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漢武大帝》的都知道,尊奉黃老,看似清靜無為的竇老太其實骨子裏並不無為。


    她在景帝時執意扶持小兒子梁王劉武上位,數度逼宮,讓漢景帝頭疼不已。


    又在武帝前期和小毛孩劉徹硬碰硬,逼殺武帝倚重的儒家大臣。


    更是一言不合就要廢掉劉徹,逼得劉徹不得不寄情上林,終日射鹿獵兔。


    可以說竇太後在整部《漢武大帝》中使出了一招招鐵碗手段,把其女強人本色發揮的淋漓盡致。


    “在呂太後執政時期,竇氏作為良家女入宮侍奉太後,後經呂太後之手將宮中姬妾賞賜給各諸侯。”


    “因竇家在清河,所以竇氏十分想去離家近的趙國。”


    “最終因宦官粗心大意,未能將其放在心上,誤將竇氏送至代國。”


    “到達代國之後,竇氏得到代王劉恆的寵愛,並先後為劉恆生下女兒劉嫖,後又生下兒子劉啟和劉武。”


    “代王劉恆進京為帝之前,王後死去。”


    “稱帝不久之後,王後所生的四子也相繼因病去世。”


    “漢文帝劉恆即位數月之後,公卿請立太子。”


    “因竇氏之子年長,其子劉啟便被冊立為太子。”


    “後封竇氏為皇後,女兒劉嫖為長公主。”


    “小兒子劉武為代王,後封至梁國,是為梁孝王。”


    “後來竇氏因病導致雙目失明,同時期漢文帝十分寵愛邯鄲慎夫人、尹姬,但兩人最終均未生子。”


    “故漢文帝駕崩之後,竇氏之子劉啟即位,竇皇後被尊為皇太後。”


    “曆史上邯鄲慎夫人的地位與竇氏相平,可與漢文帝同席而坐。”


    “直至袁盎以當年戚夫人得寵後被呂太後所虐殺為由勸阻,才讓慎夫人坐於下方。”


    “漢景帝即位之後,竇氏十分寵溺小兒子劉武。”


    “公元前154年,漢景帝在一次宴會之上,曾與其弟劉武表示。”


    “駕崩之後會將帝位傳給他,竇氏聽後也十分高興。”


    “但後來因不符合漢代祖製以及竇嬰等朝臣極力反對,同時也因梁王劉武患熱病先於景帝去世而作罷。”


