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 詩佛王維
我刷的視頻在古代爆紅 作者:酷酷的橙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王維的一生,其實是一個不斷失去的過程。
人生有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
人生有四大悲事:幼年喪母,少年喪父,中年喪妻,老年喪子。
但是從來沒有人說,如果上天把這四大喜和四大悲幾乎都降臨在同一個人身上,他會怎樣。
王維,就是這個被頻頻眷顧的人。
上天如果給他這隻手裏一顆糖,就一定會奪走他另一隻手裏的蘋果。
不過,殘忍的上天還是保留了一點點憐憫,給王維留下了他的母親。
正是因為這一點點生之希望,王維最終成為和李白、杜甫並列的盛唐三大詩人。
“王維出生於武則天統治的時期,號摩詰居士。”
“王維的父親是河東王氏,母親是博陵崔氏。”
“因為王維的母親崔氏信仰佛教,所以以摩詰菩薩之名給王維取字摩詰。”
“由於王維父族和母族都是當地的名門望族,所以王維在如此的家庭中長大其見識和才華遠不是一般人士可比。”
“並且王維在幼年時期天資就已經高於同齡人。”
“盡管在王維九歲時,其父的去世導致家中家道中落。”
“但母親崔氏仍然沒有落下孩子的教育,王維的少年和童年時期就在陪母親賣畫以及學堂中度過。”
“在唐玄宗繼位的開元年間,王維年及弱冠。”
“為了博得一舉功名,王維下定決心入京趕考。”
“少年鮮衣怒馬,才華橫溢,一入盛世長安,受文人墨客所相追捧,王維時常與文人誌士同遊。”
“也就是在那段日子,王維在重陽節隨同好友登高之時。”
“望眼前之山水景色念家中親人,寫下了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千古名句。”
“王維在長安遊蕩了幾年,直至19歲時才去參加科舉考試。”
“不幸的是,頗有才名的王維未在本次科考之中取得名次。”
“為何自己一生才華卻得不到賞識呢,王維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懷疑。”
“在王維苦惱之際,他的一位好友寥寥幾句將王維從渾沌之中點醒。”
“這位好友對王維說科舉若不行卷,如同欲書而磨不研。”
“行卷是指科舉學子在參加科舉考試前,需要將自己的政見文章寫成卷軸,投遞到皇家貴族朝中顯貴的府上,以獲得其支持,延長自己的聲譽。”
“一語點醒夢中人,王維經此好友一點撥。”
“在二十一歲這年,除了專心自己的科舉備考之外,還創作了一曲《鬱輪袍》做為自己的行卷之用。”
“也正是這一曲《鬱輪袍》,讓玉真公主癡迷不已,聽得如癡如醉。”
“使得王維奪得玉真公主芳心,玉真公主也在王維科舉之時出力頗多。”
“因為玉真公主的原因,使得李白同王維雖然處在同一個時代,但卻從未有過一絲一毫的交集。”
“但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天性豪放不羈的李白和閑適淡雅的王維。”
“哪怕是有所交集也沒有辦法進行神了的思想交流,沒想辦法達到思想共鳴,所以李白和王維注定是無法成為至交好友的。”
蘇軾:王維治愈生活的三把鑰匙,接受、改變、離開。
論及唐朝風流人物,繞不開李白、杜甫、王維三人。
李白猶如天上謫仙,可望不可即。
杜甫一生憂於國破,愁於民苦,活得逼仄,我們難以承受其重。
唯有王維是真實的,他對待生活的態度,為普通人提供了一種溫潤平和的人生模式。
王維出道即巔峰,繪畫、音樂、詩歌各為一絕。
一到京城,如龍入大海,聲名鵲起於王公甲胄之間。
