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後是中國曆史的帝製時代中,少數長期當政的女性,其政治手腕堪稱幹練。


    尤其擅長操弄親貴朝臣之間的權力平衡,以維係自身的絕對權威,清朝也因為她的能力而續命數十年。


    慈禧太後作為清末中國的實際統治者,執政四十七年之久。


    與此同時,她還有一個特別的稱號,老佛爺。


    從初入宮庭的貴人到垂簾聽政的老佛爺,慈禧的手段和野心在整個清史當中實屬罕見。


    在篡位奪權的道路上,慈禧的兇狠與智謀令人驚歎。


    作為晚清最重要的政治人物,慈禧的怯懦和貪婪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完整。


    毫無疑問,慈禧太後就是清廷割地賠款的罪魁禍首之一。


    為了滿足自己的貪欲,慈禧太後將個人喜好淩駕於國家利益之上。


    在中國近代曆程中,慈禧的執政生涯充滿了失敗和屈辱。


    “晚清時代中國最著名的政治人物當中,慈禧太後一定榜上有名。”


    “一介女流統治中國半個世紀,成為中國封建王朝最有權勢的女人。”


    “慈禧太後,葉赫那拉氏,滿州鑲藍旗,父親曾任職安徽。”


    “1852年,鹹豐帝下旨選秀,慈禧成功進入後宮,稱蘭貴人。”


    “後來的慈安太後鈕祜祿氏也是這時候進入了後宮,稱珍嬪。”


    “鹹豐帝發妻早早病逝,剛入宮半年的珍嬪就被立為皇後,而慈禧還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妃子。”


    “不過慈禧很懂得自己要想出頭,就必須吸引皇帝的注意。”


    “所以她主動創造和皇帝相處的機會,花了2年時間就從貴人升到了懿嬪。”


    “在皇帝的後宮,向來流行母憑子貴。”


    “1856年,慈禧生下了鹹豐帝唯一的兒子載淳。”


    “懿嬪再次晉升為貴妃,在後宮的地位僅次於皇後。”


    “不過她並沒有趕上好時候,此時的清政府已經是內憂外患,搖搖欲墜。”


    “列強的侵略和國內的太平天國運動,嚴重威脅著清王朝的安全。”


    “1860年,鹹豐帝帶著一家老小逃到熱河,體弱多病的鹹豐帝病入膏肓。”


    “臨終前將自己唯一的兒子,時年隻有6歲的載淳即位,並且安排了八大臣輔佐朝政。”


    “但鹹豐帝的這個舉動引起了後宮的不滿,尤其是權力欲望旺盛的慈禧,開始嚐試發動政變來掌握朝政大權。”


    “當時鹹豐帝安排的八大臣權力滔天,根本不將小皇帝放在眼裏。”


    “後宮同樣也不是他們的對手,慈禧便決定聯係遠在北京的恭親王奕訢聯手。”


    “之所以選擇聯手恭親王,是因為恭親王與皇兄鹹豐帝關係非常一般。”


    “他們逃亡時,鹹豐帝故意將恭親王留在北京對付洋人。”


    “本質上就是在排擠恭親王,受了委屈的恭親王當然心有怨恨。”


    “接到慈禧求助之後,恭親王以奔喪為名趕往熱河,二人詳細製定了政變計劃。”


    “恭親王迅速派兵控製了京城周邊的部隊,而慈禧和慈安兩位後宮太後帶著小皇帝悄悄返迴京城。”


    “朝中的權臣悉數被抓,政變成功,曆史上稱這次政變為辛酉政變。”


    “政變成功之後,改國號為同治。”


    “貴妃葉赫那拉氏正式被尊為慈禧皇太後,鈕祜祿氏尊為慈安皇太後。”


    “清廷進入兩宮太後垂簾聽政的時代,事實上慈安太後不喜歡政治。”


    “所以基本都是慈禧太後在處理政事,這也正是慈禧想看到的。”