    楊堅:在西漢,除呂後外,輔佐文、景、武帝三朝的竇太後是朝中權勢最大的女性。


    竇太後出身並不富貴,在呂後時以良家子身份入宮,伺候呂太後,稱為竇姬。


    其父在釣魚時跌入深淵而亡,小弟甚至因家貧被人拐賣,竇家起初可歸為貧寒一類的人家。


    呂後當政時,曾將宮女賜給散布各地的劉姓諸侯王,竇姬便在此列。


    因家住趙地清河,為求得離家較近的便利,竇姬托人向宮中管事的人說情。


    也就是想迴趙地老家,希望能將其遣給原籍趙地的趙王。


    結果,主事的官員不知是忘了,還是故意,卻把竇姬發往代國。


    竇姬當時老大不樂意,痛哭流涕。


    以至於要用強才勉強動身前往代國,卻不知這一錯誤卻是她日後騰飛的契機。


    代王劉恆是漢高祖劉邦的第四子,竇姬至代後。


    他獨寵竇姬,兩人恩愛有加,生女劉嫖,子劉啟和劉武。


    劉恆在呂雉之後被迎立為漢朝的第三位皇帝,劉啟被立為太子。


    母以子貴,竇姬成為漢文帝的正封皇後。


    女兒劉嫖被封為館陶公主,次子劉武被封為代王。


    自此,作為外戚的竇家扶搖直上,既富且貴。


    竇老太有兄竇建,有弟竇廣國。


    早年,竇姬與兄弟皆失散,立為皇後之後,才與兄弟相聚。


    曆經呂雉專權之禍後,當時的權臣周勃,灌嬰對竇皇後一家深具戒心。


    惟恐外戚再次擅權,竇姬成為呂後第二。


    周勃,灌嬰這倆人也算有辦法,他們為了防患於未然,專挑當時德高望重的君子長者與竇氏兄弟相交。


    言談皆大義,舉止均合禮,愣是把竇家兄弟日濡目染培養成了謙謙君子。


    但另一把雙刃劍來了,竇家自此多才俊。


    後世子孫諸如竇嬰等人皆有真才實學,文可奏對,武可殺敵。


    再加上竇太後的提攜,竇家子弟裂土封侯者數不勝數,成為朝廷中一股龐大的政治力量。


    竇姬在漢文帝後期,因年老色衰,且視力下降,逐漸被文帝劉恆冷落。


    雖貴為皇後,卻飽嚐心酸。


    在竇姬之後,文帝寵愛慎夫人,甚至在公眾場合讓慎夫人與皇後同席而坐。


    這在尊卑有序的封建社會,是對竇皇後的極大侮辱。


    但她不動聲色,以博大的胸懷淡然處之。


    有一次,竇皇後與文帝同遊上林苑。


    有司官員以在宮中的慣例安排慎夫人與皇後同坐,被正直且重禮儀的大臣袁盎發現。


    他徑自上前將慎夫人的座位後移,以顯示尊卑有序。


    這下可打翻了慎夫人的醋瓶子,她大哭大鬧不依不饒,堅決不入席。


    文帝也勃然大怒,竟然偕同慎夫人離席而去。


    博通禮儀的袁盎後來向文帝講了好大一篇,尊卑有序方能上和下睦的大道理。


    並建議文帝寵幸慎夫人可多賜予財物,但不可廢棄禮儀,文帝方才領悟。


    可以看出,在文帝時,竇老太日子並不好過。


    原因很簡單,皇後雖說母儀天下,尊貴無比。


    但失去皇帝的恩寵,落草的鳳凰不如雞。


    但景帝繼位後,情形大為改觀,竇太後權力大增。


    景帝劉啟是個大孝子,皇太後竇漪房的權力自然水漲船高。


    尊黃老之術,崇尚清靜無為,與民生息的國策符合文景之時的國情。


    對蓄積民力、鍛造財富起了積極作用,間接造就了文景之治。


    但同時,竇太後借對黃老之術的堅持。


    打擊了一大批持有不同政見的人,大大強化了自己的權力。


    首先遭到打擊的就是博士轅固生,此人僅僅因為藐視《老子》一書,就被竇太後丟到野豬圈中赤手空拳與野豬搏鬥。


    要不是景帝出麵保護而丟了一把劍給他,轅固生肯定要丟了性命。


    因為景帝的仁孝,終其一朝,偏屬儒家的博士竟然全部具官待問。


    真是霸道,一人好惡,耽誤了一代人。


    武帝前期與竇太皇太後的爭論,與其說是意識之爭,倒不如說是權力之爭。


    此時的竇太後,相比景帝時,手握虎符,權勢更為熏天。


    一直被打壓的儒家學派,抓住漢武帝劉徹革舊鼎新的心理,所提出的推儒術等思想均觸犯太皇太後的權威。


    而王臧、趙綰提出的絕奏事太後,更是直接向太皇太後的權威發起了挑戰。


    所以老太太果斷出手,先去衛綰之職。


    再召集諸侯老人,一舉逼殺王臧、趙綰,革除支持劉徹的丞相竇嬰。


    在這場爭鬥中,竇老太笑到了最後。


    劉徹終於明白,勢太弱,事難成。


    他於是重讀黃老,以退為進,寄情上林苑,整日射鹿逐兔。


    最終,打敗竇老太的也並非劉徹,而是歲月。


    而後曆史的畫筆才交到漢武帝劉徹手中,他才得以大展拳腳,在中華史上濃墨重彩地繪就了一副寇可往,我亦可往的囂張畫卷。


    “竇氏尊崇黃帝、老子所言,以其自身的豐富才學。”


    “時常幹預朝政,推行無為而治的治國策略。”


    “皇帝及各諸侯也會追讀《黃帝》《老子》,尊崇道家思想。”


    “這也使得在漢景帝時期儒家等先前思想無法得到重視。”


    “竇氏喜好老子所著之書,漢景帝時期,召見轅固生問《老子》一書。”


    “轅固生認為這本書僅是普通人家所讀之書,沒有特別之處。”


    “竇氏大怒,命其至豬圈裏殺豬。”