十七歲時,以一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震動文壇,時人讚其才子之姿。
二十歲不到,以一曲《鬱輪袍》,贏得玉真公主的賞識,敲開了仕途之門。
可是等他要摩拳擦掌地大幹一番時,卻被命運摁倒在地。
開元九年,王維走馬上任太樂丞,負責音樂、舞蹈等教習。
然而供職僅數月,屬下伶人私自舞黃獅子。
黃獅子舞專供皇帝享用,此行為實屬不敬。
王維受牽累,被貶為濟州司倉參軍,也就是管理倉庫的工作。
少年淩雲誌,自詡人間第一流,誰不心高氣傲。
這樣的變故與落差,足可讓人一蹶不振,可王維卻心平氣和地接受了刁難。
他登山涉水,尋幽探勝,總是興盡而歸。
他去道觀、佛寺談道論禪,去鄉野山林拜訪隱士高人。
在暢遊中,在交友中,被貶的鬱結之氣也慢慢散盡。
但命運似乎還不想放過王維,前半生對他有多偏愛,後半生對他就有多殘忍。
開元十九年,與他患難與共的妻子難產而死。
人生四大悲事占其二,中年喪妻,老而無子,猝不及防地把王維錘入人生穀底。
王維慟哭過,形容枯槁過,為了紀念這段愛情。
他孤居三十年,終身不娶。
但逝者已逝,生者如斯。
王維掃掉心中的陰霾,看開苦樂兩境。
他返迴長安,與宰相張說等人積極來往,以期日後能有所提攜。
在吳越遊曆時,身臨名山秀水,聯想古人描繪景色的詩句,欲與他們爭勝。
便有了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的名句。
世事浮雲何足問,不如高臥且加餐。
事已至此,何不坦然接受,耿耿於懷,終究傷害的是自己。
“在一年精心準備之下,王維一舉奪下了進士的位置。”
“年少狀元,走馬觀花,同曾經那位點醒他的好友,詩詞歌賦好不風光。”
“當然,到處點醒他的那位好友身份並不平凡。”
“他是當朝歧王李範,也就是杜甫詩中歧王宅裏尋常見的那位歧王。”
“王維在本次科舉之中取的進士,被授予太樂丞的職位,主管宮廷樂器舞蹈。”
“王維在任太樂丞後,意氣風發。”
“常常與歧王李範一起,在歧王宅裏招待文人墨客,風光無比。”
“可惜好景不長,王維僅僅擔任了太樂丞幾個月。”
“就因為手下之人違反規定,表演了隻有皇帝才有資格觀看的舞。”
“被貶為濟州參軍,遠離長安。”
“王維年少失聖心不得誌,在被貶為濟州參軍後沒有時常迴想起在長安詩意人生的日子。”
“越發鬱悶,最終是王維的母親用佛教的說法參透了他。”
“王維的母親向王維說明了給他取名維,字摩詰的意思。”
“是希望他無論做什麽,經曆什麽最終都能夠迴歸本我,迴歸淨土。”
“在母親的調撥下,王維開始迴歸自然,尋找人活在世的意義,追求一方淨土。”
“並在幾年後離開濟州,在淇水之上過上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休閑日子。”
“也是在這段時間裏,王維開始追崇陶淵明的田園主義,好不快活。”
“也是在此時,王維的創作風格發生了極大的變化。”
“王維的休閑日子才過不到幾年,麵對家中的經濟困難。”
“母親年邁多病,家中小妹及笄之年,妻子崔氏麵臨生產。”
“麵對著一樁樁的開支,王維家中毫無積蓄可支撐。”
“王維麵臨著自己的理想和養家的兩大難題,此時的王維雖然看似閑適自在但卻內心受折磨。”
“好景不長,王維的妻子清河崔氏,於公元731年難產去世。”
“一夜之間,王維喪妻失子。”
“清河崔氏同王維年少夫妻,兩小無猜。”
“王維還為其拒絕皇家賜婚,痛失愛妻的王維心中自然是悲痛萬分。”
“但他並沒有向大多數文人一般大寫悼詞,而是開始投身於南方山水,開始了自己半官半隱的生活。”
“也或許是愛妻離世,使得王維參透了人生,愈發的明白了摩詰所代表的淨之意。”
辛棄疾:王維的魅力在於,把不痛快活成了詩意。
