痛心的故事。


    是關係在淡化、消失,也不管你是否甘心情願。


    遲早有一天,朋友、師徒、父子、夫妻、母女都會漸行漸遠。


    不在利益之下,反目成仇,已經足夠好了。


    衝著利益而來的,利盡而散。


    不同的利益圈,你不可能都占有。


    待著這個圈裏,就意味著舍去或者得罪了那個圈子。


    同一個圈裏的人,得到利益之後,也會分道揚鑣,各自謀下一條出路。


    衝著名氣而來的,名敗而散。


    名氣的光環有多大,壓力就有多大。


    並且,風水輪流轉,你不可能一直有某種光環。


    衝著真愛而來的,身死而散。


    少年夫妻老來伴,難得。


    但是難以同年同月同日過世,先走的人,留下兩倍的孤苦,給後走的人。


    衝著血脈而來的,隨時而散。


    父母愛你,但是餘生的路,你還得自己走。


    父母給你的,終究是一座孤墳。


    “唐大中元年,李商隱被新任桂管都防禦經略使兼桂州刺史鄭亞辟為幕僚,其於五月初到達桂州。”


    “鄭亞曾擔任李黨人士李德裕的幕府,因此李商隱跟隨鄭亞前往桂州的行動表現了自己的政治抉擇。”


    “而這一行為顯然觸怒了當權的牛黨,此後李商隱的仕途也因牛李黨爭變得坎坷。”


    “李商隱在桂州擔任幕僚期間,桂州下屬的昭州發生動亂。”


    “各級官吏貪贓枉法,引起當地人民的反抗。”


    “州刺史棄官而逃,州政一時無人管理,混亂不堪。”


    “李商隱奉鄭亞之命,前往昭州暫任昭州郡守。”


    “到達昭州後,李商隱立即了解當地的民情風俗和生產情況,聽取當地百姓的控訴,認真辦理政務。”


    “但不久,鄭亞被貶為循州刺史,李商隱也隨之失去工作,隻得離開昭州,向北行進。”


    “李商隱迴到京城後,正好趕上大中二年的吏部調選。”


    “李商隱通過考試,擔任京兆府轄下的周至縣縣尉。”


    “其後,京兆尹得知了李商隱的文名,便將李商隱調迴京師,擔任法曹參軍。”


    “次年,李商隱受到武寧軍節度使盧弘止的邀請,前往徐州擔任幕僚。”


    “由於盧弘止在徐州恩威並施,政治清明,徐州較為安定。”


    “李商隱在徐州生活得較為愉快,並希望借助此次經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


    “但不久之後,盧弘止病逝,李商隱隻得卸任歸家。”


    “而李商隱歸家後不久,妻子王氏便於大中五年因病逝世。”


    “此時,被任命為劍南東川節度使的柳仲郢聘請李商隱擔任幕僚。”


    “李商隱將子女寄養在長安的親戚家中,獨自前往梓州擔任節度判官。”


    “在梓州擔任幕僚期間,李商隱一度崇信佛教,以求得心境的寧靜。”


    “他與當地的高僧知玄、僧徹等交往,又在慧義寺開辟石室,抄寫經書。”


    “大中九年,柳仲郢調任吏部侍郎,李商隱跟隨柳仲郢返迴長安。”


    “其後,柳仲郢又兼任了諸道鹽鐵轉運使,任命李商隱為鹽鐵推官,委派李商隱前往淮南一帶稽查鹽院的事務。”


    “李商隱擔任鹽鐵推官幾年之後,因身體抱恙辭去職務後返迴故鄉。”


    “大中十二年,李商隱因病逝世。”


    王安石:李商隱,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


    人的命運是掌握自己手裏的,隻要足夠努力,就能逆天改命。


    可是這樣的道理,到了晚唐詩人李商隱的人生裏,似乎不太管用。


    命運的好壞,到底是有定數的,半點不由人。


    李商隱在父親的教導下,他努力讀書。


    可惜好景不長,十歲的時候,父親過世了。


    他和母親隻能迴到老家河南,生活也非常貧困。


    作為家裏的長子,他始終沒有放棄讀書。


    家裏還指望他能一舉成名,改善家庭生活。


    讀書多年後,他到京城繼續求學,被京兆尹令狐楚賞識,還安排他和兒子令狐綯一起讀書。


    令狐楚親自授課,教會他如何考試,寫奏章等。


    為了改善生活,還安排他做秘書,拿到一定的酬勞。


    文宗開成二年,二十六歲的李商隱考取了進士。


    就在李商隱前腳踏入官場,準備抬起後腳的時候,令狐楚過世了。


    提拔的路走不通,接下來的考試也是屢戰屢敗。


    讀書是改變命運的捷徑,但不是每個人都可以走得通的。


    科考的路,似乎是堵住了,李商隱就改變方向。


    到涇原節度使王茂元的府邸,做了幕僚。


    王茂元對李商隱厚愛有加,還把女兒王氏許配給他。


    婚後,李商隱和王氏,感情極好。


    李商隱因為婚姻,有了巨大的改變。


    當時,朝廷存在牛李黨之爭,兩者水火不容。


    王茂元是李黨的重要成員,令狐楚是牛黨的頭目之一。


    也就是說,李商隱結婚,就是從牛黨的圈子,跳進了李黨的圈子。


    李商隱的改變,徹底得罪了令狐綯。


    與此同時,李商隱也沒有得到李黨的重視。


    李黨看到李商隱在圈子之間搖擺,評價此人不堪。


    婚姻可以改變一個人的身份,生活圈子,夫妻也會互相影響。


    雙方父母的原生家庭,也會緊密聯係在一起。


    一旦有某一個因素不對勁,就會困住命運。


    開成四年,李商隱通過了授官考試,得到了秘書省校書郎的職位,不久被調任弘農縣尉。


    按照常理,他從一個小官,慢慢往上走,也會有一番作為。


    但是他的命運,就不按常理出牌。


    在縣尉的崗位上,他因為公道正派,反而被上司責罰,迫使他辭去了官職。


    接下來,又遭遇了母親病故,迴家守孝。


    再次進入職場,他隻能做幕僚,跟隨上司去桂林、徐州等地。


    屋漏偏逢連夜雨,外出期間,妻子在老家過世。


    沒有了愛情的力量,也沒有了職業的奔頭,還弄丟了所有的貴人,他心灰意冷。


    到了知天命的年齡,迴頭一看,自己從未改變天命,那就隻能學會認命了。


    一個人到了五十歲,也沒有什麽成績,還是窮人命。


    那還有什麽奔頭呢?也許你要大器晚成,但也是迷茫了。


    六七十歲才命運亨通,確實有這樣的人,但屈指可數。


    你就是拚盡全力,還不一定能夠實現。


    如果一個人盯著命運的結局,那麽他一定是痛苦的,總是不如意。


    但是聰明的人,會接納命運的安排,把幸福的根本放在享受改變命運的過程。


    人這一生,本是一個借假修真的過程。


    官位、愛情、書本、朋友、金錢等,都是假的,是用來修行的東西。


    因而,不管命運多坎坷,一定要終身讀書、夫妻同心、積極工作、善待世界。


    在破破爛爛的命運裏,做一個修修補補的人,也是一種幸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刷的視頻在古代爆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酷酷的橙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酷酷的橙子並收藏我刷的視頻在古代爆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