    袁世凱:慈禧太後穩固掌權47年,這中間沒有任何人敢奪權。


    在1900年,慈禧太後向全世界主要列強同時宣戰。


    這種驚世駭俗的行沒有讓她被推翻,主要是兩個方麵原因。


    第一,滿清製度問題。


    慈禧之所以沒有被推翻,得益於滿清建國初期多個皇帝嘔心瀝血建立的獨裁製度,核心就是避免任何人存在奪權的可能性。


    在滿清建立初期,無論是努爾哈赤、皇太極、多爾袞,都無法一個人說了算。


    在那個時代,存在一個議政王大臣會議。


    滿清重大的軍政決定,幾乎都是在議政王大臣會議上集體討論的結果。


    從順治開始到康熙,滿清皇帝都在全力弱化議政王大臣會議,加強皇權。


    到了康熙時代,康熙推出了南書房製度,逐步廢除議政王大臣會議。


    南書房中的大臣們,隻有建議權而沒有決策權。


    這就同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本質區別,權力徹底到了皇帝手中。


    以往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則是可以壓迫皇帝放棄決定,讚同他們的主張。


    到了雍正時代,幹脆就成立軍機處,由皇帝最終決策。


    全國軍政權力完全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全國重要軍務政務都由皇帝決定。


    慈禧得益於祖宗的製度,地位不可動搖。


    手下大臣篡位幾乎沒有可能,製度上根本不允許。


    第二,慈禧太後自身的問題。


    除了滿清的製度讓其他人難以篡權,慈禧太後對於權力控製的很死。


    慈禧把持朝政20年,扶持了嫡係政治勢力,已經難以撼動了。


    從此直到慈禧病死,沒有一個大臣或者皇族有能力和慈禧對抗。


    另外,慈禧之所以沒有被推翻,還有一個極為關鍵的原因,她對於滿清權貴統治集團是照顧有佳的。


    無論國家如何衰敗,經濟如何艱難。


    慈禧絕對不會動權貴統治集團的利益,讓他們吃飽喝足,甚至允許他們公開亂來。


    慶親王被慈禧封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還成為總理衙門大臣。


    很快又管理財政處、練兵處事務,集內外大權於一身。


    權貴階層都知道,慶親王隻是個平庸的老官僚,沒有什麽能力,卻非常能夠貪汙。


    慶親王雖貪婪無用,比起權貴集團其他那群酒囊飯袋還算是好的。


    他至少可以按部就班做點事,由此成為滿清權貴集團的重要成員,也是慈禧拉攏的對象。


    慈禧允許他身居高位、拚命貪汙,就是換取慶親王這批勢力的支持。


    慶親王雖然昏庸,對於慈禧還是相當支持的。


    在戊戌變法的關鍵時候,慶親王堅決支持慈禧,要求殺光維新派。


    慶親王支持慈禧廢掉光緒皇帝,另立新君。


    庚子事變慈禧逃出北京後,慶親王願意留下同洋人談判善後。


    對於慈禧來說,這就足夠了。


    對於慈禧來說,隻要滿清權貴集團能夠支持她,她的位子就會穩如泰山。


    對於老百姓的不滿態度和隨處可見的怨言,她絲毫沒有在意。


    “在這種內憂外患的社會情形下,大清朝廷開始嚐試自救。”


    “恭親王和一眾洋務派開始推行洋務運動,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和思想。”


    “而慈禧對此也是大力支持,充分重用洋務派大臣,希望能通過提升國家軍事實力來抵禦外國的侵略。”


    “1864年,太平天國運動宣告失敗,清朝的統治暫時迴歸了安全。”


    “清廷對外還主動跟列強合作,一度出現了同治中興的局麵。”


    “不過這場所謂的同治中興,本質上更像是當權者們的自我陶醉。”


    “雖然有思想開放的人才,但他們沒能形成足夠的合力來影響國家政策。”


    “雖然發展了中國的近代工業,但既脆弱又畸形。”


    “在這種封建統治之下,腐朽愚昧的統治者無法從根本上改變中國落後的麵貌。”


    “唯一可以拉得出來的成績,就是北洋水師。”


    “加上幾次對外戰爭的失敗,清政府統治下的中國,還是沒能阻擋我國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必然步伐。”