李白到了四十多歲,仍寫詩幹謁,不過希望謀得一官半職。
白居易讀書讀得口生瘡,手磨繭,隻為一日看盡長安花。
入朝為官,治國安邦,這是千年來文人士大夫的終極理想。
王維也不例外,他心中的這一團火從未熄滅過。
閑居幾年後,他決定再次入朝。
可黃獅子舞事件背後的權利交鋒,讓他明白了,君子應不立危牆之下。
他開始收起傲氣,放下身段。
他獻詩給丞相張九齡,詩中自比賈誼,懇請提攜。
如果張九齡能看中他,他甘願做任何工作。
上任右拾遺不久後,王維又寫了一首言誌之作給張九齡。
他變得進退有度,在形形色色的人物之間遊刃有餘。
他入朝有一批王公貴族當朋友,出則有一群文友玩山遊水。
他跟一幹王子公主賞玩音樂,卻從不去站隊,不去摻和是非恩怨。
他跟裴迪、晁衡、李龜年等來往唱和,卻不結黨營私。
總而言之,他跟誰都保持不遠不近的距離,跟誰的關係都處理得融洽妥帖。
這些積攢的人脈,最後也幫他度過了人生危機。
在安史之亂中,安祿山攻下長安,王維被迫接受偽職。
後來,大唐軍隊收複洛陽,王維等接受偽職的三百餘人受審。
這些人中有的被處死,有的被廷杖,有的被流放,王維最後卻安然無恙。
原來,好友裴迪當初去菩提寺探望王維時,把王維吟誦的一首詩《凝碧詩》給記了下來。
在朝廷審查王維時,裴迪出示這首詩,並據理力爭。
闡明詩中包含了王維對逆賊的態度,對朝廷的忠心。
不僅如此,王維的一幹好友和同僚也紛紛出言力保。
唐肅宗聽完眾人意見,便放了他。
王維的改變,思維上轉個彎,讓他廣攏人緣,一路扶搖直上,最後官至尚書右丞。
“妻子走後的第二年,王維的人生遇到了一位大伯樂——張九齡。”
“張九齡升官至洛陽擔任宰相,王維一首《上張令公》獲得張九齡賞識。”
“其後又先後向張九齡獻詩多首,張九齡十分看重王維這一匹千裏好馬。”
“此時獻詩求進的王維,早已經不是當初在盛世洛陽之中意氣風發的少年郎。”
“其生活苦楚,其喪妻之痛早已將其壓垮。”
“王維遇到張九齡,對曾經的他是不幸,但對現在的他是幸運的。”
“在張九齡的提攜之下,王維當上了右拾遺。”
“可惜好景不長,張九齡在任不過3年,就被奸臣李林甫陷害貶職,流放荊州。”
“而王維作為張九齡一手提攜上來的人,也被李林甫針對,美其名封為刺史出使大漠。”
“王維此時也開始放平心態,不再追求官名俸祿。”
“即使麵對風沙飛起的大漠景象,也能提筆寫出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澎湃欣賞之心。”
“大漠雖苦,但風氣淳樸,王維在此中尋找到自我,不再如在長安當官那般如履薄冰。”
“並且在涼州大漠之中,王維結識了自己的莫逆至交——裴迪。”
“裴迪同王維在涼州燒水煮茶、吟詩作對好不快活,王維仿佛又迴到了剛入長安同歧王李範在一起之時。”
“後王維雖然又被調迴長安任職,但此時的長安已經是奸臣當道混亂無比,大漠之中的瀟灑肆意已經深深刻進了王維的腦海之中。”
“後來,因唐朝動蕩不安,安史之亂爆發。”
“唐玄宗逃離長安,王維卻在這個過程中不幸被叛軍所孚。”
“王維的名氣和聲望對於當時的百姓來說是十分具有影響力的,叛軍十分的需要王維這樣的人物為他們正名以獲得百姓的支持。”
“王維雖然喝完裝病但也逃不過被叛軍送押到洛陽,王維被囚禁在了洛陽的菩提寺之中。”
“不僅如此,叛軍還大放消息對百姓說,王維已經為他們效力。”
“安史之亂的第二年,唐軍開始逐步收複洛陽長安等地,安史之亂被平息。”
“王維因其弟是安史之亂平叛主將以及《凝碧詩》一詞,並沒有收到多大的牽連,最後還官至右丞。”
“晚年的王維因病重辭官,終於又迴到田園中去,過上了他的退隱山林的生活。”
李清照:四大喜和四大悲交融的王維,他的一生就是一個不斷失去的過程。
母親崔氏臨終前曾問過王維一個問題,知道為什麽叫王維,字摩詰嗎?