    “漢景帝為緩解太後的怒氣,便給予轅固生一把利刃,命其斬殺。”


    “漢景帝看到轅固生表現廉直,便拜其為清河王太傅。”


    “直至漢武帝劉徹即位初期,竇太後仍權勢不減,持續推進無為而治。”


    “公元前155年,晁錯向漢景帝劉啟上書。”


    “建議對全國的藩王進行削藩,這一建議被劉啟采納後削藩工作便在全國展開。”


    “此舉從根本上削弱了地方藩王的勢力,但也加深了朝廷與藩王之間的矛盾。”


    “漢景帝劉啟聽聞藩王們放出誅晁錯,清君側的口號十分惶恐。”


    “竇氏對其一番教導,並親自下令誅殺晁錯。”


    “迫於壓力,在東市將晁錯腰斬。”


    “吳國、楚國、齊國、趙國等七國因削藩問題反抗朝廷,竇氏小兒子梁孝王劉武據守睢陽城,任命韓安國等人為大將軍參與此次戰爭。”


    “楚國和吳國因前期在梁國受阻,不敢貿然向西進兵,和周亞夫僵持三月之久,最終因戰力不足覆滅。”


    獨孤皇後:竇太後沒有把大漢改為竇姓的想法,也算明智。


    漢高祖劉邦之後,漢朝進入惠帝時代。


    惠帝之後,乃有文帝,景帝。


    而景帝之後,乃是武帝。


    終漢一朝,能夠左右朝政的除了呂後,就是竇太後。


    竇太後乃是文帝的妻子,景帝的母親,武帝的祖母。


    自漢高祖劉邦兵敗白登山之後,華夏開始盛行黃老之學。


    竇氏出身寒微,常勸文帝勤儉節約,輕徭薄賦。


    景帝時,竇氏雖然雙目失明,但更奉行清靜無為之策。


    在她的影響下,漢朝在開國初期就開始迎接了文景之治。


    武帝繼位,身為太皇太後的她繼續垂簾聽政。


    竇氏對武帝素來愛惜,每每教導武帝要秉行先皇之製,廣興善舉。


    竇氏對家族較為嚴格,凡家族中子弟從官者。


    必要保證品德優秀,勤儉節約,不辱百姓。


    雖然掌握虎符,但竇氏從沒有行僭越之事。


    自景帝至武帝後期,竇氏的主要政策就是鞭策朝廷。


    在繼承漢朝開國初期的黃老之學上,更加與民生息。


    竇氏認為,秦朝之所以短暫,就是因為暴政太多。


    正因為竇氏的堅持,漢朝到了漢武帝之時。


    才有了龐大的經濟基礎,才能夠無不斷對匈奴用兵。


    有此可見,竇氏的黃老之學,在漢朝初期,乃是最符合基本國情的學說。


    這才有了後世武帝數次征伐匈奴的壯舉。


    這才有了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自信號角。


    文帝繼位,竇氏建議,民眾經不起戰爭的痛苦,家庭更是經不起白發送黑色的殘忍。


    我朝應該效仿先帝,繼續施行寬鬆的政策。


    幹旱之地沒有雨水,洪澇之地又多是湖澤。


    國家應興修水利,以便民種植作物。


    刑罰過於嚴厲,肉刑乃是對軀體最大的傷害。


    受了肉刑的人,無法耕種,隻能淪為乞討,這於民不利。


    漢朝初期,劉邦大肆分封諸國。


    呂氏當政,更是分封天下,再加上秦朝以來一直盛行的郡縣製度。


    在漢惠帝之後,漢朝存在著郡國並舉的政策。


    郡國坐大,於朝不利,陛下應該早點防備。


    在她的建議下,漢文帝實施了一係列的寬鬆政策。


    給經曆過戰火的社會,注入了一縷春風。


    景帝時期,諸國坐大。


    景帝采取推恩令,導致七國之亂。


    竇氏分封軍權,著令天下兵馬圍剿。


    其中更是不計前嫌的提高了很多對她有意見的大臣。


    竇氏的舉措,讓七國之亂,得以平息,避免了王朝遭受更大的損失。


    武帝時,國力開始強盛,匈奴不斷叩邊。


    竇氏的黃老之學與劉徹奉行的以法治國,遵儒術的執政理念相違背。


    竇氏看出漢朝還沒有真正的恢複元氣,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留下的隱患還沒有根除。