    “1872年,17歲的同治皇帝開始親政。”


    “然而在選擇皇後的事情上,同治與慈禧之間發生了較大的矛盾。”


    “同治希望立阿魯特氏為皇後,但慈禧不喜歡這個人,最後還是在慈安太後的支持下選擇了她。”


    “三年後,年輕的同治皇帝因病去世。”


    “慈禧選擇光緒為皇帝,繼續由兩位太後聽政。”


    “而同治皇帝的皇後阿魯特氏,由於被慈禧私自篡改皇帝遺囑而憤懣病逝,頗具悲劇色彩。”


    “1881年,慈安太後病逝。”


    “唯一能和慈禧分享權力的人離開了,慈禧在朝廷的地位更進一步。”


    “但這還遠遠滿足不了慈禧的胃口,她想要的是類似於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力。”


    “隨後,慈禧發動了自己政治生涯中的第二次政變。”


    “這次政變,慈禧聯合了小皇帝生父醇親王,將恭親王所領導的軍機處官員全部罷免。”


    “晚清最有能力的一群政治家被逐出權力中樞,反而被一幫庸腐之人所取代。”


    “這些人毫無遠見,行政能力差。”


    “他們的主要工作,就是為慈禧太後負責。”


    “此時,整個大清朝的權力落入慈禧太後之手。”