王維精通佛法,自然心知肚明。
維摩詰原本是一位印度高僧,這三字意為沒有汙垢,即淨。
禮佛的母親把他的名字拆開來為自己命名。
這樣的名字,仿佛命運冥冥中已給他鋪上了人生底色。
幾十年的為官生涯,王維看到太多齷齪與黑暗。
有派係之間的傾軋,有以權謀私的貪欲。
一心為國的良相被罷黜,躬身請命的好官被排擠。
李林甫肆無忌憚地把持朝政,上演野無遺策的鬧劇。
有才華的人得不到啟用,把朝堂弄得烏煙瘴氣。
他心裏悲憤,不想同流合汙。
因為皇帝不察,濫用胡將,安祿山勢力坐大,導致安史之亂。
那時,長安城的宮室被焚燒,許多城池都成為修羅場,百姓十不存一。
放眼望去,人煙斷絕,千裏蕭條。
他心裏愴然,一個偉大的王朝,不可避免地走向衰頹。
經曆如此種種,王維不斷地拷問自己。
人人都趨之若鶩的官場,為什麽自己非得往裏麵擠?
生活千萬種,我自有天地可棲居。
他不再關心官場的爾虞我詐,開始苦心經營藍田輞川別業。
經常邀請裴迪等好友過來小住,一起談琴賦詩,把酒閑談。
他采取了圓通混世的人生態度,半官半隱地生活起來了。
有事上朝,無事還家。
王維身在官場,心在山水,得以一顆清淨心過日子,生歡喜。
大部分人無法決絕地脫離社會,隱遁起來。
也無法在社會中不計底線,混成人精。
因此王維的存在,豐富了人生道路選擇的可能性。
人這一輩子,得自洽於內心,又得融於世俗。
像王維一樣,接受必須接受的,改變可以改變的,放下應該放下的。
人生有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
人生有四大悲事:幼年喪母,少年喪父,中年喪妻,老年喪子。
但是從來沒有人說,如果上天把這四大喜和四大悲幾乎都降臨在同一個人身上,他會怎樣。
王維,就是這個被頻頻眷顧的人。
上天如果給他這隻手裏一顆糖,就一定會奪走他另一隻手裏的蘋果。
不過,殘忍的上天還是保留了一點點憐憫,給王維留下了他的母親。
正是因為這一點點生之希望,王維最終成為和李白、杜甫並列的盛唐三大詩人。
“王維出生於武則天統治的時期,號摩詰居士。”
“王維的父親是河東王氏,母親是博陵崔氏。”
“因為王維的母親崔氏信仰佛教,所以以摩詰菩薩之名給王維取字摩詰。”
“由於王維父族和母族都是當地的名門望族,所以王維在如此的家庭中長大其見識和才華遠不是一般人士可比。”
“並且王維在幼年時期天資就已經高於同齡人。”
“盡管在王維九歲時,其父的去世導致家中家道中落。”
“但母親崔氏仍然沒有落下孩子的教育,王維的少年和童年時期就在陪母親賣畫以及學堂中度過。”
“在唐玄宗繼位的開元年間,王維年及弱冠。”
“為了博得一舉功名,王維下定決心入京趕考。”
“少年鮮衣怒馬,才華橫溢,一入盛世長安,受文人墨客所相追捧,王維時常與文人誌士同遊。”
“也就是在那段日子,王維在重陽節隨同好友登高之時。”
“望眼前之山水景色念家中親人,寫下了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千古名句。”
“王維在長安遊蕩了幾年,直至19歲時才去參加科舉考試。”
“不幸的是,頗有才名的王維未在本次科考之中取得名次。”
“為何自己一生才華卻得不到賞識呢,王維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懷疑。”
“在王維苦惱之際,他的一位好友寥寥幾句將王維從渾沌之中點醒。”
“這位好友對王維說科舉若不行卷,如同欲書而磨不研。”