    遂利用手中權勢,壓迫武帝,使之接受黃老之學的建議。


    漢朝自高祖劉邦一直到武帝前期,都是一直堅持和奉行的黃老之學,而竇氏在其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漢朝以孝治天下,景帝,武帝對待這位給王朝帶來休養生息的太後,也給予了根本的尊重。


    有漢一朝,單單從政績上來講,竇氏的政績與呂雉相比,較為溫和。


    而且她沒有像呂雉那樣,采取更加粗暴的方式對待諸臣和王國。


    她雖然將兩位兄弟招入王朝擔任要職,並沒有采取大肆封賞的舉措。


    可以說,高祖之後,始終堅持黃老之學的人,就是她了。


    而她的一係列措施,確實為後來的漢武帝劉徹大興軍事奠定了基礎。


    一生心係百姓,手握軍權卻恪守道義。


    與國家有利,於百姓有福。


    執政之期,休養生息,緩和階級矛盾。


    “此次戰爭的勝利,梁王被授予諸多獎勵。”


    “並賜予豐厚土地營建宮室,得到竇氏的寵愛。”


    “公元前150年,漢景帝劉啟廢除太子之位。”


    “竇氏欲讓梁孝王劉武繼承皇位,但遭袁盎等人反對。”


    “由此提議作罷,梁孝王辭別朝廷迴到封地。”


    “公元前141年漢景帝劉啟駕崩,其子劉徹即位,史稱漢武帝,並尊其祖母竇氏為太皇太後。”


    “魏其侯竇嬰是竇氏的堂兄之子,因平息吳楚七國之亂立功而封侯。”


    “卻因主張儒術,反對道家的想法。”


    “和竇氏的思想主張相相悖,故被竇氏所厭惡。”


    “蘭陵的王臧和代郡的趙綰欲以建造明堂的名義舉行大朝會,向皇帝推舉自己的老師作為此次活動的指導者。”


    “皇帝聽後便派遣貴重的禮物束帛,乘駕駟馬安車去迎接申培。”


    “在申培入京之後,皇帝向其請教治國理政的想法。”


    “並封其為中大夫,命其在魯國在長安所設的留邸辦事處裏。”


    “即諸侯國在長安城裏置有打探宮廷信息的場所,商量建立明堂之事。”


    “竇氏聽後心中不悅,找出王臧和趙綰的過失便責備皇帝。”


    “最終被迫停止建造明堂,將王臧和趙綰交付法官後定罪,最終二人均以自殺結束生命。”


    “申培以生病的理由返迴魯國,直至竇氏逝世,漢武帝才方可推行儒家學說。”


    “公元前135年,竇氏去世,與漢文帝合葬霸陵。””


    “同時將遺詔置於東宮,將其所有的金錢財物賜予女兒劉嫖。”


    李世民:已是瞎眼老太的竇太後,漢武帝還會對她如此的忌憚。


    西漢出現過十二位皇帝,除了高祖劉邦之外,最閃耀的帝王非漢武帝劉徹莫屬了。


    在劉徹的治理下,漢朝的邊疆得到了穩定,皇權也歸於中央,政治生態得到了良好的發展。


    但是說到劉徹,不得不提的一個人就是他的奶奶竇太後,劉徹繼位之後就將竇漪房尊為了太皇太後。


    按理說這就是一個殊榮,並不能代表手中的權力,但是竇太後卻一直把持著朝政。


    竇太後這個人可不一般,縱觀漢朝的曆史,她也是唯一一個可以壓得住漢武大帝的人。


    在皇家根本沒有普通老百姓對老人的崇敬,因此弑父奪位的事多有發生,更別說對自己的奶奶了。


    之所以漢武帝對自己的奶奶這麽忌憚,還要從竇太後的奮鬥之路說起。


    作為漢高祖劉邦的皇後,呂後可謂是將自己的女性主義發揮得淋漓盡致。


    不僅在劉邦死後繼續控製自己的兒子漢惠帝,還殘忍殺害了劉邦的愛妃戚夫人。


    那時候的竇太後還叫竇漪房,作為一介平民女子,她被皇宮選中來到呂後的身邊服侍。


    呂後最見不得的就是年輕漂亮的女子,因此她身邊的侍女大多下場不好。


    但是長相不俗的竇漪房卻在呂後的身邊如魚得水,可以見得竇太後拿捏人的功夫是天生的。


    伺候了呂後幾年之後,按照漢朝的規矩。


    這些宮女要被分配到地方諸侯王的身邊,這也算是朝廷賜予諸侯們的福利之一。


    竇漪房是趙國人,但是因為太監的疏忽,她卻被分到了代國,成為了代王劉恆的妃子。


    劉恆對竇漪房非常寵幸,竇漪房的肚子也很爭氣,接連為劉恆生下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