    張學良:呂後和武則天結局都不好,慈禧卻能穩固統治半個世紀,還得到善終。


    中國曆史上,坐上最高權力寶座的三個女人,無疑是呂後、武則天和慈禧。


    這三個女人中命最好、權力最穩當的,顯然是慈禧。


    呂後一死,她的呂家就遭到了族滅。


    武則天還沒死,她就被兒子從皇位上拉了下來。


    說起來,這三個女人主政的時候,社會最動蕩不安的就是慈禧。


    慈禧經曆的磨難非常多,可就算這樣,慈禧太後的位置卻是最穩固的。


    呂後和武則天在掌控權力的過程中,和慈禧太後有個很大的區別,就是武則天和呂後都試圖改變權力的現狀。


    當她們試圖改變權力現狀的時候,必然就挑起了巨大的矛盾。


    呂後試圖把劉家的權力,轉移到呂家。


    盡管呂後是因為恐懼,才改變了權力的現狀。


    但是呂後確實改變了權力現狀,所以才造成了劉邦的兒孫們,以及大臣們的不安。


    因此,劉邦的兒孫們和大臣們才會發動政變反擊,呂後和她的家族才會結局那麽慘。


    武則天也是改變了唐朝的權力現狀的人。


    本來,武則天在李治當皇帝的時候,就掌控了權力。


    朝廷中的各種事情,都是由武則天來處理,大家也習慣了二聖臨朝的局麵。


    不過武則天並沒有改變權力現狀,所以她沒有遭遇太大的反抗。


    後來,她卻奪了她兒子的江山,這就改變權力現狀了。


    呂後因為恐懼改變權力現狀,武則天因為不滿改變權力現狀。


    但不管出發點是什麽,兩人都改變了,因此就引發了權力的動蕩不安。


    慈禧不一樣,雖然發動了辛酉政變,打敗顧命八大臣,但是她並沒有在朝廷中一枝獨大。


    她和朝廷中的大臣以及皇室成員們,其實是共享權力的。


    比如她和慈安共享權力,和恭親王共享權力。


    這一點,就使得慈禧並沒有太結仇。


    慈禧之所以可以和別人共享權力,因為慈禧是不用慌張的。


    皇帝是她的兒子,而且這個皇帝還是小皇帝,不可能發聲。


    因此,慈禧的聲音,就是皇帝的聲音,慈禧就代表皇帝。


    這是慈禧得天獨厚的優勢,呂後和武則天都沒有這樣的優勢。


    呂後執政的時候,她的兒子劉盈已經是一個成年人。


    別看劉盈軟弱,他也是有權力欲望的人,也是想發揮自己作用的。


    除了劉盈以外,劉邦還有其他兒子對呂後掌權這一點更加不滿。


    呂後麵對了那麽多的威脅,所以她恐慌,要改變權力現狀。


    武則天的權力也是不穩定的,因為她也有成年兒子,兒子也在向她奪權。


    可以說,呂後與武則天要是也與大家分享權力的話,那麽她們就意味著失去權力。


    慈禧的兒子皇帝是未成年人,所以她是能夠從容不迫的。


    慈禧的權力,還有一點比呂後與武則天更穩固的地方,恰恰在於慈禧處在一個動蕩不安的年代。


    一方麵,這使得慈禧成為朝廷的一個主心骨。


    沒有這樣的主心骨,麵對複雜問題的時候,就沒人拿主意。


    所以,無論是朝中大臣還是清朝皇室,都不是那麽迫切地想要推翻慈禧。


    另一方麵,慈禧充分利用了社會的動蕩不安,培養自己的勢力集團。


    呂後終其一生,都沒有培養出自己強勁的勢力集團。


    武則天也一樣,她的那些大臣都不是真心擁護。


    慈禧另辟蹊徑,她充分信任漢人大臣。


    而漢人大臣不但可以解決實際問題,而且還因為是被慈禧提拔起來的,因此對慈禧非常擁護。


    這樣,慈禧輕而易舉就換了一幫大臣,這一幫大臣對慈禧當然是極力擁戴的。


    總之,慈禧的權力和地位之所以比呂後和武則天更穩固。


    除了她自己所處的客觀條件以外,與她更加成熟穩健的政治手腕,也是分不開的。


    慈禧被稱為中華民族的罪人,但是她能穩固統治半個世紀,其政治手段顯然是相當高明的。


    “1887年,光緒帝已經成年。”


    “慈禧太後繼續垂簾聽政,絲毫不放權,甚至光緒帝的感情生活也要過問。”


    “比如慈禧強行安排自己的親侄女嫁給光緒帝,成了隆裕皇後。”


    “但是這個皇後長相過於普通,光緒並不喜歡,反而喜歡珍嬪。”


    “可惜光緒帝處處受到慈禧的管製,根本無法保護他這位紅顏知己,多次被慈禧杖責,光緒帝隻能在旁邊看著不敢吭聲。”


    “不過年輕的光緒倒也稱職,心思也放在處理朝政上。”


    “很可惜光緒的環境太惡劣了,因為這時候日本開始不隱藏自己侵略東亞大陸的野心。”


    “1894年,日本登陸朝鮮半島。”


    “駐朝清軍被驅逐,清軍軍艦也被攻擊,中日甲午海戰正式爆發。”


    “當時,清廷的北洋水師敗給日本,而慈禧還舒舒服服地過著自己的六十大壽。”


    “而慈禧過生日的錢,本來是要被拿來當做軍費的。”


    “最終在1895年,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簽下馬關條約,台灣、澎湖列島、遼東半島等割讓給日本。”


    “此時西方列強已經徹底看出清政府的實力不堪一擊,開始醞釀著進一步侵略中國。”


    “1897年,德國出兵膠州灣,中國的主權再一次被侵犯。”


    “資產階級改良派康有為梁啟超等人上書要求變法,史稱戊戌變法。”


    “結果,光緒帝施行了新政不足百日,就被以慈禧太後為首的頑固封建派強行停了下來。”


    “光緒帝也被慈禧囚禁起來,慈禧進行了她的第三次政變。”


    “戊戌變法失敗之後,義和團運動爆發。”


    “八國聯軍發動侵華戰爭,不堪一擊的清廷在1901年與列強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醜條約》。”


    “清政府成為了列強拿捏中國的工具,慈禧太後等頑固派成為了晚清時期出賣中國主權利益的罪魁禍首。”


    “1908年,慈禧在臨終前毒死光緒帝,立溥儀為帝。”


    “三年後,清朝被推翻,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就此終結。”