“行卷是指科舉學子在參加科舉考試前,需要將自己的政見文章寫成卷軸,投遞到皇家貴族朝中顯貴的府上,以獲得其支持,延長自己的聲譽。”
“一語點醒夢中人,王維經此好友一點撥。”
“在二十一歲這年,除了專心自己的科舉備考之外,還創作了一曲《鬱輪袍》做為自己的行卷之用。”
“也正是這一曲《鬱輪袍》,讓玉真公主癡迷不已,聽得如癡如醉。”
“使得王維奪得玉真公主芳心,玉真公主也在王維科舉之時出力頗多。”
“因為玉真公主的原因,使得李白同王維雖然處在同一個時代,但卻從未有過一絲一毫的交集。”
“但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天性豪放不羈的李白和閑適淡雅的王維。”
“哪怕是有所交集也沒有辦法進行神了的思想交流,沒想辦法達到思想共鳴,所以李白和王維注定是無法成為至交好友的。”
蘇軾:王維治愈生活的三把鑰匙,接受、改變、離開。
論及唐朝風流人物,繞不開李白、杜甫、王維三人。
李白猶如天上謫仙,可望不可即。
杜甫一生憂於國破,愁於民苦,活得逼仄,我們難以承受其重。
唯有王維是真實的,他對待生活的態度,為普通人提供了一種溫潤平和的人生模式。
王維出道即巔峰,繪畫、音樂、詩歌各為一絕。
一到京城,如龍入大海,聲名鵲起於王公甲胄之間。
十七歲時,以一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震動文壇,時人讚其才子之姿。
二十歲不到,以一曲《鬱輪袍》,贏得玉真公主的賞識,敲開了仕途之門。
可是等他要摩拳擦掌地大幹一番時,卻被命運摁倒在地。
開元九年,王維走馬上任太樂丞,負責音樂、舞蹈等教習。
然而供職僅數月,屬下伶人私自舞黃獅子。
黃獅子舞專供皇帝享用,此行為實屬不敬。
王維受牽累,被貶為濟州司倉參軍,也就是管理倉庫的工作。
少年淩雲誌,自詡人間第一流,誰不心高氣傲。
這樣的變故與落差,足可讓人一蹶不振,可王維卻心平氣和地接受了刁難。
他登山涉水,尋幽探勝,總是興盡而歸。
他去道觀、佛寺談道論禪,去鄉野山林拜訪隱士高人。
在暢遊中,在交友中,被貶的鬱結之氣也慢慢散盡。
但命運似乎還不想放過王維,前半生對他有多偏愛,後半生對他就有多殘忍。
開元十九年,與他患難與共的妻子難產而死。
人生四大悲事占其二,中年喪妻,老而無子,猝不及防地把王維錘入人生穀底。
王維慟哭過,形容枯槁過,為了紀念這段愛情。
他孤居三十年,終身不娶。
但逝者已逝,生者如斯。
王維掃掉心中的陰霾,看開苦樂兩境。
他返迴長安,與宰相張說等人積極來往,以期日後能有所提攜。
在吳越遊曆時,身臨名山秀水,聯想古人描繪景色的詩句,欲與他們爭勝。
便有了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的名句。
世事浮雲何足問,不如高臥且加餐。
事已至此,何不坦然接受,耿耿於懷,終究傷害的是自己。
“在一年精心準備之下,王維一舉奪下了進士的位置。”
“年少狀元,走馬觀花,同曾經那位點醒他的好友,詩詞歌賦好不風光。”
“當然,到處點醒他的那位好友身份並不平凡。”
“他是當朝歧王李範,也就是杜甫詩中歧王宅裏尋常見的那位歧王。”
“王維在本次科舉之中取的進士,被授予太樂丞的職位,主管宮廷樂器舞蹈。”
“王維在任太樂丞後,意氣風發。”
“常常與歧王李範一起,在歧王宅裏招待文人墨客,風光無比。”
“可惜好景不長,王維僅僅擔任了太樂丞幾個月。”