    但是離奇的是,劉恆的原配生下的兒子卻在竇漪房來到之後接連暴斃。


    直到呂後去世,漢惠帝因為沒有子嗣,劉恆作為劉邦在世最大的兒子,被擁立為了漢文帝。


    當上皇帝之後,首先就是定下儲君的人選,竇漪房的大兒子劉啟順理成章當上了太子。


    此時漢文帝的原配夫人也去世了,竇漪房母憑子貴榮升皇後。


    自打竇漪房當上皇後之後,竇家人可以說是雞犬升天。


    她的父親不僅被封為王侯,她那些還是下人的兄弟也被接到皇城根下成為了貴族。


    隨後仗著漢文帝的寵愛,竇漪房開始將自己的兄弟安插到朝中的各個部門為官。


    弟弟竇廣國被封為了章武侯,侄子竇嬰被封為了大將軍。


    漢文帝去世之後,兒子劉啟繼位,是為漢景帝,這下竇太後可謂是達到了人生巔峰。


    竇太後放眼望去,朝中的大將軍是竇家人,丞相是竇家人,戶部兵部都是竇家人,就連皇帝也是自己的兒子。


    竇太後並不喜歡大兒子劉啟,她最愛的是自己的小兒子梁王劉武。


    於是她一直攛掇劉啟先不要立太子,意思就是將來把皇位傳給你的弟弟。


    此時的漢武帝劉徹才幾歲,他在這樣的耳濡目染下成長起來,自然對自己的奶奶竇太後非常懼怕。


    當初竇太後提出立劉武為儲君之後引發了朝中的大臣反對,其中袁盎最為激烈。


    袁盎是漢文帝時期的老臣了,他帶頭反對,這件事就沒了下文。


    於是竇太後便和劉武一起謀劃刺殺袁盎,事情敗露之後。


    漢景帝竟然沒有以謀逆之罪處理自己的弟弟,反而為了不惹竇太後生氣。


    他還反過來求姐姐劉嫖為自己說情,才讓竇太後原諒了自己。


    一個皇帝,麵對已經有了篡位之心的母親和弟弟。


    不但不拿掉他們的權力,反而還去求他們的原諒。


    天下間哪有這種道理,可是漢景帝就這麽做了。


    漢武帝劉徹繼位之後,竇太後根本沒有把自己這個十六歲的孫子放在眼裏,她依然把持著朝政。


    雖然竇太後瞎了眼,但是她可不是才瞎的。


    在漢文帝時期竇太後就因為重病瞎了眼,之後漢景帝繼位,她依然能控製。


    所以劉徹上台之後,發現皇帝最大的權力軍政大權,全部都在自己的奶奶手中。


    沒有虎符,劉徹就不能調動軍隊。


    雖然他是皇帝,但也就是一個名義上的皇帝而已。


    因此在朝中,劉徹的活動範圍非常窄。


    不僅啥事兒都不能幹,稍微提出一點不同的建議就會惹到竇家人,成長期的漢武帝可謂是如履薄冰。


    另一點,從漢武帝往後廢黜百家,獨尊儒術來看,他是一個儒家學說的堅定支持者。


    但是竇太後,她喜歡的是老子,是道家學說。


    從這一點來看,漢武帝之初受到的掣肘非常多。


    不僅幹不了什麽實事,就連自己的理想也不能談論。


    一旦有人告到竇太後那裏,他還能不能當皇帝都是未知數。


    直到建元六年竇太後去世後,漢武帝才開始大展宏圖,為漢朝開創了一個盛世。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刷的視頻在古代爆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酷酷的橙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酷酷的橙子並收藏我刷的視頻在古代爆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