    孫中山:慈禧生前最後一天,做的事件件遺臭萬年,處處體現心機之深。


    慈禧在臨終前做了一件心狠手辣的事,那就是將光緒帝置於死地。


    光緒帝並不是慈禧太後的親生兒子,光緒皇帝隻是慈禧妹妹的兒子,因此光緒就是慈禧太後的外甥。


    因此,在光緒皇帝登上皇位之後。


    慈禧太後就開始了垂簾聽政的工作,並且她將所有的朝中大權都緊緊地抓在自己的手中。


    麵對這種情況,長大後的光緒帝不願再被慈禧太後擺布,曾經企圖通過戊戌變法來奪迴慈禧手中的權力。


    但是不幸的是,此次變法以失敗而告終,而光緒皇帝最終也被慈禧太後所囚禁。


    其實,慈禧太後之所以決定對光緒帝下毒手,李蓮英的挑撥也是至關重要。


    李蓮英是慈禧太後的身邊人,而李蓮英又和光緒帝之間有一些嫌隙。


    因此,為了保全自己,李蓮英在慈禧的身邊說了很多對光緒帝不利的話。


    最終,慈禧太後決定對光緒帝下手,直接毒死了光緒帝。


    而慈禧太後要幹的第二件事,就是立溥儀為下一任皇帝。


    慈禧太後之所以這樣做,其原因非常簡單。


    首先,慈禧太後自己就抱著一種非常僥幸的心理。


    她雖然知道自己即將離開人世,但是她依舊認為自己的病情可能會出現轉機。


    因此,慈禧太後就沒有去選擇那些已經成年的宗室子弟,而是選擇了僅僅隻有三歲的溥儀。


    除此之外,溥儀的外祖父榮祿曾為慈禧太後付出了很多心血。


    因此,立溥儀為皇帝,也有報答恩情的意思。


    慈禧太後做的第三件事情,那就是由溥儀的父親載灃輔助溥儀的工作。


    畢竟那時的溥儀僅僅隻有三歲,根本無法處理朝政之事。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就必須需要一個人在身邊指導一二。


    慈禧太後做的第四件事情,就是讓隆裕太後也來輔助溥儀的工作。


    說是來輔助,其實就是來監督的。


    畢竟隆裕太後曾是自己的親侄女,兩人之間有著血緣關係。


    慈禧太後做的第五件事情,寫下遺詔,留下口諭,隻為脫罪。


    慈禧太後曾做了很多錯誤的事情,對整個皇宮甚至於整個大清王朝都形成了非常不利的影響。


    例如曾經誅殺了八位輔政大臣,囚禁光緒帝,以及設法毒害光緒帝,生活鋪張浪費等種種行為,都是令人非常氣憤與不齒的。


    因此,在臨死之前,慈禧太後向幾位大臣陳述了自己的一生。


    並且為自己過去的一些行為去懺悔,並且表示自己的一切作為都是被現實所迫,並非自己想要去做的。


    但是慈禧太後所做的這一切並沒有得到後人的原諒,她依舊是一個不可饒恕的千古罪人。


    而慈禧太後做的最後一件事情,就是在詔書中寫明了不準女子幹涉朝政。


    慈禧太後的這個決定真是令人諷刺,畢竟慈禧太後曾經在光緒帝在位期間,一直都掌握著國家大權。


    甚至在為溥儀安排輔助之人的時候,都是由隆裕太後進行監督與輔助。


    但是又禁止女子幹涉朝政,這樣的說法的確是既矛盾,又令人可笑。


    就這樣,慈禧太後在交代完這幾件事情之後,就閉上了眼睛永遠地離開了人世。


    縱觀慈禧太後的一生,她從一個小小的宮女成為一個可以掌握大權的皇太後,付出了很多心血。


    但是她並沒有用手中的權力為百姓謀得幸福,反而做出了很多無法挽迴的錯事。


    在權利與金錢中迷失了自我,為了達成內心的欲望,做出了很多殘害他人之事。


    雖說慈禧太後在即將離開人世之前,對往事做出了檢討與懺悔。


    但是她那些令人諷刺而又可笑的行為,最終也沒能得到後人的原諒,成為一個千古罪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刷的視頻在古代爆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酷酷的橙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酷酷的橙子並收藏我刷的視頻在古代爆紅最新章節