“就因為手下之人違反規定,表演了隻有皇帝才有資格觀看的舞。”
“被貶為濟州參軍,遠離長安。”
“王維年少失聖心不得誌,在被貶為濟州參軍後沒有時常迴想起在長安詩意人生的日子。”
“越發鬱悶,最終是王維的母親用佛教的說法參透了他。”
“王維的母親向王維說明了給他取名維,字摩詰的意思。”
“是希望他無論做什麽,經曆什麽最終都能夠迴歸本我,迴歸淨土。”
“在母親的調撥下,王維開始迴歸自然,尋找人活在世的意義,追求一方淨土。”
“並在幾年後離開濟州,在淇水之上過上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休閑日子。”
“也是在這段時間裏,王維開始追崇陶淵明的田園主義,好不快活。”
“也是在此時,王維的創作風格發生了極大的變化。”
“王維的休閑日子才過不到幾年,麵對家中的經濟困難。”
“母親年邁多病,家中小妹及笄之年,妻子崔氏麵臨生產。”
“麵對著一樁樁的開支,王維家中毫無積蓄可支撐。”
“王維麵臨著自己的理想和養家的兩大難題,此時的王維雖然看似閑適自在但卻內心受折磨。”
“好景不長,王維的妻子清河崔氏,於公元731年難產去世。”
“一夜之間,王維喪妻失子。”
“清河崔氏同王維年少夫妻,兩小無猜。”
“王維還為其拒絕皇家賜婚,痛失愛妻的王維心中自然是悲痛萬分。”
“但他並沒有向大多數文人一般大寫悼詞,而是開始投身於南方山水,開始了自己半官半隱的生活。”
“也或許是愛妻離世,使得王維參透了人生,愈發的明白了摩詰所代表的淨之意。”
辛棄疾:王維的魅力在於,把不痛快活成了詩意。
李白到了四十多歲,仍寫詩幹謁,不過希望謀得一官半職。
白居易讀書讀得口生瘡,手磨繭,隻為一日看盡長安花。
入朝為官,治國安邦,這是千年來文人士大夫的終極理想。
王維也不例外,他心中的這一團火從未熄滅過。
閑居幾年後,他決定再次入朝。
可黃獅子舞事件背後的權利交鋒,讓他明白了,君子應不立危牆之下。
他開始收起傲氣,放下身段。
他獻詩給丞相張九齡,詩中自比賈誼,懇請提攜。
如果張九齡能看中他,他甘願做任何工作。
上任右拾遺不久後,王維又寫了一首言誌之作給張九齡。
他變得進退有度,在形形色色的人物之間遊刃有餘。
他入朝有一批王公貴族當朋友,出則有一群文友玩山遊水。
他跟一幹王子公主賞玩音樂,卻從不去站隊,不去摻和是非恩怨。
他跟裴迪、晁衡、李龜年等來往唱和,卻不結黨營私。
總而言之,他跟誰都保持不遠不近的距離,跟誰的關係都處理得融洽妥帖。
這些積攢的人脈,最後也幫他度過了人生危機。
在安史之亂中,安祿山攻下長安,王維被迫接受偽職。
後來,大唐軍隊收複洛陽,王維等接受偽職的三百餘人受審。
這些人中有的被處死,有的被廷杖,有的被流放,王維最後卻安然無恙。
原來,好友裴迪當初去菩提寺探望王維時,把王維吟誦的一首詩《凝碧詩》給記了下來。
在朝廷審查王維時,裴迪出示這首詩,並據理力爭。
闡明詩中包含了王維對逆賊的態度,對朝廷的忠心。
不僅如此,王維的一幹好友和同僚也紛紛出言力保。
唐肅宗聽完眾人意見,便放了他。
王維的改變,思維上轉個彎,讓他廣攏人緣,一路扶搖直上,最後官至尚書右丞。
“妻子走後的第二年,王維的人生遇到了一位大伯樂——張九齡。”
“張九齡升官至洛陽擔任宰相,王維一首《上張令公》獲得張九齡賞識。”
“其後又先後向張九齡獻詩多首,張九齡十分看重王維這一匹千裏好馬。”
“此時獻詩求進的王維,早已經不是當初在盛世洛陽之中意氣風發的少年郎。”
“其生活苦楚,其喪妻之痛早已將其壓垮。”
“王維遇到張九齡,對曾經的他是不幸,但對現在的他是幸運的。”
“在張九齡的提攜之下,王維當上了右拾遺。”
“可惜好景不長,張九齡在任不過3年,就被奸臣李林甫陷害貶職,流放荊州。”
“而王維作為張九齡一手提攜上來的人,也被李林甫針對,美其名封為刺史出使大漠。”
“王維此時也開始放平心態,不再追求官名俸祿。”
“即使麵對風沙飛起的大漠景象,也能提筆寫出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澎湃欣賞之心。”
“大漠雖苦,但風氣淳樸,王維在此中尋找到自我,不再如在長安當官那般如履薄冰。”
“並且在涼州大漠之中,王維結識了自己的莫逆至交——裴迪。”
“裴迪同王維在涼州燒水煮茶、吟詩作對好不快活,王維仿佛又迴到了剛入長安同歧王李範在一起之時。”
“後王維雖然又被調迴長安任職,但此時的長安已經是奸臣當道混亂無比,大漠之中的瀟灑肆意已經深深刻進了王維的腦海之中。”
“後來,因唐朝動蕩不安,安史之亂爆發。”
“唐玄宗逃離長安,王維卻在這個過程中不幸被叛軍所孚。”
“王維的名氣和聲望對於當時的百姓來說是十分具有影響力的,叛軍十分的需要王維這樣的人物為他們正名以獲得百姓的支持。”
“王維雖然喝完裝病但也逃不過被叛軍送押到洛陽,王維被囚禁在了洛陽的菩提寺之中。”
“不僅如此,叛軍還大放消息對百姓說,王維已經為他們效力。”
“安史之亂的第二年,唐軍開始逐步收複洛陽長安等地,安史之亂被平息。”
“王維因其弟是安史之亂平叛主將以及《凝碧詩》一詞,並沒有收到多大的牽連,最後還官至右丞。”
“晚年的王維因病重辭官,終於又迴到田園中去,過上了他的退隱山林的生活。”
李清照:四大喜和四大悲交融的王維,他的一生就是一個不斷失去的過程。
母親崔氏臨終前曾問過王維一個問題,知道為什麽叫王維,字摩詰嗎?
王維精通佛法,自然心知肚明。
維摩詰原本是一位印度高僧,這三字意為沒有汙垢,即淨。
禮佛的母親把他的名字拆開來為自己命名。
這樣的名字,仿佛命運冥冥中已給他鋪上了人生底色。
幾十年的為官生涯,王維看到太多齷齪與黑暗。
有派係之間的傾軋,有以權謀私的貪欲。
一心為國的良相被罷黜,躬身請命的好官被排擠。
李林甫肆無忌憚地把持朝政,上演野無遺策的鬧劇。
有才華的人得不到啟用,把朝堂弄得烏煙瘴氣。
他心裏悲憤,不想同流合汙。
因為皇帝不察,濫用胡將,安祿山勢力坐大,導致安史之亂。
那時,長安城的宮室被焚燒,許多城池都成為修羅場,百姓十不存一。
放眼望去,人煙斷絕,千裏蕭條。
他心裏愴然,一個偉大的王朝,不可避免地走向衰頹。
經曆如此種種,王維不斷地拷問自己。
人人都趨之若鶩的官場,為什麽自己非得往裏麵擠?
生活千萬種,我自有天地可棲居。
他不再關心官場的爾虞我詐,開始苦心經營藍田輞川別業。
經常邀請裴迪等好友過來小住,一起談琴賦詩,把酒閑談。
他采取了圓通混世的人生態度,半官半隱地生活起來了。
有事上朝,無事還家。
王維身在官場,心在山水,得以一顆清淨心過日子,生歡喜。
大部分人無法決絕地脫離社會,隱遁起來。
也無法在社會中不計底線,混成人精。
因此王維的存在,豐富了人生道路選擇的可能性。
人這一輩子,得自洽於內心,又得融於世俗。
像王維一樣,接受必須接受的,改變可以改變的,放下應該放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